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告别人口膨胀
大家知道吗?在全国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的背景下,人口主要流向的大城市去年增长也大幅放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大城市告别人口膨胀,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
大城市告别人口膨胀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西安市2020年人口总量达1295.29万人,比2010年增加448.51万人,增幅52.97%。也就是说,从2010年到2020年,西安常住人口年均增长近45万人。2021年,西安常住人口增长21.01万人,2022年增量几乎减半。
不只西安,成都、郑州、杭州等中心城市下滑也明显。郑州和杭州“七人普”相较“六人普”分别增加397.41万和323.56万。在这10年间,年均增长都在30万人以上。但是,去年郑州和杭州分别增加8.6万和17.2万人,增量均下降约3成。
成都去年的人口增幅下滑最大。3月27日,成都市统计局发布《关于2022年成都市主要人口数据的公告》(下称《公告》),《公告》显示,2022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为2126.8万人,比2021年增加7.6万人,增长0.4%。
在过去10多年,成都人口急剧膨胀,“七人普”相比“六人普”常住人口增加581.89万人,年均增长约58万,2021年成都常住人口增加了24.5万人,2022年的增数竟然下降到10万人以下。
记者查阅成都市统计年鉴发现,除了2022年,进入新世纪以来的20多年,成都仅2007年人口增长在10万人以下,当年成都常住人口1257.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4万人。也就是说,2022年成都人口增长是本世纪以来最低。
人口增长放缓的情形在大城市中普遍存在。第一财经梳理了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等主要中心城市的人口数据,在已经公布人口数据的15个城市中,仅有合肥和兰州的人口增量有所增长,2021年合肥和兰州分别增长9.6万和1.25万人,2022年分别增长16.9万和3.1万人。
截至目前,杭州、郑州、西安和南昌人口增长超过10万人,南京、苏州、宁波和厦门等东部沿海城市增长仅几万人。4个直辖市中仅重庆增长了0.91万人,其余皆负增长。相比较来看,重庆“七人普”比“六人普”增加了320.8万人,年均增长32万人。
上海市人口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原院长丁金宏向第一财经表示,大城市人口增长放缓大背景是人口进入低增长或者负增长,当然中西部省会城市对周边的影响力还是比较大,这种情况下很难说不受去年疫情的影响。因此,去年大城市人口增长放缓的原因应该是疫情短期因素和生育率走低的长期因素导致的。
国家统计局年初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较上年末减少85万人。中国人口自1962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另外,截至目前,从已经公布去年人口的数据25个省份来看,18个省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
小城市靠什么吸引人口
长三角区域内部,人口仍在持续向大城市聚集。
浙江各城市常住人口均保持增长,但头部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增量的差距在进一步拉大。2021年,浙江省常住人口总共增加72万人,其中杭州市增加23.9万人,占33.1%;2022年杭州市常住人口增加17.2万人,但浙江全省常住人口增量仅有37万人,杭州增量接近全省增量的一半。宁波市常住人口增量在全省的占比,也从2021年的17.2%扩大到2022年的20%。
省内的不平衡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安徽表现得更加突出,有11个城市常住人口数遭遇了下滑。
纵观那些人口增长较突出的中小城市人口,我们分析发现,这些城市几乎都处于核心大城市的都市圈内,有的则位于两个大都市圈的重合交界区,和核心城市地理位置上越接近,越能承接大城市的人口溢出效应。
如浙江嘉兴就是典型。2022年嘉兴常住人口较上一年增长了3.5万,这一增长数值超过了温州,在省内仅次于杭州和宁波。
嘉兴在地理位置上靠近沪杭,同时是上海和杭州两个都市圈的成员城市。
在安徽也有类似的现象。除了合肥,安徽省常住人口正增长的滁州、芜湖、马鞍山、宣城都是南京都市圈的成员城市,滁州、芜湖、马鞍山也同时属于合肥都市圈。
哪些城市的人口更容易流出?
人口是反映一个城市经济繁荣度的晴雨表,城市是在人口和经济活动的不断集聚中逐渐发展壮大的。我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
据测算,我国人口流出的地州市共有199个,占比61.8%。东部地区46个,中部地区64个,西部地区77个,东北地区12个,分别占比23.12%、32.16%、38.69%、6.03%。这其中,有12个为自治州、1个盟,其余186个为地级市。流出人口共计10967.86万人——东部地区2652.32万人,中部地区3725万人,西部地区3956.54万人,东北地区634万人,分别占比24.18%、33.96%、36.07%、5.78%。
净流出人口小于50万的地州市数量最多
将地州市净流出人口数量划分为>100万、50万~100万、<50万3个等级,并以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判断各地区人口流出情况(见表1)。净流出人口大于100万的地区共有31个,50万~100万的地区共有45个,低于50万的有122个,分别占比15.58%、22.61%、61.31%。
可以看出,净流出人口低于50万的地区数量和占比最高。在净流出人口低于50万的地区中,东部地区共有23个,占东部地区全部人口流出地州市的比重约为82.61%;中部地区38个,占比59.38%;西部地区52个,占比67.53%;东北地区9个,占比75%。但各地区的占比都超过了50%,说明无论是东、中、西部还是东北地区,50%以上的地州市净流出人口都不高于50万。
净流出人口占总流出人口比重低于2%的地州市数量最多
将各地州市流出人口数量分别除以所在地区的流出人口总量,并将其划分为>5%、2%~5%、<2%这3个等级,可直观反映出各地区的人口流出程度(见表2)。可以看出,占比超过5%的地区只有东部地区的保定、徐州、菏泽、茂名;中部地区的阜阳、南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西部地区的重庆、毕节,以及东北地区的朝阳、齐齐哈尔、鸡西、牡丹江、绥化,共计17个地州市,占比约8.54%。
大多数地州市的流出人口占所在地区流出总人口的比重都低于2%。其中,东部地区25个,占东部地区所有人口流出地州市的比重约为54.35%;中部地区47个,占比73.44%;西部地区61个,占比约79.22%;东北地区3个,占比约25%。除去东北地区,其他地区的占比都超过50%,西部地区甚至接近80%。可见,大部分地州市、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地州市,流出人口占所在地区总流出人口的比重并不是很高。
人口流出地州市的城市规模普遍较小
在人口流出的地州市中,按照住建部公布的《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中公布的城区人口,统计出人口流出的地州市中城市的人口规模,并划分为>100万、50万~100万、<50万3个等级。按照建设部的标准,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00万的为大城市,50万~100万的为中等城市,<50万的为小城市,各地州市城市的等级情况如表3所示。
除去数据缺失地区,人口流出地州市的大中小城市共有374个,其中东部地区110个,中部地区129个,西部地区112个,东北地区23个。其中,大城市共有35个,占比为9.36%;中等城市共有83个,占比为22.19%;小城市有256个,占比68.45%。整体来说,人口流出的地州市以中小城市为主,占比90.64%。
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城市常住人口50万~100万的城市共有22个,占东部地区人口流出地州市城市数量的比重为20%,城市常住人口低于50万的小城市占比为66.36%;中部地区的中等城市37个,占比为28.68%;小城市83个,占比63.34%;西部地区的中等城市18个,小城市85个,分别占比16.07%、75.89%;东北地区的中等城市6个,小城市15个,分别占比26.09%、6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