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自己的人生励志文章

|小龙

  要学会自己成长就多看励志文章,励志文章告诉我们不断地去自己成长,励志文章让我们更接近梦想。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写给自己的人生励志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写给自己的人生励志文章(一)

  许多人大概都有这样的经历。

  那年你18岁,手里拿着一纸录取通知书,忐忑却又迫不及待地想看看远方那座从未谋面的大城市。

  你哥们矫情地对你说,我们还有大把时间,想要什么就拼命去追吧,人活着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还能干点什么?

  一晃几年就这么过去了,最初的青涩很快褪去,曾经不顾一切地横冲直撞让自己头破血流,就像歌里唱的,

  易碎的骄傲撒落一地,你觉得自己算是跨过了山和大海,也穿过了人山人海。

  这些年,你不再把“再不疯狂就老了”当成口头禅了,你觉得心累,也老大不小了,不想再瞎跑了,找份安安稳稳的工作,老老实实买房、相亲、结婚、生子。

  可是一次朋友聚会,偶然间听闻当年的谁谁谁还在闯荡创业或漂泊打拼,不由得羡慕他们怎么还能那么有冲劲,而自己这辈子可能就这样了。

  有时你安慰自己,毕竟人各有志。

  可总还是有几个晚上你会彻夜难眠——不甘心,但又不知怎么挣脱。

  才二三十岁,不少人就觉得人生似乎已经可以一眼望到尽头,这辈子难道就真的只能这样了?

  现在不光是80后,就连90后都开始动不动说自己老了。

  于是年龄成了这代年轻人一个越来越敏感的话题,过了25就开始对年龄躲躲闪闪,要到了30就更是讳莫如深,所有人都恨不得年年都是18岁。

  其实我们怕的不是年龄本身,而是年龄背后已经被社会固化下来的一整套“规定动作”——人生阶梯上的每一步都被贴上了最后期限,我们就像拿着相同的剧本演戏,差别不过是谁演得更逼真而已。

  可谁也不敢扔了剧本,随着年龄渐长,连一点点改变台词的冲动都成了一种羞耻,随时都有被身边的人讥为不成熟的风险。

  所以我们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这些年青春怀旧的电影越来越多,票房越来越火,但去影院怀旧的主力却是还未老去的80后、90后。

  罗曼·罗兰有过这样的观察,他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

  其实,我倒觉得现实远非他所描述的如此消极,但作家往往擅长以言语的机锋,给世人以当头棒喝。

  在二三十岁的年纪上就觉得自己已经看透了人生,光是写下这句话我都觉得可笑。

  睿智如孔丘,到了四十才不惑,到了五十才知天命,身处现代的年轻人何苦早早就埋葬了自己的青春期?

  年轻,不成熟并不是一种罪过,而是不急于给自己定型,是还能尝试人生的各种可能性。现实中我们太希望自己能“快速成型”,可年轻人轻易地放弃对其他可能性的好奇,无异于杀鸡取卵。

  或许很多人也曾用力思考过所谓的“捷径”是否真的是捷径,可结果也没得出个所以然,究其原因,大概还是因为想得太多,而经历的太少吧。

  套用句滥俗的说法,年轻本身无关年龄,而只关乎心态本身。抛开眼前这点鸡毛蒜皮,放到整个一生的尺度上来看,今天的稳定未必真是稳定,而今天的冒险也未必真是冒险,结局都是要走出一段路再回望的时候才看得清。

  所以还年轻,为什么这辈子就只能这样了呢?毕竟还年轻,这辈子还可以有些不一样。

  写给自己的人生励志文章(二)

  曾经有个作者来问我:“编辑老师,我很想出书,可就是下不了笔,怎么办?”我说:“为什么下不了笔?是不是因为没有构思好,你写目录大纲了吗?”

  她发过来一个文件,跟我说:“我早就拟好了大纲,谋划了很久,已经发给几个编辑和作者看了,他们都很有共鸣。”

  我看了下这个大纲,是关于思维误区的,有几个点写得还不错。于是我就鼓励她:“写得不错,你按照这个大纲写下去,我们可以合作出版。”她说了几句感谢鼓励的话,称以后有机会合作,就下线了。

  我也没多想,因为总是有一些作者来套话,询问合作的可能性。对于这些人,我向来都是鼓励为主,毕竟码字也不容易。尤其这个女孩子,我还挺看好她的,人很聪明,在作者群里很活跃,经常跟别人讨论一些写作计划与技巧,善于把握读者的阅读心理,属于编辑们喜欢的那类作者。后来等了很久也没动静,渐渐地,我就忘了这回事。

  有一次在一个群里看见她跟别人聊写作计划,看她那激情满满的样子,我忍不住问她:“上次说的那个写作计划怎么样了,我还等着看你的文章呢。”她不好意思地说:“哎呀,不好意思,最近工作比较忙,经常加班,所以那个写作计划只能推迟了。”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网上的一篇帖子,讲作者如何应对编辑催稿。我也经常遇到一些重度拖延症患者,也见过一些奇葩的拖稿理由,比如有个作者说最近在坐月子,没法写,后来我才知道,这个作者是男的。

  所以,我直接回她:“那你可以晚上写,或者周末。”她说:“晚上回家做饭吃,忙完就很晚了。周末需要大扫除,更没时间。”

  我每说一句话,她总有解释的理由。我说:“其实也花不了多少时间,你每天抽时间写2000字,一开始不管写得好坏,都要坚持下去。14天后,写作的习惯就形成了。”过了一会儿,她回了一句:“道理都懂,可我是重度拖延症患者……”话聊到这个份上就无解了。

  后来我跟一位摄影老师聊天,恰巧他也认识这个作者。说起她的拖延症,摄影老师说:“之前我们在一个摄影圈里混的时候,有摄影老师向她约稿,一整套。她拖了人家两年都没交稿,私下里却总是跟我们讲她的拍摄计划。后来大家都知道了,再也没有老师向她约稿了。”

  我有些好奇:“既然这是她的爱好,为什么却坚持不下来呢?”摄影老师说:“可能怕麻烦吧,一本书比一篇文章麻烦多了。她选择那么多,随便做点什么也能挣个小钱养活自己,肯定不愿意吃苦受罪。”

  “那她为什么还喜欢到处跟别人讲她的写作计划呢?”这点我一直没想明白。

  “说给自己听的呗。”摄影老师一语道破天机。

  我这才明白,她每次拖延的理由,不是说给我听的,是说给她自己听的。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她总是选择容易的。然而她又知道这样做不对,于是找一些借口来宽慰自己。

  她人聪明,选择又多,每次困难到来之际,她总能嗅到一丝味道,提前做好准备,每次都能趋利避害,做出最让自己舒服的那个决策。

  然而,她这些看起来是高情商的行为,实际上只是耍一些小聪明。看起来每次都让自己化险为夷,却也等于让自己避开了那些突破自我的机会。看起来选择很多,实际上只能维持自己低水平的生活,迟早会面临没得选的那一天。短期内是舒服了,长期必然害了自己。

  这件事让我想到了一个朋友。他说现在年纪大了,就学会了偷懒。能用70%的力气把事情做到及格,他就绝不会用100%的力气把事情做到完美。

  我说:“如果不逼自己一把,你永远不知道能走多远。”

  朋友哈哈一笑,说:“你别给我灌鸡汤了,道理我懂,可我就是走不出自己的舒适区。每当我想要再拼一把的时候,内心里就会出现另一种声音:别拼了,你已经拼了半辈子了,做好手里的事,也能生活得不错。”他顿了顿,接着说:“这时候我就有点犹豫,往往选择等等看。结果一等,不是机会错过了,就是自己没勇气了。”

  我无奈地对他说:“你总是太容易放过自己。”

  年轻的时候,总以为来日方长,现在偷个懒也没什么,舍不得让自己受苦。不愿意多花功夫让工作尽善尽美,喜欢煲电视剧;觉得早起跑步太难,总想睡个懒觉;看书枯燥无味,耐不住这份寂寞,还不如两盘游戏来得爽快。每次做选择的时候,还以为只是个稀松平常的日子,殊不知,这就是你站在命运三岔口的那一天。

  蔡康永说:“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放过自己很容易,让生活放过你却很难。

  愿你我共勉之。

  写给自己的人生励志文章(三)

  我们其实都愿意给人机会,但是前提是你值得。

  没有人有义务必须透过你邋遢的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内在。

  没有人有义务根据你平庸的现在去推断你辉煌的未来。

  01

  给公司做招聘的时候,我比较怕一些很熟的人给我推荐简历。如果被推荐的人符合岗位要求还好,但是如果不符合岗位要求可能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

  基本上透过简历可以大致判断出一个候选人是否符合招聘要求,如果不符合要求是要人家来面试还是不要人家来面试?

  如果直接不预约人家来面试,给你推荐简历的熟人自然会不高兴,他心里可能就会想,我都给你推荐了人,居然连个面试机会都不给!

  如果要人家来面试,由于是熟人推荐的你是降低标准,还是一视同仁?

  一视同仁的结果很可能就是淘汰他,那个熟人估计又不高兴;如果放水让其通过,结果到别的同事那里被淘汰,熟人又可能会怪你怎么不让同事通融通融之类。总之,是个很难办的事情。

  作为面试官我们不仅是为公司选拔人才,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轮轮面试来确定面试官对候选人专业能力或是综合素质的判断。就算由于熟人关系可以有些通融让你通过面试并入职,但是后面用人部门发现你不怎么样,然后知道是因为种种关系进来的,那么对让你通过的面试官的职业素养也会很自然的产生怀疑。

  通过熟人推荐获得面试机会其实没有什么问题,毕竟至少表示你有人脉,但是前提是作为面试者本人也要有与岗位匹配的能力。因为没有人会根据你平庸的现在就能推断出你辉煌的将来。

  02

  前不久有个不算太熟的人知道我在招设计师,于是向我推荐了她一个刚毕业的亲戚。她把简历发送给了我之后,还特意给我微信留言,然后又打了电话嘱咐我说这个小伙子有多么多么的优秀,吃苦耐劳有潜力等等。我一面笑着说谢谢推荐,一面跟她说会尽快看简历。

  其实我不用看简历都明白这个应届生不会好到哪里去。

  首先6月份毕业的应届生到现在还在找工作,那么肯定是没有在去年的校园招聘中找到工作,那么至少不会比他同班同学优秀。

  如果是因为考研,那也可能是考研失败了,临近毕业还没落实工作,计划性也不强。

  现在还得靠熟人推荐才能受到招聘企业的关注,至少在学校专业上也好不到哪里去,估计简历也没有什么亮点。

  如果是参加过不少次面试还没被录用,表示他本身就达不到很多企业的招聘要求。

  不过出于礼貌,我还是认真的看了看简历,跟我预计的差不多。

  学校很一般,也没有什么对口的实习经历,没有担任过任何社团职务,好像也没有获得奖学金。兴趣爱好特长什么的都是那种烂大街的。作为应聘设计师这类职位,简历上都没有附带作品的网址链接。通常这种简历如果是从一些招聘网站收到的,我会直接删除并清空垃圾站。

  但是我还是给这个应届生打了一个电话,我选择了上午10:00的时间,从电话那头的语气能判断估计他刚睡醒。我大致说明了情况,给他做了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电话面试,但是他几乎都应付不了。

  问他专业课成绩,在班里的排名,说不上来;问他常去哪些网站学习,了解哪些著名设计师,有没有作品,说不上来;问他是否了解我们公司的产品,也说不上来。

  既然有亲戚推荐了你,如果有点心也是应该要提前了解和准备一下的吧?

  后来我找了个理由跟那个熟人说做了电话面试,并已经把简历给了HR,如果有应届生指标HR会再预约面试。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03

  通过这个应届生的例子我想起了自己刚毕业来深圳找工作的情形。

  那个时候我远离家乡来深圳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有一个亲戚在这边,而这个亲戚在一个著名的大企业里当部门经理。我刚到深圳的时候他从火车站接的我,然后住在他家,我当时以为他肯定会给我解决工作问题,就算是到他手下打杂学习也可以啊。

  他的确是收了我简历,也说帮我看看公司里有没有合适的职位。其实我的专业背景还是符合他负责的部门要求的,但是也是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他没有再提过任何我可以去他们公司面试的事情,而是给我介绍了各种求职网站,还亲自带我去罗湖的人才市场,让我多投简历,嘱咐有面试就要去。

  那个时候是6∼7月份,深圳酷热无比,时常会下阵雨,我几乎每天都顶着烈日或是暴雨跑人才市场,跑到人生地不熟的关外面试。最后也不过是找到了一份试用期月薪只有1500元的工作。找到工作后,我就搬离了亲戚家,跟人合住在一个鸽子笼般的农民房中,每天要精打细算节衣缩食。因为那个时候我只能负担得起这样的生存环境。

  其实那时的我还有点生亲戚的气,尽管离得不是很远我也几乎不去他家了。现在回想起来只是自己涉世未深,亲戚可能也有亲戚的难处吧。

  当时的我也是考研失败,一般的学校,没有任何实习经历,专业课一塌糊涂,更别提获得奖学金了,而且也没有参加过校园招聘,没有面试经验。

  亲戚是部门经理,怎么可能把这样一个差到不能再差的人招到自己的部门?他的下属会怎么想?他又怎么可能把我推荐给周边部门?他的同事如果碍于情面录用了我,结果发现我根本不行,到时候又该如何看待我的亲戚?

  而且亲戚所在的大公司应届生在上一年秋季就已经招好了,都是名校对口专业Top的应届生,学历甚至是硕士和博士。先不说我的个人素质如何,连最普通的硬件条件都不符合他们公司最基本的要求。这个情况跟前面说得那个熟人给我推荐的应届生如出一辙。

  所以说在你不能证明自己之前,没有任何人可以为你担保。

  04

  我也想起了上一家公司的一个年轻的女下属,她因为学历是专科的原因只能跟子公司签约,由于专业能力不强也只能给她安排一些很基础的工作。她做了不到一年提出了离职,理由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比较琐碎,感觉自己得不到成长。

  我没有挽留她,以最快的速度给她办了离职手续,但是在走之前我还是跟她做了离职沟通。

  我跟她说了一些我的观察,比如让她组织会议,很少有顺利的时候,要么人员没有通知到位,要么人到齐了她还在匆匆忙忙的搞投影仪、接语音会议,会议结束后要过好几天才输出会议纪要,会议纪要的内容毫无条理。

  我跟她说这些虽然是小事,但是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计划性、协调能力,还可以看出她有没有用心的在听会议内容,学习项目。很多会议都是很重要的会议,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参加,如果她用点心绝对可以学习到不少内容。

  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本来她有很多可以主动学习的机会,不仅有导师指导安排练习,也可以跟同时入职的小伙伴一起学,甚至可以自学,但是她从来都是被动的等待被安排工作。

  难一点的工作做不了,简单的工作又眼高手低。每次我看到她闲的时候不是在刷微博就是逛淘宝。

  这个女孩子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但是如果一直是这种工作态度,在哪个公司的提升都是有限的。团队里有很多人,你不能期望领导根据你这种不用心的表现来推断出你可能的发展潜力,你得首先要自己表现出来,证明出来。

  05

  前不久我录用了一个设计师,她的专业背景没有很符合职位要求,项目经历也不符合,工作经验也不够,但是简历上附带了大量的作品因此她得到了面试机会。

  面试过程中她给我展示了很多她在工作之余做的练习,学习的内容,并谈了很多自己的见解,丝毫不比那些在职的设计师差。她还对我们的产品做了仔细的研究,包括竞品,还提出了不少改进意见。

  这一看就是一个证明了自己,并且有备而来的面试者。

  我们其实都愿意给人机会,但是前提是你值得。

  我记得好像是杨澜说的,没有人有义务必须透过你邋遢的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内在。

  那么在职场上也是如此,同样没有人有义务根据你平庸的现在去推断。
 

看了“写给自己的人生励志文章"还看了:

1.

2.

3.

4.

5.

6.

7.

    529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