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8成图书被已婚人群买走什么情况
有人说,“读书可以经历一千种人生,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超8成图书被已婚人群买走什么情况,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
超8成图书被已婚人群买走什么情况
4月23日是第28个世界读书日,无论生活多么忙碌,都要记得读书。根据最新发布的《2023线上图书消费报告》显示,36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买走超过6成的图书,26-35岁年轻人买走了近3成图书。有意思的是婚姻状况对人们读书也有影响。已婚人群买走了8成以上的图书,数量是未婚用户的4倍。
2023线上图书消费报告
京东的销售情况显示,2023 年图书类销量占比最高的是教辅和考试类书籍,销量占比 40%,其中,中小学教辅书销量占 32%。此外,童书销量占比 18%,小说、励志与成功、人文社科类图书占比 3%-6%。
2023 年网上销售的专业书籍中,医学、绘画、电子与通信、工业技术和农业 / 林业书籍的销量增长最高。
从购买力的角度看,36-45 岁消费者买走了近 5 成图书,26-35 岁消费者买走了近 3 成图书。
从 00 后的网购图书偏好来看,00 后读书的主要压力在于考研。他们在考研用书、大中专教材教辅、外语学习类图书的消费偏好最高,同时也爱买青春文学、摄影图书和小说。
90 后则忙着学习处理家庭生活和赚钱,在育儿、家居、婚恋类图书的消费偏好较高,同时在金融投资、计算机与互联网、管理类图书的消费偏好较高。
80 后的图书偏好体现出较强的教育责任心,他们在中小学教辅、字典词典 / 工具书、音乐、童书、科普读物的消费偏好较高。
IT之家从报告中获悉,京东的销售情况显示,女性网购图书的销量占比 53%,高于男性 6 个百分点。
男性消费者对金融投资、计算机与互联网等领域更感兴趣,阅读兴趣比较偏向专业领域的知识类书籍。而女性则更喜欢购买与家庭教育和艺术相关的图书,在童书、家教及时尚、音乐类图书的消费偏好较高。
已婚用户的书籍购买量是未婚用户的 4 倍,买走了 8 成以上的图书。从品类偏好来看,未婚用户网购考试、教辅书、计算机等专业书的占比高于整体,读书主要是为了拼事业和前程。然而在结婚后买书的重心改变了,已婚用户在童书、中小学教辅、家教等品类的消费占比高于整体,教育下一代成为网购图书的第一出发点。
不同地区网购图书的表现存在明显的差异。一线城市人均网购图书量高于全国均值 8.8%,二线城市人均网购图书量高于全国均值 1.6%,三至五线城市网购图书量略低于全国均值,县域农村人均网购图书量低于全国均值 8.8%。
从区域来看,华北、华东地区人均网购图书量高于全国均值 1%-4%,华南地区人均网购图书量与全国均值基本相当,华中、西北、东北、西南地区人均网购图书量低于全国均值。
推荐必读的十本书
1. 《平凡的世界》 路遥 著 高度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
它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小说化的家族史。作家高度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作品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特别是主人公面对困境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今天的大学生朋友仍有启迪。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平凡的 世界(套装共3册)》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问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2. 《三体》 刘慈欣 著 “中国科幻文学里程碑”式的作品。
军方探寻外星文明的绝秘计划“红岸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按下发射键的那一刻,历经劫难的叶文洁没有意识到,她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地球文明向宇宙发出的第一声啼鸣,以太阳为中心,以光速向宇宙深处飞驰……
四光年外,“三体文明”正苦苦挣扎——三颗无规则运行的太阳主导下的百余次毁灭与重生逼迫他们逃离母星。而恰在此时。他们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息。在运用超技术锁死地球人的基础科学之后。三体人庞大的宇宙舰队开始向地球进发……
人类的末日悄然来临。
3. 《万历十五年》 黄仁宇 著 原来历史是如此的有趣、复杂、丰富。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融会了他数十年人生经历与治学体会,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给人启发良多。英文原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
4 .《如何阅读一本书》【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著一本指导人们如何阅读的名作。
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一本书出现在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读者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来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
《如何阅读一本书》初版于1940年,1972年大幅增订改写为新版。不懂阅读的人,初探阅读的人,读这本书可以少走冤枉路。对阅读有所体会的人,读这本书可以有更深的印证和领悟。
5 《围城》钱钟书著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1949年之后,由于一些方面的原因,本书长期无法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重印,仅在香港出现过盗印本。1980年由作者重新修订之后,在中国大陆地区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刊印。此后作者又曾小幅修改过几次。《围城》 自从出版以来,就受到许多人的推崇。由于1949年后长期无法重印,这本书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1960年代,旅美汉学家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中对本书作出很高的评价,这才重新引起人们对它的关注。人们对它的评价一般集中在两方面,幽默的语言和对生活深刻的观察。从1990年代开始,也有人提出对本书的不同看法,认为这是一部被“拔高”的小说,并不是一部出色的作品。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部幽默作品。除了各具特色的人物语言之外,作者夹叙其间的文字也显着机智与幽默。这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也有人认为这是作者卖弄文字,语言显得尖酸刻薄。但这一说法并不为大多数人接受。
6《数学之美》吴军著把高深的数学原理讲得更加通俗易懂,让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数学的魅力。
几年前,“数学之美”系列文章原刊载于谷歌黑板报,获得上百万次点击,得到读者高度评价。读者说,读了“数学之美”,才发现大学时学的数学知识,比如马尔可夫链、矩阵计算,甚至余弦函数原来都如此亲切,并且栩栩如生,才发现自然语言和信息处理这么有趣。
今年,作者吴军博士几乎把所有文章都重写了一遍,为的是把高深的数学原理讲得更加通俗易懂,让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数学的魅力。读者通过具体的例子学到的是思考问题的方式 —— 如何化繁为简,如何用数学去解决工程问题,如何跳出固有思维不断去思考创新。
7 《繁花》金宇澄著“中国科幻文学里程碑”式的作品。
这是一部地域小说,人物的行走,可找到“有形”地图的对应。这也是一部记忆小说,六十年代的少年旧梦,辐射广泛,处处人间烟火的斑斓记忆,九十年代的声色犬马,是一场接一场的流水席,叙事在两个时空里频繁交替,传奇迭生,延伸了关于上海的“不一致”和错综复杂的局面,小心翼翼的嘲讽,咄咄逼人的漫画,暗藏上海的时尚与流行;昨日的遗漏,或是明天的启示……即使繁花零落,死神到来,一曲终了,人犹未散。
8 《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著从小人物的命运变迁中去寻找____孤独的钥匙,被誉为中国版《百年孤独》。
《一句顶一万句》的故事很简单,小说的前半部写的是过去: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小说的后半部写的是现在: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一走一来,延宕百年。书中的人物大部分是中国最底层的老百姓,偏偏安排了一个意大利牧师老詹。
9 《牵风记》徐怀中著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式描写战争,以特别的胆略探寻战火中的爱恋与人性。
投奔延安的青年学生汪可逾,路经“夜老虎团”驻地,因一曲古琴《高山流水》,与团长齐竞相识,成为他部下的一名文化教员。汪可逾聪明灵动、冰清玉洁,齐竞文武双全、儒雅健谈,在浪漫激越的战地恋歌即将奏响之际,却发生了难以预料的突发事件……
骑兵通信员曹水儿高大威猛、勇敢果决,为齐竞所看重,也颇受女性青睐。但他时常自我失控,在漫天烽火中上演着一出出 “行军艳遇”,终于酿成了悲剧……
在晋冀鲁豫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战火中,汪可逾、齐竞、曹水儿等人的命运有着怎样的演变?那匹灵性神奇、善解人意的老军马又该如何功德圆满,死而无憾?
小说血色唯美,空灵奇崛。既有对战争、人性的深刻思考,也有人与大自然神奇关系的表现,亦真亦幻,拓展了战争文学的创作空间。
10 《主角》 陈彦著 一部以动人心魄的命运之书,一个以中国古典审美方式讲述的“中国故事”。
《主角》是一部动人心魄的命运之书。作者以扎实细腻的笔触,尽态极妍地叙述了秦腔名伶忆秦娥近半个世纪人生的兴衰际遇、起废沉浮,及其与秦腔及大历史的起起落落之间的复杂关联。其间各色人等于转型时代的命运遭际无不穷形尽相、跃然纸上,既发人深省,亦教人叹惋。丰富复杂的故事情节,鲜活生动的人物群像,方言口语的巧妙运用,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熟稔和叙事的精准与老道。在诗与戏、虚与实、事与情、喧扰与寂寞、欢乐与痛苦、尖锐与幽默、世俗与崇高的参差错落中,熔铸照亮吾土吾民文化精神和生命境界的“大说”。作者上承中国古典文学及思想流脉,于人世的大热闹之中,写出了千秋万岁的大静。而经由对一个人的遭遇的悉心书写,让更多人的命运涌现在他的笔下。忆秦娥五十余年的人生经历及其心灵史,也成为古典思想应世之道的现代可能的重要参照:即便内忧外患、身心俱疲,偶或有出尘之思,但对人世的责任担当仍使她不曾选择佛禅的意趣或道门的任性逍遥,而是在儒家式的奋进中觅得精神的终极依托。作者笔下的世界,不乏人世的苍凉及悲苦之音,却在其间升腾出永在的希望和精进的力量。小说遂成浩浩乎生命气象的人间大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