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观后感15篇

|项静

《长安三万里》中的 "三万里"并非实数,而是虚数,寓意前途鹏程万里,也指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安三万里》的观后感。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15篇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精选篇1

电影《长安三万里》,以高适、李白为两条对立的线索,穿插了杜甫、王维等盛唐诗人。高适的人间之路,与李白的仙人之道正相对应。影片结尾,高适大破吐蕃建功立业,而李白投机永王身陷囹圄,影片的褒贬取向一目了然。虽然结尾借高适和侍从的对话,肯定诗人们为黄鹤楼、长安城所写的诗,高于物质的楼与城,作了退两步、进一步式的调和。

回家翻了翻周勋初的《高适年谱》,发现高、李、杜三人的人生差异,远比电影中所展现的小,从中看不出人间路与仙人道的对应。当然电影是虚构的艺术,并不影响,这里无关好与坏。

高适比李白、王维大一岁,比杜甫大十二岁。高、李、杜三人,在开元、天宝年间的生活相去不远,同样四处游历,争取达官的援引,但都同样的不得志,生活时常陷入困窘。略有差别的是,高适确实去过东北边陲,亲历边塞军中生活,对军中士卒的遭遇有所了解,实际经历比之李、杜丰富一些。

753年(天宝十二年),高适远赴河西,入哥舒翰幕府。次年得到哥舒翰的赏识,成为掌书记,以文职在军中有了容身之地。高适与哥舒翰颇为相得,作诗吹捧哥舒翰,还一起接受了密宗的灌顶。一直到此时,高适、李白、杜甫的人生分水岭还没出现。此时高适已55岁,仕途有好转但也难言得意。

两年后安史之乱爆发,东北边防军的.叛乱只能靠西北边防军来平定,河西陇右军人的地位明显水涨船高。高适随哥舒翰守潼关失利后,回到了长安。此时唐皇室仓皇丢弃了长安,玄宗西逃,肃宗在灵武继位。高适谒见的玄宗,面陈形势。杜甫投奔肃宗,成为了右拾遗,一个很清贵的小官。肃宗和玄宗父子的对立,埋下了巨大的政治隐患,按照后见之明,肃宗的灵武朝廷最终获胜,玄宗自身未来也将失去自由。显然是投奔肃宗的杜甫更有希望。

但有意思的转变发生了,当玄宗试图用永王出镇来分肃宗之权时,高适表示反对,获得了肃宗的欣赏,当年十二月擢升为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而灵武朝廷的谏官杜甫,因为上疏救房琯,忤逆了肃宗的旨意,被贬官外出,他的仕途希望也到此终结了。这是高适、杜甫的分水岭。

永王出镇,李白参与了永王之乱。前来讨伐的高适尚未出兵,永王就兵败了,李白因此下狱,高适似乎并未伸出援手。后来高适转任彭州、蜀州刺史,被贬的杜甫此时也来到了四川。两人多有唱和,高适曾前往杜甫的草堂作客。杜甫在四川生活,得到了高适的诸多帮助。

763年(宝应元年),高适出任剑南两川节度使。吐蕃进攻唐朝,蜀地是战场侧翼,结果高适大败,西山诸州陷落,杜甫《王命》诗云,“汉北豺狼满,巴西道路难。血埋诸将甲,骨断使臣鞍”,说的就是其诗。史书评价高适,“言浮其术”,最后以文人习气盖棺定论。此后,高适虽然官位很高,但政治军事上再无表现。

高适一生六十六岁,比李、杜稍长寿几岁,三个人人生前80%的轨迹高度重合。随着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几近倾覆,三人的政治分水岭由此展开。最终高适得意上升,李白身陷囹圄,杜甫流离蜀中,这当然有三人政治嗅觉与能力的区别,但也充满了命运的偶然,所处位置、所结君上同僚,以及运气。如果只看《年谱》,好像人间之路与仙人之道的差别,并没有那么远。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精选篇2

《长安三万里》惊艳至极,完全是一部成人向的史诗电影。高适之于李白,就像资质平平,也不够幸运的我们之于那些放荡不羁,天生才情,能够轻易得到所有人喜爱的他们。我们不知道是不想成为他们,还是不知如何成为他们。有趣的是,众人醉到狂喜的《将进酒》一幕是电影中唯一绚烂的几分钟,却转瞬即逝,并不是结局。结局中的李白是狼狈的,必须承认自己除了诗作再没有一个胜利的舞台了,等着旧友与好运来拯救的,凭着自己给点阳光就灿烂的自信开心余生。而结局中的高适是清醒的,用自己一生的克制与努力从一个资质平平的孩子成长为扭转乾坤的干将,在晚年成就事业。

他们都以长安为梦,也在两相径庭的人生中产生惺惺相惜的友谊。中年时依然是大胸男的高适和已经成为大肚男的李白摔跤的一幕,将古代男人间的友情写的精彩又含蓄。高适总怀疑,自己是李白最好的朋友吗?当然是,尽管总被簇拥着的李白每次都忘记和高适的约定,却不做声的把他写在《侠客行》中;在外人面前做谪仙的李白,只告诉高适铁杵磨成针的故事,承认自己小时候也读不懂书;是李白告诉口吃且有阅读障碍的高适,你胸中的锦绣,终会有喷涌而出的一天。那个人,与你如此不同,他的只言片语,却总成为改变你人生的巨大偶然,当他邀你的时候,你总会奔赴,这怎么不是最好的朋友呢?长安,对于青年的高适来说,是可“指叩天子门”的鹏程理想国,对于晚年的高适,流转的都是和李白共度的时光,那些未实现的理想,属于鲜活的生活过的每一个诗人。李白的诗真的写的好——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剧情方面结构工整,平铺直叙,略微缺少大起大落的戏剧冲突,全片也略显冗长。不过既然是长安三万里,盛世繁华到山河破碎,绝非一般电影篇幅所能诠释,编导团队已经对宏大的历史变迁点到为止,着墨更多于落在个体身上的鸡零狗碎。 有人说讲述视角采用李白会更出彩,其实不然,李太白乃天上谪仙,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凡间世俗之事,得过且过,酒过三巡,身旁鱼虫草木都尽带不羁放荡之意,如此理想主义色彩浓厚的感性大文豪,也许难以在王朝兴衰的`大历史观下以犀利客观的视角恰如其分地诠释从与世同乐到悲悯苍生的漫长转折。 反观高适,用时而冷静细腻时而客观冰冷的角度回顾友谊,时势,落魄后的涅槃,辉煌后的唏嘘,更能把观众带入一种看似朴素却暗流涌动的情绪。

有人说影片直突突地让大诗人们开口吟诗有些造作,其实更不然。用诗歌串起历史的长河,用韵脚点缀古人的佳话本就是这次动画的核心创作形式,我反倒甚是喜欢儿时耳熟能详的经典跃然于活生生的原创们口中。我愿意相信,盛唐时期的文人墨客,不屑于经深思熟虑而下笔成章,更偏爱小醉微醺后诗性大发脱口成章,更陶醉在云游四方时应景生情的吟诗作赋,这也许便是届时文青们最流行的交流模式:别BB,开口就该直抒胸臆!

影片称得上高潮的部分,当属唐代大诗人们在野湖畔聚众饮酒,狂啃辣条,以诗会友。众仙圣鬼神驾鹤飞天,扶摇直上九天,漫游星河灿烂,直捣三界天宫!整个”神游”行云流水一气呵,配以精美华丽的配色,璀璨耀眼的光芒,整个诗酒大会俨然成为一场波澜壮阔的众神归位。这一段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是对诗歌赋予当时文人们的极致浪漫情怀的超然释放,这正是属于中华的复古浪漫主义。

李白的放荡不羁爱自由和高适的现实内敛有城府,成就了一段令人唏嘘的旷世友谊; 各位大诗人百家争鸣的才华洋溢和大唐的四方来朝到无力回天,铸造了一段令无数后人伤今怀古的历史。从哪吒到白蛇到长安,对这样融汇本土元素,致力技术革新的动画电影,坚定支持和鼓励!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精选篇3

学生时期学了太多李白的诗,准确的说是背了太多,很多意思其实都没学透,只是觉得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仙真的很高产啊,看完《长安三万里》才是真正为他一生的震撼又唏嘘。

商贾之子,年轻气盛,纵马田间抓贼,满腹才学,却因为身份的限制,无法在仕途上施展自己的才华。

怀才不遇他站在黄鹤楼上,看着崔颢留下的《黄鹤楼》,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也言明自己的壮志,以后也会写出这样诗句。

他纵马前往扬州,饮酒作诗,纵情歌舞;他北上长安,寻求仕途,一展大才;他落寞饮酒,遁入道门,惆怅万千。

从年轻时候“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借酒消愁,再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劫后余生,他留下这些波澜壮阔的名句,也留下了充满浪漫和遗憾的一生。

他的才情随着唐朝最后的繁华里流传开来,他的命运也和历史的车轮紧紧缠绕,宿命感三个字真的在李白身上拉满了,但凡他少一点癫狂,亦或是晚一些出现,都无法如此的和唐朝的命运贴合。

很喜欢《长安三万里》的视角,用高适,这个具体的人去看整个盛世的变迁,一个伟大诗一生的跌宕。

高适的谨慎古板,李白的潇洒不羁,高适身背振兴家族的重任,而李白孑然一身为自己而活,高适心怀家国戎马沙场,而李白却少了一些对于时局的.洞察,两个人就像对照组一样进行各自的人生,正如他们一生进行了三次摔跤,从青年到壮年再到中年,青春不再,壮志不再,背道而驰却又心心相惜。

世人总是争论高适到底有没有对李白见死不救,动画给了一个很理想化的答案,结尾的时候,高适骑马,与随从聊着当代的名诗,永远绕不过那个名字“李白”,他轻松地念出每一句李白的诗,是为这个曾经的挚友自豪,也为他能够得到大赦而高兴,他不在意李白知不知道自己为救他努力,自此他们也再未能像年轻时候那样摔跤喝酒,但“天涯若比邻”大概也就是这个境界了吧。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精选篇4

《长安三万里》是暑期档一匹耀眼的黑马,电影选择用高适的视角讲述了诗仙李白从青年到壮年至及至陨落的跌宕起伏,而李白、高适与众诗人的命运,更是一同随着大唐的兴衰起起伏伏的。

还记得高中一次语文课,老师夸赞了我对李白那句“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独特理解。当时我被这句诗深深吸引,为那句意气风发的少年气所激荡,我仿佛和李白一起大笑出门,冷眼观世,那时的我,尚不明白“世”是什么。

同样的,李白,似乎也不甚明白世之含义,抑或是他太过自信,不屑于明白。出身商人之家,李白父亲为其选择的老师是擅长纵横之术的纵横术的赵蕤,纵横术也是李白从政的重要学习内容,但是,李白似乎并未习得其法,否则不能解释他为何追随永王,政治上他似乎单纯的像个婴孩。

经历过生活和工作打磨的已至中年的我,似乎有些理解李白,也开始不敢轻易触碰太过不知天高地厚的诗句,转而欣赏那些更深沉,更平和的诗句。我们多数人也像李白弃官求道那样,将自己遮蔽起来,不再认为自己可以像年轻时那样,一往无前地向前冲。因为那些碰壁、那些身份的局限、那些因为自身性格带来的'四周的敌意,都是真切的。因为生活最终都要面对曾经我们嗤之以鼻的柴米油盐和基本生存。但我们总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这样的灵魂打动,李白和我们一样,遇到挫折也会彷徨,会怀疑自我,和我们一样,遇到幸事也会心情大好,快意而放浪形骸。

感谢中国文字,将盛唐的锦绣诗句织进中国历史,多少年后,历史把天平倾斜到这一边,在这一边,曾经显得痴愚的、固执的形象,终于化作中华文明那一缕永远坚定的魂,那是身怀天下,开济世人的,诗歌,从来都是济世之心的副产品,诗歌,也是愤懑于无法真正投身于天下的。

历史也许会将那个一心要入仕是李白掩埋,我们记得月光下洒脱壮阔的敢邀明月之魂,记得千金不贵不醉不休的气豪云天的,却往往忽略了那句高堂明镜悲白发,谪仙人也恐惧时间的效力,也生怕错丢了这一生,陷入庸庸碌碌,我们轻飘一句诗中仙,掩盖了他终其一生的求无所得的惑。

大唐,究竟是你成就了李白,还是辜负了他?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精选篇5

热度再度升温!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在昨日的首映中,获得了无数好评和掌声,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热门话题。那么这部电影到底有何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揭晓!

首先,影片制作精良,场景画面细腻逼真,让人仿佛置身于盛唐时期的长安城。同时,角色塑造也极为成功,每一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感人故事,让人看得十分投入。

其次,影片主题深刻,情节紧凑,有着非常强烈的叙事感。电影中,主人公张小凡为了拯救国家和亲人,毅然踏上了千里之行,历经艰辛和磨难,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的故事情节,让人看后不禁感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影片音乐。由国内著名音乐人谭维维创作的主题曲《长安三万里》,不仅曲调优美动听,更是将电影主题和人物性格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让人感受到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不得不说,《长安三万里》是一部精彩的电影,它不仅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带领我们一起探索人生的意义。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精选篇6

电影《长安三万里》是一部讲述唐朝安史之乱后的历史题材电影。影片主要讲述了大唐节度使高适在吐蕃大军攻打西南时,面临着长安城的危局。孤城困守之际,高适向监军太监回忆起自己与李白的一生往事,回忆起曾经的辉煌和悲壮。

影片的拍摄手法非常精细,以唐代文化与历史为基础,以叙事的方式呈现出唐代文人名流的生活和境遇。影片的画面非常精美,场景错落有致,每个细节都非常到位,让人仿佛穿越到唐朝的长安城中。影片的音乐也十分动人,让人感受到盛世文化的魅力。

高适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军事将领,他的一生经历了很多辉煌和悲壮。他和李白是好友,二人一同畅饮长安城的美酒佳肴,共同创作了很多优美的诗歌。但在安史之乱中,高适的家破人亡,他不得不离开家乡,带着妻儿和族人流亡他乡。而在长安城的困守之际,高适不惧艰险,带领着守城的士兵坚守城池,保卫唐朝的尊严和荣耀。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个真正的文武双全的将领的形象。

影片中的李白则是一个文化巨匠,他的文学成就被后世传颂不衰。他的作品充满着豪放和激情,深受人们的喜爱。他和高适一样,都经历了唐朝的盛世和动荡,他们的交情也是影片的亮点之一。在长安城的孤城困守之际,李白并没有选择离开,而是和高适一起守卫着这座城池。这种义气和忠诚的精神,让人感受到了唐朝文化中的孝悌忠信的.精髓。

电影《长安三万里》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历史题材电影。它通过对唐代文化和历史的还原,表现了唐代文人墨客的风采和精神。影片的画面和音乐都非常出色,让人沉浸在唐朝的盛世文化中。高适和李白的故事,展现了一个真正的文武双全的将领和一个文化巨匠的形象。他们的友情和忠诚,也让人感受到了唐代文化中的精神内涵。电影值得一看,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唐代文化和历史。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精选篇7

国产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7月8日全国公映了,今晚陪女儿去看了,《长安三万里》用168分钟的光影之旅带观众回到浪漫大唐,重新认识李白、高适、杜甫等“大唐群星”。我第一感觉,挺好,让女儿复习了一下唐朝的诗人,唐朝的历史。提升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长安三万里》整部电影共引用了40多首唐诗,当电影中出现这些唐诗的吟诵时,影厅内的很多小观众都情不自禁地跟随背诵,此景颇为动人。网上有人说,电影应该改名叫唐诗三百首,我觉得,唐诗夹在电影中,表现的非常自然。

电影的制作挺精良,电影中的很多细节,比如场景的设计、唐代的器物、服装上的花纹等,都和唐代的出土文物非常吻合,“看完有些恍惚,仿佛从电影里被拉回了唐朝,把人从现实带入到诗词的浪漫意境中,这是中国人独有的浪漫情怀。”

《长安三万里》片长足有168分钟,是中国电影史最长的动画电影。而作为一部动画电影,近3个小时的时长对于低龄观众无疑是一种考验。我女儿看完激动的,说可惜唐朝的盛世时间太短了。我告诉她,唐朝的成就已经刻在我们中华民族的骨子里了,在国外,华人的聚居地叫唐人街。

女儿对我说,她喜欢李白的'诗,但相对于李白的洒脱,她更喜欢高适的坚毅。我听了感觉很欣慰。故事情节我就不多说了,省的剧透了,推荐大家可以去看看,我觉得是近年来少有的精品,而且票房也是不错的。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精选篇8

今天在影院看完《长安三万里》,个人看后感觉整部剧比较合适在读初中以上的人群观看,整部影片48首,简直就是唐代诗词文化的缩影,听着一句句熟悉的诗词,在看着由盛转衰的`大唐,这么一群文人墨客的家国情怀,唐朝不愧为我心中的文化盛世。

影片的最后他们坐在一起,李白创作《将进酒》时,我心中只有一句“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真的很感慨,少年怀才,壮志难酬,个人抱负与家国情怀交织。历史洪流终是不可逆,几经沉浮,留下了太多太多的遗憾,但始终磨不灭中华民族千载风流。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出来影片中那些千古流传的诗句:

1.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唐.李白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唐.高适

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4.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唐.李白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唐.杜甫

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唐.李白

7.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楼》唐。崔颢

8.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相思》唐.王维

9.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10.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登科后》唐.孟郊

11.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二首》唐.杜牧

看完整部影片后总会想究竟是怎么一个朝代,能诞生这么多诗人,又能写出这么多千古绝句。那个时代,真的是万星璀璨。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精选篇9

长安,一个名扬天下的盛唐名城,璀璨夺目的光芒,让世人迷醉。近日,我观看了电视剧《长安三万里》,其中被人称为“诗仙”的李白在剧中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李白以其不凡的才华和一颗执着追梦的心,征服了长安城的每一个角落。

李白在剧中,不仅是一个潇洒的诗人,更是一个有魄力的行家里手。他深谙天文地理之学,为自己的诗歌润色,为世人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他的诗词中,富有灵气和情感;他的行动中,有一种扬帆起航的豪情。

尤其是他对诗歌和追梦的热爱,更是让人心动。他在作品中寄托自己乡愁、思乡之情,时时描绘不同人物与事物,激发了人心中对美和诗意的向往。

在《长安三万里》中,李白还有一段深情的恋情。他和想象中的'白衣女子,在万水千山中彼此相思。即使日月如梭,岁月如歌,他的记忆始终没有消散。这份对爱情的执着,让他的作品更具诗意和浪漫情怀。

观看这部电视剧,除了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更激发了我对于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探索。长安,这座城市承载着盛唐文化的精髓,更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这里,我们看到李白,这位执着追梦的大诗人,其不仅仅代表了唐代人的风貌,也是中国民族文化和艺术的象征。他的诗和行,不仅仅是作品,也是思想和灵魂的表现。

长安三万里,追梦之旅的一个缩影,相信每一个人,在追寻人生的道路上,都应该像李白一样坚持不懈,追梦前行。让我们在李白的诗歌和行动中,探寻出属于自己的“长安三万里”。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精选篇10

观看了《长安三万里》之后,真是让我深受震撼呀!

有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李白:701年-762年,与杜甫并称“大李杜”。为人爽朗大方、喜交友,爱饮酒作诗。

有气势奔放的诗人——高适。高适:704年-765年,与岑参并称“高岑”。气势奔放,奋发进取、蓬勃向上、雄健。

我最最印象深刻的是当时安禄山起兵造反,使唐朝发生了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那时老百姓们真是赶驴的赶驴、逃跑的逃跑,黄鹤楼、王孙公子的府苑宅……都被夷为平地。

那时的高适便英勇地开始偷偷反击,最后高适趁机把安禄的营帐团团围住,先放一把大火将他们的帐篷点着了,又将一大堆雪从高处往下扔,而且还连同一棵棵又大又粗的树干一起滚下去,把安禄山的`军队打得毫无反手之力。最后唐朝大获全胜!

穿越千年的历史,让我好像看到了当时长安的繁华、黄鹤楼的高大、李白的洒脱,高适的英勇、王维的高冷……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电影已经结束了,但我的心中却充满了自豪、热血以及感动。……真想回到大唐看一看。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精选篇11

7月8日,《长安三万里》电影上映了,妈妈带我去电影院观看,一路上我都很期待,因为我想一睹那些唐代文人墨客的风采,想看看是怎么样的李白才能写出那么多优美的诗歌、词曲。

电影主要是讲高适回忆他跟李白的种种往事,性格迥异的`高适和李白从青年时偶然相识,之后的十年,乃至一生都算是知己了。影片中提到的诗人有很多,如王维、王昌龄、杜甫、孟浩然等等。影片的接近尾声的时候主要是讲高适借用李白教他“相扑”时候的战术,以假乱真诱骗吐蕃大军,来了个“瓮中捉鳖”,最后吐蕃大军全军覆灭,守住了长安。高适却没有贪恋权贵,把战功让给了接替他的下一任将军。这种高风亮节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李白的性格属于那种潇洒不羁的,我很羡慕他的才华,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出优美的佳句。

影片中提到他的诗有很多,比如《静夜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等等。我最喜欢的是《将进酒》里面的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以后我要好好的品味每一首古诗,认真仔细的体会每首诗的意思,多多了解诗人当时写诗的心境。希望我也能像他们一样能写出一首“千古流传”的佳作。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精选篇12

今天晚上,我和雯雯去看了《长安三万里》,让我看到了正直,耿介,一心为国的高适,也让我看到了放荡不羁,喝酒作乐,一生颠沛流离的李白。

古人想尽了办法,想要考取功名,可是,各种原因交杂其中,无论是行卷,还是荐举,都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李白和高适两个人的目的一样,可是因为性格的不同,最后两个人的结局迥然不同,高适看到在长安的李白,夜夜笙歌,醉生梦死,无助的摇头;李白不可能像高适一样,在家乡梁园苦练枪法,只为在战场上用高家枪法杀敌。

李白的诗歌无人能敌,浪漫,洒脱,想象奇特,或许和他有西域人的血统有关,也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而作为边塞诗人的高适,目睹了边关的战况,才能有“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诗句。

也许每个人的命运,都是和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性格有关,不是他人的三言五语能够规劝的,当李白投靠到永王帐下,永王伏诛后,李白受到牵连,就放到夜郎,高适担心自己和李白的关系,会加重李白的罪行,遂让郭子仪帮忙,这样李白得以获救,说明,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有能够帮你出谋划策的真心朋友。

古人亦要负重前行,今人又当如何呢,凡事不必太过执着,唯有健康快乐才是大计!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精选篇13

今天我跟妈妈一块儿去 电影院看电影《长安三万里 》,令我感触很深 ,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 ,更是一个历史课、传承课 、文化课,这部电影让我们认识了唐代的每个诗人 。

整部电影是从高适的回忆中为我们描述了唐代的许多诗人 。

电影的一开始,讲的高适不爱读书偏爱习武,高家枪练的出神入化。最后,高适的爸爸去世之后 ,他变得贫困潦倒,他为了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去寻求长安贵人的帮助 ,在路上遇到了年少时放荡不羁的李白,最后他们成为了惺惺相惜的好友。

虽然李白家很有钱 ,但是在唐朝的规定中有商人的'孩子不能考取功名 ,只能靠有权之人的推举 ,于是李白和高适结对一起去长安投靠有权之人。李白和高适来到长安的黄鹤楼喝酒,看着楼下的美景,李白诗兴大发想吟诗一首,结果看到崔颢写的《黄鹤楼》后忽然明白自己阅历不足,年轻气盛,于是回到了家乡接着深造。

而到长安的高适跟李白一样也寻求不到别人的帮助 ,于是在歧王那儿卖艺想得到玉真公主的举荐。但是玉真公主喜欢琴棋书画 ,所以他说了一句 “终究无法讨妇人欢喜 ”于是回到了老家深造。

电影中的李白性格放荡不羁、豪爽壮志, 被称为谪仙人 ,遇到再难的问题 也不会阻挡他这性格 ,我非常喜欢李白的性格 。

电影中的高适,他虽然出身贫苦,但是一心为祖国效力 :别离荆州、投靠哥舒翰 、驻守边塞、率兵讨伐永王…我非常喜欢高适的精神 !

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李白对高适说:"人生如朝霞 ,转瞬及逝!"是啊!他们都有大鹏远大的志向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过后 让我想到了我的生活 ,生活中难免会有许多的困难 ,但是只要有志向,就是一定可以成功的 !

这部电影中的:王维、李白、高适、杜甫、郭子怡、贺知章…各有各的特点 !这也是这部电影的点睛之笔 。

时代犹如大潮奔涌 ,不断的向前,亦当为大鹏 ,高飞于时代的天空中 !在这一个有极大可能的年轻时代 ,无作所为,老了之后必将留下 很大的遗憾 。如果向前看,来日方长, 未来肯定会有极大的可能 !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精选篇14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每当我读到这些快炙人口的诗句时,不禁对这些唐代诗人产生无限的敬佩。于是,我和爸爸走进了电影院,观看《长安三万里》。

这个故事是由高适的记忆讲述而来的。高适出生于沧州渤海(今河北景县),其祖父是唐朝名将高侃。年轻时家道中落,二十岁的他,便远离家乡,闯荡京城。彼时就已写下“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的诗句。

而在去长安的'路上,他与才华横溢,兴趣相投的李白相遇,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可他们不久后就离别了,因为高适要去长安,而李白要去扬州,他们还约定一年后在扬州再见。高适在长安想投奔权贵,却屡次碰壁,流离失所。于是高适写下“未知肝胆向谁是,今人却忆平原君”。怀才不遇的他来到扬州,李白带他认识了王昌龄、杜甫、孟浩然、张旭等一众才子名士......他们都虽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李白终于厌倦了这种生活,踏上寻仙问道之路。

高适转身跃马而上,奔向塞北,准备奋勇杀敌,报效国家。经过几年艰苦的戍边生活后,他也终于明白了:“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他带着遗憾离开了军营,回到了旧时宋城商丘,在此继续勤学苦练,等待一个报效国家的机会。

经过二十余载,高适经人推荐入仕,任封丘县尉。而他却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选择投奔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当了掌书记。第二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攻破潼关,哥舒翰兵败被俘,高适奋力杀出重围,追随西逃的唐玄宗。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高适不远万里来寻,使唐玄宗十分感动,即提拔他为谏议大夫,随驾同往成都。从此高适仕途一路亨通,十年十升,节节向上。最后,他被封为渤海县侯,成为了唯一凭军功封侯的诗人。

纵观高适的一生,从一介布衣书生到拜相封侯,他是大唐诗人中的唯一一个。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树立坚定的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纵然暂时的落魄,也要保持初心,勇于挑战坎坷的命运,做一个自信、积极进取的人。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精选篇15

《长安三万里》以高适的视角讲述的,把高适从年少到青年到中年再到晚年的经历讲的淋漓尽致。

文中还出现了很多的诗人如高适、李白、王昌龄、杜甫、孟浩然……其中最具有特色的就是李白了!因为李白有个爱好,那就是喝完酒之后必须要写一首诗。而且这首诗还非常有气势,让人啧啧称奇。

在李白的诗中,我最喜欢他写的《将进酒·君不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在这首诗中, “天生我材必有用”在高适的`眼里,重心是“材”和“有用”可在李白,重心是“天生”和“必”。

我们都知道,李白是浪漫主义派的诗人,而高适却是豪放派的诗人。虽然这两个派听起来大差不差,可实际却有一些不同。豪放派是一种风格,是指作家作品思想艺术的特定总特点,是作家独特的创作个性的形象显现。浪漫主义则是作家创作时再现与表现生活理想的特定原则与方法,其内容比豪放的风格要广泛得多。

电影看似是借高适之口,来写李白的一生;但实际上是借李白的沉浮来写高适的一生。悠悠千载,高适的确成了求的功名的诗人,而李白却成为了被更多人记住的人。正如高适最后说的,李白,还是李白。

    697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