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篇1
《春晓》是语文版教材一年级下第三单元的开篇课文。对于这首诗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成人都不陌生,它甚至成了很多成人童年记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记得我的小时候,我们会恶搞这首诗“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也来大狗熊,谁也跑不了。”还是蛮合辙押韵的,那时读起来朗朗上口,更是带有一片欢笑。今日以教师身份观之,如此熟悉的一首诗却让我觉得陌生之极,迟迟不敢动笔去写教案,无从下手……
想来想去,这首诗唯一的落脚点就是让熟悉的故事变得有新鲜感。这是我这节课的着手点。
于是,认真地观看了窦桂梅老师的《游园不值》教学视频,期待从中受到些许启发。最后反复琢磨了好久,课上下来,自己还是非常满意的:
一、平平仄仄中找到了吟诵之感。
一直认为,古诗是最接近中国人性灵的一种文学形式,在几千年的历史沧桑中,有些古诗湮没在洪流里,有些古诗虽保留却面目全非,徒有其表。所以,在我的课上,我要从孩童抓起,让学生进入古诗,还原古诗的本来面目。所以,我选择了带领孩子画分平仄,再依据平仄而吟诵。看着孩子们时而皱眉标注,时而放声开唱。我不得不承认,这和朗诵相比,不甚好听。但我也不得不直言,这越听越有味道,“难听,是因为你不懂它。”
二、觉与不觉、知与不知中的品读。
孩童对于古诗的理解是有很大限制的,所以并不打算把古诗拆分了投给学生,而是打算,萃取古诗的气味,揉碎在学生的记忆里。说起来很浪漫,实际上就是从高度去理解,给学生的不是古诗的文字,而是古诗的感觉。所以在课上,重点带领学生理解了,诗中的“觉与不觉”“知与不知”。
孟浩然在这样的一个春日清早,感受到了什么?没有感受到什么?
孟浩然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
特别是最后一句中的“花落知多少”,我们讨论了孟浩然到底知不知道花落多少。孩子们出现了两种观点:
不知道,因为他问了一句“多少”?
知道,因为他看见了满地落花,很心疼,所以慨叹了一句“多少”!
大家各抒己见,好不热闹。最后我们达成观点:他不知道具体落了多少,但他知道很多,所以这里既有疑问又有疼惜。
古诗是我钟情的东西,我希望能够让我的孩子们含英咀华,吟诵作诗,这节只是一次小小的尝试,算不上成功,也不能说是失败,总之,古诗教学,我们在路上!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篇2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课文《我多想去看看》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从题目导入开始精心策划:小朋友,我们每周一都要进行的一件事是什么?学生回答:升国旗。我顺势引导学校里升国旗都很隆重,而北京_升国旗场面就更壮观了,想不想去看看。学生都说想去,我就板书:我想去看看。指名学生练习朗读,学生通过读,感受到重点是想,也读得不错。于是我把课前找的一些升旗的图片让学生欣赏,此时我引导有一位山里的孩子真想马上就去看看,所以他写下了一首儿歌,我把课题补充完整,请小朋友读一读:我多想去看看。学生强调读多想,谁知课堂里尽然爆发出阵阵大笑,他们觉得很滑稽,很好玩,还没有体会到那份想去的心。此时我急了,把学生批评了一通,自顾自的上了下去,可想而知,本节课效果不好。我课后想了很多,觉得朗读指导不能急于一时,应该在平时时时处处渗透,而不能把学生当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今天我要倒什么他就必须接受什么?也在网上学习了一番,找到了一些朗读教学的指导方法,于自己学习。以下是本节课我的反思:
第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阅读兴趣在读中体验角色,升华情感。从心理学上讲,我们每一个人都喜欢被别人肯定和表扬,儿童尤其喜欢鼓励和赞美。课堂上,一句亲切的“你真棒!”再加上眼神中发自内心的鼓励,滋润了学生幼小的心灵,“小笑脸”的物质奖励使学生感受到器重、关切,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肯定学生读得好的地方,巧妙地指出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培养学生对朗读的领悟能力。
第二、以读为主,以积累为重,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特别是低年级的阅读,强调的是朗读和积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逐步感知、理解、消化、吸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的目标。因此,小学低段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线,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中萌发读的欲望,激发读的兴趣,迸发读的热情。
第三、教师示范,学生榜样。在平时注重以教师自身的示范和学生榜样作用来引导学生感悟,体会。
第四、抓住重点词句,恰当进行朗读训练。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篇3
《一个接一个》是一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首儿童诗,是日本童谣诗人金子美铃的作品。她用儿童最自然的状态来体验、感受这个世界,用最接近儿童的语言表达简单的内心世界。诗歌共4节,前三节格式相似,每节共3句话:第一句讲孩子被成人世界惊扰后的不开心,第二句是孩子的希望,第三句是孩子转念之后的喜悦。每一节的第一句连接着上一节的结尾,内容环环相扣,与题目“一个接一个”相契合。最后一节诗中孩子天真的发问,使诗歌更富有童趣,引发小读者们的情感共鸣。
本首儿童诗内容贴近学生的世界,通过与生活的对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共鸣。
这首儿童诗需要两节课来完成讲授,我上的是第一课时。第一课时讲授的重难点是识字、写字、正确地读文、简单地理解课文内容。在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可能是有老师们在后面听课,部分学生放不开,稍有些紧张。但是课堂整体的学习气氛还是不错的,作为讲课的教师——我,可以说是内心澎湃,不自觉地跟打了鸡血似的,整节课下来还算顺利,但还是与我上课之前所设想的课堂有些出入,尤其是课后,听了其它语文老师对我这节课的评价,我才发现了一些之前没有意识到的问题。
第一点:作为教师,一定要注重自己的穿着打扮。课堂上,我穿的大衣没有扣扣子,这很影响教师干脆利落的形象。
第二点:虽然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但是作为一节公开课,就应该整体把握。这节课,我在识字上花费的时间过多,导致最后课文的读不够,对课文的理解更是我在牵着学生走,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课文中找答案。
第三点:这节课,我重点讲了两个生字:各、这。对于已经上过一学期的孩子来说,教师完全可以重点讲解一个生字,另外一个生字交给学生自己来学习。对于学生生字的书写,我没有及时地评价、反馈,只是交由同桌来互相检查评价。
第四点:整节课,学生对课文的朗读不够,形式单一,教师也无法真正了解学生的课文朗读情况。我对课文的朗读把握不到位,作为语文教师的我真的是急需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
第五点:整节课时间的分配不合理。在识字上用时过多,生字书写上抓了两个字重点来讲,学生的读很少,这就跟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读书声、学生应该站在课堂中央相违背的。最后在课文的理解上我非常匆促地结束了,学生只能跟着我走,最终,又变成了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机械式的课堂。
虽然这节课已经讲过很长时间了,但老师们对我这节课的评价,我还是记忆犹新。我们都习惯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同时也发现不了问题所在,但是当别人说出来之后,便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课堂是教师与学生、文本三者对话的阵地,作为阵地整体方向的掌舵者,我们需要不断地用知识来提高自己,并深入学生真正地了解学情,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真正地上好每一节课。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篇4
今天我们学习了《小公鸡和小鸭子》这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主要讲了小公鸡捉虫给小鸭子吃,小鸭子捉鱼给小公鸡吃以及救了小鸭子的故事,让孩子们懂得互相帮助的道理。
这篇课文,我还是分为两个课时来讲。第一课时先进行了生字新词的学习,然后让让孩子们在认会生字新词的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认识生字新词时,我还是通过“加一加”、“减-减”“换一换”和“熟字加偏旁”以及“拓展”词语等方法,让孩子们来识记生词。同学们学得兴味盎然,大部分同学都能在课堂上掌握住,只有极个别识字困难的学生没有完全掌握。
第二课时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为了从小培养孩子们的语感和锻炼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我依然把重点放在了朗读指导和练习说话上。在练习说话上,我让孩子们用“一块儿”“……也……”造句子。在讲到“为什么小公鸡会捉虫子,小鸭子不会捉虫子?”以及“为什么小鸭子会游泳,小公鸡不会游泳”的问题时,我让孩子们用上“因为……所以……”来练习把话说完整。一开始孩子们说得不是很流利,后来经过多次练习,孩子们说得越来越好了。
接下来就是朗读的指导,在读到“小公鸡捉到许多虫子,吃得很欢”时,我指导孩子们读出小公鸡高兴的心情;在读到“小鸭子捉不到虫子,急得直哭”时,我指导孩子们读出着急的语气,为了让孩子们有更深切的体会,我还让孩子们带上了动作来读,孩子们的表演还都挺到位的。在讲到第三自然段时,我让孩子们分角色朗读课文,我挑了两组同学来进行,可能孩子们由于长时间没有接触分角色朗读,所以,刚开始读得不是很好,不过经过几次尝试后,孩子们就读得越来越好了。最后我又来当旁白,让左边的孩子扮演小鸭子,右边的孩子扮演小公鸡,然后又反过来,进行了两次合作朗读,孩子们读得都非常不错!
在经过了各种形式的朗读后,孩子们对课文内容也更加有所了解。所以在我问孩子们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时,孩子们都脱口而出“互相帮助!”虽然这篇课文在朗读的指导上和说话训练上浪费了点时间,但我觉得这都是值得的,我相信随着孩子们能力的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也会越来越高!我所需做的,就是充分备课,多给孩子们一些锻炼的机会。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篇5
今天的语文课教学的内容是《小公鸡和小鸭子》,上得比较舒服。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表面原因。本课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内容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教学中,教师抓住孩子的心理需求,将文字与故事内容结合起来,通过朗读理解故事内容,通过朗读品悟文章语言,在情境会话中感悟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公鸡和小鸭子的对话教学片段印象深刻。小鸭子说“公鸡弟弟,我到河里捉鱼给你吃。”孩子们在读小鸭子的话时,就是朗读的强调,有的孩子还是唱腔朗读。的确,充满快乐童趣,挺可爱。可是,如果长此以往,孩子们的朗读水平就很难提高,而且还会养成拖腔拉调的读书劣习。所以我听了学生的朗读后,就问他们:“你 妈妈会这样说话吗——宝贝,我到厨房去做好吃的给你吃。”我学着他们朗读的调子读着,他们听后哈哈大笑。于是,读起小鸭子的话也就自然多了和课文中的其他对话结合起来教学,生活化很多,孩子们学习语言,乐在其中。
另外,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恰当地创设教学教学情境,就给学生提供了学习语言、体会情感的机会。
小公鸡偷偷地跟在小鸭子后面,也下了水。此时此刻,小公鸡在想些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假如我是小公鸡,我就会想……孩子们在会话中,揣摩此时小公鸡的心理,同时,也联系上下文理解了“偷偷地”一词。
这样的教学片段,在语文教学中很常见。比如,在教学《树和喜鹊》一课时,结合课文内容,我让学生感受,当这里只有一棵树时,树的愿望是什么?喜鹊的愿望又是什么?学生入情入境,想象,表达:我多么希望……这样孩子们就在对比中理解了什么是“孤单”。
一年级的语文教学有时候真的很难把握,识字教学固然重要,但是发展学生的语言也是至关重要。识字教学,有时候孩子能够通过课后的自学、阅读去学习和巩固,而孩子语言的发展,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地为学生提供学习语言、开口表达的机会,而这些,孩子们在课后是很缺少机会的,是需要老师给予帮助的。孩子需要的,就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以学定教,也许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