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我国新增报告491例猴痘病例

|欣敏

猴痘病原体是一种病毒,全称为人疹病毒,可在动物间及人与动物间传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中疾控:7月我国新增报告491例猴痘病例,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7月我国新增报告491例猴痘病例

7月我国新增报告491例猴痘病例

2023年8月9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猴痘疫情监测情况显示,7月1日至31日,中国内地(不含港澳台)23省(区、市)新增报告491例猴痘确诊病例。

7月新增猴痘确诊病例中,广东报告115例、北京报告81例、四川报告49例、浙江报告40例、湖南报告33例、江苏报告31例、上海报告25例、安徽报告19例、天津报告17例、湖北报告17例、河南报告14例、辽宁报告12例、山东报告12例、吉林报告9例、云南报告4例、陕西报告4例、福建报告2例、重庆报告2例、山西、内蒙古、广西、贵州、青海各1例,无重症、死亡病例。

中疾控介绍,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疫情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病例均为男性,96.3%病例明确为男男性行为人群。二是其他接触方式传播风险低。除同性性接触以外的密切接触者均未发生感染。三是89.2%病例为主动就诊发现,6.5%为密切接触者追踪筛查发现,其他为主动报告和主动筛查等发现。四是绝大多数病例临床表现典型,主要为发热、疱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无重症、死亡病例。

猴痘怎么检查诊断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可以通过PCR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可从猴痘患者皮损标本中检测出猴痘基因组片段,为临床快速提供实验室诊断的依据;也可通过电镜或培养,从皮损标本中分离出猴天花病毒。此外,荧光抗体法和放射免疫法可从感染者血清中检出猴天花病毒抗体,但一般仅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鉴别诊断

惟有实验室才可做出猴痘的明确诊断,通过几种不同的检验可以诊断出感染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抗原检测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定,通过细胞培养分离病毒。

在人类中,猴痘是一种散发性偶见疾病,其体征和症状类似天花,但病情通常较轻。猴痘感染者有动物接触史,临床表现最初表现类似“流感”的症状,随后皮肤出现疱疹、经历脓疱、结痂后留有瘢痕。

鉴别诊断通常包括天花、水痘、麻疹、细菌性皮肤感染、疥疮、药物过敏和梅毒。

猴痘临床表现是什么

潜伏期5~21天,多为6~13天。发病早期出现发热、寒战、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前驱症状。90%患者出现明显的浅表淋巴结肿大,如颈部、腋窝、腹股沟等。

发病后1~3天出现皮疹。首先出现在面部,逐渐蔓延至四肢,手心和脚掌均可出现皮疹。

皮疹经历从斑疹、丘疹、疹、脓疯和结痴几个阶段,不同形态的皮疹可同时存在。疯疹和脓疤疹多为球形,直径约 0.5~1厘米,质地较硬,可伴明显痒感和疼痛。疹数量从几个到数千个不等,多呈离心性分布。可累及口腔黏膜、消化道、生殖器、结膜和角膜等。病程约 2~4 周。

结痴脱落后可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甚至瘀痕,瘀痕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年。

部分患者可出现并发症,包括皮损部位继发细菌感染、呕吐和腹泻引起的严重脱水、支气管肺炎、脑炎、角膜感染等。

猴痘病毒是如何从动物传到人类的

猴痘病毒的宿主主要为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如猴、兔子、松鼠等,人类如果接触了携带猴痘病毒的动物,就有可能被感染。避免与野生动物,特别是那些生病或死亡的野生动物接触,可以降低感染猴痘的风险。

猴痘,会人传人吗

最初:猴痘主要宿主为非洲啮齿类动物(包括非洲松鼠、树松鼠、冈比亚袋鼠、睡鼠等)。

现在:病毒经过黏膜和破损的皮肤侵入,可以感染包括人在内的灵长类动物。简单说,人类在一些“机缘巧合”下感染了猴痘病毒(如接触感染动物病变渗出物、血液等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成为了传染源。

需注意:近一年多,猴痘病毒在非猴痘流行国家中发生人际传播的情况正在上升。密切接触是猴痘人际传播的主要途径。2022年以来发现的多例猴痘病例,在发病前发生过男男同性性行为,可能主要与性活动中的密切接触传播有关。

因为绝大部分的人都未感染过猴痘病毒,所以人群普遍易感。其中,多性伴者、男男性行为者、性工作者等都是猴痘的高危人群。


    636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