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师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精选篇1
教学内容:
课本第66页至67页教学内容及第67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3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角的周角,初步建立平角和周角的概念。
2、进一步认识锐角、直角和钝角,并建立锐角、直角和钝角的概念。
3、认识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4、通过拼一拼、量一量、剪一剪、转一转等活动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平角和周角。
教学难点:
认识周角。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的角有哪些?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回忆认识过的角:直角、锐角和钝角。 师:你们以前是怎样辨别直角、锐角和钝角的? 教师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回忆。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一些特殊角,深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建立直角的的概念。
让学生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尺直角的度数,学生量完后,请几个同学汇报得数,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一个直角是由90°。
2、认识平角,建立平角的概念。
(1)认识平角。
课件演示把两个三角尺的直角拼起来的过程。 课件演示后,让学生也按课件演示的过程把两个三角尺的直角拼起来,并看一看,议一议。 教师指出:把这两个直角拼起来可以组成一个新的角。(课件闪现新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师:这个角有什么特征? 指名回答。 教师指出:像这样,两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角是平角。(课件闪现下图)
(2)认识平角和直角的关系。
师:一个平角是多少度你知道吗?你是是怎么得到的? 指名口答。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1平角=2直角,1个平角是180°
3、建立锐角、钝角的概念。
(1)测量。
让学生用量角器量出课本第66页下半部分的三个角的度数,并记录下来。 指名汇报时,先让学生说一说这三个角分别是什么类型的角,再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2)议一议。
让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图中左右两边的角与中间的直角有什么不同。
(3)交流归纳。
小于90°的角是锐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是钝角. 教师说明:大于180°的角不是钝角.(如181°、200°、220°就不是钝角)
(4)练习。
(课件出示) 把下面各度数所表示的角进行分类。
93° 45 ° 87 ° 99 ° 145 ° 170 ° 181 ° 90 °
4、认识周角,建立周角的的概念。
(1)认识周角。
课件演示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一周组成角的过程。 教师指出: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是周角。 让学生观察后,指名说一说周角有什么特征?
(2)认识周角、平角、直角三者之间的关系。
师:你知道一个周角是多少度吗? 引导学生推算。
1周角=( )平角=( )直角 。
1周角=( )度
三、操作活动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2、3题。(课件依次出示3道题)
四、全课小结
让让学生谈自己学习的收获。
五、作业
练习十三第1、2、3题。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精选篇2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全册书及单元的地位: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第五单元除法第一课时。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个层次:一、教学两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一位数。理解算理,确定商的位置。二、教学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一位数,归纳计算方法。在解决第一个层次上教材安排一个教学情景,解决80 元可以买几个书包?给出处理不同层次的计算方法:减法、乘法、摆一摆、竖式。对于这几种方法,可以这样理解的:第一种减法其实就是除法的含义;乘法是为了后面的试商作准备;摆人民币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算理。
学情分析
在二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表内除法的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相关内容,基本掌握了除法计算的试商方法。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其基本方法与前面的相同,不同的是商的数值可能较大,在试商时又涉及商的定位。教材这里安排竖式计算是为了分散难点,理解算理,确定商的位置为后续的学习除数是任意的两位数及三位数打下伏笔。
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以及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①在摆一摆、算一算、说一说的过程中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②在归纳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上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陈述算理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用数学语言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体会数学。
②在具体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情感与态度:
①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向学生渗透“未知”转化“已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事物间是有“联系的”,是可“变化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②通过买文具送给希望工程的情景,使学生分享到关爱他人快乐,与别人共享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算理掌握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2.“除数是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也是本节课重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精选篇3
平行与橡胶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教材按这样的线索来组织教学内容:先教学平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境,在识别直线相交和不相交的基础上认识平行线,学会画平行线;再教学垂直,从生活中选取两条直线子昂叫成直角的特殊位置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垂线,学会画垂线,并结合相互垂直的关系,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机器应用。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中,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教材在编排上也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1、在情境中感知直线的位置关系,在抽象中形成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教材从生活中选取大量的平行或垂直的现象作为认知的现实背景和有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经历概念抽象的过程,以此来理解平行与垂直的概念。例如,第39页的例题分三步呈现,首先呈现一组照片,在这些照片中用不同的颜色线条勾画出两条边,这些勾画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根据3张照片中的彩色线条分别画出3组直线,从现实情境和具体物体上提取需要研究的对象。最后,让学生讨论这3组直线哪些相交、哪些不相交,展开数学思考。第42页例题的呈现也作了相似的安排。另外,教材在建立数学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现象,在现实的素材中寻找平行线和垂线。在这样的实物和图形的反复转换中,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发展了空间观念。
2、强化操作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体验。
让学生画平行线和垂线不单是操作方法的教学和操作技能的培养,还是数学概念的具体应用,在应用中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例如,第40页例题要求学生想办法画一组平行线,第43页例题要求学生想办法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这两道例题都是学生初步认识平行线或垂线之后安排的,都不是叫曹指导他们怎样做,而是让学生想办法画,在画的活动中继续体会胡下岗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的内涵。
3、注重知识的应用与解释,体会认识的价值。
教材选取了大量生活的例子,让学生运用知识对相关现象作出简单的解释。如穿过马路的最短路线、怎样从大街边上把自来水引到小明家等问题,让学生带着初步形成的数学概念去观察生活,进行解释与应用,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实际来组织教学活动,以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在学习本单元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点、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有关特征,这些都是本单元的知识基础。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已经感受了平行与垂线等现象的存在,只是这种感受是肤浅的、零散的和模糊的,是能意会而不可言谈的。因此,我们应该将充分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和垂线作为教学重点。此外,本单元安排了大量较为复杂的操作活动(需借助多个工具才能完成),如作图活动有画平行线和垂线等,测量活动有量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等,而在此之前,学生的作图和测量机会不多,经验很少,所以,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和垂线,能确定和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应该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需要教师加强指导和训练。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精选篇4
教学内容:
p.13、14
教学目标:
通过对一些常见容器的实验,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并注意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
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
每生自带2件左右常见的容器。
教学过程:
一、检查
完成口算本上的校对工作,检查学生的口算完成情况。
二、交流检查学生昨天回家的实践作业
比如:1升水可以倒4杯水,可以倒20个小酒杯,可以倒2大碗(比较小的容器)
1个电饭煲是2升多,1个大油桶是5升,一个水池30升,一个脸盆5升(较大的容器)
在学生交流的时候,要求其他学生做到:(1)想象,也可用手比划该容器的大小;(2)继续补充
三、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
1、用自己制作的量器盛1升水,分别倒入下面的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比如:煲的1/2,锅的差不多,脸盆的1/5
可继续让学生估一估,整个容器的容量大约是几升。
2、下面的容器里大约各能盛多少升水?在合适的答案下面画
这里的4张图,可以让学生先挑一个最有把握的说,并说清楚理由。
再以此为参照,进行推算其他的容器。
也可用排除法进行,但都要学生充分说理,不能是简单的凭感觉。
四、指导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精选篇5
一、学情分析
本期我班有34名学生,大部分学生学习常规好,喜欢学习数学,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对数学不感兴趣,学习被动,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有困难,特别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存在问题,因此成绩不理想。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二、教学内容及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小数的认识,小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观察物体,游戏公平,认识方程等教学内容。
(一)数与代数领域
1、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包括小数的意义,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小数加减法解决问题。
2、第三单元小数乘法。包括小数乘法的意义,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小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五单元小数除法。包括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积商近似值的方法,培养估算意识,循环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内容。
4、第七单元认识方程。包括用字母可以表示数,认识方程,等式的性质,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二)空间与图形领域
1、第二单元认识图形。梳理已学过的一些图形;三角形分类,各类三角形的特点;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梯形的特征;设计简单的图案。
2、第四单元观察物体。包括辨认从不同位置拍摄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体会到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
(三)统计与概率领域:第六单元游戏公平。初步体验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设计公平、简单的游戏规则。
(四)综合应用领域:本册教材在每一单元中,都配有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应用问题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还安排了数图形中的学问激情奥运,图形中的规律三个专题活动,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整理与复习:包括整理与复习(一)、整理与复习(二)、总复习。
三、教学目标
1、扩展对小数的认识,把小数和分数初步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除法的意义,经历探索小数乘法
和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法和的计算方法,了解在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求积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培养估算意识;初步了解循环小数;运用小数乘法和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使学生初步了解可以用字母表示数;初步了解方程、等式性质,并能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4、通过分类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了解梯形的特征;了解各类三角形的特点;通过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会运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一些简单的图案。
5、结合具体情景,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了解在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求积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培养估算意识。初步了解循环小数,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6、通过实际观察,学生体会到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景物,看到的画面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拍摄的相应照片和先后顺序;能辨认从观察点高低、远近拍摄到的相应照片和先后顺序。
7、通过游戏,使学生初步体验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设计公平的简单游戏规则。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小数的认识加减乘除计算;图形的分类。
教学难点:小数四则运算方法的掌握。
五、教学措施
1.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多创设学习情境,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解疑问难,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4.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注意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
5.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6.加强个别辅导,特别是学困生的辅导,对他们要付出更多的爱心,作业适当降低要求,努力提高他们的成绩。
六、教学课时安排
1.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11课时;
2.认识图形:9课时;
3.小数乘法:10课时;
4.观察物体:4课时
5.小数除法:12课时;
6.游戏公平:2课时
7.认识方程:10课时;
8.总复习:5课时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精选篇6
教学内容:
人教实验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38页──39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让学生经历角的形成过程,会画角。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初步能力。
4.培养学生关于射线、直线、线段和角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线、射线和角的表象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间合作的精神,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直线和射线的认识。
教学难点:
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贴近生活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建筑,你们知道吗?(课件出示:鸟巢图片)
生:鸟巢!(预设)
师:鸟巢的设计师利用一些直的、弯的线条进行排列和组合,从而设计出这样漂亮的建筑,给人以美的享受。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线条,它们同样有着不一样的作用,同样展示着线条的美!
学生欣赏图片,感受线条的美。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线的王国,共同来了解这些有趣的线。(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一)认识线段
1.引出线段,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看,这是谁?没错!是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孙悟空有一样神奇的宝贝金箍棒,就是靠它,孙悟空才能在取经的路上过五关斩六将,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孙悟空手里的金箍棒像不像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平面图形?(线段)
师:看!孙悟空现在把金箍棒变成3厘米长。如果让你用线段表示3厘米长的金箍棒,你会画吗?请在课堂练习本画出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2.认识线段的特点(直直的、有两个端点、可测量)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条线段,和同桌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师板书:线段,并画一条线段)
生:直直的;线段有两个点。
师:同学们,线段上的这两个点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端点。(师板书:端点)
师: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呢?它的端点在哪里?
生:线段有2个端点,分别在起点和终点。
师:如果把第一排的学生看做一条线段,它的端点在哪里?
生:第一个同学和最后一个同学。
师:从课件上我们知道这条线段的长度是3cm,是用什么工具来测量的?
生:尺子或三角板来测量。
师:哪位同学愿意说说怎么测量线段的长度呢?
生:把一个端点对准0刻度线,另一个端点指向几厘米,这条线段就是几厘米长。
师:所以线段是可以测量的,它的长度也是有限的。
3.用字母表示线段
师:为了表述方便,可以把两个端点用字母A、B来表示,这条线段就叫做线段AB。
4.小结过渡
(二)认识射线
1.感知射线
师:瞧!现在孙悟空又给金箍棒下了什么命令?(课件演示:金箍棒向一端无限延伸) 请同学们根据金箍棒的变化,再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AB,现在把线段向一端无限延伸,看看又得到什么图形?
生动手画,师巡视。
师:谁来给这个图形取个名字?(射线)
师:这位同学和数学家想到一块了,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射线。(板书:射线)
2.感知射线的特点
师: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课件上的这条射线,小组讨论射线有什么特点?
生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汇报:
(1)射线只有一个端点。
师质疑:射线的端点是哪一个?B是端点吗?
生:不是,B只是射线上的一个点。
师:射线可以用端点A和射线上的另一点B来表示,叫做射线AB。(板书:射线AB)
(2)感知射线无限长
生:射线无限长,不可度量长度。
师:你是怎么判断射线无限长的?
生;因为射线向一端无限延伸,可以延伸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所以射线无限长。 师:我们再请课件来帮忙(播放课件)
师:射线的长度是无限的,无法测量。(板书:无限,无法测量)
3.找生活中的射线
(三)认识直线
1.感知直线
师:同学们,瞧!现在孙悟空又给金箍棒下了什么命令呢?(课件演示:金箍棒向两端无限延伸)请同学们拿出课堂练习本,在本子的中间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AB。接着请你像老师这样,把线段AB向两端无限延伸,会得到什么图形了?
生动手延长线段AB。
师:同学们,像这样把线段向两端无限延伸就得到直线。(板书:直线)
2.用字母表示直线
师:这条直线我们把它叫做直线AB,还可以用字母l表示直线,叫做直线l(师板书:直线AB或直线l)
3.认识直线的特点
(1)直线有什么特点呢?
生汇报:无端点或有2个端点;无限长;不可测量(师板书并打问号)
感知直线无端点
师:(手指着AB两个点)问,AB是端点吗?
生:不是,AB这两点只是直线上的两个点。所以直线没有端点。
(2)感知直线无限长
师:刚才同学说直线是无限长的,到底是正确的吗?我们一起来验证!
师:现在请同学们继续把线段AB向两端延伸再延伸。告诉老师,可以延伸到什么地方?
生:本子的尽头。
师:再延伸出去呢?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现在我们这条线要延伸出本子,超过桌子,延伸出窗外,延伸出我们的学校。
师:就这样不断地延伸再延伸,到底可以延伸到哪里?
生:没有尽头。
师:就像孙悟空的金箍棒,如果孙悟空没有喊停,它就会无限延伸出去。当把一条线段向它的两端无限延伸得到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到底有多长?
生:很长很长,无法说明有多长。
师;在数学上我们就把它称为“无限长”。
师:既然直线无限长,哪有办法测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