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上坟时间有什么讲究和忌讳

|宋佳

清明节是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每当清明节我们就会上山扫墓,祭拜祖先,那么关于今年的清明节上坟时间有什么讲究和忌讳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今年清明上坟时间有什么讲究和忌讳大全,欢迎参阅。

今年清明上坟时间有什么讲究和忌讳

今年清明上坟时间有什么讲究和忌讳

一、“闰月无月”的说法

根据古人总结的“天干地支”纪年法,分为“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而十二地支不仅对应着十二生肖,还对应着十二个月和十二个时辰。

因为“闰二月”是多出来的一个月,在“天干地支”中,没有这样的说法。所以,很多迷信的老人认为,闰的月份是“虚”的,不存在的,也就是“闰月无月”和“地下无闰月”的说法。因此,人们对闰月特别忌讳,很多重要的事,最好不要在闰月做,如:婚嫁、搬家、上坟祭祖等等。

二、“闰月犯重”的说法

在民间,有“闰月犯重”的说法。一些迷信的老人认为,闰月是“虚月”,如果在闰月下葬,会被认为是“下重葬”是很不吉利的一件事情。所以,闰月忌讳上坟、立碑或迁坟。另外,根据民间传说,闰月地府是“关门”的,在闰月上坟烧纸钱,祖先是收不到的。

综合上面的两种民间说法,民间才有了“清明逢闰月,上坟要提前”的说法。意思就是,如果闰二月,清明的一切活动要尽量在闰二月之前完成。当然,这些说法都是一些“迷信”说法,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

清明节祭祖是一种孝道的传承,虽然很多迷信的老人,事事都讲究一个“吉利”。但是,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只要有孝心,百无禁忌,什么时候去上坟都可以!

清明节的习俗

1、扫墓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四大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人们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带上水果食品、纸钱等物品来到墓地,将供品摆放在墓地前面,将纸钱焚化,为坟墓添一些新土,然后再在墓前磕头祭拜。

2、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所以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3、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4、荡秋千

秋千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一种运动。春秋时期传入中原地区,汉代以后,秋千逐渐成为清明、端午等节日进行的民间习俗活动并流传至今。

5、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总结:清明节风俗有扫墓、踏青、植树、荡秋千、放风筝。

清明节的来历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之后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399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