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教案15篇
我们的教案内容涵盖了各个学科和年级,以满足不同教学需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三历史复习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三历史复习教案精选篇1
教学要求: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变革与成熟的过程。
2、知道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构成。
3、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并能举出典型史实加以说明。
4、认识到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小农经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梳理:
一、农业耕作方式变化
1、原始社会,中国农业处于刀耕火种阶段。在西汉时,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耕种前用火烧,耕种后用火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
2、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在这一时期形成。
3、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具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东汉时,耦犁在某些地方被一牛挽犁所取代,它既便于牛耕的普及,也有利于山地的开垦。
4、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它可以控制耕土的深浅。
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使农产品的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但小农户个体经营方式制约了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发展。
二、土地制度的构成
1、原始社会,实行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实行土地的国有制(井田制),实质上是土地私有制。
3、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肯定了土地的私人占有。
4、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有三种类型:即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私有制是主导,农民占有的土地较少,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比较典型的是北魏到唐前期的均田制。
合作探究:
一、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二、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
1、特点: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产生时间: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3、形式: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4、影响: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高三历史复习教案精选篇2
一、教学目标
关于教学目标,大家都比较熟悉,包括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书写教案时为了给后面的教学过程留足时间,我们可以将教学目标形成固定模板,这样就可以在考场上迅速下笔,具体模板如下:
二、教学重难点
准确确定教学重难点是建立在考生坚实的专业基础和教学技能基础之上的,但是如果考生对高中教材不是特别熟悉,我们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确定教学重难点的技巧。
一般情况下教学重点我们可以确定为过程类,简言之,不管政治史、经济史还是文化史,一般都是某个历史事件的进程、某次改革和王朝采取的措施或者某些人物的观点。
教学难点我们会设置为意义、影响或者本质类,因为这些比较抽象的内容是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点。
三、教学方法
很多考生在考虑到底要不要写教学方法,我们在这里给大家的建议是要写,尤其要写那些新课改提倡的教学方法,比如小组讨论法、情境实践教学法等等,但是需要注意一点,教案中写到的教学方法,范文,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予以落实。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考生在写教案的时候最头疼的地方,一方面是因为考生不知道到底该写什么,另一方面是因为考生在思考怎样既能把教案写出来,又能帮助自己试讲或者说课。为此,我们将教学过程整理出思维导图便于大家理解。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我们建议考生先将导入方式写上,如情境导入、经验导入等等,这样考官在看教案时会非常明了,接着,把教师活动、问题和学生活动写上,这样的安排是为了突出设计感,以防考生把教案写成教学实录。
(二)新课讲授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们建议考生按照知识的逻辑层次展开,一般情况下,历史知识的层次比较清晰,分为背景、过程和影响。在明确了知识点之后,每个知识点下面的书写就可以分为教师活动、问题和学生活动三部分,我们以高中历史《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为大家举个例子。
(三)小结作业
这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比较简单,考生不需要花过多笔墨去渲染,只需要写上你采用的小结方式和作业即可。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考生在写教案时特别容易忽视的一项,我们要在这里给大家强调,教案中板书设计出彩了,你的试讲会更游刃有余。大家不要采取特别老套的提纲式板书,如果不能保证特别有新意,那么大家最好采用线索式板书,这样线索会更清晰,框架也更完整,我们以高中《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制度》给大家举例子。
以上介绍了教师招聘考试高中历史教案撰写技巧,大家能够对教案撰写有一个深入的了解,祝大家考试成功!
高三历史复习教案精选篇3
一、梭伦改革
1、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2、内容:实行财产等级制度(依据财产多少,划分四个等级);
公民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
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可以入选;
建立陪审法庭,废除债务奴隶制度;
3、影响:动摇了旧贵族的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族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二、克里斯蒂尼改革
1、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
2、内容:划分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实行选举;
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每一地区部落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
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
3、影响:基本铲除旧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扩大,标志雅典的民主政治的建立。
三、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繁荣的表现
①除十将军以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
②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权力机关,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③陪审法廷是法院
④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四、雅典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的影响
雅典的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形式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
1、陪审法庭制度;
2、议会制度,选举制
3、公民民主、平等的意识等等。
罗马法
1.了解《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
2.认识罗马法的作用
一、《十二铜表法》
1、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期,
2、背景:习惯法遭到平民的反对
3、意义: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二、公民法与万民法
1、公民法: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
2、万民法
(1)背景:罗马向外扩张;
公民法无法适应统治的需要,导致矛盾激化。
(2)范围:罗马境内的各族人民。
三、罗马法的作用
1、罗马法是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社会秩序,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2、罗马法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对近代欧美立法与司法有重要影响。
(1)、知识与能力
学生能了解和掌握反洋教斗争的发展;义和团运动兴起、发展、高潮、失败的全过程;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的变化。
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培养阅读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图片、史料,培养“论出史出”的能力;通过合作探讨方案,初步培养小组合作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采取自学—设问—引导—探究—总结的模式进行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义和团运动的兴起”的教学,培养学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口号的学习,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的思想;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让学生再次认识“农民阶级无力救中国”的道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确定依据:“扶清灭洋”口号是义和团运动的基本主张,也是农民阶级在民族危机情况下的救国主张,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表现,也是导致其失败的重要原因,它贯穿本节课内容的始终。
教学难点:清政府对义和团策略的变化。
确定依据:高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期,思维能力还不强,对清政府由“剿”到“抚”再到“剿”的政策缺乏完整的掌握,是学生较难分析和掌握的问题。
二、说教法
1、教法选择:
本课的教学方法以师生互动为主,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为”导演”,学生为”演员”.
依据: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分析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2、具体做法:
(1)、采用问题教学法
从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角度出发,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设置了若干材料、问题,并将材料、问题贯穿于教学之中。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分析探究、小组讨论,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2)、谈话教学法
教师提供背景资料,设置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以平等的地位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话,通过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三、学法
1、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因此我认为高一年级应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凸现中学历史课程现代公民教育的本质。
2、学法指导
(1)、自主探究学习法
在课前,给学生预习资料,上课时教师扮演学生领路人的角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并自我总结,形成知识结构。
(2)、比较学习法
对重要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意识,学生在比较中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3)、归结法
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横向、纵向联系至关重要,让学生有联系意识,掌握联系学习的方法。
高三历史复习教案精选篇4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学习重点:
1.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及影响。
学习难点:
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自主学习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无为而治:
(1)背景:秦末战火频繁,破坏严重。
(2)目的:恢复和平。
(3)表现:采取无为的'政策。
(4)影响:汉朝逐渐恢复和增强,国力日盛。
2.积极有为:
(1)背景:西汉强盛后,仍面临一系列社会危机。
(2)目的:加强,适应的发展形势。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新儒学的特点:董仲舒把诸子百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2.新儒学的内容:
(1)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 ”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为加强君权,宣扬“ ”,提出“天人合一”和“ ”学说。
(3)提出“ ”。
3.作用:
(1)对扭转的局势十分有利。
(2)被采纳,使儒学成为正统。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措施:
(1)汉武帝起用很多参与国家大政。
(2)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所垄断。
(3)兴办,打破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
(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使儒学在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思想,并成为中国的主流。
问题探究
学生活动教学设计
互动与展示:
1.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西汉初期为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又提倡“无为而治”的思想。根据这些史实,请你谈谈对道家思想的认识。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既有其消极、保守的一面,也为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的稳定。同时,老子思想中也包含了顺其自然的进步思想,这对今天创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道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的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汉武帝“独尊儒术”是他推行封建政治大一统的时代需要。但其他学派中也有一些对其统治有利的思想,如法家的法治、重农抑商等,因此也会被采纳。
3.有人认为,若没有汉武帝,儒学就不会确立其统治地位,你认为正确吗?说明理由。
不正确。
理由:(1)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最终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说明汉武帝在儒学走上独尊地位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2)但从根本上讲,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当时政治、经济上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经过改造的儒家学说与这一需要相适应,因此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精讲与点拨:
1.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其关键人物就是董仲舒。那么他的新儒学体系的思想主张主要有哪些?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1)思想主张:
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③“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
(2)目的:使统治者采纳儒家思想,让儒学在社会和国家中获得独尊地位。
2.自汉武帝以后,儒学的正统地位为什么能够确立?又有什么影响?
(1)原因:
①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主张迎合了时代的需要,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汉武帝全面接受和肯定新儒学思想,采取各种措施尊儒,大力推动儒学发展。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高三历史复习教案精选篇5
一、富民(理财措施)
(一)原因
1、宋神宗继位时,社会_____并未缓和,迫切要求改变___________的局面
2、王安石的变法设想
他认为国家贫困的症疾在于__________,这是由于官僚__________,政府__________。他的解决办法是__________。
(二)开始:_______年,核心:富国强兵
(三)措施
1、______法。
(1)原因:为了供应皇族和中央的消费物资,在各地设置了发运使,总管购买物资,运往首都。但发运使的工作不得力,大商人乘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容: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北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________________有所增加。
2、______法。
(1)内容:政府设立_________,出钱收购____________,市场短缺时再______。
(2)作用: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______,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____________也有增加。
3、青苗法。
(1)内容: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______或_________给农民,收获以后偿还,加收 20%的利息。
(2)作用:既能使农民免受____________,又能增加政府的______。
4、募役(免役)法。
(1)内容: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______,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2)作用:减轻了农民的______负担,保证了__________,也增加了____________。
4、农田水利法。
政府鼓励__________,开垦荒地,促进了____________的发展。
5、方田均税法。
政府重新____________,按照每户__________________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增加了封建国家的____________。
二、强兵(军事措施):
1、______法。
把禁军固定在一定辖区,将禁军进行___________,由固定的______加以训练。加强了军队______和________,充实了边防力量。
2、______法。
政府把农村住户组织起来,十家编为______。保丁在农闲时______,平时种田,维持__________,战时编入军队作战。既可以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又可以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同时减少了__________。
3、保马法
(1)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容:废掉______,推行民户代养官马的办法,同时规定了许多优惠政策。
(3)作用:节约了______,降低了____________。
4、军器监
(1)原因
军器生产和管理______,严重影响了____________
(2)内容
(3)作用
武器生产量______,______也有所改善
三、育才(教育措施)
1、科举改革
内容
2、改革学校制度
改革______,重新编篡______,内容为____________,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使学校变成__________、________的地方。)
四、短暂的变法(变法成效)
结合变法的具体措施分析,并通过具体史实说明变法的成效。
3.失败原因
关于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很复杂的问题,教师只要依据教材讲述的内容分析即可。①违背了_________________。②变法触犯了________、________的利益,改革充满了阻力;③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④变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__________,使保守派重新得势。
根本原因:没有改变__________和__________制度,反而从根本上认可了封建土地制度和封建剥削制度.
高三历史复习教案精选篇6
※目标与结构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产生分歧的根源;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知识网络结构:
※精析与探究:
1.简析17—20世纪初,在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四大成果及其标志和意义。
①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科学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总结。
②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电气时代。
③达尔文创立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根本上推翻了“神创说”,将“发展”和“变化”等观念引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促进了人类思想认识的飞跃。
④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和质能关系公式,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是物理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质能转换原理成为研发原子能的理论基础。
2.分析近代科学诞生诞生的历史背景。
首先,新兴的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对自然科学的迫切需要。14世纪以后,手工工场发展迅速,生产中的技术改造与机器的逐步采用,向人们提出很多新的问题,需要自然科学予以解决,以促进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同时,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掌握政治权力,他们需要把自然科学作为反对宗教统治争取思想自由的理论武器。
其次,自然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经过中世纪前期的漫长黑夜,自然科学逐渐复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向自然科学提出大量的研究课题,还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科学实验条件。
最后,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和宗教改革的推动。文艺复兴反对盲从和迷信,提倡独立的学术研究,为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统治作舆论准备,它打破了教会的精神统治,动摇了封建制度的政治思想基础,为把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近代自然科学革命就是在文艺复兴运动的高潮中拉开序幕的,首先向宗教神学发起冲击的是天文学。随后的宗教改革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科学革命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此期间,地理大发现也有重要意义,它以实践证实了地圆学说,范文,为建立新的天文学和地理学奠定了基础,对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它所引起的思想观念的革命,它用实践突破了所谓经典知识界限,使人的思维方式从权威的盲目崇拜中解放出来。
高三历史复习教案精选篇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中国古代商业生产发展的概况以及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理解坊与市、交子、商帮等重要概念;知道商业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出示相关史料,引导小组合作探究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提高思辨能力,以及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各代商人发展状况的了解,感受商业发展的辉煌,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古代商业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
【难点】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呈现《周书》中关于农工商业的描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古代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商业活动?商人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商业发展与哪些因素有关?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古代商业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先秦商业
过渡:商业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大家知道商人什么时候出现的吗?
学生阅读课文回答后,教师总结: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做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贩卖的物品为“商品”,从事交换的行业为“商业”。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二)秦汉商业
过渡:秦汉以来,面对商业的发展,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请同学们看一段材料。
学生阅读材料后回答,教师总结: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三)隋唐商业
1.商业繁荣的原因
播放敦煌纪录片关于敦煌莫高窟45窟盛唐时期壁画《胡商遇盗图》片段,同时展示开元通宝图片,学生思考唐代商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观察并思考,回答出原因:社会繁荣、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货币的流通。教师补充材料,出示京杭大运河的图片,启发学生回顾大运河开凿的意义。学生联系旧知可回答,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促进了隋唐商业的繁荣。
2.商业繁荣的表现
教师出示白居易《卖炭翁》原文,提问“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体现了唐代的商业交易场所是什么?学生可知是市。教师进一步补充,城内仍有坊、市之分,并受时间限制。政府在市内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同时市中有邸店、柜坊,出现了飞钱。此时邀请同学上台模拟唐代商人贸易现场,理解邸店、柜坊和飞钱的含义。
师生共同总结: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飞钱又称“便换”,是我国早期的汇兑业务形式。
(四)宋元商业
1.宋代商业
教师展示《清明上河图》图片,提问这幅作品是哪个朝代的?描绘了哪些繁荣的场景?
学生答出:宋代张择端的风俗画,城内既有繁华的商业街区,又有专业交易场所。店铺林立,早市、夜市昼夜相接,酒楼、茶馆、瓦子错落有致。
教师进一步提问,看出宋代商业繁荣的表现是什么?学生自由阅读教材第13页,同时出示交子图片,学生可知一是城市商业的繁华,以开封和临安为例。二是商品种类繁多,各种类型的集市出现。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商品化。三是纸币的发行。金属货币发展到纸币,出现了交子。
2.元代商业
过渡:元代蒙古人征服了欧亚大陆,版图,那么元代的商业发展又如何呢?
学生思考后,教师指出,元政治统一后,海陆交通便利,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再度繁荣。重新疏浚大运河,南北海运畅通,东南沿海交通发达。
接着出示材料提问:材料一中“此城”指哪个城市?材料二中海外贸易的港口在哪里?
学生解读得知,材料一中“此城”为元大都;材料二中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常有百艘以上海船停泊,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五)明清商业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找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简要概括明清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城镇商业呈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甘蔗、燃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农产品商品化得到了发展;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出现了地域性的“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接下来教师安排小组交流讨论:思考穿越唐宋元等几个历史朝代,看到的商业活动会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分别上台表演。最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可从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等多方面回答。学生发散思维后,教师总结:盛世稳定,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路港口发达,文化繁荣。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作业:课后请大家为当下“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发展建言献策,写一份调查报告,下节课交流。
高三历史复习教案精选篇8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难点:
影响农业经济的因素分析。
教学方法:
导学练
教学过程:
一、早期农业的出现
1、“神农”的传说
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
黄河流域—种植粟、麦。
长江流域—种植水稻。
2、农耕格局
思考1: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思考2: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自然条件、技术、水利、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素质)等。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
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1、表现:
(1)耕作方法: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说明:
①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主要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
②“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2)工具材质:石器→青铜→铁器
工艺:打制→磨制→炼铸造
(3)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
2、评价: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局限:长期以来,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三、水利事业
1、大禹治水
2、水利工程和技术:都江堰(战国)郑国渠(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古代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赋税沉重;徭役沉重;土地兼并。)
四、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出现的原因
2、小农经济的特点
(1)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
(2)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小农经济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自给自足、很少有商品交换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
(4)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5)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6)天生脆弱。抵抗风险的能力差。
3、小农经济的影响
农业文明的基础;农民生活的保障;具有进步性也有局限性(技术进步缓慢,之下社会易)。
学习延伸:
请你谈谈开发这些“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它对当时和当今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今天应该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答案提示:
开发边际土地是由于人口增加太快,在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为了养活这么多人口,只能采取垦荒的方式。垦荒导致了水土流失、环境恶化。我们今天一是要控制人口的增长,二是要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
课堂练习:
见《高中历史必修二课时详解》及学案
课后作业:
试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高三历史复习教案精选篇9
基础知识目标:
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措施。理解其内容、作用、影响。
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历史人物评价能力,初步掌握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通过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教学,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
尊儒术兴太学、开发边疆。
教学难点:
“大一统”的含义、“推恩令的内容和作用
一、导入新课:
放电视剧《大汉天子》的主题曲,创设历史情景,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引发思考,问:
1、讲的是汉朝哪个皇帝的故事?
2、你知道关于汉武帝的哪些故事?
历的汉武帝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今天穿越时空,置身西汉,走近大汉天子——汉武帝。
二、教授新课:
歌中唱到“守业更比创业难”,西汉自高祖刘邦建立以来,历经惠、文、景帝几代人努力,到武帝时,他不但守住这份业,而且还发扬光大,今天把中国人称为“汉人”,把我们的语言叫“汉语”,就是因为汉朝的强盛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汉武帝是如何守住这份业的?
(展示)汉武帝在文治方面做的`如何?
用5分钟的时间,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分为3组,分别找政治、思想、经济面临的问题?有什么措施?起什么作用?各组学生相互提问、解答。
政治: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内容→作用:政治上一统于皇帝,加强中央集权。
(问)与景帝的“削藩”有何不同?(景帝用武力“硬”的,武帝用“软”的,手段更高明、更巧妙)。
(过渡)但是,削弱王国实力的做法,在当时招来了诸子百家的责难,他们由于立场不同,议论纷纷,甚至朝廷,谩皇帝,面对这种局面,汉武帝怎么处理?
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废除诸子百家的学说,惟独推崇儒家学说。)兴办太学,推行儒家教育。看图观察太学的基本情况。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经济:措施:(统一铸币、盐铁官营)→原因→作用:经济上一统于皇帝。
(展示)感受探究,讨论“五铢钱”为什么是天圆地方的形状?
这样子就从政治、思想、经济等各方面将权力一统于大汉天子手中,这就是大一统。董仲舒宣称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上天的儿子,是人间的主宰。“天子”一词由此而来。
(过渡)看了武帝在文治方面的作为后,感到他确实是有勇有谋的政治家,那么,武功方面又如何呢?
文治上的大一统为武功提供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国力强盛后打败了匈奴,开始了开疆拓土的征战,请认真观察比较一下:秦、汉的疆域对比;汉朝管辖范围大大扩张,奠定了祖国地大物博的基础。
回顾总结:复习本课线索、内容。
高三历史复习教案精选篇10
一、说教学目标(本节课共有三个目标)
第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时间、及发展概况。
3、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4、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第二、德育目标
1、新文化运动中,先进的中国人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主张民主和科学。反映了他们为振兴中华,向西方学习的新探索。
2、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鲁迅想西方学习,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三、能力目标
高二历史新文化运动说课稿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前后时期的变化,正确认识其性质和影响,使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提高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运用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陈独秀等重要历史人物,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说教材分析
全节共三大史实: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本节贯穿一个主题:新文化运动。本节重点是突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概况。难点是如何挖掘出新文化运动背后深刻而有价值的东西。因此:
三、说怎样突破难点、重点
根据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概况。
2、教学难点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及其影响。
3、教学方法:我采用讲述法、比较法、分析评价法、分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教学做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4、突破重点:
(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只有通过其内容的教学,才能深刻理解其实质,才能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当时的斗争精神和贡献。这一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把握本节内容的关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2)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是重点。它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一个整体。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不断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认识,继而突破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这个重点。
5、突破难点: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是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背景,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对辛亥革命前后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难以理解。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共同分析——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后,尽管成立了中华民国,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并没有改变,仍然处在封建军阀统治下,在思想领域中,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在辛亥革命前就不彻底,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继续用封建思想禁锢人们的头脑,思想上是黑暗时期。在经济上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袁世凯上台后,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为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所不能容忍,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2)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难点。引导学生互相讨论,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共同分析其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的认识。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让学生分析对东西文化的正确认识是什么。.在对新文化运动进行评价时,找准切入点,帮助学生既看到新文化运动巨大的历史功绩,又看到它的局限性和不足。教师应强调它的积极性是主要的,占主导地位。在此处可帮组学生整理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采用联系讲解法,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四、说学生情况
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基础差,给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人教版的历史教材叙述简明、史实可靠、解释准确、知识性强,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针对性。
五、说活动与探究
这节课要抓住“向西方学习”这一主题,突出强调“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教学中要强调历史与现实结合,例如:在评价“孔家店”这个口号时,要提倡用新文明方式看待祖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发现学生的亮点,充分运用“师—生—师”互动模式,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
1、新课的导入:介绍近代前期先进的仁人志士学习西方的情况及辛亥革命后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向西方学习的潮流,即新文化运动,然后对新文化运动做一个总括性的介绍。
2、在讲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长期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的论战”、“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思考辛亥革命后,为什么会出现袁世凯复辟帝制?从中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
3、在讲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时,出示有关人物的投影片,帮助学生整理相关知识,对于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人物的生平可以采用讲述法。
4、在讲本节的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时,沿着两条线展开,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对于运动的主要内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其和意义,使之充实化、具体形象化,即与教材内容和补充资料对照,联系起来分析、认识。对于运动前后期内容的变化,教师应适当强调。分析它的影响,明确积极方面占主导地位。
六、说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一)说设计思路
本节充分运用“师—生—师”的互动模式,进行历史课开放式课堂教学,其主要目标是:探索历史学科的规律、特点,按照国家关于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总要求,探索在高科技飞速发展形势下的历史教育、教学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努力培养新时代人才的人文综合素质。
(二)说现代教学手段
为了学生便于掌握、记忆,通过课件出示图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发展及其影响。使纷繁复杂的知识点一目了然。
七、说上课心德
通过上课、说课活动的心得是要上好一堂适应教改的优质课。教师不但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能力、文化素养,还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同时要依靠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制作多谋体历史课件。如果不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将会不适应现代教学。另外,对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普通话不是很标准。
通过上课、说课活动使我清醒认识到: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才会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效果,以适应时代、教改的需要;同时,也让我深刻的认识到历史教学只有为现实服务才具有生命力。
高三历史复习教案精选篇11
资本输出和全球扩张
1、资本主义扩张的脉络:
16-18世纪中叶:殖民扩张在近代早期就已经展开,西方探险家、传教士和殖民征服者军队的足迹遍及全世界各主要地区,为进一步的殖民扩张打下了基础。
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在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西方工业化国家以商品的对外输出为主要扩张手段。
19世纪中叶-19世纪末:进入垄断阶段后,资本输出成为西方列强重要的扩张手段。自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英国一直是最大的资本输出国,法国、德国紧随其后。
影响:进入垄断时期后,资本输出给新一轮的殖民扩张活动注入强大动力,并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扩张。
列强瓜分世界
状况: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列强开始了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的高潮。
特点:
①范围:瓜分世界领土的角逐遍及世界各个地区,
②程度:程度空前激烈。
③焦点:其中,非洲地区、中东地区以及东亚的太平洋地区,是欧美列强争夺的焦点。
焦点1
非洲:
①近代早期:非洲是西方国家最早展开殖民活动的地方。但以前受制于交通条件、热带疾病等因素,殖民活动范围有限。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展,很大程度上排除了这些不利因素。19世纪最后30年,非洲成为西方列强争夺殖民地的重要目标。英、法等国在这里原先具备一定的基础,更致力于扩大殖民地范围;
一些新兴国家如德国、意大利和比利时,也纷纷挤进殖民行列。
焦点2
远东亚太地区:
在东亚太平洋地区,列强的主要目标是中国。
①他们采取先侵占中国边境邻邦作为基地的方法:英国侵占马来西亚、缅甸,与法国争夺泰国;法国侵占印度支那(越南);俄国侵占与中国西部接壤的中亚小国。
②英、俄、法、日等列强,还在中国划定各自的势力范围。
③美国1898年提出对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力求“利益均沾”。
殖民体系的形成
状况: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①殖民国家:英、俄、法、德、美、日是六个最主要的殖民大国,其中英国是头号的世界殖民大国。
②殖民地:殖民统治从形式上分,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殖民地完全丧失独立性,在政治上和法律上直接处于附属地位,在财政、经济以及其他方面,也都从属于宗主国。
半殖民地是独立国家向殖民地国家过渡的形式,名义上保持政治独立,但经济、财政和外交依附性很强;西方国家强迫他们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种种特权。
影响: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是引发地区冲突的根源,也是引起世界范围大规模战争的祸根。
高三历史复习教案精选篇12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
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
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也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
2、新知介绍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1、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出现儒、佛、道三教相互吸纳渗透局面。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
(1)先声——韩愈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二、程朱理学
1、理学的概念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他们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2、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
程颢、程颐、朱熹。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1)二程理学(北宋)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
(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②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体现,是不可改变的。认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所谓“格物致知”原出于《礼记·大学》,《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皆以“格物致知”为前提。所谓“格物”就是指“即物穷理”。“格”字有二义,一是“来”的意思,格物也就是“达于物”,或者“即于物”的意思;二是“穷至”、“极至”的意思,所谓格物也就是就物而穷理。对于“物”,可训为“事”或“理”。程、朱主张就世间万事万物而体认天理。格物穷理,是教人从待人接物的具体事情中去体认道学家所讲的天理。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则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致”,有推致和穷尽两重意义,这和“格”字的意义相近。致知是指通过格物达到对于天理的真知。
(2)朱子学——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①天理与三纲五常的紧密联系,提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②“格物格致”的深化:“物”的概念
“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4、程朱理学的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
明初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3)用纲常礼教更加束缚了人的思想。
(4)传播海外,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陆九渊(南宋)王阳明(明朝)
2、陆九渊的“心学”主张
(1)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
(2)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得天理。
3、王阳明的“心学”主张
(1)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
课后小结
孔子贵仁,孟子贵义,儒家重伦理,讲信修睦,通仪礼。程朱理学直承孔孟而又继续发展,使之从传统启蒙思想上升为中国传统哲学。这种传统的中国哲学,是中国人对宇宙现象与人的生存原则的一种领悟和把握,并把这种领悟和把握的基本精神贯彻于实际践行之中。孔孟儒学乃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启蒙,至程朱理学才使中国哲学形成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哲学体系。程朱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里程碑。
复习总结
1.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2.宋明儒学新发展
3.鹅湖之会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实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
朱、陆素来观点对立,“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彼此不和”,在学说上各执一端,早已形成了各自独立的思想体系,成为南宋理学上的两大派系。
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使两人的哲学观点“会归于一”,于是出面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前来与朱熹见面。六月初,陆氏兄弟应约来到鹅湖寺,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就是著名的“鹅湖之会”。
4.北宋的程颢、程颐(合称“二程”)
程颢被习称为“大程”,河南洛阳人。北宋儒家学者,著名哲学家,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程颢青少年时代就学于周敦颐,他的思想发展和其他理学家一样,受到佛、道学说的一定影响,再加到儒学。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因二程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故世称其学为“洛学”。
5.佛教的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谛是真理的意思)、“八正道”、“六道轮回”等等。
“四谛”的第一谛即苦谛—人所经历的生老病死一切皆苦。
第二谛是集(集是因的意思)谛—一切苦难的原因在于人有欲望,就会有行动,就是造业(造孽),就要轮回(转世)。
第三谛即灭谛—必须消灭一切欲望,才能消灭苦因,断绝苦果,达到不生不灭的涅盘境界。
第四谛为道谛—只有按“八正道”修道,才能消灭一切欲望。
“八正道”即正见解,正思维,正语言,正行为(正业),正生活(正命),正精进(毫不懈怠),正念,正定。
6.道教的教义
7.理学对儒家思想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理”是程朱理学的核心,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原则,即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也是天理在人间的具体表现;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出来,“天”的主体地位也被“理”取代了。
理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理”,是产生万物的本源,是离开事物而能独立存在的一种什么东西,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主宰,是天下万物永恒普遍原则。它体现在社会是儒家三纲五常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是人性;要通过“格物致知”方法,即接触天下万事万物去体会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与最终贯通;个人修养要以天理为准则,要“存天理,灭人欲”。
课堂练习
1、程颐认为:“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这段话的实质是
A.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B.宣扬儒家伦理道德
C.强调理为万物之本
D.倡导建立和谐社会
2、王阳明在镇压农民起义时感叹地说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为此王阳明主张
A.格物致知B.致良知
C.经世致用D.内省自修
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配套课后练习题。
高三历史复习教案精选篇13
1.通过阅读教材,知道古代希腊的两个文明中心发源地,了解希腊城邦的一些基本史实。
2.能准确简述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状况,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3.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亚历山大东征的基本概况,分析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正确认识古代世界主要战争的两面性作用。
雅典民主政治
正确认识亚历山大东征
情景导入法、讲授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2022年我国将举办冬季奥运会,这使北京成为第一个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将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城市。
同学们,你们知道奥林匹克起源于哪里吗?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知识点一希腊城邦
1.地理位置: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半岛西岸、黑海沿岸、意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岛等地区。
2.希腊最早的文明产生于爱琴海地区。这一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3.希腊城邦出现的时间:公元前8世纪;突出特点:“小国寡民”;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
知识点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4.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
知识点三亚历山大帝国
5.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边陲的马其顿成为军事强国。
6.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领3.5万大军,进攻波斯帝国。
7.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但是,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希腊城邦
1.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文明最早产生于哪里?主要有哪些文明?
爱琴海地区。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2.希腊城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这主要与什么有关?
“小国寡民”。与地理位置有关,希腊多山,不利于统一。
3.希腊城邦的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你知道二者有什么区别吗?
只有公民才能占有土地,公民可以享有很多权利,同时,参军打仗是公民的义务。非公民包括外邦人和奴隶。外邦人没有政治权利,不能占有土地。奴隶几乎没有任何权利和自由。公民与非公民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二者界限分明,非公民转化为公民,极为困难。
探究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阅读下面的材料,探究问题。
雅典民主政治家伯里克利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
(1)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最高权力机构是什么?
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
(2)如何认识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奴隶制民主政治?
①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条件,把古代世界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②占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它本质上仍是少数奴隶主对广大奴隶的专政。
探究三亚历山大帝国
1.阅读教材,说出亚历山大东征的开始时间、背景、过程、结果。
开始时间:公元前334年;背景:马其顿的强大;经过:击败波斯大军——攻占地中海东岸——埃及——灭波斯;结果: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
2.有人说:“亚历山大东征是一次侵略战争,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对此,你如何看待?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但是,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大量工商业者随军队流动,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四)归纳总结整体感知
(五)课堂检测巩固新知
见本书对应练习。
在本课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探讨了雅典民主政治和亚历山大东征这两个重难点问题。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引导学生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能够结合当时的背景来分析评价。学生们对于此类探究活动很感兴趣,各小组都能够积极发言,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高三历史复习教案精选篇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19世纪音乐发展的社会背景;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点;结合时代的变化理解20世纪的音乐流派及发展方向;
(2)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认识音乐的发展与时代变迁间的关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全面评价摇滚乐;影视艺术兴起和发展的条件、作用;理解影视艺术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
(3)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鉴赏影视作品的水平和审美情趣。影视艺术兴起和发展的条件、作用;理解影视艺术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提高学生鉴赏影视作品的水平和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
(1)分析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的音乐产生的背景;
(2)进行音乐欣赏,进入音乐情境,加深对音乐意境的理解并形成对不同类型音乐的进一步认识;
(3)主要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影视素材,以情景再现的形式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欣赏音乐名作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学习音乐家执着追求、热爱生活的精神和爱国情操;
(2)影视艺术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了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杰出的影视艺术家创造了优秀的作品,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
【教学重难点】
1.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点。电影、电视艺术起源与发展进程;
2.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1.系统讲解与多媒体相结合,构建知识体系;
2.探究问题,课堂讨论,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1.“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1)19世纪音乐发展的社会背景。
①欧洲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促使文艺格局的面貌发生了变化。19世纪上半期欧洲一些国家如英、法、德意志、意大利、奥地利等国都在不同程度地进行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力量日益壮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音乐艺术逐渐从封建主义的束缚和教会的压抑下解放出来,开始走向更广阔的社会阶层,更深刻地表现人性,反映更加丰富的社会生活。
高三历史复习教案精选篇15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对历史现象一般都能形成比较感性的认识,但由于初中阶段对历史学科的不重视,历史知识基础普遍非常薄弱,还不太适应高中历史的模块式教学,历史思维能力也很稚嫩,有待于培养提高。对于古罗马政治,由于学生在初中学习中接触过一些,因此对古罗马国家的形成、帝国的扩张有粗浅的印象,但古罗马法律知识,初中教学中从未涉及,学生知识储备为零。
教学方式:
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利用图片、文字、音视频等信息技术手段
技术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知识与能力:了解《十二铜表法》;万民法;《民法大全》等基本知识;理解并掌握罗马法的核心内容、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提高阅读各种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归纳表达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个别案例的思考,合作讨论,培养学生掌握从政治、经济背景中分析历史发展趋势的方法;通过阅读分析材料,使学生学会古今知识联系思考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罗马法起源与发展的过程,认识到罗马法的演变是古罗马历史变迁的反映,罗马法对世界文明进程影响巨大;认识到进行法制建设的艰难性;理解不断发展的法理观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价值,值得珍惜和弘扬。
教学重点:罗马法影响深远,泽被后世,如何理解其影响。
教学难点:罗马法从产生到最终体系完成跨越千年,其中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清晰地整理出脉络,并使学生对每一阶段罗马法的发展原因有所了解。
4、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课件:古罗马司法女神塑像】
同学们好,如果说古希腊以民主著称于世,古代罗马就以法律闻名于世,我们先观看一尊古罗马司法女神塑像,观察她手中拿的物品,分别象征着什么?宝剑、天平和蒙眼的装束,分别象征着正义、公平、权威和不带主观色彩的理性。这是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所决定的,但法律发展之路绝非易事,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在西方世界影响最大的古代罗马法的发展的道路。
讲授新课:
一、什么是罗马法?
【课件:罗马法的释义】
引导学生阅读定义,初步建立对罗马法概念的印象。
二、罗马法的发展历程
引导学生思考:罗马法发展历程跨越千年,之间呈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请结合教材,划分罗马法发展的几个阶段。
【课件:案例一】
展示“罗慕洛将军的遗嘱与遗产纠纷案件”,请学生分析法官判案的依据,由此
总结并加深习惯法的特点的认识。
比较习惯法与《十二铜表法》,找出其区别。
【视频:古罗马领土的扩张】观看古罗马领土扩张视频,并结合课本归纳,领土扩张带来了哪些新问题?罗马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都有哪些原因?(设计意图:用形象直观、高度概括的视频材料呈现罗马的扩张,增强学生对其扩张的深入认知,了解其速度、规模、范围、相应时间,并深入思考其原因与影响)
【课件:古罗马领土扩张带来的问题和影响】客观上形势所迫,公民法内容不足以满足国家发展的需求;主观上统治者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他们颁布的法令也成为罗马法的组成部分,此时法学家也不断提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先进思想。
【视频:《埃及女王入罗马》】
观看视频短片《埃及女王入罗马》,引发学生兴趣,并进一步思考,随着罗马疆域的不断扩大,大量非罗马公民成为罗马国家境内的被统治阶层,他们不能得到罗马公民的身份,这对国家的长治久安是否有利?(设计意图:增强对历史现象的直观感受,增强历史现场感,并进一步思考其出现原因与带来的新矛盾)
【课件:西塞罗《论法律》片段】阅读材料,指导学生去辨析理解法学家西塞罗提出的自然法原则其内涵。
引导学生总结万民法形成的原因。
讲述6世纪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