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疫情中的清明节的作文
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了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疫情中的清明节的作文,欢迎阅读!
关于疫情中的清明节的作文(篇1)
不觉间,将是清明。
对人们而言,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似乎格外漫长。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中国社会与公众的生活进入了暂停状态。壮士断腕般的“封城”举措,“全国一盘棋”式的公共卫生动员,加上史无前例的大规模隔离行动,让我们带着与病毒抗争到底的决心,度过了一段艰难时光。
春分已过,清明悄然到来。在疫情影响下,这个遥寄哀思、悼亡怀人的日子,也因此有了一层格外沉重的特殊涵义。新冠病毒夺去很多人的生命,让很多家庭痛失父母、爱人、子女。更有一些医务工作者和抗疫工作人员,为此而殉职牺牲。那许许多多的面容和身影,永远定格在了二零二零年初春。
我们为逝者点燃烛光,俯身鞠躬,遥寄一份哀悼和思念。在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英雄的逆行者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是一段段有着欢笑泪水的故事,他们的悲痛,他们的哀伤,他们的抗争,他们的不屈,都值得铭记。
那不只是一个数字,一个名字,一块碑。每一个逝者的过往,都是生者的哀思。疫情防控的特殊时刻,许多人将无法去墓地祭扫,那些逝去的微笑,那些生前的故事,那些诉说与倾听,那些牵挂与想念,在清明这个日子里,隔着或远或近的距离,慢慢地回忆,轻轻地触摸。
告别,为了逝者,亦为生者。对逝者而言,最好的怀念是记得,也是放下——告别伤痛,战胜疫情,回归正常生活,更好地活着。如此,才能告慰逝去的亲人;如此,才能让抗疫牺牲者安息。离去的亲人,希望每一个生者幸福健康;奉献生命的勇士,将生的美好给予他人。坚强、更有意义地活着,是每一个生者的责任。
清明既是寄托哀思的日子,也是走向新生的日子。春回大地,生机勃发,我们带着对逝者的思念,迎候生命的生生不息。经历了严冬和病毒的'封锁,春天来临,生活回归,被迫暂停的城市开始运转,社会逐渐步入常态。阳光里,路边的店铺一间间重新开业,城市的大街小巷,慢慢恢复往常的喧闹与拥挤。这些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日常”,在经历困境之后,变得珍贵。作为生者的我们,用心过好这得来不易的平常日子,才是对逝者最好的怀念。
在珍惜、过好眼下生活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尽管国内整体态势向好,但离彻底战胜新冠病毒尚有一段“决胜距离”,况且世界各地的疫情正在加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工作丝毫不能松懈。与此同时,复产复工、保障经济生活回归正轨也面临不小压力。此时,唯有将悲痛凝聚为斗志与力量,我们才能最终战胜疫情。取得抗疫斗争的最后胜利,是我们对逝去亲人最好的安慰,也是对那些牺牲者最好的交代。
清明节的到来,凝聚了我们深沉的哀思,也意味着春天真正来临。我们在这个冬天所经历的一切,是悲伤的记忆,是告别亲人的不舍,也是坚定抗争中生命的顽强与不屈。带着逝者的遗志,我们不会被轻易击垮。严冬之后,必有万物复苏,必有夏花烂漫。
燃一缕思念的烛火,愿逝者安息;带着思念前行,愿生者坚强。
关于疫情中的清明节的作文(篇2)
疫情让恐惧、不安的情绪如潮水般拍打着人们的心。感染人数、死亡数据的增长,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可疫情来临时,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来自不同岗位,肩负着不同职责,但他们不辞辛劳,离开家人,听从国家的召唤,来到防疫的第一线。他们不怕牺牲,迎着病毒走,勇做逆行者。
大爱无疆的医者仁心,为人们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武汉市中心医院的李文亮医生,因感染疫情,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南京市中医医院副院长徐辉,连续18天奋战在抗疫一线,没有按时吃过一顿饭,没有睡过一个踏实觉,因突发疾病抢救无效而不幸逝世,享年51岁……有很多这样的医护人员倒在了他们热爱的工作岗位上,为这场疫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生者奋然,死者安息。今日的缅怀和追思激励我们,让我们看到,无数的英雄先锋点亮民族希望和国家前途的一盏盏明灯,映照出中华民族久经磨难自强不息的力量,唯愿我们传承这股力量,坚定信心,前仆后继,在风雨中砥砺前行。
关于疫情中的清明节的作文(篇3)
今天是清明节,吃过早饭,爸爸就带着我去老家上坟。上天也仿佛理解人们的心情,从昨天夜里就飘起了丝丝冷雨,一路上我看到的人们都行色匆匆,神情悲伤。
远远地,我就看见一个小小的坟头孤立在空旷的麦田里,那是奶奶的坟。来到坟前,爸爸摆好贡品:有葡萄、火龙果、香蕉、苹果,这些都是妈妈用心准备的。爸爸又拿出一叠纸钱,用打火机点燃,只见红色的火苗在风中跳跃着,快燃完了的时候,爸爸拉着我在奶奶的坟前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这时,我看到爸爸的眼睛里好像闪着泪花,我知道,爸爸是想念他的妈妈了。奶奶有病去世的早,那时爸爸才只有十三岁,爸爸一定是吃了很多苦,想到这里,我心里也很难过。过了好一会儿,爸爸才低声说:“走,我们回家了。”我不知道这句话是说给我听的,还是说给奶奶听的。
在回来的路上,我问爸爸,今天为什么叫清明节又为什么给去世的亲人们上坟?爸爸就给我讲了关于清明节的来历: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途中又累又饿,他的大臣介子推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给重耳吃,救了他一命。后来重耳做了国君,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他想重重地报答介子,可介子不贪图高官厚禄,誓死不见。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下令将介子推去世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了解清明节的来历,就是告诉我们要感恩,我们清明节上坟祭祀先祖,祭拜亲人,就是沿袭这种感恩的精神。一个充满感恩的社会,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才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才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关于疫情中的清明节的作文(篇4)
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因此,清明节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日期相连,后人便将寒食节并入清明节,而有关寒食节的“清廉传说”也成为清明节的重要内涵。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和寒食节息息相关。
寒食节是我国古代的重要节日,它又名“禁烟节”“冷节”,日期一般在“清明节”前一两天。在这天,人们要禁烟火、吃冷食,以表达对故人的缅怀与哀思。
寒食节禁火食冷的习俗,源自于一个“割肉啖君”传说。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重耳在一次流亡中饿晕了,始终跟随他的忠臣介子推将自己腿上的肉割下烤熟后给他吃,令重耳很受感动。后来,重耳当上君主封赏群臣却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向他提起,他才派人去请介子推。但介子推看到重耳身旁尽是小人,便背着老母躲进深山。为让介子推下山,重耳下令烧山,然而直到最后介子推也没下来。等火灭了,人们上山看到介子推母子俩抱着被烧死在一棵柳树旁,柳树树洞里还有一封写给重耳的信,希望重耳亲政清廉,体恤百姓。重耳十分悲痛,下令以后每到介子推忌日,全国禁烟火、吃寒食,以示纪念。
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田间地头到处是农民忙碌的身影,民谚常说:“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这天去扫墓。
关于疫情中的清明节的作文(篇5)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今年的清明节,也如这首小诗的意境。
小雨,淅淅沥沥的下着,一切笼罩着淡淡忧伤,清明节那天,我站在爷爷的坟前,一想起往日爷爷对我的疼爱,而如今却与我天人永隔,悲伤就涌上心头。
“走了有八年吧!”我仰头叹道,“七年前的那一天,你还记得吗?”走在雨中,我自言自语。
那一年,我才五六岁,不太懂事。有一天,我和小伙伴在玩耍途中不小心打下了一个蜂窝,我们拼命的跑,但还是被叮到了,刹时,一股钻心的疼痛从伤口涌上心头,年幼的我大哭起来。忙碌中的大人们被我的哭声惊了过来,爷爷赶忙放下手中的活走了过来,看了看我的伤口,轻轻地抚摸着,并安慰道:“乖孙子,不哭,我帮你报仇去。”
不一会儿,你拿着一个烧得发糊的蜂窝放在我面前,过了一会儿,我的疼痛好了许多,走到你面前,看见你的手上,有和我一样显目的大红包,我摸了摸,你下意识地往回缩了缩,但我没注意到。你强忍着疼,笑着摸了摸我的头,溺爱地说到:“孩子,现在好了吧!不哭了,不哭了,去那边玩吧!”我走时忍不住回头,却只看见你那佝偻的背影。这个背影从此被刻入我的脑海深处,无法抹去。
然而,好景不长,你患上了重病,在长时间受病痛的折磨下,终于,你摆脱了痛苦,永远的离开了我。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地球仿彿停止了转动,悲伤和痛苦涌上心头。
隆,一声雷响把我从回忆中拉了出来,看着爸爸在帮坟添新土,添完土后,然后烧纸钱,一阵浓烟随即升起,最后,随着爸爸放的鞭炮的响声,我回头望向爷爷的坟墓:再见了,爷爷,明年的今天我们会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