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教学随笔感悟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对随笔应该很熟悉吧?而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教育随笔是很熟悉的存在,用于记录教学工作的日常。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教师教学随笔感悟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小学教师教学随笔感悟篇1
批改作业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业的批改,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了解、评价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在长期的教学中,我在批改数学作业方面,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做法。
一、改变了作业的批改的地点
在办公室里,我经常看见同行埋首于批改作业中,而无暇于精心备课及教研。而我,不论是家庭作业还是课堂作业,都喜欢在教室里批改,共原因有以下三点:
(1)可以缩短作业反馈评价的时间;
(2)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学生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
具体做法如下:
(1)对于家庭作业,一般是利用第二天的晨会时间,让每一个学生把做好的作业翻开,放在桌子角上,自行早读,教师巡回批改。
(2)对于课堂作业,则在课内最后10至15分钟,让学生做作业,早做完的早批改。批改完后交与组长检查、收齐。
实践证明,在教室里批改作业,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能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二、改革批改作业的符号
数学教师批改作业,一般来说,错了的打“×”,对的打“√”我觉得那个红色的“×”是学生永远都无法订正的“错”,学生每天做作业,面对以前那个“错”,会挫伤积极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于做错的题,我采取的是“____”这个符合或干脆不批改,而用口头提示、及时指出的方式。
例如:学生计算
(1)239×5=1155(2)367÷6=61
对于第(1)题,我用手指指着十位,对学生说:“要加上进位来的4!”
第(2)题,我则指着横式问:“这道题有余数吗?”
由于教师指出错误的明确具体,学生订正在准确无误了,订正时,学生可以擦除错处,不留痕迹地改正自己的错误,再让我批改一个“√”,并跟他打上一百分,这样可以极大地保护潜能生的自尊,同时,也可以帮助他树立信心,失败了可以重新再来,生活每天对他都是新的!
三、改进评价作业的方式
数学教师批改作业,习惯于对全对的作业,用“一百分”或“☆”予以鼓励,对中等生一般不评,则写上“更正”两个字,我个人认为,这样的评语对优生来说,固然高兴,但对于潜能生来说,就未必。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我们可以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一边笔批,一边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语评。例如:对作业做得又好又快的学生,老师可以说:“你很认真!”“你真快!”抑或是一个简单的“好!”也胜过那个无言的“☆”;对中等生,老师就可以鼓励说:“如果你速度再加快一点,字写得更好点,就太棒了!”对潜能生,老师可以边摸摸他的头,一边激励说:“嘿,不错,有进步!”“把这道题更正了,就真的是一个进步大的学生了。”“教师相信你下次会做得更好!”试问:有什么书面评语能胜过老师面对面的亲切语言亲切的爱抚?!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让班上的每一个学生,尤其是潜能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老师的爱,从而改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小学教师教学随笔感悟篇2
第四组的课文中大部分课文的对话比较多,在学习的过程中,在指导朗读对话的基础之上再去理解课文就顺理成章了。
在低年级阶段,教师的范读是指导学生朗读的必要手段。
在学习《坐井观天》一课时,检查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朗读缺乏感情。于是我进行了一次范读,把青蛙的傲慢自信、自以为是的语气夸张处理,学生虽然已经对课文内容已经非常熟悉,但是学生的情绪立刻调动了起来,迫不及待地想要自己进行朗读练习。我又趁势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练习朗读,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感悟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握语气也非常准确。课文不用讲解学生就明白了。
《小枣树和小柳树》《风娃娃》《酸的和甜的》这几篇课文,在学生把课文读流利之后,分别提出一个把握文章结构和思路的问题,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再对人物的对话进行指导,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样的指导符合学生的需求,又不至于把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
小学教师教学随笔感悟篇3
第7课《棉鞋里的阳光》有8个小节,相比前面的课文,不但篇幅较长,不容易读好,而且理解内容也有难度。在吸取了学习《看电视》一文的教训后,我谨记“多读方能自悟”的原则,帮助学生学好这篇课文,为学习下一课《月亮的心愿》打好基础。
我至少花了将近20多分钟的时间以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读准、读通课文,并着力训练他们最感兴趣的分角色朗读,让他们初步体验读书的快乐。我也时不时用简短明确的语言激励他们:“你们读书的声音真好听。”“你的声音比以前更精神了,能读好问句,真棒!”……在老师的鼓励,同伴的夸奖中,孩子们读书热情比较高,抢着当众表演朗读。
在他们了解课文内容后,我就以“你喜欢谁?为什么?”引导学生用文中语句说明小峰是个好孩子,我相机板书“摆棉鞋在阳光晒到的地方、把棉鞋放回床前”,让学生体会到小峰做事细心,再指导观察插图,练习说话,注意让学生留意画面人物的表情,指导他们把意思说清楚。同时联系课文前一部分内容,让学生知道小峰的妈妈是个孝顺老人的好妈妈。
以上学习环节进行得比较顺利,因为给予给孩子的读书时间很充足,让学生真正进入故事情境,和老师一起与文本对话,这真是验证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
再想一想,觉得自己组织读书的方式也有待改进。虽然大多数孩子开始喜欢朗读,学会了和同桌合作读书,互相正音,但是除了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外,得多运用竞赛的方式,激发起孩子们你追我赶的上进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不断提高朗读水平。
的确,一年级学生学习语文,关键是要学好字词,对于阅读教学,就应该在宽松的环境下,有充裕的时间尽情朗读,不为别的,只为培养读书兴趣,提高朗读的积极性,那么,所有他们该理解的问题,能感悟的内容,也都通过朗读解决了。只要自己今后能继续强化这方面的认识,在课堂上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语文,应该是很轻松愉快的事情。
小学教师教学随笔感悟篇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阅读教学,多局限于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思想、写作特色方面,其实要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还必须要注重“读”的训练。因为,在新课程实践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着眼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朗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的声音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能深刻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受到直接、强烈的感染。学习语言,单凭讲解思想内容,写作技巧,是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抓住读这一主线,反复实践,精于指导,学生才能从读中由感而悟,由悟入境,最终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这种借助读而达成的悟性理解,是富有创造力的。也正是阅读教学中由学生读中理解语言的有效方法。
一、尝试性朗读尝试性朗读一般在刚接触课文时进行,很多学生阅读文章,往往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去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这样,就要注意教给学生摄取筛选信息的能力。
1、学会寻找关键词语。学会寻找关键语句,是一种摄取、筛选信息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永远的歌声》一文时,教师提问:课文从哪几件事体现了学生对老师的爱?开始,学生不知道该如何概括。教师提示说:你们能否从课文中找出能揭示问题的关键词语吗?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们很快把答案找出来。课文主要从学生为老师“采药”和“捉鱼”两个方面体现了学生爱老师的特点。
2、学会寻找中心语句。中心语句往往是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有的起点题作用,有的起总结作用。学会寻找中心语句,也是一种摄取、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例如,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文章有哪些中心句能揭示作者的感悟?学生们带着问题,很快从文章中筛选出有关的语句信息。在阅读中学会寻找关键词语和中心句,有利于增强学生摄取、筛选信息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二、理解性朗读。朗读是理解课文的主要方式。要把朗读和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理解地读。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不要轻易剥夺学生读书的时间,不要动辄就要“朗读”让位,不要在完成了教学任务后,象征性地让学生读一读,使“读书”通常成为一堂课的补白。我们要引导学生“熟读精思”,“读”出情,“读”出韵,“思”出义,“思”出神,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焕发蓬勃生机。通过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边思边议,才能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读出课文感情。如学《明天更辉煌》一课,为了让学生理解到位,我把这一课,进行三次导读:第一遍指名读,让学生注意速度和重音,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第二遍教师范读,让学生知道注意适当的停顿,能使人感受到文章的意境,同时能加深理解具体语句的意思;第三遍学生轻声读,品味文章的意蕴,深层理解文章的主题意义。教师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指导朗读,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并通过朗读加深语言文字的理解。学生只有把握文章主体意义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才能读出感情。
三、感受性朗读。真情实感是朗读的灵魂。指导学生进行感受性朗读时,要把理解思想感情和朗读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指导时,可以作示范朗读,要诱导学生去感受,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课文的思想感情。如教《桂林山水》一文,着重引导学生抓住桂林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结合文中插图去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引导学生想象桂林山水的图画美,让学生在边看边读边想中,有如身临其境的感受。在这基础上,再有感情地引导学生朗读,这样会产生强烈的感染效果。
四、品味性朗读。传统语文教学特别重视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学生学习课文,不是靠教师去分析教材,主要靠自己反复诵读、品味,加上教师讲解、点拔来理解课文。因此,在新课程实践中,我们仍要继承这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让学生进行品味性朗读,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通过品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领悟能力在朗读的过程中,品味领悟课文所表露出的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当然,如果只是“不求甚解”地读,漫无目的地读,这又陷于简单、机械的操作。我们强调要“熟读”的同时还要“精思”。古人注重“多读”,更重“自悟”、“精思”,重视在熟读中感悟。一篇文章,是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或是思想内容,或是写作技巧,或是语言运用,或是艺术价值。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正确地加以理解、感悟,让学生在品味感悟中对文章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有更高的认识,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鉴赏、领悟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大多数是阅读的精品和典范,语言风格各异,思想内容丰富,表现技巧不同。因而,在新课程实践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加强“读”的训练,恰当地指导学生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使学生从书中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小学教师教学随笔感悟篇5
开学初,拿到新作业本,孩子都会一笔一划认真地写作业,可是一段时间过后,有的孩子的作业就非常潦草,如何克服这种不良习惯呢?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一、预防法:在孩子做作业之前,家长或老师一定要提出适当的要求,使孩子重视自己的作业。
因为孩子正上一年级,一定要从每个细节处着手,比如拿笔的姿势,坐姿,都要严格要求,因为开错头,纠正起来很费工夫。
二、榜样法:给孩子展示优秀作业,激起孩子的进取心——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另外,当孩子作业有一定进步时,要及时表扬,鼓励。
三、多练字帖:孩子作业潦草,有的可能是写不好字,有的可能是性子急,马虎。字帖练习可以弥补这两方面的不足,再者,家长也可以让孩子学习围棋、练练毛笔字,这些对培养孩子的专注力都有很大帮助。
帮助孩子克服作业潦草的方法很多,具体运用时要因人而异,灵活应变。
胡某是个可爱的男孩,我认为他是个可塑之才。没想到他说得和做的是另外一套。做作业时动作很慢,思想很不集中,回家作业经常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每天不是科任老师就是学生向我告状。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争取做一个他人喜欢、父母喜欢、老师喜欢的好孩子。他开始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后来口头上答应了。可他又一如既往,毫无长进,真是“承认错误,坚决不改”。此时我的心都快冷了,算了吧,或许他是根“不可雕的朽木”。但又觉得身为班主任,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不能因一个后进生无法转化而影响整个班集体,必须面对现实!我内心一横:不转化你,誓不罢休。为了提高他的学习成绩,除了在思想上教育他,感化他,我特意安排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耐心细致的女同学跟他坐,目的是发挥同桌的力量。事前,我先对这个女同学进行了一番谈话:为了班集体,不要歧视他,要尽你自己最大的努力,耐心地帮助他,使其进步。这位同学满口答应,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或课堂时间帮助他,教育他。有时,这位同学也会产生一些厌烦情绪,说他不太听话,不太乐学……此时,我就跟她说:要有耐心,慢慢来。后来,他取得进步时,除了表扬他,我还鼓励他们说,这也离不开同学们的帮助,特别是这位同学的帮助。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他自己的努力下,他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小进步。他学习上更努力了,纪律上更遵守了,甚至自己当起了值日生,劳动也更积极了,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为此,我会心地笑了。后来,有一次我找他谈话时,他说:“老师,某某同学这样关心我,爱护我,帮助我,如果我再不努力,对得起她吗?”我笑着说:“你长大了,懂事了,进步了。我真替你高兴。”
小学教师教学随笔感悟篇6
我作为一位语文老师,对语文教学有了一点想法,如下: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老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注意新课导入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老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老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老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二、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如在《将军》的阅读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这样品评:“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认为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点说一说。”此时的学生充分表述他们的真实感受,学生们觉的有这样一位将军深感骄傲。”这样引导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升华认识。
三、注重课内外结合。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让学生阅读许多课外书;通过这些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其次,重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学习《西湖》,我就找相关的资料图片让学生欣赏,让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此外,我注意学科间的整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今后我将继续加倍地努力工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而努力奋斗!
小学教师教学随笔感悟篇7
本课识字1中的词串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图:金秋时节,乘着小舟来到水乡,只见湖面上烟波渺渺。荷塘边长着长长的芦苇,随风飘荡,荷塘里菱藕飘香。
夕阳西下,一只只小舟在渔民们动听的渔歌声中归来。夜幕降临,渔船上灯火点点,月光下,水乡更美了。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串并不难,关键是让学生将图与文字对应起来,能更形象地记住生字词,能更流利地记住韵文,使其仿佛身临其境,从而深切地感受江南的美丽风光。教学时,我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图文对照,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想象画面,加之以我生动的语言描述,学生对江南水乡留下了一定的印象。
但令我颇感遗憾的是,由于条件的限制,我没能将我课前搜集到的一些和韵文有关的图片给学生欣赏,如“烟波浩渺图”“渔歌唱晚图”“月下水乡图”,如果能让学生浏览一下这些图片的话,相信教学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