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电阻教案

|康华

今天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特定的概念或技能,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它们。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物理电阻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物理电阻教案

初中物理电阻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方法。

2.学会用伏安法测量电阻。

3.加深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实验原理设计电路图,并且能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发现规律,加深对电阻概念的认识。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具学具】

定值电阻、小灯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源、开关、导线若干、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实验室里有些定值电阻没有标签了,你能帮老师重新贴好正确阻值的标签吗?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课题,引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电流可以用电流表测量,电压可以用电压表测量。那么,用什么方法测量电阻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电阻的测量。

二、新课教学

(一)伏安法测量电阻

1.用什么方法可以帮助老师测出没有标牌的定值电阻的阻值呢?这种方法又称( 法),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2.测量长度的实验中我们采用什么方法减小误差的?测量电阻实验中我们怎样减少误差,还需要哪种器材来达到此目的?

3.请设计测量定值电阻实验电路图。

4.请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设计意图:递进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方向,小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学会倾听、拥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喜欢动脑思考。

实验步骤:(学生口述实验步骤)

①调节电流表、电压表的指针到零刻度;按电路图连接实物。调节滑动变阻器到阻值最大端;

②断开开关,按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

③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至适当位置,分别读出电流表的示数

I、电压表的示数U,并记录在表格中

④根据公式RUI计算出R的值,并记录在表格中。

⑤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待测电阻中的电流及两端的电压,再测几组数据,并计算R的值,并求出它们的平均值记入表格中

⑥ 实验结束,整理好实验器材。

(二)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过渡语:我们平常使用的灯泡中的灯丝是否有电阻? 先让学生阅读教材“想想做做”,小灯泡的电阻如何测量呢?

(1)实验电路图(学生完成)

(2)实验步骤

①断开开关,按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

②闭合开关,移动滑片让灯发光正常(2.5V),发光较暗(2V),发光较强(1V),读取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并记录入表格中。

③根据公式RU分别计算出灯泡在不同电压下发光时的电阻,并记I录在表格中,并分析其电阻不同的原因。

④实验结束,整理好实验器材。

(3)、进行实验

将学生分成两大组,分别测量电阻和小灯泡电阻值,改变电压和电流多测量几组数据,算出对应电阻值,同时注意观察小灯泡的亮度的变化,灯丝阻值的改变。

此过程老师巡视纠正学生在实验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

(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完成实验后,各小组进行实验结果总结,实验过程中经验总结。

三、课堂小结

四、巩固练习:见课件

五、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

六、板书设计

电阻的测量

一、伏安法测电阻

二、测小灯泡的电阻

1.原理:欧姆定律

2.电路图:

3.器材:

4.步骤:

初中物理电阻教案(篇2)

教学案例背景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然而物理教材中的学生实验都是按给定的器材,老师讲解规定的操作方法,然后学生实施操作得出一些验证性结论。实验方法、实验思路千篇一律。这样对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基于上述现状,我设想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探索一种以实验为中心的探究教学法,即在教师给定一个实验目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确定实验原理,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过程,教师适时引导、点拨,学生主动发现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去发现规律,掌握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实现以“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教学案例主题

我对这种探究教学法作了初步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把这种教学法以《电阻的测量》为例,向大家展示这种实验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

教学案例事件

在学生掌握了伏安法测电阻的知识基础上,我提出实验问题:现有如下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电源、电阻箱、变阻器、单刀双掷开关、导线。请你在上述主要实验器材(还可自选其他器材)基础上,设计一个物理实验,测出一被测电阻的阻值,并画出你的实验电路,下节到实验室进行测量。

提出问题的结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产生很好的学习效果。课下拿给我看的方案有十几种,对于较好,有代表性的方案,进行集中,做到心中有数。

教学案例问题解决

一、情景,新课引入

利用多媒体投影出示伏安法测电阻的两种电路,然后复习《伏安法测电阻》,自然引入这节课的实验目的。

二延展情景,在实验教学中,进行交流,探讨。

教师:“这节课由同学们自己当一回老师,把你课下设计好的实验方案拿到前面,利用多媒体展示台,给大家进行讲解。”

[反思:通常实验,老师讲解,学生验证。而这节课,我把课堂还给了他们,让他们当上了主角,同学们的积极性都很高,既想让大家看到自己设计的电路,又想看看别人的方法,所以都争着到前面展示台上讲解。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比较典型的方案有如下几种:

1、学生一设计电路

教师评价:等效法的思想,方法比较简单,未知电阻可由电阻箱直接读出。老师的肯定鼓励了学生,学生积极性很高。

2、学生二设计电路

教师评价:半偏法,我指出它的局限性,我们实验桌上最大输出电压只有16伏,而这种方法要求R2>>Rx,所以电路中电流很小,电流表示数几乎为零,即使实验条件允许,测量结果也是Rx与电流表串联的电阻,Rx较小,所以误差较大。不宜采用。但思路不错。

3、学生三设计电路

该生讲解他的电路之前,先指出了第一种方法的缺点:在实验室条件下,不能测大电阻,适合测小电阻。而他的电路适合测大电阻。教师肯定,给予表扬。

4、学生四设计电路

5、学生五设计电路

教师评价:列方程求解的方法,也可以。适时引导,这两种方法都存在着一个问题,话未落,学生抢答:“它的方程里忽略了电源内阻,如果考虑内阻就不能解出未知电阻,我有一个更好的方法,不论是否考虑电源内阻都不影响结果”。

6、学生六设计电路

教师评价:是否考虑内阻都不影响测得电阻,这个方案是老师没想到的,方法简单直观,很好。(学生反应热烈,鼓掌)

7、学生七设计电路

教师评价:类似第二种方法,但它的优点是选择了一块电压表,克服了用电流表示数太小的问题,并且也不用计算,方法简单。

图1、图3、图4、图5、图6、图7的设计者把电路图画在黑板上。

[反思:新课标所关注的是每一个学生在情感体验、态度、思维等多方面的进步和发展,课本上实验基本上是由老师讲解,学生操作,得出一些验证性结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思维的发散性,埋没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这节课主要由学生的讲解,老师简单评价,适时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亲自发现知识。使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拓展了思维,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地分析物理问题和现象.]

三、学生实验,老师巡回指导。

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实验,每一小组都发给一个已知电阻和两个未知电阻,(一个大电阻一个小电阻)以便做对比分析误差。老师巡回指导,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老师及时与学生进行探讨,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使实验得以顺利完成.

四、实验完成后,分组进行实验误差分析、总结。(略)

五、教师总结(略)

案例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加强实验操作能力,让学生在交流中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

一、立足现实,活跃思维。

物理实验对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对物理知识的巩固和运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全国高考物理实验试题由过去的单一、基本的形式向综合性、标准化、高层次方向发展,在考察实验知识的同时,更注重了实验能力的考查。所以我设计的这节课,力求学生主动发现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使学生既适应高考又适应今后社会的发展。

二、提出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探索时间和空间

提出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的探究意识,发现问题的能力通常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后,所能达到的高一层次的思维活动。它具有培养学习兴趣、激励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的效果。在本节课中,我想探索一种以实验为中心的探究教学法,课前我先提出一个问题“设计一个电路,怎样测量一个未知电阻?”实验器材任选。这样,在教学中,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索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成为一个真正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三、过实验交流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本节课中学生想到了多种实验方案,有的方法是老师都没想到的,很具有创造性。我对每一种方法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提高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散,使学生在学到多种方法的同时也体会到面对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四、多媒体先进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探索学习实践的基础。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本节课我重视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发现知识的过程,由学生自己对探究的问题亲自讲解,并与其他学生交流,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深化,对自己的设计进行重新判断,碰撞出灵感的火花。先进的实验设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对自己的方案进行验证、改进。使学生对实验的理解更加深刻。

总之,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运用探究教学法使实验问题答案多样化,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它能让学生在思维发散,开放的空间中进行探索,更加有利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科学态度和创新能力,创新素质。

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很高的,教师会在实验过程中受到更多的挑战,学生经常会想到各种老师所想不到的方法问题,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就是一个咨询者,服务生。必须能及时应对各种突发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更应加强自身素质能力的提高。自身能力提高了,我们才能适应变化,不断思考、尝试进取、自觉实践、总结规律,才能引导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探索,在探索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造。

初中物理电阻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阻的原理。

2.会同时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导体的电阻。

3.了解减小误差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电阻的测量,了解欧姆定律的应用。

2.体验“伏安法”测量电阻的过程;能进行初步的相关电路分析、电路故障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操作、结论的分析,使学生养成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周密严谨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共同完成的操作及实验过程中,养成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

1.会用“伏安法”测量导体的电阻和小灯泡的电阻。

2.电路元件的识别及使用,电路故障的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教学难点

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对实验结论的叙述与表达。

三、学情分析

经过十五章和十六章的学习,学生认识了电流、电压、电阻和电流表与电压表的使用,并在学习了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的实验中,初步掌握了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但学生并没有完全掌握,依然基础不扎实,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是要及时,准确的引导学生如何设计电路,连接电路,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归纳出实验结论等。

四、教材分析

《电阻的测量》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七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和电流表、电压表及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之后利用欧姆定律,进而测电阻的一个实验,它是欧姆定律的实际应用。这个实验起到了让学生对基础物理量深化认识,也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熟练掌握电路的连接,电表和滑动变阻器的使用等基本技能。通过对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的处理,培养学生对现象分析能力和对数据处理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定值电阻和小灯泡电阻的联系与却别,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的实验态度。

五、教具准备

教师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演示电路软件。

学生用:学生电源(部分使用干电池)、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定值电阻、小灯泡、导线若干,数据收集整理表(两张A4纸,在导学案中)。

六、教学过程

①.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设计问题:电流可以用电流表测量,电压可以用电压表测量。那么,用什么方法测量电阻呢?

学生阅读书本P80,按小组讨论并设思考测量定值电阻的解决方案。

②.新课教学--定值电阻的测量

教师设计问题

1.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是什么?

问题2.实验电路图怎么设计,需要测量什么物理量和计算什么物理量呢?

问题3.根据实验电路图需要哪些实验器材呢?

学生介绍本组解决问题的方案:

问题1解答,电流I:电流表电压U:电压表电阻R?欧姆定律?(P80伏安法)

问题2解答,学生分小组根据实验原理R=U/I,进行实验电路的设计,部分学生设计了如图电路。

问题3解答,电压表,电流表,电源,开关,定值电阻,导线。

教师设计问题4.展示学生画出的电路图,通过下面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电路图的合理性。

(1)电路能测出几组数据,只测出一组数据计算的电阻准确可靠吗?

(2)如何才能进行多次测量,得到多组数据呢?

通过讨论,学生练习本章第一节课的探究实验,容易想到可以通过改变电池的个数或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实现多次测量。通过学生对两种方法方便性的讨论,选取滑动变阻器,要求学生画出正确的电路图。

初中物理电阻教案(篇4)

(一)教学目的

1.会用伏安法测电阻。

2.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做好实验的科学态度。

(二)实验器材:

每组配备干电池三节,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各1件,待测电阻一只(5欧或10欧,其电阻值用不透明白胶布粘封,并标以Rx字样。要求学生暂不揭开。),导线若干条。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问:请叙述欧姆定律的内容,计算公式及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学生回答略)

问: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和方法是什么?(学生回答略)

引出本节。板书:〈第三节实验: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

2.进行新课

(1)问:本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答:学会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

(2)问: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就可以根据欧姆定律计算出它的电阻。

(3)问:谁能设计一个用伏安法测定电阻的实验电路?

学生板演(参见课本上的图8—1)。教师讲评。

(4)问:用伏安法测电阻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学生回答,接着检查和认识自己小组的实验器材。注意认清哪个元件是待测定值电阻Rx。

(5)问:做这个实验需要哪些步骤?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①按电路图连接电路。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是断开状态。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放在最大电阻值位置。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要连接正确。电压表使用0~3伏量程,电流表使用0~0.6安量程。

②检查电路连接无误后,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观察电压表的示数为l伏、2伏和3伏时电流表的读数;将三组电压和电流的对应值填入自己设计的实验记录表格中。

③根据记录的三组实验数据分别算出未知电阻的三个值。为了减小误差,算出电阻的平均值,作为被测电阻的阻值。即

④实验要求:积极动手,按要求操作,记录数据、计算结果要实事求是。实验完毕要整理好仪器。

以上内容,边讲边板书,只写提纲、内容留待学生课后作业填写。

板书:

1.实验目的:

2.实验原理:

3.实验电路:

4.实验器材:

5.实验步骤:

6.实验记录:

7.测量结果:

(6)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结

(1)学生报告测量结果。揭开定值电阻Rx上的封条,核对自己测试结果的正确性。

思考:你测量的电阻值为什么和定值电阻上标出的数值不完全相同?

答:由于实验电路和仪表造成的误差。

要求实验结果与待测电阻值相差较大的学生,下课后留下,教师帮助分析解决问题。

(2)进行实验讲评,表扬实验认真的小组和个人,指出巡视中发现的问题以教育全体及当事人。(注意:应以表扬为主。)

(3)检查仪器是否收拾好,按要求摆放。

4.布置作业:完成本节实验报告。

(四)说明:本节实验要引导学生按实验的目的,完成电路设计、器材选用、实验步骤、设计表格等项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初中物理电阻教案(篇5)

1、知识和技能

知道电阻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

知道电阻及其单位,能进行电阻的不同单位之间的变换;

知道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电阻是导体本身的性质,能根据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判断、比较不同导体电阻的大小。

2、过程和方法

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与自主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半导体和超导体以及它们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开阔视野;

让学生建立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重点:电阻的概念;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难点:电阻是导体本身的性质。

自制电阻定律演示器,一节干电池,一只演示电流表,一个开关,废日光灯管的灯丝(图1),或固定在胶木板上的用直径0.3毫米以下的铁丝绕成的螺旋状线圈(铁丝线圈),酒精灯一个,小灯泡一只,电源一个,导线若干。

1课时

1、复习

提问:将一只灯泡、一个演示电流表、一节干电池和一个开关连接成电路,并读出电流表的示数。(一位学生到前面来连接电路,其他同学审查连接过程是否正确)

2、引入新课

用电阻定律演示器做演示实验。将导线AB代替灯泡连入上述电路,闭合开关,读出电流表的示数;再将导线CD代替AB,接通电路,读出电流表的示数,两次示数不同。

提出问题:上述两次实验,用的都是一节干电池,也就是说电压相同,那么两条导线中的电流大小为什么不同呢?

3、进行新课

原来,导体能够通过电流,但同时对电流有阻碍作用。以金属导体为例,金属导体中定向移动的电子跟金属正离子频繁碰撞而形成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在物理学中用“电阻”这个物理量来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在相同的电压下,导线AB中通过的电流大,表明AB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小,导线AB的电阻小;导线CD中通过的电流小,表明CD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大,导线CD的电阻大。不同导体,电阻一般不同,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这部分教材是通过演示实验引出电阻的概念,明确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比较导体电阻的大小,为讲授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作好准备,并说明电阻是导体本身的性质。)

板书:〈一、电阻用来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用字母R表示。

二、在国际单位制里,电阻的单位是欧母,简称欧,符号是Ω。〉

提出问题:导体的电阻既然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你猜一猜它跟哪些因素有关?

你能不能设计一组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是否正确?

(提示:电阻是否跟材料、长度、导线的粗细有关)

在学生提出猜想的基础上加以归纳,用图2所示的装置做下面三组学生实验。

(1)研究导体的电阻跟制作它的材料是否有关。

交代新课开始的实验所用的导线是锰铜线AB和镍铬合金线CD,将电流表示数填入表1内。

表1:研究导体的电阻跟材料的关系

导线 材料 长度 横截面积 电压 电流 电阻

AB 锰铜 相同 相同 相同

CD 镍铬合金

提问: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导体的电阻跟导体的材料有关。)

(2)研究导体的电阻跟它的长度是否有关。

用镍铬合金导线CD和EF做实验,将实验测出的电流表示数填入表2内。

表2:研究导体的电阻跟长度的关系

导线 材料 长度 横截面积 电压 电流 电阻

CD 相同 1米 相同 相同

EF 0.5米

提问: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都相同时,导体越长,电阻越大。)

(3)研究导体的电阻跟它的横截面积是否有关。

用镍铬合金线CD和GH做实验。将实验测出的电流表的示数填入表3内。

表3:研究导体的电阻跟横截面积的关系

导线 材料 长度 横截面积 电压 电流 电阻

CD 相同 相同 S 相同

GH 2S

提问: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导体的材料、长度都相同时,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导体的电阻跟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可以用人在街上行走作比喻,街道越长,街面越窄,行人受到阻碍的机会越多。同理,导体越长、越细,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受到碰撞的机会就会越多。

导体的电阻还跟什么因素有关?请大家看下面的演示实验(图3)。

演示实验:把铁丝线圈(或日光灯管的灯丝)按图3接入电路,用酒精灯缓慢地对灯丝加热观察加热前后,演示电流表的示数有什么变化。

提问:从电流表示数的变化,得到什么结论?

(导体被加热后,它的温度升高,电流表示数变小,表明导体的电阻变大,这说明导体的电阻还跟温度有关,对大多数导体来说,温度越高电阻越大。)

板书:〈三、导体的电阻决定于它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

导体的电阻由它自身的条件决定,因此,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所以说,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为了表示导体的电阻跟材料的关系,应取相同长度,相同的横截面积的不同材料在相同温度下加以比较,课本上的表列出了一些长1米、横截面积1毫米2、在20℃时的不同材料的导线的电阻值。

提问:从查表,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导电性能好?

(银的导电性能最好,因此,在相同长度和横截面积的情况下,它的电阻最小。其次是铜,再次是铝。)

看课本中的小注,介绍电阻率的概念。

练习题:

(1)电阻的国际单位是什么?0.2兆欧=______欧。

(2)为什么说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3)有两条粗细相同、材料相同的导线,一条长20厘米,另一条长1.3米,哪条导线电阻大,为什么?

(4)有两条长短相同、材料相同的导线,一条横截面积0.4厘米2,一条2毫米2,哪条导线电阻大,为什么?

(5)“铜导线比铁导线的电阻小。”这种说法对吗?应当怎么说?

初中物理电阻教案(篇6)

学情分析

本校新课程研究始于20__年9月,初期目标是构建具有"探究性的学习、问题式的教学、合作化的课堂"等特色的课堂教学。本届初二学生经过近一年半的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近一学期的物理新教材的学习,已基本领悟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同时也具有了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及操作能力,但科学探究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学生还不甚明了。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中力图体现:"知识学习"是一种"探究的活动",知识并不是绝对的、不变的结论。

结合教学实际对本书内容进行更为合理的重组,以更利于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探究中创新,从而学到真正的知识和掌握相关的技能,并领悟科学探究的意义,从探究的"程序操作"走向"实质探索"。

并以"探究卷"为"桥",引领师生共同走向这一"变薄的教材"。

教材简析与处理

《电阻》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本书主体内容由"电阻"、"变阻器"组成,编者的实施建议是使学生通过探究"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认识导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电阻,通过实践学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电压。

为尽可能体现出"探究的意义在于发现与创新",并尊重编者的建议,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做如下处理:

第一环节:打开探究之门。

教师组织学生收集、观察家用电线并提出思考:普通导线为什么多用铜制成?

第二环节:探究与发现。

通过探究未发现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与导体材料、长度的关系。在完成"电阻"的知识建构过程中打开创新之门:如何制作可变电阻器件?(至于横截面积与温度因素对电阻的影响的探究仍按课标建议安排在课外实践活动中。)

第三环节:创新与实践。

重组教材内容,通过设计变阻器件和操作实践,变单一的技能培养为创新意识的建立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四环节:拓展与延伸。

补充介绍"半导体"以开阔学生视野;多维度建构课堂小结,并对下一步探究方向做出设想,使课堂得以延伸……

教学目标

1、采用实验、观察、对比分析、设计创新等多种方法探究电阻及滑动变阻器,知道电阻及其单位,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并会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电压。

2、通过了解半导体和超导体以及它们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开阔视野。

3、领悟探究的意义。

教学准备

电池组、小灯泡、开关、导线、自制电阻比较装置、铅笔芯、滑动变阻器、自制滑动变阻器模型、"探究卷"及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5分钟)

(师语)请同学们观察所带来的各式电线,谈谈你们的"发现"并提出你们最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可能性的发现和提问:(摘选)

1、一般电线内部是金属丝,外部包有一层塑料。

2、为什么普通电线内部的导线多用铜制成,可否采用其他常见金属材料来代替铜。

(师)结合1再联系旧知及实物重新加深学生对导体、绝缘体概念的理解,并指出好的导体和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工材料。

结合2引思;能用铁或普通不锈钢材料来代替铜吗?从而打开课堂探究之门。

("导入"中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

二、探究与发现(15分钟)

1、实验与发现。

目的:探究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铜丝、不锈钢丝的导电情况。

过程:

①学生设计实验、选择器材并操作(参考装置见图1);

②教师补充探究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铜丝、碳钢丝、康铜丝及镍铬合金丝的导电情况。

(学生)通过观察灯泡的明暗去推断电流强弱,并发表见解。

发现小结:粗细、长短都相同的不同金属丝导电能力不一定相同,换言之它们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可能有所不同。

(师)组织讨论本次发现的意义。

意义概述:①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金属丝导电能力跟导体的种类有关;②不同导体的电阻可能不同。

(此步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确认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并且使学生明确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来比较导体电阻的大小。从而初步突破"电阻"这一教学重难点。)

2、研讨与发现。

目的:了解电阻。

过程:组织学生研读"电阻"框,并积极鼓励合作探究和对有效信息进行收集。

(学生)可能性的发现和提问:(摘选)

①电阻表示异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符号R,电路图中的符号"",单位:欧姆(Ω);

②对第13页框表中所列的几种导体在一定条件下的阻值数据提出猜想:导体电阻除与材料有关外,是否可能还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及温度有关。

(此种教学安排的目的有二,一是放手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突破"电阻"这一教学重难点;二是打开新的探究之门。)

3、实验与发现。

目的:探究导体电阻的大小限它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过程;

①学生设计实验、选择器材并操作(参考装置见图2);

②观察灯泡亮度的变化。

(学生)发现:导体长度越长则电阻越大。

(师)组织讨论本次发现的意义:

①某段电路中的电阻可以改变,做法之一就是改变导体接入电路中的长度。

②可根据导体的这一特性制作"可变电阻器件"。

三、创新与实践(20分钟)

创新课题:设计一种可以改变电路中电阻大小的器件。

设计依据:上述实验的发现。(原则上应由学生给出)

设计选材:师生互动探讨材料选择。

主要材料选择:

1、可选择金属电阻丝,因为它的韧性和可塑性好;

2、为便于使用,又不影响导体电阻,需用绝缘体制作配套的固定装置。

设计过程:师生合作"制作"变阻器模型(见图3)。

1、绕线(目的:减小空间范围)

2、抽头。(目的:取不同阻值)

3、设滑片。(目的:可任取相应阻值)

4、装固定架。(目的:便于操作)

(师)组织学生观察实际的"滑动变阻器"并探究有效接法与变阻情况。

学生讨论得出:

1、接"A、B阻值最大,接C、D阻值几乎为零,且均无法变阻。应接A(B)和C(D);

2、若接A和C(D),则P向A移动阻值减小……

(师)提醒学生注意"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和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值。

操作实践;用变阻器改变灯泡亮度。

注:实验过程由学生完成(略)。

(师语)由于选材和变阻方式不同,变阻器会有很多种类,课后请同学们也试着设计一种变阻器,并了解实际生活中的其他变阻器件的应用。

(师)组织讨论本次创新的意义:

1、学会了设计制作滑动变阻器,并为了解其他变阻设备的原理打下了基础。

2、应用滑动变阻器可(根据需要)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电压。

(本环节中重组了教材内容,让学生经历"探究——设计——实践"这一个性化的过程,去主动突玻"变阻器"这一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所以然。"充分体现了本课的设计理念:即"知识"乃是一种"探究的活动",并不是绝对的、不变的结论。)

四、小结与延展(5分钟)

师生共同构建多维度课堂小结,并对下一步探究方向做出设想。

    679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