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1100万母校给肄业生上了最后一课结局如何

|和杰

为1100万母校给肄业生上了最后一课!目前结局如何?承诺捐款不兑现违法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为1100万母校给肄业生上了最后一课结局如何,如果喜欢请收藏分享!

为1100万母校给肄业生上了最后一课结局如何

为1100万母校给肄业生上了最后一课结局如何?

中国矿业大学90后校友吴幽因没能履行1100万元捐赠承诺,被母校基金会告上法庭,成为失信被执行人,坐不了飞机,住不了宾馆。之前,一些网友刻薄地称,吴幽是吹牛把自己吹成“老赖”了。也有人认为,矿大起诉捐款不兑现的校友,这是对“诈捐”的警示。

3月14日晚上,当事人吴幽在网上为自己做了辩解。吴称,自己最早向学校提出,是否可以捐赠当时价值1100万人民币的比特币,学校说没法接收比特币。于是决定捐赠1100万人民币给学校,并签订了捐款合同。吴幽称,之后他的比特币合约爆仓,亏损严重,数字资产几乎归零;同时,近年实体及资本行业整体景气度下降,镜湖基金所投的股权项目出现了严重的流动性危机,无法退出。他还称,目前镜湖资本业务艰难维系,“个人也陷入了巨大的困难”。

之后,网上对吴幽的风评有了分化。有人坚持认为吴幽是自作自受,当初有多大能量做多大事,不沽名钓誉就不会有如今的尴尬。也有网友觉得矿大过于无情,“母校给这个肄业生上了最后一课”,“矿大这格局太小,今后还有哪个校友敢捐款?”

就法律谈法律,普通赠与合同不是“诺成合同”,也就是说,做出的赠与承诺,只要还没有交付相应财物是可以随时撤销的,撤销了也不用承担违约责任。但是,公益性质的赠与合同是不可以撤销的。《民法典》第660条规定,依法不得撤销的具有救灾、扶贫、助残等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赠与人不交付赠与财产的,受赠人可以请求交付。

之所以法律明确规定“公益性质”的赠与合同不能撤销,就是为防止有人利用捐款承诺,在赈灾、扶贫、助残活动中沽名钓誉,举了牌子,亮了相,赚了名声,骗取了社会荣誉之后又不兑现捐款,这种诈捐行为之前出现过不少。

校友向学校捐款,被认为是具有“公益性质”的赠与合同是不可以撤销的,作为受赠人的矿大是可以起诉请求交付这1100万的,法律上是完全站得住脚的。

承诺捐款不兑现违法吗?

分情况,有合同的承诺没有兑现就可以讨要并且合法,没有任何书面表达且只有口头承诺则不能讨要也不合法。一男子毕业之后创业成功,并承诺要为母校捐款1100万元,但却没有兑现,母校一纸诉状将其告上法庭。另外我国慈善法明确规定,诺而不捐分为两种情形,一是捐赠通过互联网和媒体等公开承诺捐赠没有兑现的,二是承诺捐赠用于扶贫、济困等并有书面捐赠协议但是没有兑现的,就属于违法行为。

在慈善领域,许多组织和个人常常承诺捐款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些承诺可能是在公共场合宣布的,例如演讲、新闻发布会、社交媒体上的帖子等等。有时候承诺的捐款并没有兑现,这会给接收方和公众带来负面影响。如果承诺的捐款是以书面形式,例如邮件、合同等等记录下来,那么当兑现未兑现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要求捐款方兑现承诺。如果没有书面记录,但是在公共场合进行了承诺,那么就要看具体情况了。

承诺捐款不兑现是否违法取决于是否存在特定的合同。如果承诺是在一些合同中写明的,那么如果未能兑现承诺,将被视为违反了合同条款,可以起诉要求赔偿。如果承诺没有在合同中写明,那么是否可以追究责任取决于特定情况下是否存在法律依据。

对于那些没有书面合同记录的承诺,建议在公共场合提出承诺的捐款时,应该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1、要对自己的承诺负责。在提出承诺之前,应该确保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和意愿履行承诺。

2、要尽量避免不实的承诺。不实承诺不仅会给捐款方带来损失,也会影响自己的信誉。

如果无法兑现承诺,应该及时与接收方沟通,解释情况,寻求合理解决方案,以减少损失。

承诺捐款可以撤销吗?

承诺捐款一般是不可以撤销的。捐款行为一般是具有公益性质或者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属于特殊的赠与,不具有任意撤销权。根据法律规定,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或者依法不得撤销的具有救灾、扶贫、助残等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也不能撤销。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六百五十八条

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或者依法不得撤销的具有救灾、扶贫、助残等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不适用前款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六百六十条

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或者依法不得撤销的具有救灾、扶贫、助残等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赠与人不交付赠与财产的,受赠人可以请求交付。依据前款规定应当交付的赠与财产因赠与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毁损、灭失的,赠与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386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