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恐婚恐育群体背后真相
吕德文认为,数据显示,中国农村正在发生一场生活革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农村恐婚恐育群体背后真相,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
农村恐婚恐育群体背后真相
无论是问卷数据,还是网友的博文反映,以及我们的田野调查,多方数据都显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30岁以上的大龄未婚青年都非常普遍。问卷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反映未婚男性青年数量占比10%以上的,城市和农村的占比都高达65%左右;而反映未婚女性青年数量占比10%以上的,城市远高于农村。
根据2023回乡见闻报告的问卷结果,无生育意愿的农村青年比例已经高达27.72%,比2021年宁波地区的数据翻了一倍有余,有一胎意愿的占比为38.04%,有二胎意愿的占比为32.49%,有三胎及以上意愿的占比为1.75%。
我们谈乡村青年的单身情况,观念的变化很重要。过去大家把“单身”当成一个异常,所以父母使劲砸高价彩礼,也要给儿子娶媳妇。但是今天我们看到很多地方,观念已经妥协了,觉得单身也不是个事。我们在观念里面接受了,重要的是,社会应该给他们提供更好的符合“单身”的一系列配套。
我们应该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社会经过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的发展,今天的整个生活方式的变革是一个连锁性的。在这个连锁反应里面,农村年轻人已经习得了城市生活方式。90后、00后这一批年轻人,无论生活在城市里,还是农村里,在生活方式上已经没有本质差别。
在过去,彩礼是年轻人成家立业的一种保障。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彩礼本质就是财产的代际转移。通过彩礼和嫁妆,财产从上一辈人转移到下一辈人。有的地方,男方承担的这种财产代际转移的责任要多一些,所以一般彩礼要比嫁妆多。
最大的成本就是他要进城,要有一套房,为了在城市里面让小孩接受比较好的教育。都市化的生活方式在逐渐地取代过去的乡土生活方式。这个过程里面,他生活的成本提高了,但年轻人一般在20岁左右,没有太多的能力,这个压力在他的父母,四五十岁的中年人身上,所以彩礼,本质上是因为这一辈的父母要为子女进城过上都市化的生活方式,所提供的一种财产的提前代际转移。
恐婚恐育的原因是什么
首要的一个原因,来自于流动型社会的生活焦虑。
改革开放至今,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城镇化的推进,以及户籍管理制度的逐步调整,可以看到明显的人口流动加速趋势。
本世纪初,中国的流动人口规模是1.21亿,占当时全国人口比重不到一成;10年后,这个数字增加了1亿,比重也上升到了16.5%;2020年,中国的流动人口总量达到3.76亿,占全国人口的26.6%,这意味着,每四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是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数量逐年提升的根源,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因为流动人口的增加,使得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正在进一步拉大。
在流动人口中,有一大部分是年轻人,且正处于择偶、建立家庭、生育的旺盛期。但是,这些人在抵达一座陌生的城市后,首先要面对的是如何站稳脚跟,如何谋生,如何在事业上获得发展的现实问题,而不是寻找伴侣,结婚育儿的生活问题。
这其中,又存在外地人之间、外地人和本地人之间的不同婚恋关系,其中充满着大量外部不稳定因素的干扰,婚恋关系非常脆弱,稍遇挫折,婚恋进度就会停滞不前。
当生存与生活成为一道单选题时,绝大多人都会选择前者。
另外,女性的婚姻观的改变,无形中提升了婚姻意愿。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婚姻是一个家庭乃至家族获得延续的必由之路。
随着女性知识技能的普遍提升,她们在社会环境中的自由度越来越高,必然带来更高的自我追求。
现代女性,尤其是职业女性,对于个人生活质量有更高、更多的诉求,对婚配对象的综合考量标准也在提升,她们不再把婚姻与生育作为纯粹因果关系看待,于是,结婚与生育之间不再具备必然联系。
很多职业女性、知识女性,对于婚姻的看法颠覆了传统观念,对婚姻的可持续性、耐久性、生活质量的保障、乃至配偶在个人趣味上的契合度,都有着极高的要求,这将导致她们找到合适婚配对象的概率降低。
与此同时,男性在婚姻观上的态度也在发生转变,婚姻的忠诚度正在承受来自社会方方面面诱惑的考验。
再有,女性本该拥有的自主生育权却没有得到足够尊重。
生育,是女性被自然赋予的权利,与婚姻的状态、法律的约束没有必然联系。
这种显而易见的道理,却在中国漫长的社会进程中不被接纳,在古代,对于女性有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束缚,即便进入近现代社会,女性在婚育问题上依然被设置了重重道德和法律障碍,导致女性在生育问题上长期处于弱势地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农村彩礼水涨船高,少则十几万元,多则30万元。包括彩礼在内的高额婚姻成本,使得一些农村家庭“望婚兴叹”。
在城市,女性的意识觉醒和知识技能提升,让这一群体对于婚配对象的要求趋高,再加上“房子车子票子”方面的现实需求,找到一个满意的婚配对象,也成了一件难事。
恐婚是心理问题吗
不是心理问题,
恐婚症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现代社会心理疾病,指未婚的成年人对步入婚姻的恐惧和逃避。是对婚后可能存在的平淡生活的恐惧,以及对婚后应承担的责任的恐惧,是害怕进入婚姻的最关键因素。
年轻人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总是习惯于接受别人的照顾。他们不善于照顾别人和承担一些责任。当他们想到建立一个家庭,需要一对夫妇分担责任和义务,同时也要处理好与家庭另一方的关系,面对一个新的环境和新的关系,听到周围的人谈论一些关于婚姻生活的消极的事情时,就会产生焦虑和紧张。这种消极的氛围会对尚未步入婚姻的人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对婚姻生活的太多考虑是对婚姻的恐惧和逃避,许多人因此推迟了婚姻,甚至宁愿单身而不愿“受苦”。
其实有了这种情绪的人也千万不要紧张,谨慎对待婚姻的想法是对的,但因为谨慎而放弃婚姻是不可取的。有很多人结婚了,可以幸福地生活一辈子。如果不努力,如何体会到婚姻带来的幸福。婚姻是一双鞋,是否适合的只有自己知道,如果拒绝穿鞋子,可能会避免因鞋子不合适而引起的血泡,但也可能会因为赤脚走路而踩到钉子。那时,可能就会意识到婚姻实际上是对爱情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