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制取氧气教案
我们将会学习到许多有趣且有用的知识。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风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三化学制取氧气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三化学制取氧气教案 (篇1)
说教材
《制取氧气》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本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基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气体制取实验,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思路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良好的基础。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实验室制取物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2)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说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氧气制法的探究
2、难点:催化剂的概念的理解
说教学策略
本课题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综合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因而变演示实验为随堂探究实验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在教学中拟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运用新知识。
说教具准备
分组提供:试管5支、酒精灯、铁架台、5%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小木条、火柴。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空气中约有1/5体积的氧气,但在许多情况下需要较纯净的O2,如何获得的呢?
(二)新课
1、【投影出示图片】
1:人和动物的呼吸、植物的光合作用。
【投影出示图片】
2:工业上用的氧气钢瓶。
师引入:自然界获取氧气主要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实验室中怎样获得少量的O2?
学生猜想,畅所欲言;学生观看、思考。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2、实验探究,合作交流。
(提问)实验室是如何制取氧气的呢?
(引导)利用实验台上的仪器探究这一问题。
参照教材P37图2—14,说出仪器名称和用途,观察药品颜色思考回答。
3、组内交流,明确学习导向。与已学知识相衔接,为探究新知识作准备。
【实验2—5】
①过氧化氢溶液
②单独加热二氧化锰
③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
学生按表格内容做好实验并观察、记录、分析。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提高小组的团结协作精神。
4、展示提高。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实验结果。
(设问)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为什么总要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
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合作意识,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评价)对学生的讨论情况适当赞许和鼓励,并得出初步结论: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取氧气的速度。
学生相互评价。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设问)二氧化锰是一种不溶于水的固体物质,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的性质是否改变了呢?用过的MnO2能否再次使用?
让我们一起完成【实验2—6】。先预测,后实验并认真观察,做好实验记录,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归纳)从实验结果分析得出:催化剂的概念以及在反应中表示方法。
(课件展示)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作用。例举生活中使化学反应减慢的催化剂。表述实验现象,找出催化剂概念的关键词加以领悟。观看,思考,分析归纳出科学的结论。引导学生探究,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
5、展示提高。
(设问)实验室还有其它方法制取氧气吗?此处增加【实验2—7】的实验如: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思考讨论使学生体验到实验室可通过多种方法来制取氧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观察并思考:
(1)上述实验中,使用了哪些仪器?
(2)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O2?
(3)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O2能用此装置吗?
学生分析、比较、交流:
A:固热型制取气体
B:固液常温型制取气体
C:难或不易溶于水
D:密度比空气大
E:密度比空气小。
(设问)制氧气的原理是我们前面学过的化合反应吗?
(课件展示)化合反应实例。师生共同归纳规律,分析发现新问题,指导学生寻找规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由化合反应特点引出分解反应的学习,由实践体验上升到理论思考。
6、分析得出分解反应的概念。
(课件展示)反应物种类,生成物种类,反应特点,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三、小结。
梳理、整合、自我小结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体验,并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
初三化学制取氧气教案 (篇2)
制取氧气化学教案
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操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掌握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催化剂的探究和阅读有关材料,培养勇于创新的科学精
重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难点:催化剂的概念及催化作用。
实验准备:
1、药品:5%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高锰酸钾
2、仪器:大试管,酒精灯、木条、火柴,集气瓶、水槽。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旧识回顾:
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什么性质?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
2、情景导入:
出示氧气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图片,指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纯净的氧气,那如何制得纯净的氧气呢?
3、探究新课
[实验2—5]:过氧化氢制氧气
目的:通过实验探究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现象:
结论:
过氧化氢 氧气+水
讨论:1、用过的二氧化锰能否再用?
[实验2—6]:在用过的二氧化锰中再次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能否再次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结论:1、这种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一变二不变)
2、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做催化作用。
3、硫酸铜溶液对过氧化氢的分解出具有催化作用。
探究: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现象:高锰酸钾是暗紫色的固体,加热后能产生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氧气。同时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
加热
结论: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讨论:用加热过氧化氢与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氧气的反应与化合反有什么不同?
明确: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一变多
A C+B
第二课时:实验室制氧气
1、旧识回顾:
实验室用什么药品制氧气?
2、探究新课:
思考:实验室采用什么装置来制取氧气?
出示:图2-17和图2-18
讨论:
1、在图2-17和图2-18中,使用了哪些仪器?
2、哪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气体收集装置?
3、如何检查发生装置的气密性?
4、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学生陈述:略
教师演示:实验室制氧气的过程
强调注意事项:
1、首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气密性良好,方可进行实验。
2、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3、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破裂。
4、先对试管进行预热,然后对准有药品的部分集中加热。
5、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思考:为什么?),等有大量、均匀、连续的气泡产生时再进行收集。
6、实验结束时,先把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熄灭酒精灯。
(思考:如果先熄灭酒精灯会造成什么后果?)
课堂练习:课后习题
总结:略
作业:
课后反思:
初三化学制取氧气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氧气的制取位于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三。学生学习本课的目标不光是简单的掌握制取氧气的原理和装置,更重要的是能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研究思路,包括原理的研究,装置的选择,收集方法的选择,操作过程等。从而能举一反三,为后面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氢气的制取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在上一次课刚刚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在学习方法方面,学生初步学习了实验基本操作,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和方法。总体来说,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还处于初级模仿阶段。因此,学习本课的重点是氧气的实验室制法。难点是对催化剂、催化作用的理解。
教学目标,首先知识与技能:练习仪器装配的基本操作,了解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性实验,逐步学会利用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通过实验、观察等获取信息,提高分析、归纳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习兴趣,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说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优选一定的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自主实验学习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说教学过程
这堂课我将分为:新课导入,演示探究,分组实验,巩固练习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新课引入
首先,我会带领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接着我会向学生展示一张图片---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提出问题:我们都知道,人是要呼吸氧气才能存活的,太空中没有氧气,那宇航员呼吸所需的氧气是哪里来的呢?自然过渡到实验室制取氧气的问题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演示探究
演示一:分别加热MnO2,KClO3,MnO2和KClO3的混合物,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演示二:用两个试管分别加入等体积的H2O2,向其中一个试管加入少量的MnO2,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观察实验现象。
两个演示实验结束后,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得出KClO3和H2O2都可以用于制取氧气,而MnO2不能制取氧气,但MnO2对制取氧气有加速的作用。而这个加速作用,就是催化作用。从而到处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这一重要概念。至此,学生对催化剂就有了较为形象的理解。接着再继续对催化剂与催化作用进行讲解,本课的教学难点就得以突破。
学生分组实验
通过让学生通过加热KMnO4制取氧气,练习仪器装配的基本操作。学生总结出实验室用KMnO4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简要的说就是七个字“查、装、定、点、收、离、熄”。
巩固练习
这一环节我会分为两个部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课堂练习,我会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2~3道题目,回顾并巩固所学知识。
我也会布置教材上的一些典型课后习题让学生做,在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的同时,学生也能对本堂课的知识进行巩固。
初三化学制取氧气教案 (篇4)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知识点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
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2.反应的原理:
(1)过氧化氢 水+氧气
(2)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
(3)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3.实验装置
4.收集方法:
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赶尽)
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马上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逸出时才开始收集;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
本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
5.操作步骤: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点: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管中药品部位加热。
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离: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撤离水槽。
熄:熄灭酒精灯。
6.检验方法: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7.验满方法: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2)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8.注意事项:
(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固体药品加热时),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
(2)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既可,便于排出气体。
(3)试管内的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4)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试管口约1/3处)。
(5)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的部位加热;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6)用排水法集气时,集气瓶充满水后倒放入水槽中(瓶口要在水面下),导管伸到瓶口处即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集气瓶正放,导管口要接近集气瓶底部。
(7)用排水法集气时,应注意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证明已满。
(8)停止反应时,应先把撤导管,后移酒精灯(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入试管,导致使馆破裂)
(9)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要正放,瓶口处要盖上玻璃片
(10)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小团棉花。
如何提高化学成绩
同学们必须善于阅读课本,做到课前预读、课后细读、经常选读等,既重视主要内容,也不忽视小字部分和一些图表及选学内容,因为这些内容有助于加深对主要内容的理解及拓宽知识面。课后细读时要边读边记边思考,争取能将预习、听课中未解决的问题全部解决。
常见盐与碱的溶解性
钾(盐)、钠(盐)、铵盐全都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碳酸盐只溶钾(盐)、钠(盐)、铵(盐)。
碱类物质溶解性: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溶。
初三化学制取氧气教案 (篇5)
九年级化学2.3制取氧气(二)教案
知识点: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催化剂各类、催化剂的量、温度和反应物的浓度。
2.掌握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的基本操作。
课文详解:
一、有关催化剂及反应速率的探究活动。
【实验1】取三支试管,各加入5 mL过氧化氢溶液,一支中加入0.5 gMnO2,别一支加热,第三支进行对比。用带火星木条分别伸入三支试管中。观察。
【现象】第一支试管中,木条立即复燃;第二支试管中,木条过一会复燃;第三支试管中,木条不会复燃。
【结论1】加入MnO2后,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MnO?2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加热也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由此可见,加催化剂不是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
催化剂不仅不是反应的必要条件,催化剂也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方向,即一个可以发生的反应,不可能因为加入催化剂就不能发生了,同样,一个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因加入催化剂就可以发生了;催化剂也不能改变产率,例如上述反应中,加不加入催化剂,生成氧气的量都是一样的,只是反应的速率有差异。
【实验2】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 mL过氧化氢溶液,一支试管中加入0.5 gMnO2,另一支试管中加入0.5 g红砖粉。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试验。观察现象。
【现象】第一支试管中,木条迅速复燃,燃烧很旺;第二支试管中,过一会才复燃,且燃烧没有第一支试管中旺盛。
【结论2】同一个反应中,可能使用不同的催化剂,但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是有不同的`。
在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中,可以使用的催化剂种类很多。除二氧化锰外,
还有氧化铁、氧化铜、硫酸铜、红砖粉等。日常生活中的猪肝、土豆泥也都有很好的催化效果。
【实验3】分别取四份氯酸钾,每份3 g,各加入0.5 g、1 g、2 g、4 g二氧化锰,并混合均匀,将混合后的药品装入试管内,按右图装置组装好实验装置。加热,并收集一瓶氧气,并观察收集一瓶氧气所需时间。
【现象】
(因具体反应条件不同,所得结果有一定的差异,因此这里不再填出具体所需的时间。)
加入1 g二氧化锰的装置中,产生氧气最快,其次是加入0.5 g二氧化锰的装置,加入2 g二氧化锰的较慢,加入4 g二氧化锰的装置产生氧气的速率最慢。
【结论3】催化剂并不是越多越好,一般情况下,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时,二者的质量比以3∶1为宜。
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催化剂很少时,效果肯定不好;随着催化剂的质量分数的增加,反应物的质量分数也相应的减少,反应速率也就随之降低了。
【实验4】在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3%、6%、10%的过氧化氢溶液,再分别加入0.5 g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里。观察木条复燃的先后顺序。
【现象】10%的过氧化氢溶液中的木条最先复燃,然后依次是6%的,3%的,最后是1%的过氧化氢溶液中的木条复燃。
【结论4】反应物的浓度决定了反应的速率,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二、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
1.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装置的选择。
由于过氧化氢是液体,必须有个盛装的容器,这个容器可以是大试管,也可以是锥形瓶或别的什么容器。气体需要导出,就必须有玻璃导管;收集氧气可以用排水集气法(氧气不易溶于水)。由于过氧化氢遇到二氧化锰就能反应,且无法控制反应速率,故在准备好前,最好不要让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接触,故可在装置中加入一支长颈漏斗。由于长颈漏斗不能控制反应速率,最好用分液漏斗代替。(如右图)
2.检查装置气密性。
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可用以下方法。
⑴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将导管一端放入水中,双手捂住锥形瓶,若导管端有气泡放出,说明装置气密性完好。
⑵用弹簧夹夹住胶管,在分液漏斗中注入少量水,打开活塞,若水不能全部流入锥形瓶中,则说明装置气密性完好。
3.操作步骤。
⑴按上述方法检查装置气密性。
⑵在锥形瓶中装入适量二氧化锰,按右上图装置装配好实验装置。向分液漏斗中注入适量的过氧化氢溶液。
⑶将集气瓶装满水,盖上玻璃片,倒入到水槽中,拿出玻璃片。慢慢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使过氧化氢溶液逐滴滴加入锥形瓶中。反应开始。
⑷导气管有气泡放出时,不要急于收集气体。(锥形瓶内有空气,而且锥形瓶体积大,排出空气的时间需要较长。)一会儿以后,将导气管插入集气瓶内,收集氧气。等气泡向瓶外冒出时,表明集气瓶内已集满氧气,在水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连同玻璃片一起拿出水面,正放在桌面上。
⑸拆除装置,将废液倒入废液缸中,将二氧化锰倒入指定容器,以便回收。
氧气的验满和检验与氯酸钾制取氧气一样,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