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对称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的过程,通过回顾和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过程,以改进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轴对称的教学反思,希望你喜欢。
轴对称的教学反思(精选篇1)
《轴对称图形》教材主要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操作活动判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找出对称轴,并初步地、直观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难点是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__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但学生__时没有过多的留意积累,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补充了一些轴对称图形,用于拓展学生认识的范围。
本课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如剪一剪、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知识,体会知识的形成,学生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观察中也学到很多知识,并且从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本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对于个别学生的注意不够,并且运用多样的语言去评价学生,多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以及展示自我的勇气。
轴对称的教学反思(精选篇2)
在这节课中,采用实物教具代替多____演示教学,让学生在猜一猜、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等动手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的教学素养。
一、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理解:
教材没有给出轴对称图形的严格的数学定义,只是让学生通过直观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如沿对称轴对折后两边完成重合(或用学生最常用的语言说:对折后两边都一样)来描述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而对于“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的性质,则是安排在四年级下册进行教学,因此这些节认识轴对称图形是为以后进一步研究轴对称图形做铺垫,根据新教材的改编后,本学期安排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不再要求学生画对称轴,而是通过对折,观察展开的剪纸上的折痕来理解对称轴的含义。
二、我的设计的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我利用一副不对称和一副对称的眼镜,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从中获得对物体的对
称现象的空间概念的理解,接着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邀请他们来玩一个“猜图游戏”,把学生带进一个自主探究学习情境中,根据教学目的,我适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从猜图游戏中你能发现到这些图形有着什么共同点?”学生很快就从刚刚的两副眼镜生成的“对称”概念来解决这个问题。接着我提出“通过什么方法知道两边是完成一样?”引导学生说出通过对折的方法。图形对折后的“折痕”把图形分成完成重合的两份,为下面的学习对称轴埋下伏笔。
(二)动手操作,理解新知
这环节是通过对“对称”现象的理解后,通过折纸、画图、和剪纸的过程展现一个轴对称图形的过程,这里我是先让学生讨论制作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后动手剪衣服图形,展示二件衣服,让学生观察发现为什么二件衣服会不一样?这个动手操作环节,充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分析二件衣服的制作过程。接着我再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剪出其他的图案来,这时更充分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的发展,把对称应用出实际中。展示作品,通过欣赏同学的作品,感受数学中对称这一应该让生活变得美丽。此时我利用学生的作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什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找出对称轴。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在这里,我充分运用教材中的练习题,编成三题来巩固新知。最后利用板书对全课进行回顾总结,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和用对折的方法找出对称轴的位置。
这节课总得来说学生是愉悦的,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空间思维。这也是一堂集欣赏美与动手操作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课,使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找出数学规律,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新的“数学思想”。我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在理解中创新,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在新授教学时,我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____,而是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力图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____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以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形成表象,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含义,变“学”数学为“做”数学,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相互交流和观摩同学的作品这一活动,感受到了对称图形的内在美。
三、不足的地方:
1、、语言不够精练,习惯去重复学生所回答的内容,还有出现不少的语病,数学语言不够规范。
2、教学的重、难点没有更好的突破,剪一剪在于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点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定义。
3、在巩固练习中,我还是没有放手让学生去运用新知来解决问题,这也是我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希望大家多多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让我学习。
轴对称的教学反思(精选篇3)
本课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难点是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__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
这是一堂集欣赏美与动手操作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课,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交流、操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
纵观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____者和引导者,并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追求美、崇尚美是人之天性。整堂课以欣赏美为线索展开教学,本课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动画:“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在优美的小提琴协奏曲的渲染中,两只小企鹅到____旅游,介绍沿途参观的很多著名景物(这些景物都是对称的),带领学生一起畅游了一番,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开始观察优美的画面,仿佛身临其境,领略了对称物体之美,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的事物。这种赢造宽松愉悦、开放式的环境,学生纷纷自觉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观察这些实物的特点——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模一样的,从而引入对称,逐步将实物抽象成__面图形,通过操作实践发现其共同特征,导入教学新授,达到串连教材的效果,让学生在这种欣赏美的教学情景中快乐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领悟美,达到情境(景)交融的教学效果。
二、实践操作、激活思维
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安排了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在新授教学时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____,而是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让学生通过观察__面图形的特征,大胆地加以猜测,说出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并通过小组动手操作来验证它们为什么是对称的,采用对折的方法来折一折,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从只重视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活动的课堂生活,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在对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通过操作发现图形的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时教师就引入“完全重合”,让学生反复地操作体会,再配合课件的动画演示,初步感知什么是“完全重合”;最后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配合课件动态出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的认识。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始终以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为主导,在巩固练习中也安排了一些学生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完全重合”和“不完全重合”的区别,为辨别是否轴对称图形奠定了基础。在最后的制作轴对称图形时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操作,活动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使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三、小组合作、发挥特效
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经验与收获不尽相同,为了使学生个体的、群体的活动促进学生的整体的发展,教学中常发挥合作交流的功能,采用集体讨论和交流的形式,将个人的经验或成果展示出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的学生的不足。在本课中,有很多活动都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由于低年级学生作图能力不强,对于正确美观地制作出一个轴对称图形还有一定的难度,但由于学生学习发展的进程不同,针对一部分学生已会制作的实际情况,我____学生展开分小组合作讨论活动:怎样剪一个轴对称图形,然后评一评小组成员中制作的轴对称图形,在动手操作时也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在引出轴对称图形时,也是通过小组合作,在操作、交流中感知,这样尽可能地将每个人的收获变成学生集体的共同精神财富。
四、课外延伸、丰富情感
本堂课的结尾让学生欣赏古今中外著名的对称建筑,配上古典的轻音乐,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距离。古建筑又是一种艺术,渗透在数学学科中,既是学习数学的好材料,又是渗透民族文化的好题材,选择切合教学符合儿童学习规律的素材,需要一些有民族特色的题材,如本课例中的背景音乐、古建筑、__剪纸等就是在这方面作出的有益尝试和探索。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导入虽很贴近学生生活,体现欣赏美,也很自然,但总觉有些__淡。在判断学过的几何__面图形是否轴对称图形,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在汇报时处理得过急没有注意到个别差异。
轴对称的教学反思(精选篇4)
①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美
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让学生的原有经验、原有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过程,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桥梁,让学生的思维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如课始的剪纸导入,教学中所用的______特别行政区区徽、世界各国____、对称建筑等素材,也都是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物体的对称美。
②重视概念理解,思维美
概念是用最简洁的语言揭示事物最本质属性。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基本单位。只有真正搞懂了概念,掌握其实质,才能学好数学。新课标指出,对重要的数学概念的学习应当逐级递进、螺旋上升,以符合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如本课对重要概念“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就是采用分层递进,逐步深入的方法。第一阶段让学生认识到“完全重合”就是“大小、形状要一样”。第二阶段通过对“______特别行政区区徽”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辨析,让学生认识到 “完全重合”是指对折后,外面的形状及里面的图案都要一样。这样有利于学生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体会数学思维的美。
③鼓励操作实践,创造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听科学。”新课标也指出,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发展思维。如课中教师让学生做轴对称图形的活动。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学会了思考,并且感受到亲手创造出美的自豪感。
④关注情感体验,升华美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标倡导的数学学习三维目标。被誉为“人本____之父”的____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个人参与实践过程中对各种经验的体验结果。因此,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自信地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思维。如课始剪的爱心,判断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时,出示的______特别行政区区徽等都是在“润物细无声”似的,对学生进行奉献精神、爱国____的教育,使其产生积极的情感。
学生在动手制作轴对称图形时专注的表情,看到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得到其他同学赞美时那喜悦的表情,是课堂中多么美好的景色呀!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结尾部分,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使学生的思绪插上数学的翅膀而飞扬,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美,情感得到了升华。
总之,数与形的有机结合才组成了这千姿百态的世界。让我们带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感受那充满魅力的数学美,并用自己聪慧的头脑与灵巧的双手去创造美。
轴对称的教学反思(精选篇5)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就必须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也就是在创造数学中学习数学。本学期我校的教研主题是“自主交流研讨构建高效课堂”,《轴对称》是人教版八年级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识别轴对称图形,找出常见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感受图形的对称美是课程标准中对这一内容的要求。
本课从具体的学生感兴趣的物体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有层次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本堂课我原想借助多媒体技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以剪纸活动入手,让同学们能直观的感受和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及培养学生关于数学美的数学特点。
教学时首先为学生展示彩色图片,为学生创设优美的学习情境,紧接着展示学生从生活中搜集的轴对称图形,根据学生好动、好奇、好问的心理特征,设置悬念:它很漂亮、美观吗?你能设计制作出如此漂亮的亭子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每个学生都进行积极的思维参与。通过设问和学生发现的结果,揭示课题—本节课学习轴对称图形。在引入课题的基础上,讲授新知识,教师演示,并让每个同学都动手操作:把一张纸对折,任意剪成一个形状,把它打开,贴到黑板上展示,学生观察讨论打开后的图形有何特征,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轴对称图形定义中的两点:一是它是一个图形能沿某一直线折叠。二是直线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并把这两个特征作为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标准。在强化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定义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复习轴对称定义中的两点:①有两个图形,能够完全重合即形状大小都相同:②对重合的方式有限制,也就是它们的位置关系必须满足一个条件:把它们沿某一直线对折后,能够重合。然后引导学生把两种不同概念中的两点加以对比,学生便容易发现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区别:(1)轴对称是说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轴对称图形是说一个具有特殊形状的图形。(2)轴对称涉及两个图形,轴对称图形是对于一个图形而言的。最后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②本节课中你学会了哪些学习方法,对你有什么启发?通过小结,使知识成为“体系”,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第一:在观察思考中掌握轴对称图形及其概念
上课时我让学生通过观察剪纸得到图形的特征,得出概念后,拿出课前搜集的图形来判断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并通过小组动手对折的方法操作来验证它们为什么是对称的,在对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通过操作发现图形的两边是完全相同的,从感观上体会什么是“完全重合之后。巩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第二:学会找轴对称图形的对轴称
在上一环节让学生对折,然后给出几组图形,让学生发生轴对称图形都是通过某一直线后,两部分会重合。那那条直线就显得很重要,让学生明白“对称轴”的重要性,也知道如何找对轴称。给出对称轴的定义后,我还是选择了几组有特点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找对称轴。并判断那一组图形当中是不是只有一条对称轴。再下一步,找出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第三,轴对称图形和两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区别及联系
对于这一点我是让学生自己以小组的方式来讨论,最后以小组汇报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总结,最后由我自己来归纳总结。这样子一来可以让学生在课堂最后时间有兴趣学,也通过讨论让学生更加明白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及两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定义。可以很好的取得教学效果。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在课堂实践过程中还出现以下不足:
1、前松后紧。由于前面剪纸、观察图形特点、分析搜集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找对称轴、介绍基本几何图形的轴对称性花费时间过多,活动时间过长,导致轴对称图形与成轴对称两个概念的区别没能处理得当,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在设计学生活动时,要有时间概念,活动的目的性强一些。
2、学生的表达能力还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锻炼,尤其是几何的符号语言能力,需要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去影响学生,加强平时的积累。
3、相关的配套练习题做的较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利用不够好,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对配套练习的设计多花功夫。
轴对称的教学反思(精选篇6)
《轴对称图形》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识别轴对称图形,找出常见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感受图形的对称美”是课程标准中对这一内容的要求。在这节课中,采用多媒体演示、实物教具,让学生在折一折、猜一猜、画一画、剪一剪等动手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表达的能力。
一、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理解:
教材没有给出轴对称图形的严格的数学定义,只是让学生通过直观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如沿对称轴对折后两边完成重合(或用学生最常用的语言说:对折后两边都一样)来描述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而对于“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的性质,则是安排在三年级下册进行教学,因此这节课认识轴对称图形是为以后进一步研究轴对称图形做铺垫,按照新课标要求,本学期安排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不再要求学生画对称轴,而是通过对折,观察展开的剪纸上的折痕来理解对称轴的含义。
二、我设计的教学环节:
(一)从直观的生活情景引入教学。
我创设了帮老师挑选风筝的生活情景,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从中获得对物体的对称现象的空间概念的理解,化抽象为形象,变空洞为具体,使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找出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从而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新的“数学思想”。
(二)动手操作,理解新知。
此环节是通过对“对称”现象的理解后,通过动手折一折,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在对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通过操作发现图形的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时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演示,通过直观的.演示,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完全重合”,自主去建构“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当然这时的表述是不具体的,老师适时点拨,进行示范,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反复让学生折一折,说一说,“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是轴对称图形”。最后再次让学生动手操作,两人一组,判断剩余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三)猜一猜,剪一剪,运用新知。
“猜一猜”游戏,出示物体、图形的一半,想象另一半,不仅加深对轴对称的认识,还为“剪一剪”活动提供了素材。
“剪一剪”活动,我是先让学生讨论制作轴对称图形的这个动手操作环节,充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这样能充分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的发展,把对称应用到实际中。展示作品,通过欣赏同学的作品,感受数学中对称这一应用让生活变得美丽。此时我利用学生的作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什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找出对称轴。
(四)拓展,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美。
三、不足及改进地方:
1、轴对称图形定义引出太早。针对此知识构建教学环节可以略作调整,先建构“对称”,通过动手折“对称图形”的平面图形后,观察留下的折痕,认识对称轴,再出示轴对称图形定义。这样定义会扎根学生脑海。
2、课堂上舍得花时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的能力却占有了探究“圆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它有几条对称轴。”但我想数学课上知识学的不在多少,重要的是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虽然此环节没有按计划完成,倘若孩子们的兴趣高涨,有了验证的方法,这个问题课下不就迎刃而解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