家乡作文的风俗

|新华

推文网小编精心整理家乡作文的风俗,希望这份家乡作文的风俗优秀12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更多家乡作文的风俗资料,在搜索框搜索

家乡作文的风俗【篇1】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一提到它,谁不对它热切向往,不对它极其喜爱?

每年春节的开始,应该就是家家户户贴春联了。除夕一早,四处都是手上、胳膊上拿满春联的人们。这时,总有几个小孩子围在大人身旁帮忙,嘻嘻哈哈地把旧春联撕掉,换上新的,这举动好像是代表辞旧迎新,把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憧憬,寄托在大门上的春联。

从早晨起,屋前房后都充满饭菜香味,而大部分家庭的饭菜中必定少不了鱼,我家也这样。老爸常说:“吃鱼就会年年有余。”所以过年前人们就会带回家几条鱼。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算重头戏。在外工作、学习的家人会回家团圆,吃团圆饭。这时大街上几乎所有商铺都关了门,宛如平常凌晨十一二点一样安静。

饭后就是一年一度地看《春节联欢晚会》了。一家人其乐融融围在桌前,拿出提前和好的面和拌好的肉馅,在包饺子时,往往会挑一两只饺子,在里面放枚硬币,第二天谁吃到了,就意味着谁一年的运气就会好。

第二天就是小孩子们最期盼的大年初一了。家长们总是会早早叫孩子起床,还会用“今天起不来,一年都起不来”或“起晚了就没有红包”这些话吓唬孩子。

吃完早饭,到街坊邻居家串门是最受孩子欢迎的活动了,长辈们对孩子说些祝福的话,然后孩子再跪地磕头,有些家庭甚至还会用个铁盆,最后就是孩子笑逐颜开地收下红包。

在除夕与大年初一中间的傍晚,天空上会飘有许多孔明灯,它们寄托着主人新年的美好愿望,随风飘向远方。

春节,它不仅仅是人们情感得以释放,亲人们得以团聚的好日子,更是中华民族象征团圆与兴旺的永远的精神支柱。我爱这4000多年的传统节日,更爱我们独特的家乡风俗!

家乡作文的风俗【篇2】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每个人的家乡都有家乡的风俗,下面由我向大家介绍我家乡的风俗吧!

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一大早,我和妈妈到超市买了包粽子的材料。一到家我就嚷嚷着要包粽子。妈妈见我这架势,忍不住乐了,连忙准备好材料一边示范,一边跟我讲解要领。

妈妈熟练地把一片粽叶卷成一个锥形,抓一两把糯米放进去,用手按压结实,然后用剩下的粽叶封住锥形口,最后用绳把粽子捆绑起来,一个粽子就大功告成了!

见妈妈包粽子这么容易,我更加手痒了。我迫不及待地抓起一片粽叶,把它卷成一个锥形,然后把糯米放进去。哎呦!由于我技术不过关,糯米全都“逃亡”了,妈妈看了哈哈大笑。

不行!继续努力的跟妈妈学习才行。这一次,我细心的让锥尖严丝合缝。虽然我的速度比妈妈慢了许多但总算“不露馅”。到了最后一个步骤,我又遇到了难题,妈妈教我好几次,才勉强完工。

一个成功了,接着两个、三个……我包得越来越快,也包得越来越好。看着自己包的粽子,心里滋滋地,跟吃了蜜一样甜,恨不得马上就吃上自己包的粽子。

这个端午节太有意思了!我不仅学会了包粽子,还吃到自己亲手包的粽子。

家乡作文的风俗【篇3】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国土地辽阔、民族众多,但是每逢春节,人们都要吃上一碗热腾腾的饺子。

我的家乡在安徽省太和县,我们当地春节的饺子别具特色。

先从饺子皮开始说起吧。饺子皮有白色的、绿色的,寓意新春来临,生机盎然;还有用胡萝卜汁和面擀出来的饺子皮是红色的,象征着明年的日子会红红火火。

饺子馅的调制就更是别具匠心了,各家有各家的拿手绝活。有猪肉大葱馅的,有羊肉白菜馅的,有山药虾仁馅的,有韭菜鸡蛋馅的……真是丰富多彩、应有尽有!

饺子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的在饺子边上捏出一个个褶皱,就好像给饺子镶嵌上了美丽的花边;有的在饺子边上捏一个小小的口,给它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笑口常开”;还有的把饺子包成个元宝样,以此祝福来年财源滚滚、富贵常在。我们当地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习俗是每家每户年三十包饺子的时候,都要包一个“幸运饺子”。就是把一枚干净的硬币悄悄地放到饺子馅中,然后包起来,这个饺子要和别的饺子一模一样,谁吃到这个饺子,他就是来年最幸运的人。

大年三十这天,一家人围在一起,我调馅,你擀皮,他包饺子,在和谐的氛围中不一会就把饺子包好了。等到热腾腾的饺子端上桌时,迫不及待的人们一口咬下去,满嘴留香,别提多美味了。一家人团坐在一起,吃着香喷喷的饺子,说说今年的收获,谈谈对来年的期许,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饺子是家乡春节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家乡的人们每年都在期盼着它,因为它是春节的味道、是团圆的味道、是妈妈的味道、更是家的味道!

家乡作文的风俗【篇4】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是我最喜欢节日,因为在那天不仅可以吃到香甜美味的粽子,还可以看上激烈的赛龙舟,人们整天都沉浸在这天喜气洋洋的气氛里。

端午节这一天人人都要吃粽子,包粽子,听奶奶说这还有一个故事呢: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楚王因听信谗言而在与秦王决业战中失利了,后来首都也被秦国的军队占领了,面临着之国之痛的痛苦,在五月五日这天,悲愤地投进江泪罗的江,屈原死了之后,楚国人都十分伤心,为不让鱼伤害屈原的身体,便用粽叶包米,就是现在的粽子,煮熟后扔进江里,所以每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会煮粽子,包粽子,纪念着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屈原,把五月五日这天定为了端午节,以示悼念。

这天一大早,奶奶就要开始包粽子了,先把粽叶洗的干干净净,然后端出昨天晚上泡的糯米,把水倒掉,随后就要开始包粽子了。先拿出粽叶,用勺子舀一些糯米放在叶子中间,再放几颗蜜枣、豆子,用线包起来一个可爱的粽子就包好了。我看奶奶包的那么容易,于是便也照着奶奶的样子包了起来,不一会儿,我们就全部包好了,当水发出“咕嘟嘟”的声音时,就把粽子全部倒进锅里,等待个五六分钟,粽子就煮好了,一打开锅盖,屋里就满是粽子那香喷喷的味道,把线拆开,剥下粽皮,那蜜枣就像玛瑙一样,又大又红还有些透明,咬一口糯米又黏又软又糯,豆子已经面面的了。蜜枣十分甜腻,吃上一口真是十分满足,忍不住让人多吃几个。

吃完了粽子,我们一家人就一起去了西湖看赛龙舟,西湖人山人海,十分热闹,只见两只船上的选手目视着前方,眼睛里充满了斗志,开始两对选手的小舟就像箭一样飞了出去……

就这样充实的到一天就过去了,吃到了香喷喷的粽子,也看到了十分热闹的赛龙舟。

家乡作文的风俗【篇5】

放寒假,同学们开心的不是假期,而是要过年了。一家人团圆围着一张桌子吃饭,那才是最开心的时候。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拜年。

当我早上起来睁开我朦胧的双眼,模模糊糊地看见爸爸、妈妈、姐姐、已经穿好了衣服,我揉着我的眼睛,问:“这是要去干什么呀?”妈妈回答道:“去你老姑父家拜年啊!你也别睡了,快点穿衣服洗漱,马上就走了。”

我还没有清醒,当我清醒过来的时候已经到老姑家了,我瞬间精神起来,因为等一会儿是要发红包的。

我们说笑着进了门,大人们坐在茶桌上喝茶聊天,有时聊得哈哈大笑。而我在和比我小一点的弟弟玩耍,我们俩玩的来。不一会儿饭菜端上了桌,人们一一入座,大人们都礼貌地先让对方坐,而我们小孩已经迫不及待,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拿起筷子吃起来,那个吃相可像是饿了10年的狼。大人们也开始夹菜,还喝着酒,也不知道在聊什么,有时还会笑一笑。我看大人们喝酒喝的那么高兴,以为这酒有什么奇特之处,便偷偷地抿了一小口,那个味道我至今忘不了,我是喝过啤酒的,可是一点也不像啤酒的味道,可以说是辣,可以说是烧,刚入嘴,感觉是辣辣的,就到你的喉咙里的时候就变成烫烫的,然后就一直从你的喉咙烧到你的肚子,总之就是三个字:不好喝,也不知道大人们为什么总是爱喝。

吃完饭又坐了一会儿,我们就要走了,可我想着为什么还是不发红包,就一直回头望,终于,老姑父喊住了我:“来,肖瓒给你发一个红包。”我嘴里推辞着,却用一只手将布兜拉得大大的,老姑父看懂了我的心思,将红包放在了我的布兜里。

我们回到了家,我藏在厕所里,看老姑夫给我红包的金额,500元,我眼睛睁得大大的,惊愕的说:“老姑父还真还真是豪气啊!”

拜年是我们中国从古以来的传统习俗,而发压岁钱是过年里面必不可少的,估计大多数孩子都像我一样,嘴里说着不要,可心里却想着恨不得直接拿过来吧!

家乡作文的风俗【篇6】

我的家乡每年都要过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而每一个节日都有它传统的风俗习惯。

端午节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菖蒲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中秋节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有赏月、吃月饼的风俗;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有登高、赏菊花、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的风俗等。重阳节也是尊老敬老的为老年人过的节日。这些节日都非常有意义,但是我最想给大家介绍的是我国的最重要的节日——春节。

春节,是我国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当过了农历腊八节后,新年就快到了。每年的农历腊月三十是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喜气洋洋,门口挂上红红的灯笼,贴上红红的春联,人人脸上都满面春风的,到处都洋溢着一派喜庆的气氛!就先说除夕夜吧,这是个团圆的夜晚,一家人无论是在天南海北,都要赶回到家里,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年夜饭。大家边看春节晚会,边聊天可幸福了。吃完晚饭,我们小孩儿便可以拿着烟花在院子里或街上尽情地玩耍,而大人们也会聚在一起看看电视、聊聊天,我们把这叫做守岁。到了夜里十二点的时候,天空中便会响起了烟花爆竹声,此起彼伏,响彻天空,一朵朵美丽的烟花在天空中竞相开放,这五彩缤纷的天空真是太美了。直到很晚,我们才慢慢地回去睡觉。第二天一大早,你就会听到“新年快乐,红包拿来!“的欢声笑语。这就是大年初一,这天才是真正的春节。而“新年快乐”这句话是我在春节里说的最多的语言。早晨起来,我就跟着爸爸去各处的亲朋好友家登门拜访,俗称“拜年”。有的亲戚还会给我一个大大的红包,这是长辈给小辈的,俗称”压岁钱“。对我来说,在新年里收红包才是最快乐的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来临了,家乡的风俗也就在这一代代的传承中延续!它如烟花般绚丽,不停地在我脑海中浮现……

家乡作文的风俗【篇7】

过年了,大家忙得不可开交。我家“大厨

”———爸爸正在炒菜呢。只听见“哗啦,丝”的声音,芹菜被倒入了锅中。翻炒,加料酒,加盐……再翻炒。一团团白烟往上飘,往上飘,直到被油烟机吸走。只闻见了一股浓浓的香味。

小朋友则在家门口玩烟花,一串串烟花在他们手中挥舞,摆动,有趣诱人。夜深啦,一家人围在大圆桌上,有说有笑,其实大家问的话说的都是在关心对方,表哥突然发问:“大,你期末数学考了几分啊?”又问了姐姐高考成绩怎么样?大家其乐融融相互敬酒,互相传递着自己浓浓的爱。

晚饭过后,人们在门口燃放的鞭炮“噼里啪啦”的响。空中那一朵朵五彩缤纷的烟花陆续绽放,开出了一朵朵绚丽的大花。胆小的小朋友捂着耳朵躲在了角落,胆大的则看着烟花一蹦一跳,兴奋得不得了。

“哎,你们快点来啊,春晚快开始了,快来看哎”“来喽”大家都聚在了一块看春晚。一看到有趣搞笑的地方,大家就“哈哈”大笑个不停,你指我说说,我指你聊聊。那!场面多么幸福,多么美好,多么难忘。

已经零晨1:00多了,没错,过年这天呢,晚上都是要通宵熬夜的,都是折一些小玩意儿,看电视,看春晚。做着,看着,玩着,不知不觉地就睡了着了。

天刚一亮,人们就换上了自己的新衣新鞋,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开启了自家的拜年之旅。

“叔叔,阿姨新年好!”只瞧见叔叔阿姨从口袋中掏出一个大红包递给我们,我们假装客气不要,但手还是捏着红包不肯放。

我们去给已故的爷爷扫墓,烧纸钱,焚香,放烟花,为家人祈福……

在我们这,过年是忙碌的,充实中其乐融融。

家乡作文的风俗【篇8】

我的家乡在洛南县一个安静、优美的小村庄。因为远离城市的喧闹,那里的生态环境十分好,空气很清新,还保留着许多传统的习俗,我十分喜欢那里。

每年快过年时,一到腊月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开始蒸馒头、包包子,都是自我磨的面,味道好极了。最好吃的是一种叫“油馃子”的面食,发好的面,做出特有的造型在油锅里一炸,变得金灿灿、圆滚滚的,像一个个金色的元宝,吃了这个“元宝”来年必须大吉大利。

到了除夕夜吃过年夜饭,一家人就围着火炉开始包饺子,奶奶就会在饺子里悄悄地放上几枚硬币,那里大年初一早上吃饺子,来庆祝新一年的开始。吃饺子时大家都在试谁的运气好,奶奶说,吃到硬币的人来年必须有好运。

整个正月,小村庄都是年味十足,好吃的,好看的,好玩的,多的数不清。我喜欢那里,这儿的习俗真趣味。

家乡作文的风俗【篇9】

每个人都有自己热爱的家乡,家乡都有其独特的风俗蕴含着不同的历史特色和文化含义。今天我也来说说我的家长风俗。

上海,这是一座热闹繁华的城市,人们眼中的“魔都”,上海的风俗习惯有很多,特别是节日饮食风俗更是数不胜数,腊八节吃腊八粥,立夏吃鸡蛋等等,那我们中秋节吃什么呢?听我慢慢道来。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我们邀请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到家里共度这个美妙的节日,爸爸妈妈一大早就开始准备美味佳肴,满满一台子的菜,有鱼有肉有虾有鸭子有芋艿。我在一旁观察却疑惑不解,问道:“妈妈为什么在中秋节总要吃有鸭子呢?”妈妈告诉我,中秋节吃鸭子是上海人的老传统,相传元末时期,蒙古统治者欺压汉人,汉人决定推翻元人,但是统治严厉,不能明着组织斗争,只能有暗语,当时汉人称蒙古人为“哒子”,就取谐音鸭子,大家约定中秋节吃鸭子,就是中秋节大家一起采取行动推翻元人的统治。当然在秋天吃鸭子其实对身体也很有益。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帮着妈妈打下手,一起洗毛豆和芋艿,妈妈在一旁看着我说:“宝贝,你知道我们吃芋艿和毛豆各自的寓意吗?其实它们也都是运用了谐音,芋艿这个词你多读几遍,就会读出“运来”,所以暗暗地表示希望未来好运连连源源不断的意思,而毛豆又称毛豆荚,毛豆荚中的“荚”字和“佳”字读音相近,也是希望吃毛豆可以事事顺心,吉祥如意,所以吃这些也是对生活的祝愿哦。”我听着妈妈激动地说着上海的节日风俗,真得是学到了不少生活知识。

晚餐时,我迫不及待的吃着美味的香酥鸭;(什么味道?描述一下)又用筷子夹了芋艿尝一口,味道真不错,放在嘴里入口即化,糯糯的黏黏的。大家尝了尝都纷纷夸赞。

吃过中秋团员饭后……(稍微描绘中秋夜景)最后我们全家就在阳台里,静静地吃月饼赏明月。

这就是上海的特色中秋节风俗,体现了上海独特的文化沉淀,展现了上海的传统美食的魅力,每年我们都会去好好享受并将它长长久久的传承下去。

家乡作文的风俗【篇10】

人们都说:老古人既然留下这样的风俗习惯,就一定有他的道理。这句话我深信不疑,但有一点我很明白,因为不同的地域关系,人们在不同地方会有不同的风俗,所以出门在外,万事要谨慎行事,避免发生某些令人尴尬的事。

我的家乡在陕北,那里干旱少雨,四季分明,从小在那里长大的我,不像南方姑娘那样温婉,又不似国外长大的人那样风情万种。我有独属于陕北人的豪迈、大方,却也有一般女子的清秀。

在我们那儿,除夕夜是寒冷的,穿着大棉袄开心的过年,放烟花,堆火塔……各种玩儿法层出不穷。远在他乡工作的家人都要回来与家人团圆,看春晚。过年吃饭必须要有八碗,到了大年初一时,早上要吃炸油糕,寓意节节高升;下午要吃饺子,并且饺子里必须要有硬币,寓意财源广进;还有最重要的是炸出来的油糕第一个一定不要跟灶神抢,必须给灶神供奉,希望新的一年里吃的不愁。

从小便是这样过年的我对这些步骤了如指掌,更深信不疑。

然而,有一次因为去外地亲戚家旅游,是在他们那过的年,我才对不同地域的过年有了新的认识。他们在除夕夜晚上吃的是大龙虾,海鲜,就连春晚节目上的人我都只认识几个,其他的一概不认识,这让我很不习惯。随后到大年初一时,我更发惊讶了,他们早上吃的是“金银堆”,就是用小米和大米蒸的米饭,寓意财源广进。吃不上炸油糕的我更是疑惑的问出了声:“为什么不供奉灶神呢?”此话一出,他们都笑到:“还没从家乡走出来呢!”可把我尴尬死了,之后更是让我深刻了解到了地域不同的差异之大。

家乡的风俗使我温暖,其它地域的风俗使我新奇,眼界开阔,不同的民族风也使我知识丰富。但我更喜欢家乡的独特风俗。

家乡作文的风俗【篇11】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端午节在中国历史上,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端午节有着许多习俗,比如:吃粽子、赛龙舟、插艾草……

在我的印象中,以往的端午节,都会吃粽子、插艾草。

在端午节前一天,奶奶会先到街上去买糯米、猪肉、粽叶、大枣……先将猪肉用酱油和盐腌制好,再煮熟,再将糯米进行同步操作,之后,奶奶用漏斗把糯米和猪肉块放进去,然后加上一颗大枣,把粽子用丝线缠绕,放入水中小火煮一夜,再向艾草插入门前,在我很小的时候是听奶奶说这样可以避邪,防止鬼怪入侵,也能让插艾草的这家人百毒不侵,我听了觉得很新奇。

端午节到了,还在床上的我就能闻到楼下的粽子的阵阵清香,我赶忙洗漱完走到楼下,大锅上热气腾腾,白烟袅袅,绿油油的粽子映入我的眼帘,使得我不得不大口称赞,我急忙拨开粽叶,软软的糯米便透了出来,咬的第一口我便吃到了肉,肉旁边的糯米十分鲜甜,我终于意识到了,肉旁边的糯米就是这个粽子的好吃的所在,这糯米进入了我的味蕾,慢慢的滑入了食道……

我细细品尝着这一口,仿佛回味到屈原所在的战乱时期,想到了那个时候的人们一点粮食都吃不到的样子,这粽子的味道好像有点凄惨而悲凉,我又想到赵国战败,屈原那痛苦的样子,我不禁感到惋惜。

今天我们的一切都来之不易,请大家珍惜现在的时光。

 

家乡作文的风俗【篇12】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这可喜可贺的节日里,我们辞鼠迎牛,真是一派新气象呀!

俗话说:“春节包饺子,不吃掉耳朵。”这可是有来头的。古时候,民间相传饺子的习俗是:女娲是用抟土造人的。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耳朵容易冻掉,为了使它不掉,女娲在耳朵上扎了小眼,用细线拴住,另一端让人咬在嘴里,耳朵就不会掉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女娲,就每到春节时就包有馅饺子吃,也是为了图个吉利。

“新年到,新年好,家家户户包饺子。”我家也不例外。在包饺子前,准备工作是必做的。首先,是拌馅子,肉和芹菜切得碎碎的,再放些葱、姜、蒜,和酱料搅拌好,其次是皮,在包饺子前把和好的面搓成条状,然后切块、压皮,然后用擀面杖擀成圆形。这可是大人们口中的“军事重地”,因为这些我都不熟悉,就由妈妈来代劳了。

接下来,包饺子我可要大显身手了。妈妈先给我示范了一下,只见她拿着皮往里面放了一勺馅,然后把饺子对折,捏中间,然后自两边向中间捏褶,向变魔术似的就包成了一个像元宝似样的饺子。其动作熟练至极,一气呵成,让我钦佩不已。接下来,轮到我了,我拿着皮,放了一大勺馅,目测很好。然后,我也中间对折用力捏,怎么也捏不上,饺子就是不听话,左右合不上口,我很着急。妈妈见了给我出了一招沾点水,我一试,还真好用,把皮子粘得很牢,但是等我包好了,一看是瘪的,难看极了,怎么也立不起来。于是,妈妈边鼓励边手把手地教我,最终,通过我不断地尝试,终于有了进步。

开锅煮饺子了,闻着饺子香,吃着香甜的馅,全家人圈坐在一起,真是喜庆又团圆。

    618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