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

|育祥

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和教育素养的提升,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改进,实现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成果的持续优化。它需要教师持续关注教学实践,不断反思与改进,以达到更高效、更有意义的教育教学目标。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希望你喜欢。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篇1】

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 施怡妮

《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一首文笔优美,语言生动活泼的科普知识性儿童小诗。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诗歌文字浅显,文笔优美。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两班学生的学情,我确定了两个教学目标:1、通过感情朗读,读懂诗歌内容,使学生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2、读写结合,模仿课文仿编诗歌。

教学中主要体现两个理念:

1、落实朗读训练,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理解课文内容,在品读过程中感悟语言,体会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

2、注重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发现诗歌写作上的特点及形式,指导学生仿写,给学生创作写作的平台,使其思维得到拓展。

教完本课,我觉得自己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闪光点是:

1、转换语言文字的叙述形式。小诗中是以第三人称来写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文字更加充满童真童趣,更加接近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我则调动孩子们一起将小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进行改编。如小诗的第七小节“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圆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我示范给孩子们可以这样改编文字:“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金鱼身体上的鱼鳞,你们知道我还有什么作用吗,那就是我可以告诉你我的主人金鱼有几岁了呢!我有几个圈圈,就说明金鱼有几岁了。怎么样小朋友们,今天知道这个小秘密感觉很开心吧?”这样一来,我发现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更浓了,这让孩子们对于这篇诗文的每一个小节更有了进行改编的乐趣,让每节小诗更加充满童话的色彩,将学习知识与创作语言故事紧密地融为了一体。后来孩子们又对其它几个小节,如:小蝌蚪、大树年轮、大雁、三叶虫等小节都做了语言文字的改编,从而改变了一种原有的教学方式,更让孩子们学习兴趣浓厚。

2、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妙。特别是小诗的第四和第五小节,讲的是蝌蚪和大雁带给我们的关于大自然的语言。对于蝌蚪和大雁孩子们并不陌生,蝌蚪像黑色的.“逗点”,大雁像省略号一串,此时,我便会引导孩子们在脑海里进行充分想象,同时借助书中提供的画面,感受两种小动物不同的可爱之处,最后再让孩子们进行感情朗读。这两个小节中分别有两句反问的语气,更加使文字充满了童趣,但孩子们的语气还不是很到位,后来经过我的范读和转换句子形式来提醒孩子们去读,最终能让孩子们达到了有感情去读。

3、诗歌的创编。课后我布置孩子们回去搜集整合资料:“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写一写,如果能写成诗歌就更好了。”班级多数孩子,特别是普通组和提高组的孩子们几乎都去搜集有关大自然的语言了,有的是关于谚语的,如“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等等类似的天气方面的谚语;有的则是将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整合了一节节充满童真童趣的小诗。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1、课堂上的朗读指导还不够充分到位。这是一首知识性诗歌,内容又比较浅显,学生只要多读、多感悟就可以理解。课堂上的有很多地方的讲解显得有点多余,还应该在朗读上下工夫。

2、备课不够充分。该课如果能充分准备多媒体课件,将图文并茂结合起来更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可是由于时间仓促,没有能在多媒体下进行教学,对于诗中提到的“三叶虫”“漂砾”学生不是很熟悉,只是通过我的直观描述一番,可还不能达到形象具体。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篇2】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

(一)成功的地方

1、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借助字、词典自学字词,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本节课的学生答题的速度和准确性远远超乎教师的预计,可以说是几乎提前完成了教学任务。

2、精心的构思,充分的备课是非常有效果的,尤其在课堂语言的衔接上,只要舍得下功夫,也定有收获。而教材的处理,教学法的运用以及创新突破方面也要舍得花时间,哪怕有一点收获,也是值得庆贺的。多思出智慧,只要想到,就能做到。

3、课件的`制作、下载要及早着手,要勤于动手,要勤于动口,外因会促进内因。

(二)需要反思的地方

1、驾驭课堂的能力急待加强。

2、时间分配的还不够好,没有做到从容,镇定。应该少量的设计一点反馈性的练习题,以备课堂需要。同时,这样既重视了能力训练,又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考察,这不正好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了吗?

其实,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理解和需求具有他相应的灵活性,我们的课堂应该努力实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尊重学生的个体化体验。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欣赏他人对文本的见解,也能自由开放发表自己的见解的素质,把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扎扎实实落到实处。

以上是本人对《大自然的语言》案例的整个分析。不管怎么说,这只是一节课,我不能就此来论成败。我只想把它写出来,作为课改进程中的一个靶子,指导我前进:继承好的方面,改进不足的地方。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篇3】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外聘教师公开汇报课活动,通过我精心的准备以及刘老师和全组同事们的热心帮助,我顺利完成了这一活动,并且有了很多收获,现在就这节课做以简单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主题单元下的第一篇文章。它是一首文字浅显,文笔优美的知识性诗歌,从一些最为常见的现象入手为我们介绍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诗歌具体介绍了7种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高飘预示晴天,蚂蚁搬家要下雨;蝌蚪游泳春天到,大雁南飞秋天到,鱼鳞的圆圈,树的年轮都是“一圈一岁”,“三叶虫”推测地质,又可分为表示天气变化、季度变换、推测年龄、推测地质四个板块。其中表示“三叶虫”这个小节是学生难于理解的,是本诗歌的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观察与发现”。根据课文的类型,特点及其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教学本课时我重点引发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探究大自然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体会用平实、通俗有趣的语言,解释介绍深奥的大自然知识的特点。通过对教材的理解,我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

在导入部分,为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我利用CAI课件演示:公鸡打鸣、电闪雷鸣、小溪奔流的景象,师问: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师叙:这些都是自然现象,也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在大自然中,这样的语言还有很多。很自然的把学生带进大自然的课堂,吸引学生主动地去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对于处理教材这个环节,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感悟大自然语言的神奇,但诗歌有9个小节,篇幅较长,要在40分钟内完成,比较困难,因此我采用分板块教学的方法。我把2-8小节分成三个板块,第一步:通过读、说、议学习2、3小节,了解学习方法。第二步:通过默读说说读懂了什么,大家一起学习4、5小节。第三步:自己学习6-8小节,再交流收获。

这一课的难点我通过课件这一直观工具解决。第八小节“三叶虫”化石推测地质是难点,这种漫长的地壳演变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因此,我采用让学生先自读全节,再质疑。然后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生动的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对地壳的演变有感性认识,从而达到产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课堂的拓展部分,我训练学生整合资料,仿写诗歌。课前,我布置孩子们收集了有关大自然语言的资料。为仿写诗歌,做好了素材准备。在品读课文的时候引导学生发现这首诗歌写作上的特点和写作形式,抓住这个训练点,运用课前收集的资料,模仿课文编写诗歌。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知道那些大自然的语言。再用课件出示向日葵、验资、彩虹等大自然的语言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的兴趣。然后我展示自己编的诗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这时我引导学生当小诗人,根据收集的资料模仿诗歌编一编。在小组内学生自由畅想,不一会儿充满童趣的诗歌从他们口中诞生了。如:“你看那天空的沟沟云,不就是大自然的预言:大自然在告诉我们,雨儿将要来临。”

板书是微型教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恰当的板书能使课堂增添新的活力,同时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概括性,本课的'板书既应概文中介绍的大自然的语言,又要突出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观察与发现。”所以我是这样设计板书的:揭示课题时板书:大自然的语言,在精读课文,理解内容过程中学生提出哪种大自然的语言,就板画,并根据学生的总结将语言分类,感受大自然语言的神奇后,板:妙不可言,总结全诗时,板:观察、发现……

通过讲这节课,我有许多的收获,并且发现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提高。如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创新突破方面也要舍得花时间,哪怕有一点收获,也是值得庆贺的。同时,我认为课堂气氛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多想办法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将教学互助、教学互长真正落到实处,我坚信多思出智慧,只要想到,就要做到。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篇4】

《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主要介绍学生不太熟悉、也不太感兴趣的物候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按照“先学后导、自主合作、问题评价”的教学模式,通过“摘、理、品”的教学操作过程,从不同的角度解决了课文字词学习、主要信息的筛选、说明顺序的梳理、生动语言的品味。课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

1、把朗读时间还给学生。

课上,我毫不吝啬的在课堂上给了学生15分钟的自由朗读时间,并按照我的预设教学程序和学生进行了心灵的对话与交流,虽然这篇文章用了60分钟,也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感到欣慰的是我和学生都很轻松的在进行对话交流。学生的知识生成都来源于在读懂课文,读好课文的基础上。读书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2、用激情感动学生。

无论是诗歌、小说、散文、还是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都是作者情感创作的灵魂,一篇课文,要让学生感动,教师必先感动,教师要先吃透教材,达到对课文的整合与拆分的境界,寻找课文的美点、焦点与学生交流对话,课堂上,用自己的激情使学生情感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感悟,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悟人物独特的个性和美好情操及作者深邃的思想。

在全面推进课改的今天,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语文,要走在语文的道路上,让学生在朗读、品词赏句的基础上感受语文魅力。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篇5】

岁月无声,自然无语,然而此处无声胜有声,街畔摇曳的柳枝,一抹新绿,一丝鹅黄,无不是大自然向我们传达的睿言智语。《大自然的语言》这一教学内容,安排在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说明文单元中,这一单元以科学为主题,明确要求学生留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要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要讲究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本文是一篇传统课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全文思路清楚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全文计划用两个课时进行教学,共设计了五大板块。先由教师朗读有关四季的着名诗句让学生猜出季节并说出依据激趣导入新课,激发学生亲近大自然的内在情感,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以进一步把握本文的说明方法和生动典雅的语言特点。熟悉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

(一)满足的地方

1、备课充分,构思精巧,思路清楚,尤其是在各个教学环节的语言衔接上,只要下功夫,收获还是挺大的。

2、导语的设置效果良好,为后面的教学创设了有利的学习情境。

3、学生课前预习充分,发挥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学生回答问题的速度和正确率超乎教师的预设,为顺利圆满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

4、提问的技巧,也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因素。

5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灵敏,学习爱好较为浓厚,为学习后面几篇科普文作了铺垫。

(二)反思的地方

1、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不合理,由于学生在整堂课上回答问题太顺利,远远超出了教师原来的设计。因此,在备课时应设置少量反馈性的习题,以备课堂需要,这样既重视了能力练习,又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考察,同时也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了。

2、对学生的评价定位有待于加强。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学生不了解,我预设的问题有的没有达成我预想的效果。这是我备课时没有处理好这一教学点。不过也证明可以依生随堂,锻炼老师的`随机应变能力。

当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课堂反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努力实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实效。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让我们给学生多一些参与机会;多一点参与的空间;更多一次实现需要的满足!”在新课程实践中,教师不但是课程的实践者、课程的改革者、更应该是带领学生做课程资源的开发、创造者。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生的学习爱好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今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将不断反思,发扬好的方面,改进并完善不足之处。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篇6】

1、驾驭课堂的能力急待加强。

2、时间分配的还不够好,没有做到从容,镇定。

应该少量的设计一点反馈性的练习题,以备课堂需要。同时,这样既重视了能力训练,又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考察,这不正好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了吗?其实,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理解和需求具有他相应的灵活性,我们的课堂应该努力实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尊重学生的个体化体验。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欣赏他人对文本的见解,也能自由开放发表自己的见解的素质,把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扎扎实实落到实处。以上是本人对《大自然的语言》案例的整个分析。不管怎么说,这只是一节课,我不能就此来论成败。我只想把它写出来,作为课改进程中的一个靶子,指导我前进:继承好的方面,改进不足的地方。

范例六上了一节公开课,有很大的.收获,不同的课型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这是一篇说明文,而且是事理说明文,对于说明文比较枯燥,道理比较抽象,如何让学生喜欢这类文章,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热爱这门科学,真需要教师动动脑筋来备课上课,经过集体备课,我们说说自己的上课方式,在说课中我知道了文章确定的重点是生动准确有条理的语言,和严密的逻辑顺序,之外还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确定教学目标后,选择教学方法,采用精讲,然后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完成教学,在教学媒体的应用上说明文应该有直观的教学课件,经过精心准备,找到了适合学生的课件,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研究了学生,研究了大纲,新课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风格,准备上课。

可是对于文章的内容与教学形式怎么和谐统一,应用自如还是一个问题,因为平时应用课件次数几乎为零,所以初次应用一定会有问题,因此在家里、学校,反复实践后才上了这节课。感觉效果不错。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篇7】

大自然中充满神奇,身处乡村生活中的孩子,自然比城市的孩子多一些感悟,这样的生长环境使得本课的学习轻松了许多。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我采用的是图片猜谜设计,孩子们都能快速说出答案,课堂气氛比其他新课的学习好很多,学生也在最短的时间里融入了课堂。

这篇课文看似很长,但内容条理,学生只需弄懂以下几个问题: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2、决定物候学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3、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小组合作学习,并通过讨论都能找到正确答案,在充分预习的前提下,课堂重点完成较好。

因本文说明文的文体形式,在说明方法的分析中,孩子们也都能找到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一些运用,但对说明方法的好处却又把握不到位,心中有话口难开,为解决这一难题,我建议学生分步回答:首先,表态,使用了何种说明方法?其次,强调重点字词,比如:列数字的准确,打比方的生动,作比较的突出,举例子的`具体等等。最后,再练习具体句子分析,套进内容予以阐述。有了这样的步骤,学生的回答内容清晰了许多。

八五班和八六班语文基础的薄弱,绝非一朝一夕可以提高,在倍感压力之时,也时刻提醒自己,前进,坚持!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篇8】

《大自然的语言》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中的一篇文章,是一首文字浅显、文笔优美的诗歌,课文的科普性较强,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气象、动物、植物等自然现象了解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发探索、研究大自然的兴趣,教学中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合作探究学习等形式,理解文中写到的大自然的语言,并且能说出大自然的其他语言。上完课之后,我进行了认真总结,觉得本节课有以下值得肯定的地方。

一、由观察图片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会引导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收获丰收的喜悦。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兴趣。”精彩的导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一上课,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动画场景:公鸡打鸣、乌云翻滚。学生看见这些画面,立刻睁大了双眼,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明白了画面传递出的信息:公鸡喔喔打鸣告诉人们天亮了,该起床了;满天乌云说明快要下雨了,出门的人们要做好准备。通过观看动画学生对大自然的语言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自然导入:大自然中有很多奇妙的语言,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的语言》这首小诗,发现更多大自然的语言吧。由于选择的是三幅动画图,色彩艳丽,动感十足,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为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充分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字字句句充分体现了小学各个阶段都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原则。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第一教学法,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基本功。俗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读可使学生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悟出道理。《大自然的语言》是一首诗歌,语言优美、活泼,更适合学生朗读。在学习时让学生在读中发现,在读中质疑,在读中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产生渴望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愿望。德育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为了张扬学生个性,抒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兴趣,课堂上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训练,有齐读、分角色读、比赛读,充分体会大自然语言的神秘,感悟诗歌的语言魅力。特别是诗歌的第四小节讲的是蝌蚪带给我们关于大自然的语言。蝌蚪对于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像黑色的“逗点”惹人喜爱。学习这一节时指导学生朗读,以读代讲,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受蝌蚪的可爱之处。比如读“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这一句时,引导学生想象:春天来了,一只只蝌蚪在水中活泼游动,它们圆圆的脑袋乌黑乌黑的,就像刷了一层黑色的油漆,它们聚在一起,甩着长长的'尾巴,快乐地游来游去,就像一个个会游泳小逗号。由于学生的头脑里有了小蝌蚪活泼、可爱的画面,表现得很激动,朗读时读出了兴奋的语气和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感觉。

三、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学会小组合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新理念。所以,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努力给学生创设小组探究学习的氛围,诱发学生产生求知动机,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如:学习完诗歌后,我提出了课后思考题:你还知道大自然有哪些“语言”?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并把讨论结果写下来。小组探究后,分享学习成果。给学生一双翅膀,点燃学生的激情之火,真的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汇报时内容很丰富,有农谚:朝霞不出门,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谷雨前后种瓜点豆。有成语:春暖花开、夏日炎炎、落叶知秋、寒冬腊月。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学生依托教材进行模仿,在模仿中有所想象创造,既学会了运用语言,又提高了语言实践能力。

四、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品质

学习时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这句话,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有勤于思考、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发现更多大自然的语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都着无穷的奥妙。智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而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深度。细心观察是认识事物掌握知识的基础,观察得越仔细,认识事物越深刻,本课便是很好的范例,通过学习教育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学会观察自然、观察社会的能力。

但是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如上课前教师做了许多剪贴画,有白云、蚂蚁、蝌蚪、大雁、年轮、鱼鳞等,色彩鲜艳,图画生动形象,学生非常喜欢,在板书时应该让学生去贴画,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贴,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善于观察、积极思考的能力,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担心时间紧张,便代替了学生的活动,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以后的教学中,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创新方面要多思谋。

    540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