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卢永根观后心得范文精选5篇

|腾宇2

  为扎实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增强广大教师初心使命意识,教师们应该学习时代楷模卢永根院士的先进事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时代楷模卢永根先进事迹学习心得,希望能帮到大家!

  时代楷模卢永根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近日,中科院原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被中宣部追授“时代楷模”称号的消息传回了他长期工作生活的广东,在初冬的岭南大地引发了热烈反响。广东各界,尤其是来自高校和农业农村系统的党员干部们,追忆着“布衣院士”矢志报国的初心,坚定了自己在新时代干事创业的信心。

  恰逢华南农业大学建校110周年,消息传来,让学习、工作于这所卢院士倾注一生心血高校的同学和老师们更添激动和感慨。“岁月更替,精神永恒。学习卢永根院士精神,就是要学习他的爱国情怀,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就是要学习他胸怀坦荡,做一个纯粹的、高尚的、大写的人;就是要学习他一生勤俭甘愿奉献,燃烧自我的蜡烛精神;就是要学习他爱岗敬业,为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的爱国情怀。”“长江学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王少奎说。

  “安于清贫,是卢院士一生的写照;不忘初心,是卢院士终生的信仰。回望卢永根的奋斗历程,他爱国、爱校、爱民,坚定地继承和发扬了‘丁颖精神’,一心追求和实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科学家的崇高境界和远大理想。他早已把科教工作当作毕生的事业,倾注了全部热情和心血,勇攀高峰而不慕虚名。”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2018级硕士生丁允贺表示,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他会努力学习老校长始终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需要联系在一起,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卢永根院士一生报效祖国,对祖国深沉的爱、对学科炽热的情感,贯穿一生。生活中节俭朴实,是‘布衣院士’,毕生积蓄回馈教育事业,他以‘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爱国情怀献身农业科研和教育。卢院士的事迹激励着我更加努力,以卢院士为榜样,践行人民教师的光荣与责任。”谈到如何将卢永根院士的精神与高校教师的工作实践相结合时,暨南大学药学院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所长、全国模范教师高昊动情地说。

  在日前刚刚结束的广东省“时代新人说——我和祖国共成长”演讲大赛总决赛上,来自华农外国语学院的辅导员党林夕以《七十载党龄的院士情怀 永不褪色的坚定信仰》为题,向大家讲述了卢永根院士的故事,感染了现场众多观众。“卢院士是我们华农人学习的榜样,也是每一位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对于我来说,我将继续讲好卢永根院士的先进事迹,让他的精神成为弘扬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火种,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党林夕表示,在讲述院士故事的同时,自己也找到了值得为之奋斗的人生方向。

  作为一名奋斗在基层的农业系统工作者,来自江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张文芝认为,身为农业系统工作者,在被这样心怀家国、品德高尚、节俭朴素的学界泰斗深深感动之余,更应该学习大师的奉献精神,时刻不忘毕业时的初心,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更好地服务农民,服务农业,在农业基层平凡岗位上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与张文芝怀有同样想法的,还有肇庆市农业农村局干部李向阳。“对于我来说,作为奋战在基层‘三农’工作一线的党员干部,我们唯有立足岗位,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作为,努力推动工作再上新台阶,为‘三农’事业作出贡献。”

  时代楷模卢永根观后心得

  “中宣部授予卢永根同志‘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也是对全校师生员工的极大鼓舞,学校已经掀起学习卢永根同志的新高潮。”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王斌伟说,全校教师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在学校争创一流中勇于担当重任;全校青年学生要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 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勤奋好学,学到真本领、练就真功夫,早日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全校党员干部要以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继往开来、守正创新,奋力推动学校改革发展各项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重温和学习老校长的事迹,我再次深受感动。”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刘雅红说,时代楷模是民族精神的缩影,是时代价值的体现。“我们一定引领广大师生以卢永根同志为榜样,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弘扬卢院士精神,从我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

  “‘多干一点,少拿一点,腰板硬一点,说话响一点。’这是卢先生生前留下的一句话。人虽已逝,言犹在耳。每每想起这句话,我都会反省自己,在平时的工作中是否真的做到了这四点。”华南农业大学数学与信息学院院长黄琼说,“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我们青年教师应以学校之忧为忧,想学校之所想,努力工作,在培养优秀人才的同时,做好各项工作,争取取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成绩。”

  时代楷模卢永根观后感

  初心永恒 大地为根

  为扎实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增强广大教师初心使命意识,2019年12月3日,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工集中观看“时代楷模”卢永根同志先进事迹,激励广大教师向卢永根同志学习,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集中观看卢永根同志先进事迹

  卢永根院士一生不懈钻研,一世无私奉献。初与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知与行,把根深深扎在泥土里;浓与淡,过着“布衣院士”的坦荡人生。浓浓的爱国之情,一直是卢永根院士心中的底色;浓浓的教书育人情怀,也一直伴随着他。他始终秉承坚定的信念,在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不断攀登水稻遗传的科研高峰,不断为事业拼搏、为社会造福;始终坚持共产党员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将积蓄880多万元捐赠出来,设立教育基金;始终践行“要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作为最后的贡献”的承诺,将遗体无偿捐给医学科研和医学教育事业。

  全体教师认真观看、学习

  卢永根院士没有荡气回肠的惊人之举,但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卢永根院士没有曲径通幽的科研秘诀,但有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科学精神;卢永根院士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但有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榜样力量。“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入党70年来,比初心更为重要的是不忘初心、坚守初心,卢永根的先进事迹和高尚的品德深深感染着在场的每一名教职工。

  广大教师在此次活动中有所感悟:要以卢永根同志等先进典型为榜样,从自身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更好地为教育事业服务。

  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心得体会

  在全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中央宣传部15日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卢永根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

  卢永根是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科院院士,著名水稻遗传学家。2019年8月,因病在广州逝世。他信念坚定、忠诚如山,入党70年来,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党和国家忠诚不渝、矢志奋斗,与共和国同成长、共奋进,是一名永葆初心的优秀共产党员。他献身科研、勇挑重担,毕生致力于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始终站在科学研究第一线,为国家农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一位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他立德树人、鞠躬尽瘁,长期奋战在高等农业教育最前沿,关爱和支持优秀人才,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现代农业专家,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工作者。近一段时间,卢永根的先进事迹被中央媒体集中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干部群众普遍认为,卢永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身、献出一切的家国情怀,是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和知识分子楷模。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追授卢永根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卢永根先进事迹的短片。

  时代楷模卢永根观看心得

  师哥曾有幸到华南农业大学去招聘,认识了不少华农的学生老师,在最近几个月,这几位的票圈传颂最多的,是一位逝世不久的“布衣院士”卢永根。

  师生们不吝怀念与敬仰的这位卢永根,是华农的教授、博导、前校长,在作物遗传学领域成就斐然。

  有学术成就的教授千千万,但让华农校友们高山仰止的,却不仅仅是因为他是科学家,还因为他是一位人生楷模。

  生于香港,长于乱世,他又有了新的生日

  1930年,卢永根出生于香港,家道还算不错。11岁那年,香港沦陷于日寇铁蹄,他被父亲送回广州花都老家避难,不想这里也随后被日寇蹂躏。

  “老卢看到日本鬼子检查‘良民证’,一不顺从就一巴掌打过来。”老伴徐雪宾说,这一幕让卢永根永世难忘。在对国土沦丧的反思中,在身边进步人士的影响下,卢永根从最初的迷茫中渐渐走出,“对祖国的命运不能袖手旁观!”怀着救国救民的理想,17岁的他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同志会”,这是当时地下党的一个外围组织,两年后的1949年8月9日,他在香港正式入党。

  “他把入党那一天看成生日,新生命的开始。所以,每年这一天,我都为他过生日。”87岁的老伴徐雪宾说起来依然满眼甜蜜:“我想在这一天,一定干一件最让他喜欢的事,所以在1957年8月9日,答应与他结婚。”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入党一个月之后新中国成立前夕,卢永根受组织派遣,离开香港,入学广州私立岭南大学农学院,领导地下学联,迎接广州解放。

  解放后,1952年的院系大调整,岭南大学农学院和中山大学农学院合并为华南农学院,卢永根也随之成为华农的学生。第二年毕业留校任教,开始了他在作物遗传学方面的长达66年的教学和研究生涯。

  卢永根曾经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稻作科学之父”、同在华农的丁颖教授的助手。“抗战时,丁老师带着水稻种、番薯种,一直逃难到云南,把优质种资源保护下来。”卢永根十分敬佩。

  在水稻作物研究上,华农走出了“一门三院士”:1955年丁颖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丁颖的学生卢永根1993年当选中科院院士,卢永根的学生刘耀光于2017年当选中科院院士。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卢永根的日记扉页上,抄写着艾青的诗句。

  曾几何时,在美国的姐姐苦劝卢永根一家移民,可怎么也说不动他。卢永根说:“我是炎黄子孙,要为自己的祖国效力。”他在给留学生的信中写道:“外国的实验室再先进,也不过是替人家干活。”在他的劝导下,多名学生学成归国。

  “家徒四壁”,简朴度日,却捐出了880万的毕生积蓄

  卢永根除了用学术成就影响他人,最让人感动的,还是他的人品。

  走进老人的家,仿佛回到了上世纪,卢老家中连窗帘都舍不得挂,家具仍在使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旧沙发、旧铁架床、旧电视,虽然斑驳,但却整齐干净。卢永根说:“不舍得(扔),这些东西没有用光用烂,还能用。我认为生活过得好,不是单纯地追求所谓舒服,我很注重建立一种比较好的生活方式。不可能万事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出门,80多岁的老两口背着双肩包、头戴遮阳帽,挤公交、换地铁;吃饭,叮叮当当拎着饭盒,和学生一起在食堂排队打饭,吃得一粒米都不剩……看到有学生剩饭,卢永根总忍不住提醒:“多少株水稻才能出一碗米饭?”

  生活中对自己近乎苛刻的他,对捐资助教却慷慨到毫无保留。

  2017年,身患癌症的卢永根,征得在老伴徐雪宾的陪伴下,将毕业积蓄8809446.44元全部捐赠给华农,设立了“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而后又亲手签订了遗体捐赠志愿书,他将此看作院士最后的科普工作。卢永根唯一的女儿也非常尊重父亲,“他的决定,我都尊重。”

  这已经不是卢永根第一次捐款。早在2015年,他就和老伴回到家乡,把祖上留下的两间价值100多万元的商铺,捐赠给当地的罗洞小学。

  平时,老两口也是捐款不断,“钱都是老两口一点一点省下来的,对扶贫和教育,两位老人却格外慷慨,每年都要捐钱。”卢永根的秘书赵杏娟说。

  他捐出去的很多,留下来的更多,捐出去的是自己的成就和积蓄,留下来的是影响千千万万知识分子的高尚品德。

  中国好教授,时代楷模,卢永根当之无愧。

    21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