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教案历史

|新华

高三教案历史篇1

秦朝统治

教学建议

秦能统一中国的原因和秦朝的历史地位应从客观上的需要和可能两方面探索秦统一的原因。

(l)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④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

⑤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

(2)从秦国来说,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①秦国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②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

③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

④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秦具备完成统一的主客观条件。

(3)历史地位

②开创了对中国历史有深远影响并被后世继承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秦朝因_而亡,给予汉及后世统治者以深刻教训。

④秦修筑的万里长城是影响深远的古代伟大工程。

高三教案历史篇2

第二节洋务运动

重点: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教学用具;相关图片和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回忆“19世纪60年代的清政府面临什样的局面?面对这样的局面,清朝政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

二、洋务派与顽固派

让学生阅读“洋务派与顽固派”一目,回答: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各派的代表人物是谁?他们的主张是什么?统治者慈禧在这件事上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为什么会采取这种态度?

引导学生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张,讨论他们主张的异同,并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比较两者哪一个较进步。并思考为什么会在19世纪60年代兴起洋务运动,即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前提条件。

三、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组织学生分组学习讨论“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一目,制作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并记录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由学生概括“洋务”和“洋务运动”的概念,教师进行总结。

各组展示本组所做的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集各组所长,总结出的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

各组提出本组的问题,教师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或由学生自己回答,或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答案,或由教师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含义,强调“长技”主要指西方的先进技术,“自强”体现强兵、创办军事工业。对比“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异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清政府对待列强侵略的态度由坚决抵抗转变为妥协求和,认清清政府逐渐被洋人控制的时代特征。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洋务派以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为洋务运动的开始?

出示“江南制造总局”和“开平煤矿”两幅历史照片,让学生分析两张照片中的建筑物外观的特点的不同之处,由此深入分析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在其活动中的体现。简单介绍洋务运动的基础理论-“中体西用”论。

由学生回答:洋务派兴办近代民用工业的根本目的。并向学生介绍,此时李鸿章等人已经认识到:西方列强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生产商品,并以高价出售给中国。因此,洋务派此时兴办近代民用工业也有抵制外国商品倾销的意图。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洋务派创建近代工业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就、遇到哪些困难、存在哪些问题?并使学生认识到,洋务派在兴办近代工业和建立近代海军时,是地方的几名大员干吏各自为政并无领导核心。通过让学生分析兴建近代海军的目的,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抵御列强入侵也是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洋务运动的破产

在分析列强对待洋务运动的态度时,教师要强调列强一方面希望中国创办近代工业,这样有利于其商品在中国的倾销(中国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使其商品在最初一段时间很难在中国打开市场),另一方面,他们不希望中国富强,因而,只向中国提供已经落后的技术和淘汰的产品。其他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正确评价洋务运动,学生可以根据对前面两目的分析得出。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制作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等,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异同、洋务运动失败原因、评价洋务运动,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二节洋务运动

一、洋务派与顽固派

二、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2.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19世纪70年代-90年代)

3.洋务派创建的海军(北洋、南洋、福建水师)

4.新式学堂的出现

三、洋务运动的破产及其影响

高三教案历史篇3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古代中国人民在天文学、数学、农学、医药学等方面的杰出贡献,重点掌握诸多世界之最。

(2)理解: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中国和世界文明的作用。

(3)运用:分析中国古代科技辉煌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了解科技发展的历程,明确成就与贡献的史与论的关系。

(2)了解两汉和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的黄金时期,发现古代科技成就的取得往往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特点。

(3)了解不同时期科技发展的特点,能提出关于贡献、发展特点的个人见解,与同学进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勉励‘自己刻苦学习,立志成才。(人生理想)

(2)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伟大智慧和杰出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人生态度)

(3)体会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中国古代的主要科技思想及影响

难点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经验性和实用性特征,探讨近代中国科技发展停滞不前的原因。

教学过程

新课学习

(一)四大发明

1.造纸术

展示图片甘肃天水汉墓出土的纸地图

中国古代起初把文字刻在甲骨、青铜器上,后来更多使用竹木简和缣帛做书写材料。但是竹简太重,缣帛太贵,很难推广。西汉时已发明植物纤维纸,但纸质粗糙,不适于书写。到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这种纸原料易得,绳头、乱麻、树皮、桑根、藤、苔、竹子、稻草、麦秆、布片都可以用做造纸的原料,并且纸张质地细腻,集中了缣帛与竹简的优点,被时人称为“蔡侯纸”,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一项重要发明。

2.印刷术

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年)印刷的《金刚经》。

雕版印刷:雕版印刷每印一页书就得雕一块版,雕错一个字就要重新换版。北宋初年刻印《大藏经》,雕版多达13万块,费时12年。

活字印刷:毕舁发明的活字是用胶泥刻成单个反体字烧制而成,排版和刷后可拆散保存,反复使用。此后又出现木活字,至13世纪出见金属活字。

发明印刷术的意义。

活字字印刷节省印刷费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对人类的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13世纪中期,活字印刷术传到朝鲜,以后又从西方传到欧洲。它有利于文化的保存和传播,为世界文化的交流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3.火药

唐代,人们在炼丹制药时偶然发明了火药。最早关于火药的记载见于唐初孙思邈著的《丹经》,称做硫磺伏火法。

火药的作用:唐朝末年火药已用于战争。五代和宋朝时,火药还广泛应用于狩猎、开山、采石和火器。当时的火器主要有火炮、火箭、火蒺藜、突火枪等,威力巨大。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人欧洲,在西方社会产生巨大震动,它在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战胜旧贵族的斗争中起了重大作用。

4.指南针

指南针在四大发明中历史最为久远。早在战国时人们就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此后又出现了指南车、指南鱼等。北宋时进而发明了使用人工磁体的指南针。

指南针的作用:指南针发明后,人们用它来辨别方向,后来被应用于航海,13世纪,指南针传人西欧,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二)《石氏星盘》和浑仪

天文学:古代天文学起源于人类时令的获得和占卜活动,是以观察和解释天体的物质状况为主的学科,主要包括天象观测、天文学著作和天体测量方面的成就

发展的原因:①为了采集、狩猎及农牧业的需要,通过观察天象、明方向、知季节、告农时、逐渐积累天文知识,萌生和发展了古代天文学。②政府的重视。

成就:

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以及哈雷彗星的记载。

源自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书中的《石氏星表》测定了120多个恒星的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为了更好的观察天体,发明了许多先进的仪器如浑仪、简仪等。

(1)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已有关于日食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

(2)我国对彗星和哈雷彗星的记录分别比欧洲早1000多年和670多年。

(3)中国古人对太阳黑子的记录,比欧洲早800多年。

源自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书中的《石氏星表》测定了120多个恒星的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战国时齐人甘德作《天文星占》,魏人石申作《天文》,后人把这两部书合编起来,叫《甘石星经》。)

(1)东汉科学家张衡(78~139)发明的水运浑象仪,对浑天说得到承认起了重要作用。他关于地球为圆形的见解比西欧人早1000多年。张衡还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到千里以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曾经成功地测定出发生于陇西的一次地震。

(2)唐代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683~727)与梁令瓒共同创制了黄道游仪,用它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动,这在世界上是首次。一行还主持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并制成了以水流为动力的水运浑象仪。

(3)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1231---1316)制成了一种新型浑仪一“简仪”,它具有实用、简便、灵巧的特点,比欧洲发明同类仪器要早300多年。郭守敬还主持了全国的天文和大地测量工作,测定的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值极其精确,受到世界天文学界的推崇。

4.历法

郭守敬编制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它以365.2425日作为一年,同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时间只差26秒。

(三)算经和圆周率

1.春秋战国时期的数学成就

(1)春秋时期已出现九九乘法口诀,至迟春秋末已发明度量衡。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筹算计算法。算筹是一种10多厘米长的竹棍,在元代出现珠算法以前,一直使用这种筹算法。

2.两汉时期的数学成就

(1)成书于西汉时期的《周髀算经》,最先提出了几何学中勾股定理的一个特例,即“勾三股四弦五”,这比西方早了约500年。

(2)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总结了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书中记载了田亩面积和谷仓容积的计算方法,还总结了正负数加减运算、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以算筹为计算工具、以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制记数系统来计算的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算盘的特点:制作简单,物美价廉。

运用与普及的原因:①珠算运算法编成歌诀流利顺口,配合小九九和十进位值制计数法,运算如飞;②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的繁荣,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发展。人们可以用珠算法解决加减乘除进和开平方,开立方等运算问题。

传播:明朝时,珠算法以及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及世界上其他地区。

3.南朝时期的数学成就

南朝宋、齐之际的祖冲之(429~500)在刘徽割圆术的基础上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在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领先世界达1000年之久。

(四)古代农书

1.《齐民要术>

编写于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作者是北朝的贾思勰。《齐民要术》共10卷,92篇,内容十分丰富,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还提出了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许多宝贵思想。

2.《农书》

编写于元代,是王祯通过反复调查研究,综合前代有关农业知识和南北方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编写而成的。全书37卷,13万多字。

王祯《农书》的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方面,其中《农器图普》占全书篇幅的4/5,附有306幅插图。这部农书特别重视用机械代替简单工具,用水力代替人力和畜力,对提高生产力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书中还详细记载了冶金“水排”、水转大纺车、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等在世界范围产生了深远影响的重

大发明。

3.《农政全书》

由明代徐光启(1562--1633)编写,它系统总结了历代农业、工业积累的经验,并参照吸收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在博采古今农学大成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达到了传统农业科学的顶峰。

(五)医学成就

1.《黄帝内经》

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是中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该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中医学五大核心理论——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形神学说、天人学说都源于此书。

2.《伤寒杂病论》

东汉张仲景撰写的,它论述了“望、闻、问、切”四诊疗法,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张仲景也被后世称为“医圣”。

3.名医华佗

东汉人,精于方药针灸,还擅长外科手术,发明了最早的麻率药剂“麻沸散”。此外,华佗还认识到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发明了五禽戏,这是最早的体育保健体操。

4.《本草纲目》

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作者是明代李时珍。这部书共52卷,190万字,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本草纲目》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推进了世界生物学的发展。

《本草纲目》按无机界、植物界、动物界三个层面十六部,“从微至巨”、“从贱至贵”排序分类,含有近代生物进化思想。书中还指出猿猴和人相似的地方,注意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记载了金鱼、鸡等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其中有关资料曾被达尔文论证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变异时所引用。

1647年,《本草纲目》首次被译成拉丁文,以后又被译成英、日、德、俄等多种文字,其中英文译本达10余种,流传于世界,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高三教案历史篇4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探究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通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情境—体验-探究-感悟”教学模式。鉴于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必修一和必修二模块中有关政治和经济史的内容,所以本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创设具体的情景,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逐步探究。

在此模式下,体验互动,学生分组活动:课前,将学生分成四个调查小组:第一组—地主阶级抵抗派、第二组—洋务派、第三组—早期维新派、第四组—康梁派小组,各自收集相关人物的有关材料,包括他们的观点和具体行为,最后选派中心发言人总结陈词(形式不限)。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调查,收集资料,参与互动,锻炼学生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教师肯定学生的成果,并加以适当补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艰难历程及其与救亡图存的紧密联系,体验先进人物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使学生认识人生价值的实现不仅取决于个人志向和奋斗,也受社会条件的制约,今天社会主义制度为我们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奋斗进取的精神不能改变。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是难点,之所以将其确立为难点,主要是因为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必修一和必修二模块的知识,它和列强侵华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这一难点主要通过教材和相关材料让学生活动探究,教师总结。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单元导言分析

一、开眼看世界(19世纪四五十年代)

1、背景:当英国鸦片走私船开始频繁出没于中国东南海域的时候,清朝君臣对其一无所知。(划书)鸦片战争一败涂地。(记)

在开眼看世界之前,难道清朝的君臣国民都是闭着眼睛的吗?

材料一、1559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达北京,官员在《会典》书籍上查不出有意大利这个地方,就坚决否认世界上有意大利。幸而《会典》上有大西洋国,于是利玛窦只好自封为大西洋国民。

材料二、因为许多洋人不肯向中国官员下跪,于是许多中国人便认定洋人的腿弯不了,倒下就站不起来。清朝的君臣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周围国家都是蛮夷之国,禽兽之国。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当时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无知,不了解世界形势的发展。

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颜面尽失,不得已向蛮夷之邦——英夷,屈辱求和,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这场战争给古老的中国带来巨大的冲击,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率先惊醒,开始开始睁眼开世界。

2、代表人物(地主阶级抵抗派)

(1)林则徐

1996年,中科院北京天文台陈建生院士(林则徐老乡)发现了一颗小行星。按照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的规定,谁发现了小行星,谁就拥有命名权。提议将新发现的这颗小行星命名为“林则徐星”。由于林则徐的禁毒和治水业绩,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公认,因此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了中科院的建议。

①活动:设立译馆,编译出《四洲志》和《各国律例》。《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为了解对手,设立翻译馆,所得夷书就地翻译。积极探究西方军事科学技术,引进西方先进的船舰大炮加以仿制(P69插图)。主张建立一支新式海军。

《四洲志》简要叙述了世界大五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地界地理志书。

②评价: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

①活动:编撰出《海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在书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作者为什么要编撰此书呢?(参看课本资料回放)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创作背景:1841年8月,魏源在镇江与被革职的林则徐相遇,两人彻夜长谈,林则徐把《四洲志》的全部资料送给他,嘱托他编写一部激励世人、反对外来侵略的著作。他以《四洲志》为基础,广泛搜集资料,编写成《海国图志》50卷。此后,他对《海国图志》一再增补,10年后,全书达到100卷。

“师夷”内容?魏源说:“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说明他认为西方近代文明的长处主要在什么方面?在军事技术上。

此书地位:《四洲志》纯是一部译作,而《海国图志》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结构和理论方法。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一部由国人自己编写的有关世界各国情况介绍的巨著。此书出版后传入日本,曾在明治维新中起过一定的作用,

3、影响

(1)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洋务运动,就是受魏源“师夷”思想的影响,并加以发挥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是治民(镇压太平天国),与“制夷”不同。

(2)此后,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也接连出版。

然而,新思潮的萌发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响应。也没有能够从理论转化为大规模的实践。史学家蒋廷黻曾说:“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会考不考)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内忧外患的局势。要求学生解释内忧外患、

2、代表人物: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

3、内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说,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李鸿章:“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有人评价洋务运动他因模仿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是零卖的,不是批发的。(只学习器物,不学习制度,思想文化)

4、目的: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5、实践: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6、失败原因: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使洋务派“自强”的迷梦破灭,“中体西用”的思想也失去原有的意义。失败的原因:未从根本上变革封建制度。把西方的先进技术嫁接在落后的封建制度上,违背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才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原理,注定破产。

三、维新变法思想

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上层是如何向西方学习的?维新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1、早期维新思想(会考不考)

(1)背景:洋务运动的开展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60年代以后。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

(3)主张

①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②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③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指导学生辨析洋务派与早期维新派的差异。

2、维新变法思想

1、时间:19世纪90年代初。

设问:有哪些核心因素推动了维新运动的深入发展?

l政治:帝国主义侵略加剧、瓜分高潮。

l经济: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l思想:早期维新思想的发展。

l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2、代表人物:(资产阶级维新派)

(1)康有为

P70页历史纵横

①活动:

A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

解放后,万木草堂一度成为一家锁厂的车间。后来又成为了40户居民居住的大杂院,住户在里面修厕所、打墙壁,严重破坏了房屋结构,仅墙体破坏就达到了20%,很多建筑部件和文物遭到破坏或遗失。2004年,广州市投入1300万元迁出40多户居民,又投入230多万进行了全面的修缮,2007年,百年草堂得以“重见天日”,免费重新向公众开放。

B撰写《新学伪经考》。

内容;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

作用: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扼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1898年春在上海刊行,后曾三次被清政府下令毁版。此书遭毁版的原因是什么?借经学之名,行改制之实。

C撰写《孔子改制考》

内容:宣称(偏于保守的)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

②理论特点:“移花接木”——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③作用:康有为的这些看法,虽都不科学,但却有力地抨击了封建顽固势力。

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一书提出,如不变法“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既然是他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什么还要维护清朝统治?有人说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人。他为什么要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因为这样“既合乎古训,又适宜诗时局”可以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它既反映了康有为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挑战的精神,及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也暴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而导致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

④评价:思想界之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2)梁启超

①活动:发表《变法通议》。

《变法通议》是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夕撰写的一组政论文章,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伸民权、设议院: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变法措施另外还有要重视教育来开启民智,变革科举等主张。阐述变法的必要性,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认为变则存,不变则亡(变法图存)。

(3)严复

①活动:发表《天演论》,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即民主君仆,主权在民)

《天演论》是严复翻译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这是一本宣传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通俗小册子,在《天演论》问世以后,“天演”、“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新名词很快充斥报纸刊物,成为最活跃的字眼。胡适的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3、实践: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

结果:最终失败。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新政从此日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除了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外,所有新政全部都被废止。

失败原因:

戊戌变法失败后,作为主要领导人之一的谭嗣同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慨,请分析他无力回天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太过脆弱,封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什么时候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土壤上的资产阶级,技术依赖外国,受制与外国;开办企业,要封建官府批准,自然也向官府妥协。因此对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缺乏彻底反封建反侵略的勇气。比如思想上“托古改制”,政治上不敢否定君主专制,经济上不敢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

②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比如辛亥革命有同盟会,而戊戌变法没有,他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幻想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实现自上而下的改革。也没有军队。

③脱离广大人民群众。资产阶级的剥削本性,也害怕人民群众。比如康有为的《上清帝第五书》中提到:“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脱离群众就使得他在面临封建守旧势力的进攻时不堪一击。6

④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列强只想或大在华侵略势力,不响中国富强,戊戌政变前,维新派向英美日公使祈求支持,结果都落了空

影响:①作用: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维新派着重宣传“兴民权”,大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另外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断发易服等措施都有助人们摆脱蒙昧,存进人民觉醒。所以有人用“观念转变、黄金万两”来形容它的影响。

②评价: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提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什么?百家争鸣。

高三教案历史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思想

老子《老子》;孔子“五经”

诸子百家

科技

天文

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十九年七闰

《甘石星经》

物理

《墨经》

文学

《诗经》

屈原《离骚》;诸子散文

艺术

《妇女凤鸟图》《御龙图》嵌错赏功宴乐铜壶、编钟

医学

扁鹊与四诊法

教学建议

复习课设计

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在讲述本课内容之前,引导学生回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了解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思想

本部分内容包括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和成就。本部分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可以在学生回忆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并引导学生对各思想家的思想进行评析。

二、文学

本部分内容包括《诗经》、屈原和诸子散文。《诗经》、屈原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可以在学生回忆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于初中课本未涉及的内容加以强调。

在讲述诸子散文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学过的语文知识了学习这部分知识。并让学生认识到诸子通过其散文向世人阐述其思想。

三、艺术

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历史图片讲述这部分内容。

四、天文和物理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天文成就,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内容。并强调天文成就的年代、比西方的时间。

战国时期物理学的发展是以前学生没有学过的,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当时中国物理学取得的成就。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

五、医学

本部分内容学生也已学过,教师引导学生简要回顾即可。

重点——对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巨变时期,代表社会各个阶级和阶层的人们从各自经济、政治利益出发,形成了各种学派,儒、法、道是其中重要的学派。

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其中,儒家思想,构筑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正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三者的综合,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重点——对孔子的评价

自汉代至清朝,被尊为“圣人”的孔子一直被尊崇。“五四”时期提出“-孔家店”,孔子被否定。建国以来,对其评价更是经历了一个大起伏过程。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其是誉毁不一,先是肯定其在历的进步作用;在强调阶级斗争的年代,又受到了批判。“-”期间,孔子被全盘否定。在”-”结束以后,开始公正客观地评价孔子。综合建国以来对孔子的评价,主要观点如下:

关于孔子的阶级属性:一派观点认为孔子是封建文化的代表,也是新兴的地主阶层的代表,其思想保守多于进步,妥协多于反抗。这派人多数持西周封建说。另一种观点认为,孔子是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有人提出,孔子生活在奴隶社会,但顺应了社会变革的潮流,是奴隶主阶级中的改革派。

关于孔子的思想结构:第一种观点认为“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第二种观点认为“礼”是孔学的核心。还有人认为“仁”与“礼”组成孔子的思想核心。

关于孔子思想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有人指出,孔子是国际性的历史人物,其影响远及世界。也有人指出,孔子思想是中国长达二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与思想基础。孔子学说成为历代统治思想的基础,但又是封建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

关于孔子与当代及未来社会的关系:一种观点认为,儒家思想作为历史的产物,只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另一种观点认为,孔子及儒家思想不仅有研究价值,而且作为一种精神资源,有着实用价值,对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则从知识经济新特点角度,抛弃了过去一贯尊奉儒学的观点,认为儒学不符合当代社会的实际。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局面形成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第一次文化高峰,出现了文化繁荣的局面,是中国历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其原因如下:第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二,阶级关系的变革、奴隶制的崩溃、封建制度的建立等一系列社会变革,为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前提。第三,激烈动荡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变革,使得思想异常活跃,迫使人们去思索,众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第四,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的需要和政治要求,纷纷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让其为争霸战争和社会变革出谋划策。这种宽松的环境和优越的地位,有利于文化繁荣。第五,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批有知识、有才干和敢于表达自己政治观点的思想家。第六,民族融合的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扩大,丰富了华夏文化,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典型例题

例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到一端”、学派众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

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非常活跃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③学在官府局面的改变,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④科技生产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

A.①②③④都正确B.①②③④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③③④不正确D.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

答案:D

例题分析:此题旨在培养学生对照材料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该题是一道复合选择题,只有经过了①、②、③、④项的首先筛选,才能在A、B、C.D四项中得出正确答案;经分析理解可知:①是背景,②③是史实,唯有④项中科技生产“迅速”发展不妥,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更不对;因此D项是正确答案。

例2阅读下列材料

“欲天下之窗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落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请回答:

(l)上述思想是我国战国时期_____、的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是_______。

(2)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在阶级社会里,上述思想能成为现实吗?

(3)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分析上述思想有何积极的进步意义?

例题分析:本题提供了墨子有关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一段材料,主要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考查对这段材料的理解。回答时,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联系先秦时各派思想家的主张,提炼出材料的“兼爱”“非政”思想。回答第二问时,主要从矛盾论和阶级矛盾等观点进行分析。要联系墨子代表的阶级利益、有关战争观等,评价墨子思想的进步意义。

答案:

(l)墨子;“兼爱”、“非攻”

(2)①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贯穿一切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②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统治阶级总是要竭力维护自己的阶级统治,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而被统治者总是要反抗剥削,摆脱贫困,因此,在阶级社会里,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不可能成为现实。

(3)从历看,墨子的上述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要求人们相亲相爱,互助互利,和睦相处,安定团结,共同富裕,这代表了广大人民

高三教案历史篇6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难点:《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手段: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flash动画;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分析的综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中国近代史知识回答:近代侵略中国最凶恶的国家是哪一国家?回忆边疆新危机时期,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情况。由此,导入新课。

二、战争爆发的背景

引导学生回忆日本何时以何种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带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根据日本资本主义制度的特点、日本自然环境等因素,分析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存在的困难。教师利用史料让学生分析日本统治集团采取的解决方式并简要介绍其“大陆政策”。

教师提供的史料:

“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台湾可垂手而得矣。”

引导学生回忆此时19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阅读书中提到的各列强欲通过日本侵华获得的利益,使之理解为何西方列强采取纵容或默许态度。并分析列强“调停”的本质和“调停”失败的原因。

强调日本利用朝鲜东学党起义设下圈套,欲促成中日冲突。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中日甲午战争的导火线。

让学生阅读书中有关“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的引文、“礼部右侍郎志锐的奏折”的引文、有关李鸿章对驻朝清军统帅的命令的补充材料、战争爆发后慈禧的态度、李鸿章的政策,由学生预测战局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清廷的腐败必将导致战争的失败。

二、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利用《甲午战争》flash动画讲解战争经过,并在讲解过程中介绍清政府对敌进攻策略的错误判断。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一部分内容,回答:李鸿章是如何将其避战求和的政策贯彻与战争的始终的,这一政策的执行,对战争有什么影响?

让学生阅读文中关于日军在旅顺进行大屠杀的`补充材料,激起学生对侵略军的愤恨。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播放有关签订《马关条约》的视频资料,使学生了解日方的咄咄逼人与中方的忍辱求和。

让学生回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与《马关条约》的内容进行对比,并逐条分析条约将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在分析条约的影响时,要引导学生从资本主义世界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时代特征入手分析。

四、三国干涉还辽

引导学生回忆初三世界史所学内容,俄国一直垂涎中国东北;1892年俄、法签订条约结为盟国;德国在太平洋地区占有一些岛屿,不乐见日本在远东势力的强大。使学生认识到:三国干涉日本侵占辽东半岛,其根本目的在与维护自身的在华利益。

五、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利用书中《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形势图》讲解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的经过。让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台湾军民抗日斗争的补充材料,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分析、讨论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列强对日本侵华所采取的态度、清政府对战争采取的政策、预测战局的发展、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上述活动,提供与教学有关且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材料,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1.日本的"大陆政策"

2.国际形势及列强的态度

3.国内形势及清政府的态度

二、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1.战争的爆发

2.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3.战争的两个阶段及主要战役

4.战争的性质及结果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主要内容和影响

2.三国干涉还辽

四、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1.全国人民反对割地议和

2.丘逢甲、徐骧组织抗日义军

3.台湾保卫战

    682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