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案模板15篇

|项静

高中数学一定要先把老师个人的一些教学心得分享给学生们。让他们从中吸取一些经验。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高中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15篇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精选篇1

课题:

等比数列的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推导并掌握通项公式、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类比、归纳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的归纳及通项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

教学方法

讨论、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给出以下几组数列,将它们分类,说出分类标准、(幻灯片)

①—2,1,4,7,10,13,16,19,…

②8,16,32,64,128,256,…

③1,1,1,1,1,1,1,…

④243,81,27,9,3,1,…

⑤31,29,27,25,23,21,19,…

⑥1,—1,1,—1,1,—1,1,—1,…

⑦1,—10,100,—1000,10000,—100000,…

⑧0,0,0,0,0,0,0,…

由学生发表意见(可能按项与项之间的关系分为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数列、摆动数列,也可能分为等差、等比两类),统一一种分法,其中②③④⑥⑦为有共同性质的一类数列(学生看不出③的'情况也无妨,得出定义后再考察③是否为等比数列)、

二、讲解新课

请学生说出数列②③④⑥⑦的共同特性,教师指出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如变形虫分裂问题、假设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每个变形虫都分裂为两个变形虫,再假设开始有一个变形虫,经过一个单位时间它分裂为两个变形虫,经过两个单位时间就有了四个变形虫,…,一直进行下去,记录下每个单位时间的变形虫个数得到了一列数

这个数列也具有前面的几个数列的共同特性,这是我们将要研究的另一类数列——等比数列、(这里播放变形虫分裂的多媒体软件的第一步)

等比数列(板书)

1、等比数列的定义(板书)

根据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的名字的区别与联系,尝试给等比数列下定义、学生一般回答可能不够完美,多数情况下,有了等差数列的基础是可以由学生概括出来的教师写出等比数列的定义,标注出重点词语、

请学生指出等比数列②③④⑥⑦各自的公比,并思考有无数列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③是这样的数列,教师再追问,还有没有其他的例子,让学生再举两例、而后请学生概括这类数列的一般形式,学生可能说形如的数列都满足既是等差又是等比数列,让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当时,数列既是等差又是等比数列,当时,它只是等差数列,而不是等比数列、教师追问理由,引出对等比数列的认识:

2、对定义的认识(板书)

(1)等比数列的首项不为0;

(2)等比数列的每一项都不为0,即

问题:一个数列各项均不为0是这个数列为等比数列的什么条件?

(3)公比不为0、

用数学式子表示等比数列的定义、是等比数列

①、在这个式子的写法上可能会有一些争议,如写成,可让学生研究行不行,好不好;接下来再问,能否改写为是等比数列?为什么不能?式子给出了数列第项与第几项的数量关系,但能否确定一个等比数列?(不能)确定一个等比数列需要几个条件?当给定了首项及公比后,如何求任意一项的值?所以要研究通项公式、

3、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板书)

问题:用和表示第项

①不完全归纳法

②叠乘法,…这个式子相乘得,所以(板书)

(1)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得出通项公式后,让学生思考如何认识通项公式、(板书)

(2)对公式的认识

由学生来说,最后归结:

①函数观点;

②方程思想(因在等差数列中已有认识,此处再复习巩固而已)、

这里强调方程思想解决问题、方程中有四个量,知三求一,这是公式最简单的应用,请学生举例(应能编出四类问题)、解题格式是什么?(不仅要会解题,还要注意规范表述的训练)

如果增加一个条件,就多知道了一个量,这是公式的更高层次的应用,下节课再研究、同学可以试着编几道题。

三、小结

1、本节课研究了等比数列的概念,得到了通项公式;

2、注意在研究内容与方法上要与等差数列相类比;

3、用方程的思想认识通项公式,并加以应用。

探究活动

将一张很大的薄纸对折,对折30次后(如果可能的话)有多厚?不妨假设这张纸的厚度为0、01毫米。

参考答案:

30次后,厚度为,这个厚度超过了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如果纸再薄一些,比如纸厚0、001毫米,对折34次就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了、还记得国王的承诺吗?第31个格子中的米已经是1073741824粒了,后边的格子中的米就更多了,最后一个格子中的米应是粒,用计算器算一下吧(对数算也行)。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精选篇2

一、预习目标

预习《平面向量应用举例》,体会向量是一种处理几何问题、物理问题等的工具,建立实际问题与向量的联系。

二、预习内容

阅读课本内容,整理例题,结合向量的运算,解决实际的几何问题、物理问题。另外,在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1、例1如果不用向量的方法,还有其他证明方法吗?

2、利用向量方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三步曲”是什么?

3、例3中,

⑴为何值时,|F1|最小,最小值是多少?

⑵|F1|能等于|G|吗?为什么?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内容

1、运用向量的有关知识(向量加减法与向量数量积的运算法则等)解决平面几何和解析几何中直线或线段的.平行、垂直、相等、夹角和距离等问题。

2、运用向量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

二、学习过程

探究一:

(1)向量运算与几何中的结论"若,则,且所在直线平行或重合"相类比,你有什么体会?

(2)举出几个具有线性运算的几何实例。

例1、证明:平行四边形两条对角线的平方和等于四条边的平方和。

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

求证:

试用几何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利用向量的方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三步曲”?

(1)建立平面几何与向量的联系,

(2)通过向量运算,研究几何元素之间的关系,

(3)把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关系。

例2,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点E、F分别是AD、DC边的中点,BE、BF分别与AC交于R、T两点,你能发现AR、RT、TC之间的关系吗?

探究二:两个人提一个旅行包,夹角越大越费力。在单杠上做引体向上运动,两臂夹角越小越省力。这些力的问题是怎么回事?

例3,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有这样的经验:两个人共提一个旅行包,夹角越大越费力;在单杠上作引体向上运动,两臂的夹角越小越省力。你能从数学的角度解释这种现象吗?

请同学们结合刚才这个问题,思考下面的问题:

⑴为何值时,|F1|最小,最小值是多少?

⑵|F1|能等于|G|吗?为什么?

例4如图,一条河的两岸平行,河的宽度m,一艘船从A处出发到河对岸。已知船的速度|v1|=10km/h,水流的速度|v2|=2km/h,问行驶航程最短时,所用的时间是多少(精确到0.1min)?

变式训练:两个粒子A、B从同一源发射出来,在某一时刻,它们的位移分别为,(1)写出此时粒子B相对粒子A的位移s;(2)计算s在方向上的投影。

三、反思总结

结合图形特点,选定正交基底,用坐标表示向量进行运算解决几何问题,体现几何问题。

代数化的特点,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向量作为桥梁工具使得运算简练标致,又体现了数学的美。有关长方形、正方形、直角三角形等平行、垂直等问题常用此法。

本节主要研究了用向量知识解决平面几何问题和物理问题;掌握向量法和坐标法,以及用向量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精选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

(2)理解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的概念,能根据曲线的已知条件求出曲线的方程,了解两条曲线交点的概念。

(3)通过曲线方程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数与形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通过求曲线方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转化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

(5)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曲线与方程是在初中轨迹概念和本章直线方程概念之后的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在充分讨论曲线方程概念后,介绍了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以及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即由曲线的已知条件,求曲线方程;通过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曲线方程的概念和求曲线方程的问题又有内在的逻辑顺序。前者回答什么是曲线方程,后者解决如何求出曲线方程。至于用曲线方程研究曲线性质则更在其后,本节不予研究。因此,本节涉及曲线方程概念和求曲线方程两大基本问题。

(2)重点、难点分析

①本节内容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曲线方程概念和掌握求曲线方程方法,以及领悟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

②本节的难点是曲线方程的概念和求曲线方程的方法。

教法建议

(1)曲线方程的概念是解析几何的核心概念,也是基础概念,教学中应从直线方程概念和轨迹概念入手,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出曲线的点集与方程的解集之间的对应关系,说明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曲线与方程对应关系的基础是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注意强调曲线方程的完备性和纯粹性。

(2)可以结合已经学过的直线方程的知识帮助学生领会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学习解析几何的意义和要解决的问题,为学习求曲线的方程做好逻辑上的和心理上的准备。

(3)无论是判断、证明,还是求解曲线的方程,都要紧扣曲线方程的.概念,即始终以是否满足概念中的两条为准则。

(4)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可以看得更清楚:

设 表示曲线 上适合某种条件的点 的集合;

表示二元方程的解对应的点的坐标的集合。

可以用集合相等的概念来定义“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即

(5)在学习求曲线方程的方法时,应从具体实例出发,引导学生从曲线的几何条件,一步步地、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代数方程(曲线的方程),这个过渡是一个从几何向代数不断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转化是否为等价的,这将决定第五步如何做。同时教师不要生硬地给出或总结出求解步骤,应在充分分析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然地获得。教学中对课本例2的解法分析很重要。

这五个步骤的实质是将产生曲线的几何条件逐步转化为代数方程,即

文字语言中的几何条件 数学符号语言中的等式 数学符号语言中含动点坐标 , 的代数方程 简化了的 , 的代数方程

由此可见,曲线方程就是产生曲线的几何条件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个形式的特点是“含动点坐标的代数方程。”

(6)求曲线方程的问题是解析几何中一个基本的问题和长期的任务,不是一下子就彻底解决的,求解的方法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掌握的,教学中要把握好“度”。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精选篇4

教学目标

1、说说暑假里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对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

2、让学生以新学期第一天的眼光和心情去观察、去感受新学期第一堂语文课的魅力,从而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喜爱之情。教学过程

一、回顾假期,乐趣无穷

1、师:在春天这个美丽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新学期的开始,从大家充满欢欣的脸上我看到了这个假期大家过的非常的愉快,生活的非常的幸福。寒假里你有哪些难忘的事和大家分享呢?

2、孩子们畅所欲言,各个喜笑颜开。

新学期的第一节语文课上,我首先以“回顾”为题,让学生回忆节假日里一些难忘的生活镜头,提及快乐的记忆,触动心灵的体悟

二、畅谈打算,展现风貌

师:看来孩子们的寒假真有趣儿,今天咱们重新回到学校,投入到愉快的学习中,在这个新学期中,你对学习语文又有什么新的打算呢?

孩子们说到:上课积极动脑、畅所欲言;不做小动作;课后认真阅读课外书;做读书笔记;天天写日记;经常诵读古诗文

要求学生在新学期对自己有一个新的认识,新的目标、新的打算。时刻用一个美好的打算来激励自己。让学生谈打算来激发出学生持之以恒、自觉学习的强大兴趣和动力。

三、学习习惯,牢记心间

师:小朋友说的都很好,老师相信大家说到做到,我们该怎样才能成为会学习语文的好孩子呢?

1、规范学习习惯(听、说、读、写、问、想)。

读书姿势规范“眼离书本有一尺”,试读,规范“指读”;握笔、写字姿势规范“手离笔尖有一寸,胸离桌子有一拳”

“手腕操(画横画竖画圆圈,先撇后捺对称写,左右画圈转手腕,指节收缩益手

脑。)”、

2、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聪”字,引导小朋友看字形。这个聪字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个聪明的孩子,必须做到:“耳”到、“眼”到、“口”到、“心”到、上课时,大家要带上这四件法宝:

带上“眼”——提示小朋友要仔细看清书上的字,黑板上老师的范写,银幕上播放的课件,不要东张西望。

带上“口”——提示小朋友要大声读书,回答问题,不要畏畏缩缩。

带上“耳”——提示小朋友要会“听”认真听老师讲解,认真听同学发言,别让自己的耳朵开小差。

带上“心”——提示小朋友要用心读书,走进书中的故事里,图画里,用心感受其中的美,用自己的心体文中人物的心灵。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通过语文学习习惯的复习,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引领学生快乐地走进语文的殿堂,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按上飞翔的翅膀,让学生可以轻轻松松地学,又能学得扎扎实实,让他们真正爱上祖国的语言文字。

四、浏览新书,兴趣盎然

1、小朋友你们看,我们手中的这本语文书就是我们的好朋友,能教会我们知识,帮助我们不断地进步。咱们一起来看一看,多漂亮呀!让学生双手捧着课本,轻闭双眼,把头深深地埋进课本里,深吸一口气,闻一闻书中特有的香气。闻后让学生说说闻后的感受!

2、让孩子们说说在封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3、读读语文书中最重要的部分——目录部分。请几个小朋友一起读读文章的题目,一边读,一边纠正读音。

4、仔细看看目录中的这些文章标题,猜猜这篇文章可能会讲个什么故事?你是怎么猜的?

5、读了这些题目,你最想读哪个故事,那就快快翻开书本去读吧!

这种形式学生感到很新奇,注意力自然得到了很好的调整,心情更是得到了很好的放松,从而课堂气氛就得到了很好的调节。孩子们从闻书开始,从封面看起,

自由地读读每个单元,每幅图画,每篇课文的题目;我们随心所欲的谈论着最喜欢的课文,谈论着最漂亮的图画,我们一边为即将学到这么多知识,读到这么多有趣的课文感到高兴。教室里笑声、读书声不断。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油然而生。6、写一句座右铭:课后找一句自己最喜欢的名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且写在课本的最醒目的地方,让座右铭时刻伴随着我们的学习生活,激励我们一起前进。并找一个适当的时候大家进行交流。

五、提出希望,快乐成长

1、师小结;我们必须抓住时间中的分分秒秒,莫让光阴空自流。小朋友,新的一年开启新的希望,新的空白承载新的梦想。为了让我们的梦想能成为现实,在这里,老师给大家提几点希望和要求:

(1)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习中去: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写作业、考前认真复习、考后认真总结,一定能让自己的学习成绩又一个新的突破,也能在知识的海洋中体会辛勤航行后的巨大喜悦和丰硕收获。

(2)愿你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受老师、同学们欢迎的文明好学生。班级是我们的家,文明卫生的良好环境需要大家的共同维护,彻底告别不文明行为和习惯,让我们在这样温馨和谐的集体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3)愿大家在四小这片广阔的沃土上茁壮成长,尽情展示你们的聪明才智。新的学期,新的征程。愿我们在这个温暖幸福的大家庭里,快乐每一天,进步每一天,收获每一天!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精选篇5

六年级,让好习惯不离身

一、目标

“要做事,先做人”,“好习惯使人终生收益”。

二、数学学科行为训导内容

1、专心听

讲的习惯。

2、勤思好问的习惯。

3、预习习惯。

4、主动探究的习惯。

5、自觉作笔记的习惯。

6、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三、教学过程

“同学们,为了能在20__年6月顺利毕业,你准备好了吗?”

老师知道,你们都是很优秀的,相信你们以后会做得更优秀。有没有信心?

(一)讲故事,感悟

第一个故事: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 ——相信自己是一只雄鹰,勇敢面对一切挑战和失败。)

第二个故事:开学第一天,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儿:每个人把胳膊尽量都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 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情,有什么做不到的? 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再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同学只剩下了八成。 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大家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候,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成功在于坚持,这是一个并不神秘的秘诀。)

第三个故事: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所以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异的问道你为何不要? 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老人问:“你要钓竿做什么?小孩说:“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你们说,这个小孩是不是很聪明?(——重要的还在钓技。学习,不能只记住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第四个故事: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这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观音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便走了。第二天,这人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这人问:“你是观音吗?” 那人答道:“我正是观音。”这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 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第五个故事: 一头驮着沉重货物的驴,气喘吁吁地请求只驮了一点货物的马:“帮我驮一点东西吧。对你来说,这不算什么;可对我来说,却可以减轻不少负担。”马不高兴地回答:“你凭什么让我帮你驮东西,我乐得轻松呢。”不久,驴累死了。主人将驴背上的所有货物全部加在马背上,马懊悔不已。

膨胀的自我使我们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我们同在生活这条大船上,别人的好坏与我们休戚相关。别人的不幸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相反,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一位信佛的老人告诉我,人好比一只空杯,里面的水满了,你得施一半给人家,待杯子里又满了,再施一半给人家。只有不断进、不断出,你这个杯子才会有价值,你这里的水才会是活水。如果只进不出,你那只杯子也就再也装不进了。当你得到一杯水的时候,你别忘记,其中的一半是奉献。假如你不愿奉献,你就再也得不到了。

小结:

第一,相信自己,勇敢面对

第二、养成习惯,重在坚持

第三、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第四、求人不如求己

第五、帮助别人,追求双蠃

(二)六年级学生必须养成的学习习惯

1、专心听讲的习惯

课堂上全神贯注、静心聆听、积极思考、勇于发言是学习高效的前提条件,希望各位同学能够充分利用每天课堂上的40分钟时间漂亮地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让自己的课余时间更轻松、更自由。

2、勤思好问的习惯

在课堂上除了认真听讲以外,还要勤于思考,善于提问,这样的学习才是更有效的学习,学习能力才会提升,学习成绩才会提高。

3、预习习惯。

预习可以培养和提高我们的自学能力、提高听课效率。学习新知识以前,老师会设计几个问题,让大家带着问题去预习。我们可用彩笔勾划出书中的重要内容,在不理解的地方标上记号,

(1)通过自学,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用笔在书中某个地方规范地记录下来,能初步理解书中的概念,并能举例说明。

(2)会叙述书中阐明的算理,并尝试完成“做一做”中的习题。

(3)自拟思考题,在小组内交流并讨论。

4、主动探究的习惯。

(1)观察:观察要仔细、全面,要有目的、有条理,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2)在老师指导下画图分析或动手操作的习惯。

5、自觉作笔记的习惯。

在课堂上要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可以记录在数学书上,但一定要规范,如可在书中某些空白地方画上一些条形格子,然后用工整的书写记录下每节课知识重点和要点,记知识结构与规律,记公式,记补充内容等。

6、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1)细心审题,弄清题目的要求,思考解题的方法

(2)独自去解决问题。

(3)书写格式符合要求。

(4)当天的作业当天完成。

(5) 每天作业及时清理、每单元进行评比。

(6)每单元检测后自我查漏补缺的习惯。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精选篇6

一、教师自我介绍。

1.静听上课铃声,养成良好预备习惯(教师提前1分钟,面带微笑走上讲台。)

师:亲爱的小朋友们,再过一分钟,我们就会听到上课铃声了,让我们静静地等待吧。(孩子们静静地倾听。)

铃声响过,师:这就是上课铃声,多响亮呀,它告诉我们:上课啦,上课啦,小朋友们坐好啦!身子快挺直,小手快放好,眼睛看前方,小嘴不吵闹。(教师示范,表扬做得好的孩子)

师:小朋友们可真会聪明,一听就懂,一学就会,坐得多端正,听得多专心,对啦,铃声响起来,我们的心儿静下来,笑容露出来,快乐的学习开始啦!

2.通过识字、复习汉语拼音,进行教师的自我介绍。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我是谁吗?我是你们的班主任,也是你们的语文老师。(故作神秘)想不想知道我叫什么名字?我的名字里有三个字,我把它写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写上自己的名字)小朋友,这就是汉字,读什么呢?不认识?没关系,我只要给它注上拼音,你们就知道读什么啦!(在名字上注上拼音)请几个小朋友读一读。小朋友的拼音学得不错呀!知道老师名字的小朋友举手,都知道啦?真了不起!不过在我们中国,为了表示对长辈的尊重,我们不能直接喊长辈的名字,老师也是你们的这个长辈,你们平时应该怎么和我打招呼呢?(邵老师好!)真是个懂礼貌的好孩子!(师生互相打招呼,例如:展鹏鹏,你好! 邵老师好!)

3.教师展示自己的特长,给学生留下好的印象。

师:邵老师和小朋友们一样,平时也有很多爱好呢,请小朋友来猜猜看,老师喜欢什么?(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画一些简单的符号。例如书(爱看书,说说自己看书的故事)音符(喜欢音乐)画笔(爱好画画)漂亮的字(爱好书法)

表达对孩子的喜爱,最后画两个小朋友的简笔画。

师:我还喜欢什么呢?对啦,邵老师最喜欢小朋友们!小朋友们,愿意和邵老师交朋友吗?呀,我真是太高兴啦,我多了那么多的朋友啦!那你们愿意跟着邵老师学本领吗?好的,朋友们,从今天起,让我们一起努力,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自己变得更棒!

二、熟悉校园,班级,激起学生成为小学生的自豪感。

1.歌曲引线,让学生体验成为一名小学生的自豪。

师:现在,让我们来听一首歌,会唱的小朋友可以跟着唱。小朋友们的歌声里充满了快乐,你们为什么会这么高兴呢?是呀,我们现在已经从幼儿园毕业了,上小学啦,我们有一个新的称呼,叫--小学生。开心吗?老师祝贺你们!(很庄重很认真地)成为一名小学生,就会学到更多的知识,会写字,会看书,会许多许多本领,多了不起!谁来神气地说说这句话:我是小学生!(你来说,多自信的小学生!我真喜欢这位小学生!)一起说说。,

2.知道学校名称、班级名称以及所在位置。

师:小朋友,我们的学校叫什么名字呀?(出示学校图片,教师讲解:位置,功能)我们是几年级几班呢?我们的教室在哪儿?

3.填写表格(拼音)。(反面印儿歌)

学校:

姓名:

班级:

教室所在位置:

我的老师:

(请几名小朋友上来读读自己填写的内容)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精选篇7

一、教学目标

一课时

知识技能目

标:感受音乐节奏等基本要素,用自然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参与音乐学习中来,加深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深入领会歌曲情感,培养音乐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二、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音乐基本要素,用自然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领会歌曲情感,提升音乐审美能力

三、 教法、学法

教法:(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原则,以启发、点拨、引导为主,辅以示范和讲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讲解法:介绍歌曲作者和创作背景。

示范法:用自己的演唱来表现音乐,来感染学生。

多媒体辅助法:展示以体现歌曲内涵为主题的图片、诗词,播放歌曲的不同版本。

(还有:情景创设法、合作探讨法、启发式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等 自己选择 编排哈)

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方法的选择 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教学) 讨论交流法: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找出歌曲的特点,演唱的技巧。

尝试法:指导学生自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创造能力都得到提高。

四、 板书设计

自己编了 一般就写下教课标题或者下面的小标题 比如 我喜欢

大海啊

故乡在大海啊故乡外面画个心形框起

五、 教学过程

本节课为多媒体教学课 所采用的的教具有 钢琴 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等

1、 导入 (5分钟)

一般采用情景的方式导入(欣赏形式的课程多采用创设情景的方式导入) 也可以采用复习上节所学的方式导入

自己编入一段 课程导入词 (根据课程)

2、 新课(20分钟)

(如果是欣赏性质的课程 新课设计多采用多听 让学生多讨论 小组讨论啊 教师引导提问 学生多听 多想 多回答 然后再总结的方式去设计 目的 一个要让学生 了解 体会到歌曲情感)

比如 1、讲解歌曲时代背景

2、讲解歌曲作者

3、学生初次聆听 体会歌曲情感

4、学生再次聆听 感受歌曲旋律情感走向 画出歌曲旋律线

(小组合作方式进行)

5、学生再次聆听歌曲带着对歌曲情感的理解再次深入聆听歌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如果是教学新歌之类的课程 新课设计还是以学生为主导 让学生

主动积极参与新课教学)

比如 1、聆听歌曲

2、讲解歌曲节奏 强弱规律 重难点不好唱的地方

3、设计发声练习曲 (可以板书到黑板上)

4、学唱歌曲 示范演奏 教唱 跟琴学唱 跟录音学唱 分小组讨论歌曲情感 找同学示范唱 抽唱

5、互动环节划出2 3 4拍子 适合歌曲的指挥手势图,教

同学指挥,抽同学演唱,抽同学指挥 这样全班互动下

3、 课堂小结 (5分钟)

自己总结整个课堂教学 再次阐述歌曲 旋律 作者 情感等 肯定下学生

4、 课后作业

同学们将自己所学歌曲演唱展示给自己的父母或者亲戚朋友

下去聆听与本课作者有关的歌曲 体验歌曲表达什么情感

六、 教学反思

(空在那儿 这个学生学习了这课后 存在的问题的反思 不用写 空着就行)

在教案中体现自己的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设计旨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辅助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音乐教学四多“多听 多想 多体会 多创作”等方式深入了解歌曲情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重视整个的创作过程,重视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性是本节课的宗旨。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精选篇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奇偶性是人教A版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的第3节函数的基本性质的第2小节。

奇偶性是函数的一条重要性质,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及入手,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函数的奇偶性。从知识结构看,它既是函数概念的拓展和深化,又是后续研究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的基础。因此,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认知基础看,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并且有了一定数量的简单函数的储备。同时,刚刚学习了函数单调性,已经积累了研究函数的基本方法与初步经验。

从学生的思维发展看,高一学生思维能力正在由形象经验型向抽象理论型转变,能够用假设、推理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3、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以及新课标理念,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奇偶性。

2、能运用函数奇偶性的代数特征和几何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奇偶性概念的形成过程,提高观察抽象能力以及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主探索,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感受数学的对称美。

从课堂反应看,基本上达到了预期效果。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和几何意义。

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虽然函数奇偶性这一节知识点并不是很难理解,但知识点掌握不全面的学生容易出现下面的错误。他们往往流于表面形式,只根据奇偶性的定义检验成立即可,而忽视了考虑函数定义域的问题。因此,在介绍奇、偶函数的定义时,一定要揭示定义的隐含条件,从正反两方面讲清定义的内涵和外延。因此,我把函数的奇偶性概念设计为本节课的重点。在这个问题上我除了注意概念的讲解,还特意安排了一道例题,来加强本节课重点问题的讲解。

难点:奇偶性概念的数学化提炼过程。

由于,学生看待问题还是静止的、片面的,抽象概括能力比较薄弱,这对建构奇偶性的概念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我把奇偶性概念的数学化提炼过程设计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引导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类比法为辅。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从课堂反应看,基本上达到了预期效果。

2、学法

让学生在观察一归纳一检验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

三、教学过程

具体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共分六个环节:设疑导入、观图激趣;指导观察、形成概念;学生探索、领会定义;知识应用,巩固提高;总结反馈;分层作业,学以致用。下面我对这六个环节进行说明。

(一)设疑导入、观图激趣

由于本节内容相对独立,专题性较强,所以我采用了开门见山导入方式,直接点明要学的内容,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定向,达到开始就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的效果。

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对称美。再让学生观察几个特殊函数图象。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

(二)指导观察、形成概念

在这一环节中共设计了2个探究活动。

探究1、2数学中对称的形式也很多,这节课我们就以函数和=︱x︱以及和为例展开探究。这个探究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来实现的,由于有图片的铺垫,绝大多数学生很快就说出函数图象关于Y轴(原点)对称。接着学生填表,从数值角度研究图象的这种特征,体现在自变量与函数值之间有何规律?引导学生先把它们具体化,再用数学符号表示。借助课件演示(令比较得出等式,再令,得到)让学生发现两个函数的对称性反应到函数值上具有的特性,()然后通过解析式给出严格证明,进一步说明这个特性对定义域内任意一个都成立。最后给出偶函数(奇函数)定义(板书)。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把对图形规律的感性认识,转化成数量的规律性,从而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切实经历了一次从特殊归纳出一般的过程体验。

(三)学生探索、领会定义

探究3下列函数图象具有奇偶性吗?

设计意图:深化对奇偶性概念的理解。强调: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前提条件是--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四)知识应用,巩固提高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4道题

例1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选例1的第(1)及(3)小题板书来示范解题步骤,其他小题让学生在下面完成。

例1设计意图是归纳出判断奇偶性的步骤:

(1)先求定义域,看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2)再判断f(-x)=-f(x)还是f(-x)=f(x)。

例2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例3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例2、3设计意图是探究一个函数奇偶性的可能情况有几种类型?

例4(1)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2)如图给出函数图象的一部分,你能根据函数的奇偶性画出它在y轴左边的图象吗?

例4设计意图加强函数奇偶性的几何意义的应用。

在这个过程中,我重点关注了学生的推理过程的表述。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学生对函数的奇偶性认识、理解和应用都能提升很大一个高度,达到当堂消化吸收的效果。

(五)总结反馈

在以上课堂实录中充分展示了教法、学法中的互动模式,问题贯穿于探究过程的始终,切实体现了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法的特色。

在本节课的最后对知识点进行了简单回顾,并引导学生总结出本节课应积累的解题经验。知识在于积累,而学习数学更在于知识的应用经验的积累。所以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增强错误的预见能力是提高数学综合能力的很重要的策略。

(六)分层作业,学以致用

必做题:课本第36页练习第1-2题。

选做题:课本第39页习题1、3A组第6题。

思考题:课本第39页习题1、3B组第3题。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人差异,加强作业的针对性,对学生进行分层作业,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进一步达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精选篇9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是必修章第节的内容,我将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本节课的教学,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是在学习了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并为后面学习做准备,在整个高中数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节内容十分重要。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水平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掌握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归纳抽象概括使学生构建领悟数学思想,培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体验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培养善于

观察勇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根据教学目标、本节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本节重点是,由于学生对缺少感性认识,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

二、教法学法

根据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我采用引导发现法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并借助多媒体为辅助手段。在教师点拨下,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由……引入:

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对于本题:……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是:……

3、讲解例题。

我们在讲解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题中:

4、能力训练。

课后练习……

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

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四、教学评价

学生学习的学习结果评价当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自信心、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数学能力的发现,以及学习的兴趣和成就感。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精选篇10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节课是苏教版第二章《函数概念和基本初等函数Ⅰ》§2。1。3函数简单性质的第一课时,该课时主要学习增函数、减函数的定义,以及应用定义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教材所处地位、作用

函数的性质是研究函数的基石,函数的单调性是首先研究的一个性质。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领会函数单调性的概念、掌握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步骤,并能运用单调性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上述活动,加深对函数本质的认识。函数的单调性既是学生学过的函数概念的延续和拓展,又是后续研究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的单调性的基础。此外在比较数的大小、函数的定性分析以及相关的数学综合问题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它是整个高中数学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核心知识之一。从方法论的角度分析,本节教学过程中还渗透了探索发现、数形结合、归纳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掌握判别函数单调性

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从实际生活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应用图象和单调性的定义解决函数单调性问题,让学生领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科学功能、符号功能和工具功能,培养学生直觉观察、探索发现、科学论证的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4、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函数单调性的概念;

(2)运用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判断一些函数的单调性。

教学难点(1)函数单调性的知识形成;

(2)利用函数图象、单调性的定义判断和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二、教法分析与学法指导

本节课是一节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课,因此,教法上要注意:

1、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引入课题,为概念学习创设情境,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激发了学生求知欲,调动了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2、在运用定义解题的过程中,紧扣定义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逐个完成对各个难点的突破,以获得各类问题的解决。

3、在鼓励学生主体参与的同时,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体现在设问、讲评和规范书写等方面,要教会学生清晰的思维、严谨的推理,并成功地完成书面表达。

4、采用投影仪、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和直观性。

在学法上:

1、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总结、运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利用图形直观启迪思维,并通过正、反例的构造,来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一个飞跃。

三、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问题

情境

(播放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音乐)

满足在定义域上的单调性的讨论。

2、重视学生发现的过程。如:充分暴露学生将函数图象(形)的特征转化为函数值(数)的特征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在正、反两个方面探讨活动中,学生认知结构升华、发现的过程。

3、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过程。通过对定义的解读、巩固,让学生动手去实践运用定义。

4、重视课堂问题的设计。通过对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精选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意义,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

(2)进一步理解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

(3)初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方法。

(4)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转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求曲线的方程。

教学用具:

计算机。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入】

1、提问:什么是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强调。

2、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意义、基本问题。

对于一个几何问题,在建立坐标系的基础上,用坐标表示点;用方程表示曲线,通过研究方程的性质间接地来研究曲线的性质,这一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称为坐标法,这门科学称为解析几何。解析几何的两大基本问题就是:

(1)根据已知条件,求出表示平面曲线的方程。

(2)通过方程,研究平面曲线的性质。

事实上,在前边所学的直线方程的理论中也有这样两个基本问题。而且要先研究如何求出曲线方程,再研究如何用方程研究曲线。本节课就初步研究曲线方程的求法。

【问题】

如何根据已知条件,求出曲线的方程。

【实例分析】

例1:设、两点的坐标是、(3,7),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方程。

首先由学生分析:根据直线方程的知识,运用点斜式即可解决。

解法一:易求线段的中点坐标为(1,3),

由斜率关系可求得l的斜率为

于是有

即l的方程为

分析、引导:上述问题是我们早就学过的,用点斜式就可解决。可是,你们是否想过①恰好就是所求的吗?或者说①就是直线的方程?根据是什么,有证明吗?

(通过教师引导,是学生意识到这是以前没有解决的问题,应该证明,证明的依据就是定义中的两条)。

证明:

(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

设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则

将上式两边平方,整理得

这说明点的坐标是方程的解。

(2)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设点的坐标是方程①的任意一解,则

到、的距离分别为

所以,即点在直线上。

综合(1)、(2),①是所求直线的方程。

至此,证明完毕。回顾上述内容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证明(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中,设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最后得到式子,如果去掉脚标,这不就是所求方程吗?可见,这个证明过程就表明一种求解过程,下面试试看:

解法二:设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也就是点属于集合

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所适合的条件可表示为

将上式两边平方,整理得

果然成功,当然也不要忘了证明,即验证两条是否都满足。显然,求解过程就说明第一条是正确的(从这一点看,解法二也比解法一优越一些);至于第二条上边已证。

这样我们就有两种求解方程的方法,而且解法二不借助直线方程的理论,又非常自然,还体现了曲线方程定义中点集与对应的思想。因此是个好方法。

让我们用这个方法试解如下问题:

例2:点与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的`距离的积是常数求点的轨迹方程。

分析:这是一个纯粹的几何问题,连坐标系都没有。所以首先要建立坐标系,显然用已知中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作坐标轴,建立直角坐标系。然后仿照例1中的解法进行求解。

求解过程略。

【概括总结】通过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分析上面两个例题的求解过程,我们总结一下求解曲线方程的大体步骤:

首先应有坐标系;其次设曲线上任意一点;然后写出表示曲线的点集;再代入坐标;最后整理出方程,并证明或修正。说得更准确一点就是:

(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用有序实数对例如表示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

(2)写出适合条件的点的集合;

(3)用坐标表示条件,列出方程;

(4)化方程为最简形式;

(5)证明以化简后的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一般情况下,求解过程已表明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如果求解过程中的转化都是等价的,那么逆推回去就说明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所以,通常情况下证明可省略,不过特殊情况要说明。

上述五个步骤可简记为:建系设点;写出集合;列方程;化简;修正。

下面再看一个问题:

例3:已知一条曲线在轴的上方,它上面的每一点到点的距离减去它到轴的距离的差都是2,求这条曲线的方程。

【动画演示】用几何画板演示曲线生成的过程和形状,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寻找关系。

解:设点是曲线上任意一点,轴,垂足是(如图2),那么点属于集合

由距离公式,点适合的条件可表示为

将①式移项后再两边平方,得

化简得

由题意,曲线在轴的上方,所以,虽然原点的坐标(0,0)是这个方程的解,但不属于已知曲线,所以曲线的方程应为,它是关于轴对称的抛物线,但不包括抛物线的顶点,如图2中所示。

【练习巩固】

题目:在正三角形内有一动点,已知到三个顶点的距离分别为、、,且有,求点轨迹方程。

分析、略解:首先应建立坐标系,以正三角形一边所在的直线为一个坐标轴,这条边的垂直平分线为另一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比较简单,如图3所示。设、的坐标为、,则的坐标为,的坐标为。

根据条件,代入坐标可得

化简得

由于题目中要求点在三角形内,所以,在结合①式可进一步求出、的范围,最后曲线方程可表示为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1)解析几何研究研究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2)如何求曲线的方程?

(3)请对求解曲线方程的五个步骤进行评价。各步骤的作用,哪步重要,哪步应注意什么?

【作业】课本第72页练习1,2,3;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精选篇12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理解随机抽样的概念,掌握抽签法、随机数表法的一般步骤;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中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统计问题;

(2)在解决统计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现实生活和其他学科中统计问题的提出,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及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认识数学的重要性。

4、重点与难点:正确理解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掌握抽签法及随机数法的步骤,并能灵活应用相关知识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假设你作为一名食品卫生工作人员,要对某食品店内的一批小包装饼干进行卫生达标检验,你准备怎样做?显然,你只能从中抽取一定数量的饼干作为检验的样本。(为什么?)那么,应当怎样获取样本呢?

二、探究新知

1、统计的有关概念:总体:在统计学中,所有考察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个体:每一个考察的对象叫做个体、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的容量、统计的基本思想:用样本去估计总体、

2、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一般地,设一个总体含有N个个体,从中逐个不放回地抽取n个个体作为样本(n≤N),如果每次抽取时总体内的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都相等,就把这种抽样方法叫做简单随机抽样,这样抽取的样本,叫做简单随机样本。

下列抽样的方式是否属于简单随机抽样?为什么?

(1)从无限多个个体中抽取50个个体作为样本。

(2)箱子里共有100个零件,从中选出10个零件进行质量检验,在抽样操作中,从中任意取出一个零件进行质量检验后,再把它放回箱子。

(3)从8台电脑中,不放回地随机抽取2台进行质量检查(假设8台电脑已编好号,对编号随机抽取)

3、常用的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有:

(1)抽签法的定义。一般地,抽签法就是把总体中的N个个体编号,把号码写在号签上,将号签放在一个容器中,搅拌均匀后,每次从中抽取一个号签,连续抽取n次,就得到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

思考?你认为抽签法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当总体中的个体数很多时,用抽签法方便吗?例1、若已知高一(6)班总共有57人,现要抽取8位同学出来做游戏,请设计一个抽取的方法,要使得每位同学被抽到的机会相等。

分析:可以把57位同学的学号分别写在大小,质地都相同的纸片上,折叠或揉成小球,把纸片集中在一起并充分搅拌后,在从中个抽出8张纸片,再选出纸片上的学号对应的同学即可、基本步骤:第一步:将总体的所有N个个体从1至N编号;第二步:准备N个号签分别标上这些编号,将号签放在容器中搅拌均匀后每次抽取一个号签,不放回地连续取n次;第三步:将取出的n个号签上的号码所对应的n个个体作为样本。

(2)随机数法的定义:利用随机数表、随机数骰子或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进行抽样,叫随机数表法,这里仅介绍随机数表法。怎样利用随机数表产生样本呢?下面通过例子来说明,假设我们要考察某公司生产的500克袋装牛奶的质量是否达标,现从800袋牛奶中抽取60袋进行检验,利用随机数表抽取样本时,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第一步,先将800袋牛奶编号,可以编为000,001,799。

第二步,在随机数表中任选一个数,例如选出第8行第7列的数7(为了便于说明,下面摘取了附表1的第6行至第10行)。 16 22 77 94 39 49 54 43 54 82 17 37 93 23 78 84 42 17 53 31 57 24 55 06 88 77 04 74 47 67 63 01 63 78 59 16 95 55 67 19 98 10 50 71 75 33 21 12 34 29 78 64 56 07 82 52 42 07 44 38 57 60 86 32 44 09 47 27 96 54 49 17 46 09 62 87 35 20 96 43 84 26 34 91 64 21 76 33 50 25 83 92 12 06 76 12 86 73 58 07 44 39 52 38 79 15 51 00 13 42 99 66 02 79 54 90 52 84 77 27 08 02 73 43 28第三步,从选定的数7开始向右读(读数的方向也可以是向左、向上、向下等),得到一个三位数785,由于785<799,说明号码785在总体内,将它取出;

继续向右读,得到916,由于916>799,将它去掉,按照这种方法继续向右读,又取出567,199,507,依次下去,直到样本的60个号码全部取出,这样我们就得到一个容量为60的样本。

三、课堂练习

四、课堂小结

1、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一般地,设一个总体的个体数为N,如果通过逐个抽取的方法从中抽取一个样本,且每次抽取时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相等,就称这样的抽样为简单随机抽样。

2、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签法随机数表法

五、课后作业

P57练习1、2

六、板书设计

1、统计的有关概念

2、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

3、常用的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有:

(1)抽签法

(2)随机数表法

4、课堂练习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精选篇13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

赖关系,同时还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高中阶段更注重函数模型化的思想与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

(3)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4)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的符号表示函数的定义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函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难点:符号“y=f(x)”的含义,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区间表示;

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函数及其表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复习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强调函数的模型化思想;

2、阅读课本引例,体会函数是描述客观事物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的思想:

(1)炮弹的射高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2)南极臭氧空洞面积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3)“八五”计划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3、分析、归纳以上三个实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4、引导学生应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各个实例中两个变量间的依赖关系;

5、根据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判断各个实例中的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

(二)研探新知

1、函数的有关概念

(1)函数的概念:

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function).

记作:y=f(x),x∈A.

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domain);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range).

注意:

①“y=f(x)”是函数符号,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y=g(x)”;

②函数符号“y=f(x)”中的f(x)表示与x对应的函数值,一个数,而不是f乘x.

(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是什么?

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3)区间的概念

①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

②无穷区间;

③区间的数轴表示.

(4)初中学过哪些函数?它们的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分别是什么?

通过三个已知的函数:y=ax+b(a≠0)

y=ax2+bx+c(a≠0)

y=(k≠0)比较描述性定义和集合,与对应语言刻画的定义,谈谈体会.

师:归纳总结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

1、如何求函数的定义域

例1:已知函数f(x)=+

(1)求函数的定义域;

(2)求f(-3),f()的值;

(3)当a>0时,求f(a),f(a-1)的值.

分析:函数的定义域通常由问题的实际背景确定,如前所述的三个实例.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那么函数的定义域就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要写成集合或区间的形式.

例2、设一个矩形周长为80,其中一边长为x,求它的面积关于x的函数的解析式,并写出定义域.

分析:由题意知,另一边长为x,且边长x为正数,所以0<x<40.

所以s==(40-x)x(0<x<40)

引导学生小结几类函数的定义域:

(1)如果f(x)是整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实数集R.

(2)如果f(x)是分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分母不等于零的实数的集合.

(3)如果f(x)是二次根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根号内的式子大于或等于零的实数的集合.

(4)如果f(x)是由几个部分的数学式子构成的,那么函数定义域是使各部分式子都有意义的实数集合.(即求各集合的交集)

(5)满足实际问题有意义.

巩固练习:课本P19第1

2、如何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

例3、下列函数中哪个与函数y=x相等?

分析:

1、构成函数三个要素是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由于值域是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决定的,所以,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即称这两个函数相等(或为同一函数)

2、两个函数相等当且仅当它们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

解:

课本P18例2

(四)归纳小结

①从具体实例引入了函数的概念,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了函数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

②初步介绍了求函数定义域和判断同一函数的基本方法,同时引出了区间的概念.

(五)设置问题,留下悬念

1、课本P24习题1.2(A组)第1—7题(B组)第1题

2、举出生活中函数的例子(三个以上),并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描述函数,同时说出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和对应关系.

课堂小结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精选篇14

一、教学目标

1、在初中学过原命题、逆命题知识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四种命题。

2、给一个比较简单的命题(原命题),可以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3、通过对四种命题之间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4、初步培养学生反证法的数学思维。

二、教学分析

重点:四种命题;

难点:四种命题的关系

1、本小节首先从初中数学的命题知识,给出四种命题的概念,接着,讲述四种命题的关系,最后,在初中的基础上,结合四种命题的知识,进一步讲解反证法。

2、教学时,要注意控制教学要求。本小节的内容,只涉及比较简单的命题,不研究含有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3、“若p则q”形式的命题,也是一种复合命题,并且,其中的p与q,可以是命题也可以是开语句,例如,命题“若,则x,y全为0”,其中的p与q,就是开语句。对学生,只要求能分清命题“若p则q”中的条件与结论就可以了,不必考虑p与q是命题,还是开语句。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以故事形式入题

2、多媒体演示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一个生活中有趣的与命题有关的笑话:某人要请甲乙丙丁吃饭,时间到了,只有甲乙丙三人按时赴约。丁却打电话说“有事不能参加”主人听了随口说了句“该来的没来”甲听了脸色一沉,一声不吭的走了,主人愣了一下又说了一句“哎,不该走的走了”乙听了大怒,拂袖即去。主人这时还没意识到又顺口说了一句:“俺说的又不是你”。这时丙怒火中烧不辞而别。四个客人没来的没来,来的又走了。主人请客不成还得罪了三家。大家肯定都觉得这个人不会说话,但是你想过这里面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揭开它的庐山真面,学生的兴奋点被紧紧抓住,跃跃欲试!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复习提问:

1.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与结论各是什么?

2.把“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看作原命题,它的逆命题是什么?

3.原命题真,逆命题一定真吗?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个原命题真,逆命题也真.但“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的原命题真,逆命题就不真,所以原命题真,逆命题不一定真。

学生活动:

口答:

(1)若同位角相等,则两直线平行;

(2)若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识,打下学习否命题、逆否命题的基础.

(三)新课讲解:

1.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同位角相等”,结论是“两直线平行”;如果把“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看作原命题,它的逆命题就是“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也就是说,把原命题的结论作为条件,条件作为结论,得到的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

2.把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与结论同时否定,就得到新命题“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这个新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

3.把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与结论互相交换并同时否定,就得到新命题“两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这个新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四)组织讨论:

让学生归纳什么是否命题,什么是逆否命题。

(五)课堂探究:“两条直线不平行,则同位角不相等”是否真?“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不相等,则不是正方形”是否真?若原命题真,逆否命题是否也真?

(六)课堂小结:

1、一般地,用p和q分别表示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用¬p和¬q分别表示p和q否定时,四种命题的形式就是:

原命题若p则q;

逆命题若q则p;(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否命题,若¬p则¬q;(同时否定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逆否命题若¬q则¬p。(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且同时否定)

2、四种命题的关系

(1).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2).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3).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七)回扣引入

分析引入中的笑话,先讨论,后总结: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主人说的四句话:

第一句:“该来的没来”其逆否命题是“不该来的来了”,甲认为自己是不该来的,所以甲走了。

第二句:“不该走的走了”,其逆否命题为“该走的没走”,乙认为自己该走,所以乙也走了。

第三句:“俺说的不是你(指乙)”其值为真其非命题:“俺说的是你”为假,则说的是他(指丙)为真。所以,丙认为说的是自己,所以丙也走了。

五、作业

1.设原命题是“若断它们的真假.,则”,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并分别判。

2.设原命题是“当时,若,则”,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定命与逆否命题,并分别判断它们的真假。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精选篇15

内容分析:

1、 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

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

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

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

本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

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

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

学习引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

集合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

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

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

”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

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

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见附录);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5.教材中例子(P4)。

二、讲解新课: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

(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我们说,每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定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简称集)

(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常用数集及记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N={0,1,2,…}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__或N+,N__={1,2,3,…}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Z={0,±1,±2,…}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Q={整数与分数}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R={数轴上所有点所对应的数}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__或N+

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__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

(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重复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

5、⑴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⑵“∈”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674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