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系列教案电子版

|新华

高一生物系列教案电子版篇1

每次学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内容时,都很费一番心思。因为这部分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内容,虽然趣味性也很强,内容本身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但书本呈现的内容较为抽象,隐含的内容也很宽泛、深度较广,并且有些练习题难度也较大,还出现了教材上没涉及到的专有名词。如果仅仅学会课本内容,不进行专题训练,还是应付不了各种类型的题目。

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的教师依然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层次,只是把一些叫做“知识”的东西硬塞给学生,那么学生即使学得再多,充其量也就是学会了某些知识,而没有学会学习的方法。新课程理念下的“遗传和变异”该如何实施,才能即学会一些方法,有应付各种题型呢?我认为比较好的做法是书本上每节内容,还是引导学生以自学为主,稍难的知识可以发动学习讨论,并且要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随时改变教学方法。例如:教学过程中,基因突变的原因分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预设了小组讨论。可在巡视中,发现许多小组的讨论好象只是为了完成讨论的环节,只讲了几句就停止了。了解情况后,发现学生并没有深入了解孟德尔的遗传规律,这种情况下必须对课堂预设立刻作出调整:不然课堂效率可想而知。当时的调整是由教师提示各环节的要点问题,学生思考回答,然后教师讲解补充完整。再随机出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训练解题思路。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刚学完这部分内容时,大部分学生是很糊涂,面对具体题目感觉无从下手,只有经过一段时间各种题型的训练后,思路才逐渐清醒。因此,在题型训练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的细致讲解和补充相关知识。例如:学完三种可遗传变异后,如果不比较三种变异,学生就难以区分三种变异的区别和联系。所以适当补充一些知识是有利于学生理解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需要适当加以补充。

高一生物系列教案电子版篇2

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能力方面: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

问答法、举例法、讲解法、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在开始今天新的一章内容学习,首先请大家看几幅图片。

(播放图片,学生观看)

师:20__年12月29日,“黑河好八连”的战士在哨位上站岗执勤。当日,地处中俄边境的黑龙江黑河市气温是零下三十五度。他的体温是多少呢?是不是也是零下三十五度呢?20__年7月28日下午3时,天气闷热难当。重钢股份公司炼钢厂炼钢炉前温度起码超过100℃,他的体温是不是也达到了100摄氏度呢?

生:不是,应该是37摄氏度左右。

展示抗洪展示图片,抗洪抢险战士可能会面临高温,缺干净水的恶劣生活环境抗洪抢险战士生活环境中蚊虫多,细菌等微生物也多,战士们容易患病。。

师:前面所看到的恶劣环境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在寒冷或炎热环境中人体是如何维持体温的?如何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这就涉及到本章所学习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

一、细胞生活的环境。

[新课讲解]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问题探讨。

课件展示草履虫和红细胞的图片:

讨论1:图1和图2各是什么细胞?请说出细胞的名称。

讨论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

生: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师:还记得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有几种吗,他们生活的环境和草履虫有相似之处吗?二者又有何不同?

学生自由讨论,老师点学生起来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

境中,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今天的第一个内容: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课件展示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剧照。

师:红楼梦中有这么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其实不管是女人还是男人都是水做的,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成分。我们就把它称为体液。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

淋巴等

师:人体内细胞数量很多,存在于细胞内的液体总和大约占2/3,所以细胞内液多。那么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

生:细胞外液

师: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下面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①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之间有何关系?

②内环境各部分的物质交换关系如何?

细胞内液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淋巴等

教师着重讲解几个概念。

血浆:血液中的液体成分。

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

淋巴: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

内环境: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教师展示内环境的图片同时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

1、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血浆。

2、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组织液。

3、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淋巴液。

4、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血浆和组织液。

5、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淋巴液和组织液。

请同学们自习看书并回答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异同点。

相同点:

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

(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

(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

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

(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师: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下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内在联系。

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个图来显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叫学生上来画,教师批改、点评、补充)

视频展示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多放几遍,加深印象,让学生理解组织液、体液、血浆间的内在联系)

想一想:在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这三种体液中,O2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什么?CO2的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什么?

提示:O2浓度由高到低: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CO2浓度由高到低: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是细胞外液的成分。

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的资料。

讨论:

1、如何将表中物质按化学性质进行归类?

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哪些物质?

3、在组成血浆的离子中,哪些离子的含量较多?它们可能起什么作用?

4、HCO3-、HPO42-可能起什么作用?

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有机物包括糖类、蛋白质、脂质、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提示:还含有气体分子、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提示:Na+、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提示: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课件展示:

二、细胞外液的成份(饼图)

教师总结:

水:90%左右

1、血浆的主要成分无机盐:1%左右

蛋白质:7%——9%左右

其它物质

2.组织液、淋巴的化学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有所不同。最主要的差异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师:在必修1中我们曾学过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来吸水或者失水;红细胞置于清水中渗透

吸水会涨破,置于高浓度食盐水中渗透失水会皱缩,那么在细胞外液中细胞会出现这种情况吗?首先请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

1、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哪些性质?

提示: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2、什么叫溶液渗透压?

提示: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3、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什么决定?

提示: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4、正常人血浆的PH是多少?

提示:7.35—7.45

5、人为什么能保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提示: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6、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多少度?

提示:37℃左右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一个总结。

(旁栏思考题)

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师: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教师展示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图片。

请学生思考:氧气是如何进入细胞内的?食物中的葡萄糖又是如何进入细胞的?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是如何排出细胞的?细胞中的尿素是如何排出的?

分别点学生起来回答。

教师点评并总结。

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由此可见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需要以内环境为媒介。

师:通过以上讨论可以看出,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内环境的概念、组成、理化性质及物质交换。

请同学们自己在笔记本上试着画出本节的概念图。

[习题巩固]

板书设计: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细胞内液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淋巴等

2、内环境的概念

3、内环境成分中三者的关系:

二、细胞外液成分

水:90%左右

1无机盐:1%左右

蛋白质:7%——9%左右其它物质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渗透压

1、细胞外液的主要理化性质酸碱度

温度

2、正常人血浆的PH值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高一生物系列教案电子版篇3

1、教学观念的转变及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究的对话者。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本着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教学思想,教学中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小结。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得教学方式呈现个性化、多样化。

2、充分发掘教材资源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新教材中的课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具有基础性、先进性、时代性的特征,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最大的变化是呈现形式上的变化,每章节由章首页、若干节、本节小结和自我检测四个部分组成。每节由问题探究、正文、旁栏、练习四个版块组成,旁栏又安排了相关信息”、“知识链接”。

每节课均以“问题探究”开始,通过观察图片、创设情景、讨论问题进行课堂导入,这些情景、问题贴近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步步深入,引导课堂内容的呈现。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或展示图片等手段,发挥学生的视觉感官,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本节聚焦”是一节课的具体学习目标;相关信息”是对正文主栏内容的补充和延伸。“知识链接”是不同章节的前后呼应,形成概念间的逻辑联系。对正文中的“资料分析”(或资料收集和分析)和“思考与讨论”多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和小组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去讨论、去操作、去试验,从而对知识进行归纳形成概念,得出结论。

3.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反思,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

4、紧抓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以探究、实践为核心组织教学。脱离探究、实践的生物教学不能适应将来新课标的要求,只有经过认真探究、亲身实践,学生的生物能力才能得以切实提高。《分子与细胞》中有四个探究性实验,这些探究活动改变传统注入式或启发式,而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科学方法上加强点拨和引导。一开始对于这些没有

5、多方位地评价学生新课改对学生的评价不在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而是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经过备课组的多次研究,本学期我们的评价内容包括模块考试、单元测试、实验技能和平时表现(包括预习作业、课后作业)。

6、建立平等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

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生物的关键所在。

高一生物系列教案电子版篇4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注:机器人、钟乳石、珊瑚都不是生物,都没有生命,不符合生物的特征。(P6)

▲生物的归类

1、按照形态结构: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2、按照生活环境: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3、按照用途: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共同构成了生物圈。厚度:20千米左右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水圈的大部:(全部海洋和江河湖泊)水生生物,水面下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土壤,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

2、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生物与生物的关系: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

注:1、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描写的是气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骆驼失水很少和骆驼刺的根很长是对干旱的适应;海豹胸部的皮下脂肪很厚是对寒冷的适应;旗形树的树冠的形状是对风的适应。现存的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生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生态系统

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组成:1、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2、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以吃与被吃的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级”动物。

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很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而形成的复杂的营养关系。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的越多。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

▲生物圈是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绿色水库”

湿地生态系统:净化水源、蓄洪抗旱,“自然之肾”,典型:沼泽

城市生态系统:人类起重要的支配作用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关联:从非生物因素来说;从地域关系来说;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来说。

注意:DDT的例子;有毒物质富集;生物圈Ⅱ号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

▲练习使用显微镜

1、显微镜的构造:镜座镜柱镜臂载物台通光孔压片夹遮光器(光圈)反光镜转换器镜筒物镜目镜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遮光器: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小。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2、显微镜的使用: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整理

3、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显微镜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注意: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像的移动方向相反。

▲观察细胞结构

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永久玻片和临时玻片)

1、常用玻片标本:

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

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

注: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实验口腔上皮细胞实验

2、临时装片制作的一般步骤:净→滴→取→浸→展→盖→染

3、植物细胞模式图动物细胞模式图

4、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支持、保护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细胞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结构,液态的,可以流动,内有细胞器等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液泡:有细胞液

5、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动物细胞没有。

注:人体或动物体的各种细胞虽然形态不同,基本结构却是一样的。

6、19世纪30年代,两位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共同创建了“细胞学说”。

7、恩格斯把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达尔文进化论并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1、细胞中的物质有机物(一般含碳,分子较大,可燃烧):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无机物(一般不含碳,分子较小):水、无机盐、氧等

注意:图Ⅱ-7细胞膜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2、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区别:叶绿体中的叶绿素能够吸收光能,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遗传信息是指上一代传给子代的控制该物种遗传性状的全部信息。

1、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多莉羊例子

2、遗传信息的载体——DNA(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3、基因是指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DN新生命的开端——受精卵

1、生物由小长大:细胞的分裂(细胞数量的增加)和细胞的生长(细胞体积的增大)

2、细胞的分裂过程:细胞核分裂→细胞质一分为二→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细胞壁→细胞一分为二

3、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染色体数量加倍,等分到两个新细胞中。新细胞和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

4、癌细胞最初是由正常细胞变化而来的——癌变。特点:分裂非常快;癌的转移。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细胞分化:在生物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逐渐发生变化的过程。

组织: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

1、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保护、分泌)、肌肉组织(收缩、舒张)、神经组织(产生和传导兴奋)、结缔组织(支持、连接、保护、营养)

2、植物体的四种基本组织:分生组织(分裂产生新细胞)、保护组织(保护内部柔嫩部分)、营养组织(储藏营养物质)、输导组织(运输有机物、水分和无机盐)

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结构。

绿色开花植物的器官:营养器官(根、茎、叶)、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注:大脑:神经组织、肌肉组织;胃: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

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的结构。

人体内的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这八大系统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消化系统: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

▊生物体结构层次

▲单细胞生物

1、常见的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

2、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趋向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

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鱼类饵料、净化污水;有害:危害人体健康、形成赤潮

▲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

1、病毒的种类:以寄主不同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2、病毒结构: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比细胞小的多,只能用纳米来表示他们的大小。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里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

3、与人类的关系:

害处:引起人类和动植物患病

益处:用于生物防治、基因工程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部分

生物圈中已知的绿色植物大约有30多万种,分为四大类群: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种子植物

1、种子的结构

蚕豆种子: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2片子叶)(双子叶植物)

玉米种子:果皮和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1片子叶)、胚乳(单子叶植物)

胚是幼小的生命体,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子叶和胚乳中储存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为种子的萌发和早期发育提供营养物质;种皮能保护种子的内部结构。

2、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3、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种子无果皮包被)和被子植物(种子有果皮包被)。

常见的裸子植物:油松、雪松、云杉、银杏、苏铁、侧柏等

常见的被子植物:玉米、小麦、水稻、牡丹、刺槐、槟榔、玫瑰、菊、杏、苹果等

4、果实由果皮和种子组成。

果皮可以保护种子免受昆虫的叮咬,以及外界环境中其他不利因素的危害。

5、种子的传播方式:借助风力、水力、动物等传播。

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种子的萌发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2、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籽粒饱满、具有完整的胚、储存时间短、已度过休眠期。

3、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发芽种子数/供检测的种子数×100%)和抽样检测

4、种子萌发的过程:吸收水分,子叶和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随后胚根发育,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轴伸长(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分),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植株的生长

1、根尖的结构: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

2、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3、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细胞数量的增加,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4、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

▲开花和结果

1、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2、花的结构:花瓣、花蕊【雌蕊(柱头、花柱、子房)雄蕊(花药、花丝)】花托、萼片

3、传粉: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4、受精:花粉粒中的精子与胚珠中的卵细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7、人工辅助授粉目的:为了弥补自然状态下传粉的不足。

高一生物系列教案电子版篇5

教学目标

1,描述细胞衰老的特征。

2.简述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3.探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4.进行与社会老龄化相关的问题的资料收集和分析。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细胞衰老的特征。

(2)细胞凋亡的含义。

2.教学难点

细胞凋亡的含义以及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老年人的特征

以老年人的衰老特征提问,引出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二、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1单细胞生物,细胞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衰老或死亡。

2.多细胞生物,个体衰老的过程也是组成个体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三、细胞衰老的特征

细胞衰老的特征:一大(细胞核)

一小(细胞体积)

一多(色素含量)

四低(代谢速率、酶活性、呼吸速率、运输速率)

四、细胞凋亡

1.细胞凋亡的概念

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2细胞凋亡举例

蝌蚪尾的消失、胎儿手的发育

3.细胞凋亡的特征

有益、主动

4.细胞凋亡的意义

完成生物体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五、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1.细胞坏死的概念

种.种不利因素下,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

2.细胞坏死举例

割伤、烫伤的细胞

3细胞坏死的特征

有害、被动

4.细胞凋亡和坏死的区别

凋亡强调主动、有益,坏死强调被动、有害。

六、课堂练习

书后练习

高一生物系列教案电子版篇6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第一节新陈代谢与酶

【教学重点】新陈代谢的概念及其本质的概念、酶的特性、影响酶活性的因素、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新陈代谢的概念及其本质的概念、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手段】板图、多媒体课件、实验

【教学过程】

1、引入新陈代谢的概念及本质

(1)学生在初中生物学课本、高中绪论课的学习或通过各种媒体的介绍,对新陈代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首先,教师应了解学生对新陈代谢是如何理解的。为此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以自身为例,剖析生命是如何维持的,以此引入本节的学习,如:

①人体的脑细胞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营养?脑细胞中产生的代谢废物又是通过什么途径排出体外的?

②进入脑细胞的营养物质是如何被利用的?

③学生如何理解同化作用、异化作用,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④想一想,人体的身体有哪些系统参与了新陈代谢过程,各是如何参与的等等?

(2)学生一般只能从生物个体、器官或系统水平上,说明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把讨论引向微观水平,即细胞和分子水平的代谢过程。如可以设问:

①你吃下的肉类蛋白质,通过什么途径转化成为你自身的蛋白质?

②你吃下的淀粉类食物,通过什么途径为你提供能量?等等

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理解:细胞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维持,需要不断地合成与分解,不断地处于自我更新的状态,而这种自我更新的过程完全依赖于细胞内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从而在细胞水平理解新陈代谢的本质,即“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

2、酶的概念、特性及其生理功能

在学生理解新陈代谢的本质后,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分析出无机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需的条件一般是很激烈的,再让学生分析出生物体细胞生存的条件是很温和的,可以提问,如:

(1)细胞生存的条件是很温和的,那么细胞内数量如此巨大的生物化学反应如何在常温、常压、水溶液环境、pH接近中性的条件下,迅速高效的进行呢?

(2)在化学反应中有没有提高化学反应的方法呢?

这样可顺利地引出活细胞产生的生物催化剂,即酶。

3、酶的发现史

这部分的教学,教师可让学生自己阅读,也可发给学生相应的补充资料,尤其是某种酶的研究过程方面的资料,目的是让学生对酶的研究过程、方法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生物学的实验研究对生物学发现的重要作用。

学生阅读后,可提问:酶都是蛋白质吗?并做一定的说明。

酶是活细胞所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类特殊的蛋白质。酶是细胞中促进化学反应速度的催化剂。现已发现的酶约有3000种以上。它们分别存在于各种细胞中,催化细胞生长代谢过程中各种不同的化学反应,使生物化学反应在常温、常压、水溶液等温和的条件下就可顺利进行。

很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然而生物学家的实验证明:RNA也可以是高活性的酶。早在1982年,T.Ceeh发现原生动物四膜虫的26SrRNA前体在没有蛋白质的情况下进行内含子的自我拼接,最终形成L19RNA。当时因为只是了解它有这种自我催化的活性,没有把它与酶等同看待。

1983年Atman和Pace分别报导了在RNA前体加工过程起催化作用的酶是由20%蛋白质和80%RNA组成的。如果除去蛋白质部分,并提高镁离子的浓度,则留下的RNA具有与全酶相同的催化活性,这是说明RNA具有酶活性的第一例证。

“酶不都是蛋白质”,这一科学事实再一次有力地证明了实验在科学发展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让我们看到,科学是发展的,探索是无止境的,而真理是相对的,现在的科学事实可能在今后会被修正,甚至。

另外,酶、激素、维生素之间的区别值得一提,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容易把这些物质和它们的作用搞混。可就高中生物学水平做一简单比较:

酶激素维生素

从化学本质上看蛋白质蛋白质(如生长素、胰岛素等)、固醇类脂类物质(如性激素)多种多样,一般为小分子有机物。如维生素D是固醇类物质;维生素A是脂类物质(萜类);维生素C是抗坏血酸(葡萄糖的衍生物)等等。

从生理功能看可提高生物体生物化学反应的速度,是一种生物催化剂。激素又称“化学信使”,是特定细胞合成的,能使生物体发生一定反应的有机分子。它的作用力很强,很低的浓度就能引起很强的反应,但在细胞中不能积累,很快就会被破坏。维生素常常与酶结合,是较复杂酶的组成成分之一。天然食物中含量极少,但这些极微小的量对人体的生长和健康是必需的,人体一般不能合成它们或合成量不足,必须从食物中摄取。

可把酶的发现史与酶的特性这两部分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这样可使学生用实验方法探索酶的特性顺理成章。

高一生物系列教案电子版篇7

我担任高一(1、2、3)班的生物教学工作,上学期过后我有下面一些思考:

一、高一生物的教育对象是面向高一学生,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为一部分今后要从事生物事业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础。也就是说,高一生物教学的目的是全面、基础、科学素养教育,从这一观点出发,在我的生物教育理念中,从我接触学生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是一直以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为主要目的的。我的每一个课堂设计、每一个活动安排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并且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中心思想。在课堂教学的准备中,我会多注意选择与书本知识相关的课外知识,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教学理念的中心。

二、作为老师,教材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对于老师来说只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而不能作为教学的依赖。我认为,教材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处去看才能觉得清澈见底,也就是说,要站在一个比教材更高的&39;角度去把握教材。作为一名教师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把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在我的教学中,通常我都是把教材中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个一个专题,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很多的活动,例如一些课堂小游戏、调查、竞赛等等,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三、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探究式活动。生物科学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科学,我在课堂中会一直给学生强调一个观念,老师在课堂中讲述的甚至与书本中所写的知识都不一定是正确的,相反,对于生物学科来说,有可能目前我们所学习到的一些理论会在今后的科学探究中发现是错误的。在教学中,学生所学习的知识都是前人通过科学探究发现的,因此,我认为教学并不是把知识死板的教给学生。相反,我的课堂设计大多都是将学生置身于当时科学家们所处的环境,让他们通过体会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引导他们找到隐藏在各种生物现象下的本质规律。同时也鼓励学生对老师、对书本提出质疑,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证实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为老师要给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颗创造心是最可贵的。并且作为老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适合创造的平台,结合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我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肯定他们在这些活动中的一些创新,我相信,在这样一个轻松、愉快又充满鼓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无论在知识、能力、创新各方面都将会是最优秀的。

高一生物系列教案电子版篇8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识别男女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重点)

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讨论、实验等活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说明睾丸产生精子和卵巢产生卵子。

难点:说明睾丸和卵巢是主要的生殖器官。

三、教学准备:

1、男、女生殖系统的挂图。

2、FLASH:识别男女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

3、视频文件:

(1)精子的形成;

(2)女性的生殖系统和卵子的形成;

4、学生在课前对自己的父母进行访问:自己是从什么地方出生的?

人是怎样形成的?

四、教学过程:

[朗读]:书P1页的绪言。

[讲述]:人类只有在对自己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之后,才可能真正地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提问]:课前让大家做了两个访问题

(1)人是怎样形成的?

(2)自己是从什么地方出生的?你们对父母的访问结果是什么?

富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认同人是生物圈中的重要成员,为了人类自己的生存,必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饶有兴趣地发言。

结合已有的认知,说出人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的。知道自己是从母亲的“肚子”里生出来的。

人的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讲述]:大家说得很地,人的个体发育是从受精卵开始的,精子和卵子的结合预示着新一代生命的诞生,由受精卵发育为成熟人体,需经历漫长的生长发育过程。

[提问]:生殖细胞精子和卵子以是怎样产生的?让我们带着问题先来认识一下男女性生殖系统。

[讲述]:男女生殖系统是由一系列的生殖器官组成的,在这些生殖器官的共同作用下完成人的生殖过程。

[观察]:男女生殖系统中的主要器官,认识生殖系统分别是怎样组成的?说出产生精子和卵子的部位,以及精子和卵子成熟后的排出路线。

[填表]:男女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图表。

名称

男性生殖系统

女性生殖系统

组成

产生精子

卵子部位

排出路线

主要器官

[提问]:为什么你们认为睾丸和卵巢分别是男女生殖系统中的主要器官?

[小结]:对,睾丸产生的精子和卵巢产生的卵子都是人的生殖细胞,分泌的激素则可以维持人体的第二性征。

[播放视频]:

(1)精子的形成;

(2)女性生殖系统和卵子的形成。

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观察、讨论,并用笔在图上画出精子和卵子的排出路线。

小组代表发言,全班共同填写表格。熟悉男性、女性的`生殖系统组成。

回答:因为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卵巢产生卵子和分泌雌性激素。

观看,进一步了解男、女性的生殖系统组成,产生精子和卵子的器官以及它们成熟后的排出路线。

[布置课后访问]:同学们对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及组成已经非常了解了,回去以后,再做2个访问,

(1)你们的母亲在怀你们时,身体有什么感受?

(2)当母亲怀孕时,父亲都做了些什么?

[阅读]:课外阅读“试管婴儿——生殖医学的奇迹”。

    678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