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数据安全
在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与新冠疫情风险交织叠加之际,全球网络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守住安全底线、捍卫网络安全成为重中之重。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数据安全,希望大家喜欢!
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数据安全
如今,我们的生活已经被各种各样的数据包围,我们也是数据的一部分,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互联网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越来越多便利的同时,与数据安全相关的问题也此起彼伏。而作为数据生产及拥有者的个人,我们该如何保护个人隐私数据安全呢?这里有一份安全手册,请查收!
守好安全入口。手机等互联网终端是我们每天使用最多的互联网产品之一,也是我们的个人信息数据最集中的地点之一,保护好手机等这类安全入口并不仅仅是免于丢失,而是首先要从正规渠道购买。其次是购买的产品是正规厂商生产的且经过相关部门检测认证的产品。再次是避免被陌生人随意使用,在交换、维修等场景下,记得提前将手机数据备份,并删除原有数据。最后,不妨为自己的手机等终端设置一个密码,可以有效避免个人隐私数据被泄露的风险。
定期升级更新软件版本。在移动互联网广泛普及的当下,不论是手机系统还是应用商店,都会提醒用户定期更新升级软件版本。更新升级版本意味着系统后台增加了更多防范风险的措施,填补了更多系统漏洞,与之相伴的是系统功能、界面体验等不同层面的升级改造,包括对恶意程序的防范、隐私泄露的提醒等,可以说,定期更新升级软件也是防止隐私数据泄露较为可行的办法。
关闭敏感数据收集权限。现在,我们甚至可以设置手机上的应用程序可以拥有什么权限。这些权限包括:使用手机上配备的麦克风、摄像头、陀螺仪或者手机上的其他应用程序,如日历、联系人等等。我们设置的原则是,应用程序可以拥有合理的权限,比如录音机应用程序需要得到访问麦克风的权限就是合理的。但是,我们发现很多应用程序都要求访问使用者所在地信息以及联系人信息,甚至一个手机手电筒应用程序也这样要求,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作为手机的拥有者和应用程序的使用者,我们可以做到的就是关闭这些过分收集个人信息的权限。
提高防诈意识。最近几年,电信网络诈骗的新闻在社交媒体上随处可见,一些不法分子总是打着各种旗号进行诈骗。此前,国家反诈中心提醒,其实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只要牢记一条:凡是让出钱的事情一律免谈;但能让不少人上当受骗的原因其实也就是一条:有所图。而提高防诈意识的首要条件是:相信天上不会掉馅饼,同时不泄露个人隐私数据给陌生人。
买卖个人信息判几年
1、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1、侵犯的客体,是公民个人身份信息的安全和公民身份管理秩序;
2、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以窃取、收买等方法大肆收集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行为;
3、犯罪主体,一般主体,单位可以构成;
4、主观方面,故意。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单位犯前三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
个人信息为什么会被泄露
公民信息为什么会频频泄露,主要是因为在市场经济和信息社会条件下,公民个人信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市场资源,也就是说,有市场的刚性需求。这种需求无非是商家的商业活动和不法分子实施的“下游”违法犯罪活动。前者如培训、房地产、家装、保险、中介、餐饮等,可以说,商家掌握的公民个人信息越多、越准确,潜在客户的范围就越多、越精准。关于后者,不法分子利用非法获取的各类公民个人信息,从事的下游违法犯罪活动则主要集中在4种:
一是实施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等新型、非接触式犯罪;
二是直接实施抢劫、敲诈勒索等严重暴力犯罪活动;
三是实施非法商业竞争;
四是以各类“调查公司”和“私家侦探”的名义调查婚姻、滋扰民众。
有了源头,又有了市场,自然就会有一批人“钻空子”趁机谋利,从源头获取信息,转手卖给市场。由于此类犯罪成本低,犯罪分子只需一台电脑,使用相关的即时聊天工具,就可以实施信息交易。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无需技术含量,门槛很低,加之受害人往往并不知情,警惕性低,很少报警,致使打击过后很容易死灰复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