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什么不能说快乐

|诗诗

端午节为什么不能说快乐呢?其实端午节不能说“快乐”,主要因为端午节属于纪念在这天去世的历史名人的日子。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端午节为什么不能说快乐(有什么原因),希望大家喜欢!

端午节为什么不能说快乐

端午节为什么不能说快乐

民间说法,因为端午节是许多亡灵的纪念日,包括屈原,伍子胥等,他们都是在这一天死去的,如果在这样的日子里还互相祝快乐,有点不合时宜。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开始是人们去除疾病,防止疫病的节日,但是这一天我们的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杀了。因为秦国攻破了楚国,屈原忧国忧民,对前途感到非常的渺茫,他虽然有抱国的心,但是却没有能力去报效祖国,只能用死来表明自己的志向,所以这一天变成了中国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也就是端午节。为了纪念爱国亡灵的日子,如果用快乐这样的词语,就显得非常轻视他们,而且也是对他们的一种不尊重。所以民间一般不用“快乐”,而用“安康”这样的词语。

另外,端午节在古代其实不被认为是一个很好的节日,被称为恶月、恶日、毒月,因为夏季比较热,人们容易生病,并且那个时候瘟疫比较流行,所以人们为了驱除灾害,在这一天里会吃一些带有黄字的食物,如黄酒等,还会在自己的身体上抹上一些雄黄酒,可以用来消毒,或者防止一些疾病的发生。还有的人们会拴葫芦和扫把,代表着可以延续生命,生活安康,可以将坏的东西或者是不好的事物,扫除出去。还有的会去采艾蒿,然后将它放在手腕和脚脖上,每到第一场大雨的时候就把它扔进河流中,寓意着将疾病冲走。这些都是人们为了更好的生活,而且他们认为是恶日的这一天做出的努力,从而达到生活安康的作用。端午节是一个悲壮的祭祀日,正是带有悲壮和纪念的原因,在这一天如果说快乐的话,有点不太合适,所以久而久之,人们就习惯了祝福端午安康这样的词语。

端午节简介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

端午节节日习俗

(一)习俗活动

端午节期间全国各地会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此节日,比如:

1.赛龙舟

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代。赛龙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及英国等,是

2010年广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2011年5月23日,赛龙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挂艾叶菖蒲

挂艾叶菖蒲是中国民间节日习俗,在端午节以艾叶悬于堂中,剪艾叶成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戴之,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榻,有驱魔怯鬼之神效。

3.放纸鸢

放纸鸢,即是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 在中国南方一带城市,端午节放风筝也是一种习俗。端午时期,儿童放风筝称之为“放殃”。风筝,即纸鸢。

4.沐兰汤

沐兰汤,即端午日洗的草药水,此俗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这习俗在西汉末的《大戴礼记》中有记载,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或草药,有香气,可煎水沐浴。

浴兰汤,是西汉末礼学家戴德著作《大戴礼记》记载的古俗。但这里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或草药,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

民间习俗认为,端午日午时阳气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药。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有采草药煮草药水沐浴的习俗,端午草药的药性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

5.跳钟馗

钟馗是中国民间传说中驱鬼逐邪之神。民间传说他系唐初终南山人,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丑;但很有才华,满腹的经纶,且为人刚直,不惧邪祟,擅长驱妖捉鬼。有关钟馗的神话和故事历代不衰,钟馗的身世也被演绎得丰富多彩,让人难以下定论。跳钟馗,是中国一项古老的民俗表演活动,现在主要分为南北两派。

“南派跳钟馗”,以古徽州歙县地区最为突出,又称“嬉钟馗”。盛行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歙县跳钟馗多在端午节演出,寓意消除五毒,四季平安,以求驱邪降福,保佑村民平安。跳钟馗有《出巡》、《嫁妹》、《除五毒》等多种内容,体现了民众崇尚钟馗刚正不阿、除害降福的美好愿望。

“北派跳钟馗”,以陕西省西安市户县最为突出。古时跳钟馗常用在送孤、除煞之科仪,所谓送孤意即普度之后送走孤魂野鬼,以免邪魅驻留不去。

6.斗草

又称斗百草,是中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游戏,属于端午民俗。其最初的源起已无处可寻,汉以前不见斗草之戏记载(《历代社会通俗事物考·尚秉和》),或许汉代之前此俗尚未流传入北方中原。最早见于文献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每年端午节群出郊外采药,插艾门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收获之余,往往举行比赛,用草作比赛对象;唐朝后斗百草愈渐成为妇女和孩童的玩意儿。《年华记丽》:“端午结庐蓄药,斗百草,缠五丝。”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荆楚人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斗百草后来发展成为插花等装饰艺术。如今,斗百草之俗仍在南方某些地区流传。

7.打马球

马球,指的是骑在马上,用马球杆击球入门的一种体育活动。马球在中国古代叫“击鞠”,发明始于汉代,兴盛于唐宋,在东汉后期,曹植《名都篇》中就有“连骑击鞠壤,巧捷惟万端”的诗句来描写当时人打马球的情形。

马球盛行于唐宋元3代,至清代始湮没主要流行于军队和宫廷贵族中。世界上对于马球的起源尚没有确切的说法。但是以我国文献为史料记载的,我国马球运动应该属于本土运动并非外传而来。2008年6月7日,马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躲端午

躲端午,地方民俗,旧时流传于我国北方的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躲端午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此习俗于宋代或更早似已形成。

古时我国北方一些地方民俗认为五月、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东汉王充《论衡·言毒篇》云:“夫毒,太阳之热气也,中人人毒……太阳火气,常为毒螫…天下万物,含太阳气而生者,皆有毒螫。”后随阴阳观念传入,“恶”又指盛阳,如《论衡》对“五月五日生子不举”的解释:“夫正月岁始,五月盛阳,子以(此月)生,精炽热烈,厌胜父母,父母不堪,将受其患。”《论衡》将五月“恶”的理解或归之于“太阳”以及阴阳术数中“盛阳”,惧畏仲夏五月“太阳”、“盛阳”。出于对入夏以后自然与生态所产生的各种巨大变化,人们心理上有诸多的恐惧,从而产生了“掩身,毋躁,止生色”等诸多禁忌。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中提到北平有五月五日不汲泉水的禁忌,以避免井毒的侵害。《嘉靖隆庆志》记云:“已嫁之女召还过节”。《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9.画额

画额,传统节日习俗,在端午节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以镇邪。

10.拜神祭祖

拜神祭祖,是重要习俗之一。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11.打午时水

所谓

“打午时水”就是在端午节当天中午12时左右到井里打水。在古人心中,这个时候的水是最能辟邪的,小孩用“午时水”洗澡能祛除痱子带来健康身体,成年人用这样的水洗澡会走好运。在台湾家家户户有打“午时水”的风俗。据说午时水用来泡茶酿酒特别香醇,生饮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谚语道:“午时洗目(眼睛),明到若乌鹙”,又说“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

12.浸龙舟水

端午节浸龙舟水是中国岭南的传统节庆习俗,因为龙舟寓意吉祥,人们认为龙舟水是“大吉水”,按照传统说法浸完龙舟水后寓意吉祥如意、事事顺心。

13.五色丝线

五色丝线,汉族节日习俗,一般在端午节佩戴五色丝线以辟邪。端午习俗甚多,由阴阳五行术数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辟邪习俗。端午日天地纯阳正气极盛,借助天地纯阳正气辟阴邪是端午习俗之一。五色丝线端午以五色丝线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这些习俗传到后世,即发展成许多种漂亮饰物,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传统之俗,是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五色丝线饰物,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颈项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还有一说,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会带来一年的好运。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487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