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新教育教师读书随笔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看到过不少让自己印象深刻的随笔吧?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什么样的随笔堪称经典呢?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新教育教师读书随笔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小学新教育教师读书随笔(精选篇1)
语文教师在课改的新形式下要构建自己的个性化教学的教育教学理念,袁振国著的《教育新理念》一书中说: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只要有教育行为发生,就一定有教育理念在起作用,只不过有些人比较明确,有些人比较模糊……对于在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系统中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来说,具有明确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教育理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相对稳定的精神力量,它会影响一名教师如何看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如何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矛盾等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不断吸取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形成个性鲜明的教学风格。
一、语文教学要有发展创新的理念
时代在发展,社会经济在进步,语文教学也要随之发展。语文教学只有逗号,没有句号。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囿于理论的束缚,要顺应教学实际,就问题掌舵自己的教学方向,把握学生的发展状况,不断深入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以及实施建议等提出了一整套的改革方案。这就为语文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让语文老师游刃有余地摒弃传统陈旧的,桎梏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痼疾。从而根据教育现实发展的需要,改变自己因固有的一些教学理念,立足于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科学地发展地对待学生的发展变化,灵活对待自己的教学课堂,形成切实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
山东兖州一中,杜郎口等学校的“高效课堂”为当今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血液,让人为之一振。而对他们的科学高效的教育经验,我们教师更要重新思考自己的教学,自己的课堂。在回顾与展望中,语文教师不能懈怠,不能原地不动,固执地停留在原有的教学状态中,而是热情地学习经验,自信的创新发展自己的语文教学,形成一条适合实际有自己特色的语文教学改革之路。
二、语文教学要有放手舍得的理念
我们的教师一贯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追求成绩的优秀,常常不顾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尊重学生的尊严,只觉得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用一成不变的评价标准来评判学生。在传统课堂需要改革的今天,语文教师应该率先担负起解放学生个性的责任,让学生自由呼吸新鲜空气,开创一个民主热烈的环境氛围。做为语文教师,要转换思想,挣脱束缚学生个性发展的绳索,大胆地把课堂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发挥无限的潜能。做为语文教师要树立放手舍得的观念,要敢于舍弃自己的权威,才能得到学生健康的成长;舍弃自己的主角地位,才能得到学生的自主真实的展现。勇于放手,让学生自觉积极地学习,寻求解决问题的规律及方法,这才是老师成熟睿智的最佳选择;抛弃所有的担心忧虑,给学生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合作探究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都在学习交流中提高。能力,是建立在方法、过程、结果之上的产物。没有伸手可得的能力,也没有“守株待兔”式的能力,只有经历学习过程的艰辛和快乐,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师要开放教学,要勇于将学生放进炼钢炉里燃烧,只有千锤百炼之后,才能锤炼出坚硬的钢铁!也要毫不犹豫地将学生放在大风大浪里拍打,只有千淘万漉之后,才能淘漉出闪闪发光的金子。让学生人人成为一块好钢,让学生个个成为闪亮的金子,正是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重任。当然在放手舍得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失败,但是不要怕,只要及时地改进,及时地匡正,就会推动老师和学生地共同发展,让老师和学生共同收获教学和学习的快乐。总之,语文教师要具有放手舍得的意识,要开动脑子展开手脚,琢磨出适合学生“学得最好”的课堂境界。
三、语文教学要有激励评价的理念
不得不承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作文作业批改的重负下没有了激情,有的只是冷漠。机械地工作,日复一日重复知识的讲解。如此沉闷乏味的工作状态,又怎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呢?心态决定一切,语言教师的良好心态更是做好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和学生朝夕相处,必须以乐观积极昂扬的情绪感染学生。感染学生的最佳渠道就是激励评价。在平时的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建立激励评价的理念,并深入到培养教育学生的各个角落中。激励评价要针对不同资质、不同内容的激励评价语言,从而触动学生的价值情感,活跃学生的表现欲望,促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自主学习。激励评价不仅运用于课堂教学,而且贯穿在语文作业、作文批改中。批改不只是指出错误和问题中,更多的是教师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挚爱、尊重、信任的情感和耐心、用心的态度都是通过激励评价传输给学生,使学生每时每刻都有高昂的学习热情,更有无穷的学习干劲。激励评价是教师智慧的体现,也是学生终身学习的精神动力,它如指航灯一样,引领学生驶向快乐学习的海洋。
在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语文教师要不断更新、拓展、升华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然后去体验、去力行,不断采取灵活的方式方法,以适应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我们的语文教师要做课改实践方法的思想者,也要做解放理念的行动者。自此不再为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矛盾而困惑,而是探索出一条内涵深刻、新颖多样的语文教学之路。
小学新教育教师读书随笔(精选篇2)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已经在班主任这个岗位上工作了十几年了。回顾这么多年的工作,想说的真是太多太多。人民教师这一职业是非常辛苦的,尤其是班主任,不仅担负着教学工作,更担负着管理全班同学的重担。班主任是学生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学校教育工作、尤其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可以说,班主任工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学校的发展。而我认为班主任工作的秘诀就是"爱"。师爱是伟大的、神圣的;师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高尚的情感,它凝结着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师爱是"超凡脱俗"的爱,这种爱没有血缘和亲情,没有私利与目的,然而这种爱却有一股巨大的力量。
1、爱就是了解。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知识基础、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交友情况、喜怒哀乐的深刻了解。这是做好班级管工作、避免教育盲点、因材施教的前提,也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2、爱就是关怀。
师爱是教育的“润滑剂”,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师爱要全面、公平。全面公平的爱是指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学习好的要爱,学习一般的要爱,学习差的也要爱;活泼的要爱,文静踏实的要爱,内向拘谨的更要爱;“金凤凰”要爱,“丑小鸭”同样也要爱。
3、爱就是尊重。
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在地位和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这就是要求教师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理解学生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信任学生要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缩小心理距离,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依赖感。
4、爱就是责任。
爱学生要深入地爱,爱学生要理智地爱。就是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不娇惯、不溺爱。对其缺点错误,不纵容、不姑息、不放任。师爱既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又表现出深刻的理智,不仅着眼于学生目前的得失和苦乐,更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前途。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然而我收获的却是那一份份充实,那沉甸甸的情感。
小学新教育教师读书随笔(精选篇3)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学习有认知性学习向体验性学习转变。体验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要用自我的眼睛去观察,用自我的心灵去感受,用自我的方式去研究,用自我的亲身经历去体验和感悟,从而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到底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我认为主要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就应让学生觉得自我的情感最丰富。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情感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情感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透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或直观演示、或猜谜语、或进行质疑……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用心教学气氛。“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用心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师生的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也就是师生间的和谐。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我”。
“教学不仅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情感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我在教学“请、清、情、晴”这组形近字时,这一向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我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让孩子们自我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学生说:“太阳出来天就晴,应在青的左边放日,地上洒水就清洁是清,心里有事老想着是情”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就应是超多的实践,仅有在实践中,学生的潜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登罐雀楼》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村居》、《望庐山瀑布》、《春晓》等多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的古诗,并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透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让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向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我的情感。
《秋天的图画》描述的是硕果累累的是秋天,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透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的秋天,而后,引导学生把自我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我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我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我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我,感悟自我,感悟教学。
小学新教育教师读书随笔(精选篇4)
用活教材盘活课堂
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基本依据和物质基础,但在教学中过分的把教材当圣经,恪守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把一门充满生气和灵性的课程变得沉闷、单调、乏味,那么,教学就会犹如一张网、一团麻,很难做到纲举目张,教材反而成了我们搞好教学的瓶颈。可见,处理好教材,才能上好一节课。教师要在深刻领会教材蕴涵的教育功能和课程理念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处理和有效的组织,合理的分析和解读教材,既尊重教材,又正确地把握教材、用活教材,灵活地进行课程内容的加工、调整、组合、补充、延伸、改编,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既轻松又实在。
一、不求全,而求变
不可否认,教材的内容、编排体系以及隐含其中的教育理念是影响教师教学的重要因素,然而,教材所安排的内容是否为教师的创造性活动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又是否能为学生已有的基础所接受和认可?事实上,即如人们所普遍了解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关于教材与教师教学活动之间新的定位:教师应当用教材去进行教学,而不只是教教材。这也就是说,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正确理解教材,首先是站在知识系统的高度全面掌握一个课时的知识点,其次是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确定重难点,最后是联系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必要时对教材的安排灵活变通,或“删”或“增”。在北师大三年级《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三)》教学中,教材涉及的内容就非常多,从例题看:有被除数的首位不够除;有笔算除法的首次验算(其中又包括没有余数和有余数的两类)。从习题看:有商的大小比较;有对剩余的不同处理。一个课时涉及五个新的知识点,试想:要使一个三年级学生在一个课时的时间内对五个新知识点理解、接受、消化,可以吗?当然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那么,教师就要对教材作出大胆取舍,本课时紧承前面的教学内容,被除数首位不够除、笔算除法的验算无疑是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们有必要在教学中删除有余数除法的验算、对剩余问题的不同处理两个知识点,同时弱化商的比较这一知识,这是“删”。而在导入阶段增加口算420÷6,并通过分解图展示口算和思考过程,这能有效地迁移学法,理解“首位不够除就看前两位”的算理;在学习了首商之后,及时在反馈练习阶段增加确定首商的专项练习,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这是“增”。如此删、增更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新知,学习轻松了,课堂的实效性得到提高。因此,“不求全,而求变”可以看成数学基本技能教学所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二、不求全,而求联
新课程改革以来,数学新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特别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普遍采用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呈现模式,内容生动,对学生也有极大地吸引力。但观北师大新教材,课本以大量篇幅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建立模型,而将对于知识的解释、应用与拓展反而隐含于练习之中。这样的安排就有可能割裂数学知识链条,淡化了数学本质内容的探究。事实上,我们决不能弱化数学基本知识的教学,更应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某些内容安排次序作出调整,可能更有利于鞭辟入里,使数学知识前后连贯更加顺畅,学生的思维也随之顺畅。还是北师大三年级上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三)》的教学,教材中的例1(468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即被除数的首位不够除,而紧接着安排的试一试则是被除数的首位够除的练习,这是上一课时已经解决的问题,我们不妨大胆地将这一内容调到例1之前,作为铺垫题,达到反馈学生学习情况、提取笔算除法要点的目的。这样既分散了练习,又将新旧知识顺畅地联系起来,对新知的学习起到很好的解释作用。再看北师大六年级下册《反比例》的教学,紧承正比例知识,我们完全可以直接运用例2(王叔叔游长城,选择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所需时间的关系)、例3(分装600l果汁,分的杯数与每杯的果汁量之间的关系)的情景,在与正比例的比较中理解什么样的量能成反比例关系,而例1中出示的和是12的加法表、积是12的乘法表倒是适合学生在认识了反比例之后对两种不同的情况作出哪种数量关系成反比例的判断,同时在乘法表中,把积是12的方格圈起来,连成了一条曲线,这正是反比例图像的直观表现,对后面观察与探究反比例函数图像起到很好的导入作用,因此,不妨将本课时例1的内容调整到学习了反比例并完成相关反馈练习后进行教学,更利于知识的解释、连贯和联系。也就是说,“不求全,而求联”可以被看成数学基础知识教学的相应原则。
三、不求全,而求延
在教学中,简单机械地“用”教材教往往束缚学生的思维,达不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注重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适时适当地挖掘教材,延伸、开发、新编、创新教材。教师应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调整学习材料的呈现时机,可以新编学习材料,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也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进行开发,培养学生再创造的能力,实现对教材的创新。例如,就概念教学而言,对于同一概念我们应当力求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去进行理解,也即应当将其看成整体性“概念网络”的一个组成成分,从一个广泛的角度对概念作出必要的“引申和变化”,这样,学生就能在教材呈现的有限内容中生发开来,全面的、立体的掌握知识。在北师大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教学中,教材给出了两类情境——数学情境和生活情境,一类情境是同类量的比较,另一类是不同类量的比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抽象出比的概念。然而,如何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呢?我们恐怕还需要更为生动的内容呈现。可以在学生理解了比的意义后讲叙《柯南破案》的小故事,柯南只测量脚印就推测出了犯罪嫌疑人的大致身高,从而引出人体中有趣的比;在《试一试》习题中,解决了树高与影长比的关系后,引入数学家泰勒斯运用这一知识测量出了金字塔的高度;在教学临近尾声时,出示体育比赛中的比分,引导学生思考:这里的比分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比吗?……这些相关内容的拓展、延伸,更能够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使“比”的概念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立体图像,而不是扁平无生气的知识。看来,“不求全,而求延”可以当做数学概念教学的一般原则。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它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的善于运用。”此言不差,实际教学中,作为一线的老师我们有更多的实践体会去灵活的把握教材、运用教材,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是有灵性的。
小学新教育教师读书随笔(精选篇5)
经过暑期“新教育”的培训学习以及后期的自我学习,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对学生,对课堂,对自我的教育工作也有了新的认识。下头我就一些“新教育”提出的先进理念谈一点自我的体会。
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营造书香学校、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创立数码学校、构筑梦想课堂,使我眼睛一亮。最新的理念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我作为一名教师一向信奉的理念,做教师不为学生为谁在此理念下,我们勤勤肯肯地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然而,朱教授却认为,教育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他说,教育是为了学生未免太狭隘了,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教育就是为了人,为了一切人的发展,他将此理念作为新教育理念的核心。
我最欣赏的一句话:只要行动,就有收获。朱教授提出新教育。大基本观点,其中有一个基本观点说要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他引用米卢的一句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并将以改版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他说你去做,你就行;你去做,你就能成功。是啊,在人生的旅途中应对太多的梦想,一路走过,我们总是实现的少,憧憬的多,人之惰性阻碍着自我的超越。我们不要太多的口号,我们需要的是行动,记住朱教授的话,只要行动,就有收获。最震撼的一个工程:营造书香乐园。朱教授认为,一所学校如果没有必须量的书,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能够在很多方面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一个不读书的教师,穷其终生,也只能一个教书匠;而有着必须文化积淀的教师,教学时间未必太久,年龄不必须多大,却能够脱颖而出。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是千百年来社会、学校和家庭达成的共识,也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教师的职业要求教师不断学习。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提醒世人:“这个世代和前一世时代最大的不一样之处是,以前工作的开始是学习的结束,当下的社会则是工作的开始就是学习的开始。”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说:“如果离开学校后不再持续学习,这个人必须会被淘汰!因为未来的东西他全都不会。”所以,今日多读几本书,就是为自我的未来投资。不断追求终身的知识成长,未来才有立足的空间。
我认为,新教育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以前,我们只明白学生成长,从来没有人把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这样真真切切地摆到大家面前。其实想想也是孩子在成长,我们怎样能够用陈旧的思想来进行教育呢?新教育,就是这样一个注重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教育,在教育的道路上教师与学生都在成长。今日的我和昨日的我应当是不一样的,今日的我会更加珍惜时间读书学习的机会。给一点时间给阅读,陶冶我们因繁杂生活而麻木了的性情;找一点时间给阅读,矫正我们因忙忙碌碌而迷失了的方向;挤一点时间给阅读,开启我们因机械学习而遮掩了的心扉。努力读书,用书的厚度提升人生的高度,力争做一个永远富有魅力的教师。
要很好地行走在新教育的行列里,教师的行走方式极为重要,今后我要加强自我反思的本事,善于学习,随时反思,反思自我的教育,反思自我的教学。新教育实验的课程对教师的组织、协调、沟通本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改变自我行走方式的同时,也要注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学生的学习要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下进行,让学生在一种良性的、合作的、对话性的学习环境中获得发展,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沟通本事,有效组织教学,协调与沟通各方关系,随时解决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让师生在学校这一精神家园里得以共同成长。
新教育这条路还很漫长,但“行动,就有收获”这一新教育的理念鼓舞了我,虽然我不够优秀,虽然我起步很晚。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勤于学习,勤于反思,不断充实提升自我,让新教育的理念渗透在教育教学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总之,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的教育思想也得到了一次深刻而重大的洗礼。我将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以朱永新的新教育理念和思想为我所范,努力学习,进一步学习"我的教育梦想",使自我的思想不断提高,工作也有更大的起色。我们要向朱永新教师学习,做一名对未来有梦想的教师,做一名对社会有个性的教师,做一名对事业有思考的教师,做一名对自我会学习的教师。
小学新教育教师读书随笔(精选篇6)
迁移规律对于语文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阅读教学时“举一”,学生在完成单元任务时“反三”,可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果。但是运用迁移规律必须重视通过科学的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的迁移方向,培养学生主动地发现,从而迁移出新知识,提高观察、分析、思维、概括能力;此外,还需要消除学习定势的消极作用,促进正迁移,抑制负迁移,提高迁移效果。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是学习的迁移。如何运用学习迁移的规律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见解。
一、深入研究教学目标,明确学习迁移的方向。
要使迁移方向具体、科学、明确,首先要研究课文的教学要求在全册教材乃至整套课本中的位置,研究这组课文传授的知识点与能力训练点在整个小学阶段语文知识网络和能力训练网络中所承担的具体任务。教师在授课前如果有了这个“全局”,就能明确这一篇课文与前后课之间在教学目标上的相互联系,这样在授课前就能自觉地做好学习新知识的迁移,并为再学习、再迁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完成知识的纵向迁移。
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学习新的知识,从而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就是所谓纵向迁移。语文课上学的课文在内容上虽然没有什么大的联系,但是在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上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教师在教学新课文时,要善于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利用旧知学习新知,这样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横向迁移。
学生在一篇课文中学到学习方法,如果在新的情境中不能够加以运用,其实这些知识并没有被真正掌握。只有能在新的情境中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或方法来解决新的问题,也就是说实现了学习的迁移,这样学到的知识才有意义。教师必须树立这样一种意识,凡是应该让学生掌握的知识或学习方法,不能仅仅满足于教过学过,而是应该千方百计地设计各种练习让学生练一练,使学生能及时地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实现学习的迁移。
掌握学习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学中,就是要教会学生把某节课上、某篇课文中、某次练习时学会的学习方法,恰当地、灵活地运用到其他场合中。这样,就达到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听、说、读、写。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和利用学习迁移的规律,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在知识激增和信息革命的今天,知识的迁移更有着它的重大意义,学生能否将学到的知识技能成功地迁移到新的情境、新的课题,已经成为衡量学生智力和能力是否得到发展与提高地重要标志。孔子说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迁移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最优途径之一,让学生学会迁移,应该是语文教育的灵魂。“为迁移而教”是有效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不需要教”是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培养学生迁移能力,是教师实现“教”且为了最终“不教”的关键,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途径。
小学新教育教师读书随笔(精选篇7)
也许每个学生在不一样的阶段会有不一样形式的语音学习经历。低年级学习字母发音,中年级涉及到发音规则的学习,高年级有音标学习,可是学生的语音学习起步有快慢,输入和巩固渠道各有不一样,所以学生的掌握结果可能会有较大差异,本事强的学生能在低年级具备生词的认读本事,并且记忆单词又快又准确,而这方面本事较弱的学生阅读本事,朗读本事以及表达本事相对而言都处于劣势,久而久之对于英语学习也渐渐失去了兴趣。仅有掌握了正确的语音学习方法,才能对所学的材料以正确的形式在脑子里储存下来,以正确的形式使它再现,从而建立语感,提高运用语言的本事。低年级阶段是学生对语音最敏感的时期,这个时候引导学生掌握必须的读音规则和字母字母组合发音规律是十分适宜的。
众所周知,语音教学需要进行很多的机械性操练,因而往往会很枯燥,所以作为低年级段的英语教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里特征,着以有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进取性,减少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的紧张感。
1、坚持供给较为梦想的口语训练材料让学生进行模仿和练习,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发音基础,良好的语音语调来源于听准确的发音,模仿准确的发音而来,这种本事是在语言环境中浸泡、熏陶出来的。
2、强调一体化教学。英语单词的组成基本上是由元音和辅音相拼而成,所以在字母发音规则的学习时必须要重视他们之间的相拼练习,使原本的知识转化成本事直接服务于英语学习。此外,把一些与字母读音相同的单词、或贴合英语发音基本规则的拼写比较简单的单词同时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字母读音和音标读音的同时,学习一些基本词汇。让学生学习字母的同时,也能根据发音规律来归纳一些这些平时常用的单词,便于他们的学习和积累。
3、用诗歌进行语音教学。诗歌是语音的艺术,歌谣不仅仅铿锵有力,节奏鲜明,并且韵律本身就是语音的艺术,既可帮忙学生学习掌握语音,又可帮忙学生辨别区分相似近似音。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的重要性往往是一个隐性效应,也许低年级时打下坚实的基础,到了高年级效益才会明显凸现,能够说语音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英语教学的成败。所以,设计各种形式的活动和操练要求,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在进取的情景中记忆,从而提高语音教学的实效性,也能充分的在课堂中体现必须的输入量,让学生1+1产生大于2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