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老师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需要与同行交流和合作。教师可以通过与同事的讨论和合作,分享自己的教学反思和经验,借鉴他人的思路和方法。这种交流和合作不仅能够促进个体教师的成长,还能够促进整个教育团队的进步和发展。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数学老师的教学反思,希望你喜欢。
数学老师的教学反思(精选篇1)
一学期过去了,有必要对这一学期进行一下反思总结。
一、做得较好的方面。
1、不局限于教材,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适当重组教材,做到能对教材进行灵活运用。例如:在教学“第几”时,我抛开教材中静止的画面,利用教室中活生生的资源,让全班学生一起来参与活动,学生兴趣很浓厚。先让学生一起准备好,我说:“第一排”。那么第一排的学生就迅速的站起来。在说第几排的时候,营造一种紧张的气氛(把“第”字拖长声),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游戏中充分体会第几的概念.
2、要信任学生,一年级的学生一样具有无限的创造潜能。只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他们的创造潜能是无限的。如教学“6的组成”时,学生不仅能总结出5种组成方法,还会把5种方法并成3种。又如,在教学完0~10这11个数字,我让学生编一套操来形象的展示这11个数。可以用身体,手等。在第二天的汇报交流时,我惊喜的发现了学生巨大的创造能力,每个数字在学生的深动演绎下变得活灵活现。
3、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如在教学“分类”时,学生通过对房间里的东西进行分类,发现可以按颜色分、按大小分、按用途分、按形状分、按材料分等。同时,学生又对分好类的东西放在哪里有各自不同的见解。分鞋子时,学生把皮鞋放一层,凉鞋放一层,并能说出人按高矮来排队时,矮在前,高在后。学生把分类思想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充分体验了分类的用途、好处和分类带来的'方便。
二、不足
1、我虽然在师范的学习中学习了较多的理论知识,也看了较多的课改书籍,理论上明白该怎样做,但在实施中往往还会变样,很多在书上介绍的教学方法照搬到现实教学中并不适用。虽然思想开放,也大胆尝试新的教法,但在课堂组织方面显得有点无力,秩序不是那么好,学生一声高于一声,做什么的都有,再好的教学设计也无法实施。在本学期我试过用严厉的教学态度,也试过用温柔可亲的教学态度。但效果都不持久,在下学期,我也许应该运用“严”和“松”并重的教学方法和态度,但何时“严”何时“松”是我作为新教师要在今后几年里好好探索和把握的。
2、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还不够,我希望是在一年级能用到课件的课都用课件演示生动的教学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这样,课堂纪律也会好很多,但是由于时间的问题,我所做的课件都比较简单,无法真实再现生动的画面,再者,从网上下载以及和各位老师交流课件还不够,这是我在下学期要努力的方向。
3、一年级学生起点不同是令老师们头疼的问题。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好生“吃不饱”,差生“撑不了”的局面。特别是我教学的一个班级,程度好的学生对于难题点拨以下就能自己理解和明白,但是程度较差的学生说了三、四遍也不是很消化。如何对不同程度的孩子因材施教呢?这又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总之,这一学期的数学教学给了我很多需要反思的方向和提高的建议。希望下学期我会有所进步。
数学老师的教学反思(精选篇2)
首先,数学方面,因为概率统计进入到中学,初中,时间还不是很长,而概率统计,特别是概率这些感觉都不是很好理解的一个概念,咱们国家进入市场经济也比较晚,有些情况不是靠做一道题,两道题就能弄清楚的,像抽签跟顺序无关,你尽管做题得出的结论,但是在心理上,还是不舒服,就很多这样的问题还是在这存在的,所以我想对我们来说呢,在数学上有一个提高的过程,当然对我们初中老师来说,起码应该把高中中的概率和统计的内容,你应该要比较熟悉,因为大学学的可能比较远了,或者也不太熟悉,但是因为你的课是给高中,他进一步学习,是要在高中学的,起码你应该了解一下高中对抽样他讲了一些什么东西,他在统计过程里,更强调一些什么东西,包括概率,包括古典概型,这些东西,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最起码应该要了解,这样咱们很好地把握初中的教学,如果你对高中的定位,各方面都不太熟的话,可能不太有利于对初中的教学,所以我想在这一点就特别希望我们老师能够关心一下高中的概率统计的教学。
其次,要了解数学模型和实际问题的关系,那么数学模型是一个被理想化了的一个东西,但是实际问题是具有多种因素的问题,那么在我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我们的模型进行选择,来解决问题,我想这是我们在概率里头需要学到一些东西,另外我们希望他的教学模式和初中一样,案例出发,能采取活动更好,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习概率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关于统计呢,我想和初中一样,一定要帮助在初中的'基础上,能够完善和提升我们统计处理问题的全过程,包括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整理,数据的描述,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用这些信息解决问题,只是我们抽样的方式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式,以及我们提取信息的多少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我们解决问题的广度,我们解决问题的深度,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另外呢,我们也希望老师能掌握几个基本的重要的统计模型,比如说回归分析,独立性检验等等,这些学习我们希望初中的老师依然能够了解,在统计的教学中,和概率一样,我们仍然强调案例教学,活动教学,强调过程,强调抓住本质的东西。
最后,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喜欢做什么,那我们就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事情,对学生有挑战的事情。做中学,在开发案例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教育的本领,教育自己驾驭学生的本领,也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
数学老师的教学反思(精选篇3)
本节课目标主要是:1、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学习由旧知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方法,向新知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知识迁移,进而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该课按照自己的设计比较圆满的完成了。
数学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如:严谨的'思维习惯、扎实的解题作业习惯等。这是我以前没有意识到的。在学习完笔算减法的方法后,我让学生比较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与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相同点,却没有比较不同点,这不能说不是个遗憾,因为有的孩子是容易不看加减号的,一个数位上加,另一个数位上减。
在本节课中我采取了一次学生合作学习,但放在练习环节,如果放到学习例题时,效果应该更好。课中小结时不要过于放开,应对从哪一位算起给与一个规范的说法:笔算时从个位算起!
我对主体部分的钻研比较注重,对练习的处理相对毛躁,基本上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做,然后及时面批,缺乏对习题的对比引导。如98-80=和98-8=,如果不拎出来让孩子们比一比,这个习题资源就浪费掉了。对练习形式的处理也不够灵活,只是直接用了书上的练习,在该课快结束时插入一些变化题型,可以一扫孩子们的疲倦,再次刺激学生的兴奋点。
数学老师的教学反思(精选篇4)
新课程标准的出现,正是配合当前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飞跃。新课程标准旨在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数学课程体系。要使该教材真正实施到位,必须建立一种符合学生自主发展、融入社会生活、面向学生生活实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的教学方法,而这样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应体现开放式教学。
一、把社会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应探索与构建生活数学的教学体系。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解诀问题中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尝试着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这既是数学学习的价值体现,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如:“元、角、分”的教学,结合教材中的实践活动,我创设了“小小百货商店”的情景:把学生的文具、日常生活用品、水果、小玩具等标上价钱。学生四人一组进行买卖商品的模拟活动,让其中的一人当售货员,其他的同学当顾客,“顾客”要把选中的商品的价钱准备好再交给“售货员”,若给的钱数不对,其他同学要指出,角色要互换。然后,我拿着一支标价9元8角的钢笔,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你若想卖这支笔打算怎样付钱?有几种不同的付钱方法?同学们情绪高涨,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元、角、分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给学生创设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大胆交流,敢于创新
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教学中,只有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学习才会热情高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才会更高。可见,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在课堂上应给学生提供大量观察、实验、活动的机会,使教学更容易体现“提出问题——相互交流——汇报总结——巩固、实践”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
2、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关注每一位学主的发展
新标准的理念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这一理念,精心设计教案、内容及练习,确实落实充分地尊重、关心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生动活泼、健康发展。教材通过发现、探究及认知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在民主开放的课堂中改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改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主动去发现数学问题,积极学习数学知识,探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数学。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使学生保持愉快而兴奋的心境,自主明确学习目标,大胆设想,积极地通过书本认证或相互认证自己的见解,寻求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数学老师的教学反思(精选篇5)
对即将中考的同学而言,狠抓基础知识复习是总复习中最重要的任务。以成都中考为例,满分150分的数学试卷,基础知识往往会占到110分左右。因此,复习时只有先夯实A卷为主的基础内容,才能去拓展提高,攻克B卷难关。
目前进行的第一轮复习重在打牢基础,这是至关重要的'。其间,同学们应善用学习方法对薄弱环节进行过手训练。在课堂上,老师一般只能照顾多数同学的水平,要提升自己的课堂兴趣与收获,应“带着问题去听课”,或要求自己每节课至少得到几个收获点,从而听得有挑战、有目标。如何做到有针对性地复习,我推荐一种“反思复习法”,即重视错题反思,特别是订正完有一定代表性的考试错题后,对解题思路、答题技巧、知识缺陷、解题过程中的思维严谨性、表述方式的准确性,甚至考试的心态等逐一进行反思,多练多纠正,在心中形成警戒线避免再犯。
另外,夯实基础的关键还在于适时回归教材。复习时最好能把课本上所有例题、练习题都过一遍,或至少请老师勾出个人需要强化的例题、练习题,加以强化复习。
初中数学的知识板块中,函数、相似图形、圆三大部分既是与高中衔接紧密的重点章节,又是易失分之处。复习函数知识时,建议注重联系实际与综合运用。对较难的部分,如常见于考试的压轴题、分值又较高的二次函数与几何的综合应用类题等,则可视情况而复习,争取至少解决一至两个问题,就能得到尽可能多的分数。对于相似图形板块,应重点关注特殊图形的变化,以及相似图形与四边形及圆的综合应用等部分知识。圆的章节则最好反复强化基本概念,进而再提高和加深训练。
数学老师的教学反思(精选篇6)
前言: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将在新课程中得到“洗礼”,焕发出新的教学生命,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出现了两位老师在教同一教学内容《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体现出不同的教学理念,同样也得到了迥然不同的教学效果的情况。我们试图从这两个具体的案例分析中,探讨一些大家关心的问题。
师:同学们,已经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了,下面我们就开始研究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吧!请大家用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来求6、8和12 的最小公倍数。并指名生4板演。
2 |6 8 12
3 4 6
6、8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2×3×4×6=144。
师:大家还有不同的结果吗?
生5:我求出的最小公倍数是72。
生6:我求出的最小公倍数是48。(生5和生6的.回答并没有引起教师太多的注意,而是继续按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下去。)
师:既然大家求出的最小公倍数都不一样,那么老师通过找倍数的方法求出了6、8和12 的最小公倍数是24。出示投影:
6的倍数是:6、12、18、24、30……
8的倍数是:8、16、24、32、40……
12的倍数是:12、24、36、48、60……
那么为什么6、8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24,而不是48、72或144呢?下面请大家一起来把这些数分解质因数,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这时学生对于教师的意图可能有点摸不着头脑,但还是认真听着教师的教学,教师也并没有太多顾及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动力。)
把6、8和12 分解质因数得到:6=2×3
8=2×2×2
12=2×2×3
要找到6、8和12的最小公倍数我们应该先找到它们的哪一个公有质因数呢?
生7:我们可以先找出它们的公有质因数2。
师:还有其他公有质因数吗?
生8:6、8和12似的公有质因数没有了。
师:那么这样就能得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24了吗?(这时教师显然在暗示学生8只找到一个公有质因数2还是不能得到最小公倍数24的。)
生9:这样算出的结果还是2×3×2×2×2×3=144吗?
师:你们就不会在找找两个数有没有公有质因数吗?(教师已注意到了学生此时产生的疑惑,可能是感觉到没有会解决这个问题,或者是考虑后面的教学,又一次以反问的方式把再找任意两个数的公有质因数的方法向学生和盘托出,使学生丧失了一次探索和发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