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红树林教学设计优秀范文集锦
《红树林》作者在海南岛琼山看到的海底森林红树林如仙境般美丽迷人的景象,不禁陶醉在这幽静而又神奇的仙境中。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红树林教学设计,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小学语文红树林教学设计范文一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规范》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课的阅读教学旨在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贯穿以学为主的思想,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不搞条分缕析的讲解,而是在学生充沛预习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从文章整体入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然后交给学生精读的方法,先扶后放,再回到全文,最后指导学生习作,使读写结合,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和写作。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能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被称为“奇观”的原因。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世外桃源”“纵横交错”“盘根错节”“贫瘠不毛”等词语的意思。
4、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与奇特,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培养民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与奇特,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2、能继续独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
难点:
3、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森林吗?喜欢吗?那你们见过海底森林吗?
2、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领略海底奇观———红树林。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认为红树林是什么样子的?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测,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二)初读感知
1、自由地轻声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小组内互相提醒易错的字。
2、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红树林的?写出课文的提纲。
3、按内容不同把课文分成三段。
(三)精读感悟
1、指读课文,你喜欢海南岛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这一问可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为下面的精读课文做准备。)
2、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以第二自然段为例,指导学习方法。
(1)默读第二自然段,考虑:远看红树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宏伟、壮丽)
(2)从那些词句看出来的?(教是要充沛尊重学生的感受。)
相机理解:芳馨、婀娜、绚丽多姿
(3)应该怎样读?(本文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必需引导学生充沛的朗读。)
4、出示金钥匙:有些文章,我们阅读时不必通篇细读。在浏览之后,可以选择重要的局部和自身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精读。
5、下面我们就运用刚才学过的方法选择自身感兴趣的段落自学剩下的局部。
回顾学法:
(1)自读课文相关段落,想想课文中描写的红树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通过哪些词句体会到的?(不理解的词语尝试用学过的方法理解。)
(3)想想该怎样读?练习朗读。
6、小组交流。
7、全班交流。(教学时采用由“教”到“扶”再到“放”的过程,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小组学习,最后自学,渗透了精读课文的方法。)
第三自然段要点:体会近看时红树林的幽静、神秘。相机理解“世外桃源”、“纵横交错”“盘根错节”等词语的意思。
第四自然段要点:体会红树林“胎生”的繁殖特点。
第五自然段要点:与开头照应。理解为什么把红树林比作具有奉献精神的海岸卫士。
(四)总结全文
1、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2、作者被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深深吸引,不只因为它壮丽、奇特、神秘的景观,还因为它默默奉献的卫士精神,在写景状物的同时歌颂了具有奉献精神的人,这种写法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五)安排作业
学习作者的写法,观察一种你了解的植物,由对这种植物的介绍,进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
二、练习写作
1、作者按什么样的顺序观察红树林?
2、重点写了红树林的什么特点?为什么把它作为重点?
(由此联想到红树林的奉献精神。)
3、学生列提纲,教师巡视。
4、习作练习。
三、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涨潮
远看退潮
红树林近看:幽静神秘 奉献精神
胎生:随处生长
小学语文红树林教学设计范文二
教材分析
《红树林》写了作者在海南岛琼山看到的海底森林红树林如仙境般美丽迷人的景象,不禁陶醉在这幽静而又神奇的仙境中。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文章从几个方面层层深入的介绍了海上奇观——红树林。
1、远观红树林。
2、近赏红树林。
3、红树林的繁殖。
4、红树林的精神。从而进一步赞美具有红树林精神的人,本文的中心在最后一段得到了升华。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发挥想象,体会红树林的美丽景象。读出自己的感受。
2.培养学生浏览课文和精读课文的能力。
3.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4.通过学习,体会出红树林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教学重点
1.启发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进行精读,体会红树林的美丽景象,读出自己的感受。
2.通过学习,体会出红树林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教学难点
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进行精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主题入手,引入课文
我们学习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奇观)我们一起领略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壮丽,也观赏了浙江潮的雄伟与壮观。今天我们就一起到我国南疆边陲的海南岛琼山去看一看。那里有一片海底森林——红树林。
(学生介绍了解到的红树林方面的知识并出示相关的图片,把大家带进那片神奇的世界里。)
让我们打开想象的大门,在作者的带领下走进这片神奇的领地——红树林。
二、整体感知,进行自学
1.出示自学提示:浏览课文,想一想:
(1)作者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红树林?
(2)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红树林是一种奇观?
(3)读出自己的感受。
2.同桌交流:要求:一人说一人听,有新的感受了,可以补充说一说,读一读。
三、汇报学习,共同感悟
1.汇报第2自然段后指导读,读出红树林美丽迷人的景象:
那是涨潮的时候——生接读。——多像那“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女;
一会儿退潮了,——生接读。——红树林如同含羞姗姗的少女露出海面。好一幅“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画面!刹那间——生接读。——令人心旷神怡!
一起读出心中的喜悦。
板书:绚丽多姿(远观)
2.汇报第3自然段后问:你想像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的?见过这样的景象吗?
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那种感觉是豁然开朗,前所未有的欣喜。快往周围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体会出了什么?(共同理解感受深的词语和句子。通过朗读加深理解。)
板书:世外桃源(近赏)
(1)体会红树林有特别发达的根部:树与树盘根错节,绕来缠去,形成一座座立体栅栏,牢牢的抓住海底的泥滩,那造型是什么样的,你能想像出来吗?读出自己的体会!
(2)体会绿色之网:一颗树能成网吗?两棵?三棵?四棵?那怎样才能是一张海上的绿色之网呢?就像书中所说的':“一株株……” 此时我们就坐着小船,穿行在这张绿色之网中,你惊喜地看到了这样的奇观,会怎样表达呢?谁能通过读书来展现?
(3)谈其它体会:我们满眼是蓝色的海水和硕大的树冠,那一朵朵小花不时的逸出淡淡的幽香,抬头可见海鸟在林间飞翔,低头便见鱼虾、螃蟹在穿行。见到这样奇异的景观你最想说什么呢?
3.汇报第4自然段:
板书:胎生繁殖
(1)体会奇观:在大海里,在涨潮与落潮之中,在潮水的涌动中,红树靠这种方式来繁殖,而且这种繁殖方式是植物界中独一无二的!谁能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吗?
(2)体会顽强:就是因为他们有顽强的生命力,才有了眼前的海上奇观!我们一起通过读来赞颂他们那顽强的生命力吧!
(3)红树林为了适应环境,它们进行胎生繁殖,一颗繁殖成多棵,多颗繁殖成若干棵,来抵御狂风恶浪。我们亲眼看一看这令人叹为观止的繁殖过程吧!(看录像)
相信最伟大的思想家,在它们面前也得俯首沉思!再来读出顽强的精神。
4.汇报第5自然段:就让我们怀着这种情感,一起来赞美红树林!
你们读的这样用情,能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可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谈。
板书:奉献精神
正是由于他们默默奉献、对大自然毫无索求,数百年来,它给海南人民带来了幸福和安宁。人民视它们为“保护神”、“风水树”、“生命之树”。红树林是海上奇观,是绿色长城,是地球的“绿肺”呀。让我们怀着赞美的情怀来歌颂红树林吧!
四、总结学习,结尾升华
如果说不看看雅鲁藏布大峡谷,就不能说看过人世间最壮丽的山河;如果说不看看钱塘江大潮,就不能说看过人世间最壮美雄奇的景象;那么,我们可以说:不看看红树林,就没有真正的看过奇异壮观的海。今天我们随着作者远观了红树林,近赏了红树林,还了解到他那在植物界中独一无二的胎生繁殖的特点。从中感受到了红树林无私奉献的精神。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具有像红树林一样的精神,你能说说吗?此时你有什么 话想对大家说?
板书: 绚丽多姿(远观) 世外桃源(近赏) 胎生繁殖 奉献精神
小学语文红树林教学设计范文三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大雁塔小学地处著名的古迹大雁塔西侧,毗邻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创办于1960年。整个校园精心设计规划,形成了一个绿化、美化、净化、文化的优雅育人环境。学校现有48个教学班,教工135名,学生3000多名。学校于1978年分别经省、市、区政府批准定为省、市、区三级重点小学和对外开放学校。1991年被确定为国家教育科研八五电化教育实验学校。1998年分别被国家教育部和陕西省教委确定为首批全国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陕西省现代化技术实验学校。学校多次获得多种省、市、区级的先进、优秀等称号。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的意图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文章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红树林: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所以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多积累。
教学建议
1、在语言文字方面,教师在教学时,要帮助、引导学生多积累。
2、远观和近赏红树林部分,在朗读时侧重点有所不同,教师在朗读时可作适当的引导和示范,当学生出现不同的感悟方式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3、课后可安排一篇习作,写一种你了解的植物,有对这种植物的介绍,并进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被称为奇观的原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培养民自豪感。
5、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奇特,体会红树林对大自然不求索取,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2、能继续独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3、在阅读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和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激趣导入。
1、有这样的一个人,他热爱森林,长白山的茫茫林海,给他留下了许多绿色的梦,但令他从没想到的是:在大海里也有着梦幻般的森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走进他为之陶醉和震撼的海底奇观红树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认为红树林是什么样子的?
(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然后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地轻声读课文,可以同桌合作,可以小组合作,注意生字的读音,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红树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试着写出课文的提纲。
4、根据课文内容,把文章分成三大部分。
三、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1、在作者的心目中,红树林是一个海上的世外桃源,是神话里龙宫的大花园,那么,你喜欢海南岛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2、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学生自读自悟做批注。
(这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体悟的过程,学生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做批注,谈理解,为下文的合作交流做一个铺垫。)
4、合作交流学习。
(1)说说自己喜欢红树林的原因。
(2)文章的哪个部分或者哪个自然段使你有着这样的感受?抓住重点的句段,精读理解。
(出示金钥匙:有些文章,我们阅读时不必通篇细读。在浏览之后,可以选择重要的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精读。)
远观红树林:涨潮时,红树林在海水中动态的美;退潮时,红树林的芳馨和婀娜、绚丽多姿。
近赏红树林:世外桃园。纵横交错、盘根错节、幽静神奇。
红树林的繁殖:胎生的特点,飘落于地,扎根于土。简单而令人赞叹。
红树林的精神:首尾照应。理解为什么把红树林比作具有奉献精神的海岸卫士。
(对大自然不求索取,但却默默地奉献,造福于人类。)点题升华。
(3)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应该怎样读?
练习朗读。侧重点有所不同:
①远观部分重点要突出这一海上奇观的雄伟、壮丽,朗读时适合用高昂的语调来表现。
②近赏部分重点突出这一世外桃源的幽静、神秘,朗读时适合用舒缓的语调来表现。
③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出现不同的感悟方式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感受。
5、全班交流。
四、总结全文
1、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2、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作者被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深深吸引,在赞美这一奇观的同时,更要赞美的是红树林的精神,从而进一步赞美具有红树林精神的人,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
学习作者的写法,观察一种你了解的植物,由对这种植物的介绍,进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课后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的意图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所以,在具体学习文章内容时,根据金钥匙的提示(有些文章,不必通篇细读,可以选择重要的部分和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精读。)我尝试把精读和略读相结合,教学的前半段,侧重于略读点拨,后半段侧重于精读指导,目标明确又各有侧重。精读、略读都是阅读的基本方法,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小学阅读教学应以精读训练为主,但也不是把培养阅读能力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精读上。只有精读与略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才能提高学生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堂,要引导孩子有目的的略读,有创意的精读。对于略读,我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在学习本课时,学生继续用《雅鲁藏布大峡谷》中学到的列提纲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对于精读,我主要教给孩子读书的基本方法:有滋有味地读,抓住关键词语读,在读中感悟理解。学生还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交流探究,共同进步,课堂气氛宽松平和,学得有声有色。
总评:
在本单元的三篇主题课文中,《红树林》是一篇略读文章。略读课文作为阅读教学的载体之一,它在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定位、目标以及阅读方法等,是有别于精读课文的。王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力求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
1、在教学目标确定上,重在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根据课标的精神,略读课文旨在通过阅读,快速捕捉信息,粗知文本大意,至于文字的训练,文章的结构、语言修辞等有关知识性方面的,则不是它所要特别关注的,不必作繁锁的讲解和精细的语言文字训练。本课教学,着重在让学生从课文中捕捉三类信息:一是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二是所描绘的每一方面都有着怎样的特点?三是作者由红树林联想到了什么?
2、在教学策略运用上,重在自读为主,略而不简。略读课文,必须抓住主要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读自悟、重点探究以及拓展延伸,做到自读为主,略而不简,教略学丰。本课教学,一是注意引导学生凭借课后两个问题,自读自悟。以学生为主,以自读自悟、合作学习为主,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让学生自读自悟;二是注意引导学生凭借金钥匙,精略交互。略读与精读虽然各不相同,各有侧重,但是只是相对而言的,精读精到什么程度,略读略到什么程度,并没有绝对的明确的界限。他们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配合使用,都是阅读策略、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因此,本课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凭借金钥匙,在自读自悟、粗知大意、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精读略读交互进行,相互配合,努力促进学生阅读策略和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三是注意引导学生凭借金钥匙,内引外连。略读课文的教学,还要注意以一篇带多篇,以一点带一片,注意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连,进行语文课外拓展性学习与综合性实践。本课教学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课后安排的一篇习作,从课内向课外拓展,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3、在学法的指导上,根据本组内容和本课金钥匙,本课教学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培养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主要突出二项:①继续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②培养学生边读边想、作点批注的习惯。把最使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也可以在书旁简单写一写自己的感想。这个要求放在金钥匙中提出,目的不是写读书笔记,而是培养学生边读边想、作点批注的习惯。本课设计注意在自学前提出要求,自学后组织交流,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除此之外,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在教学时还要体现出人文关怀,文以载道,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不仅是知识的获得,更是人生的智慧的提升,是精神的体悟,是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而这一点,也正是本课上竭力在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