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政治教案

|康华

推文网小编精心整理2023政治教案,希望这份2023政治教案优秀6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更多2023政治教案资料,在搜索框搜索

2023政治教案(篇1)

1.教学目标:

能依照课程标准与教材,结合学情制定多维度教学目标,目标内容表述清晰,用语精炼准确。

2.教学重难点:

能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并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学情分析:

简明分析本班学情,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学生对本课时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等。

4.教与学(方法)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教学方法并作简要说明,也可阐明教与学的设想和规划,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的关键设计和学法指导。教法、学法设计可选一项或两项。

5.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容量适中、结构合理,教学活动设计能突出学生主体,体现师生互动、讲练结合、具有一定的教学风格和特色,符合课改理念,体现高效课堂精神。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拓展和落实,有教具、学具、多媒体等应用设计,有简要板书设计,有精炼的作业设计,有教学反思。

6.书写规范:

格式整体、美观、布局合理、内容完整。

高中板书设计评分标准

1.板书设计目的明确、条理清楚,能突出学科特点,充分体现教学重点、知识网点和活动主线。

2.板书设计布局合理、内容恰当、有层次感(20)。

3.板书设计无知识性失误、书写规范、美观,无错别字,标点正确,间距适中。

4.板书设计新颖、独特、巧妙、美观,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能很好地帮助和引导学生领会教材内容,掌握所学知识。板书设计能结合教材特点,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形象性和艺术性(20)。

2023政治教案(篇2)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以“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力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探索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进一步实现“四个转变”,即: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是人教版教材必修3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二框的内容。本框题作为本教材的最后一框内容,可以说是对本教材的一个总结和升华。《文化生活》一书,就是想让学生在基于对各种文化现象感受的基础上,提高自己分析看待各种文化现象的能力,从而能够在文化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所以,最后一框内容通过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道德冲突为切入点,告诉我们当面对这些冲突的时候我们需要作出正确的选择,而通过在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正是解决这一冲突的重要途径。

2、教学重难点与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关系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关系,才能正确分析社会事件,才能正确理解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大力培育民族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道德冲突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正确看待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冲突;如何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思想道德目标。

难点的依据: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3、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读书指导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

4、教学手段:视频片段,PPT演示文稿

5、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产生道德冲突的原因,认识解决道德冲突的重要途径,认识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②明白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会通过正确的途径切实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2)能力目标:

①正确分析当今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的思想道德冲突,认识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给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带来的冲击挑战。

②面对生活中的道德冲突,提高自己明辨是非能力及在实践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努力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

②追求道德生活不是一种痛苦选择,而是自我愉悦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

新课

直面冲突

1、出示图片材料:“老翁摔倒在地,无人敢扶”

①如果你在现场,你会怎么做?请说明理由。

②你能否说说生活中其他那些让人左右为难的道德冲突?

2、教师总结

思考并发表意见

讲授

新课

自主学习

1、出示“知识目标”

①知道:思想道德冲突产生的原因;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含义;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

②识记:解决“道德两难”的途径

③理解: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④运用:通过正确的途径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目标——怎样改造主观世界;如何加强自身修养

2、要求学生根据知识目标自学教材,在自学过程中关注平时成绩薄弱或表现不够积极的学生。

1、根据知识目标自学教材

2、同伴互助:同桌互相交流自学所得。

角色体验

1、依次出示以下材料,学生思考并发表意见。

2023政治教案(篇3)

【学情分析】:

学生身处一定文化氛围、具备一定文化素养、身体力行着文化活动,但是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对文化的作用还不了解。因此在教学时,同学生一起透过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各种文化现象,去发现,去感悟,再提炼,从而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设计思想】: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过程要求课堂教学从以教为本转变到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主,教学方式要求从单向灌输转变为情境建构,注重学生体验。基于此,本框题教学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遵循从生活中引出问题,再创设问题情境,最后回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的程序,按照“品文化→识文化→析文化”的线索安排教学流程。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使学生感受现实生活浓郁的文化气息,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叙述自己身边的文化现象,使文化融入生活,也使学生获得了必要的感性认识。紧扣“文化”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使他们在主动思维的过程中,培养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使学生的认识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最后,以生活实例为切点,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践行理念,实现知、情、行的统一。

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使用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灵活整合教材资源,力将教材目标化、目标问题化,从问题入手,围绕问题的解决开展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借助文化现象了解文化形式的多样性。理解文化的内涵,学会归纳文化丰富的表现形式,阐述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体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价值;通过比较的方法,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认同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提高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什么”

2、教学难点: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力量”

【教学方法】:

通过幻灯片及基本教具展示情景材料,让学生回归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适时加以引导,采用讲授法、谈话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约2分钟)

设问: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播放PPT图片欣赏:“陕西八大怪”,配以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读图,听音,感悟,交流。

从学生熟知的本地特色文化现象出发,营造气氛,调动学习热情,引发学生对文化的感悟,导入新课。

第一目:

文化万花筒

(约10分钟)

设问:“陕西八大怪”分别是从哪些方面反映“关中”文化的

活动:说到陕西的特色文化,你还能想到什么

为了使您更加了解陕西文化,我想带您走近……

※特色饮食:

※著名遗址:

※宗教文化:

※民间艺术:

※民歌、戏曲:

※文学艺术:

提问:了解了这么多的文化现象,你有何感受

教师小结:

1、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

(静态)形式: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艺术、科学等。

(动态)活动: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文化生活内容丰富多彩

引导学生回顾人类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认识过程。

(神创论—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科技发展)

活动:你参加过学校的哪些文化活动请你说说参加这些活动的感受……

展示:

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生活……

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展示图片,并设问:

你知道这是哪里的民居吗

说说以下图片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舞台艺术

学生回答。

学生选择教师拟定的角度或者自己设定角度介绍陕西的特色文化的代表,并说明其“特色”之处。

学生体味、回答。

师生共同探究回顾。

学生回答、交流。

学生回答、交流。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列举的陕西特色文化,感受文化生活就像一个“万花筒”。同时锻炼、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感悟得出结论: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学生充分感受文化的无时不有。

学生充分感受文化的无处不在。

学生充分感受文化

内容丰富多彩还表现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

过渡:

看到各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品尝不同文化生活的韵味,我们不禁要问,究竟什么是文化呢

第二目:

文化是什么

2023政治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说出文化传播含义、途径和主要手段。能够把握以茶文化为载体,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传播的深刻影响。能够感受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材料理解把握,形成归纳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知道文化传播的含义和途径和主要手段的基础上,感悟信息技术的进步对自身学习和推动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中外文化,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争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大众传媒及其作用。

难点:如何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片树叶的故事

今天我们的课从一片树叶开始,西方人称其为“神奇的东方树叶”,同学们喜欢喝茶么?

接入视频短片,通过短片了解茶的种类。

这片树叶不仅散发着醇香,还蕴含着文化。大家了解么?

在中国,它是闲云野鹤的洒脱;在英国,它是午后高贵的优雅;在印度,它是街头民众的消遣;在日本,它是严谨细致的仪式。

我们能够感受到不同国家茶文化的多姿多彩,那他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活动2【活动】材料铺设,构建全课情境

故事一: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用脚用肩膀在崎岖的山路上连接了世界,他们被称为茶背子。西藏险峻的山路马匹无法通过,于是雅安的人们扛300多斤茶袋,住着拐杖,慢慢的穿过喜马拉的沟谷,不仅将茶叶贸易带到印度,也开启了欧洲茶文化的序幕。

现如今这些老人已经渐渐消失在历史中,山路上只留下了当初拐杖压出的一个个凹坑。

教师设问:这些人走的路你们知道么?

学生回答:茶马古道。简单介绍。

教师总结:可以看出,茶马古道不仅促进了贸易的往来,还实现了文化的沟通。

故事二:

有些人同样的留在了历史里,我们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名字。

19世纪,钟爱红茶的英国人觉得中国茶太多昂贵,于是决定在其殖民地印度种植茶叶。在英国人的游说下,武夷山八位茶工带着茶种和精湛的制茶技艺前往印度,他们终其一生,最后种植出大吉岭红茶,为印度茶叶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今大吉岭红茶已经成为世界三大名茶之一,而这些茶工却到最后也没能回到家乡。

从此,印度有了自己的茶业,大吉岭红茶叶声名远扬。

故事三:

今天依旧有人为茶文化发展努力着。

北京女孩张南揽十七年前去日本学习茶道,现为职业茶道师。她通过茶道课堂,向国人展示日本茶道的严谨与仪式之美。她说:“日本茶道动作规定太多,太程式化,但这正是中国茶道所缺的,我想让更多人了解。”

活动3【讲授】探究讨论,推进知识生成,实现情感升华

1、简单总结。

探究一:故事里的人们都在进行着一种什么样的活动。

学生发言。得出结论,并概括含义。

知识点一:文化传播的含义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交往活动。

2、仔细回顾。

探究二:故事中的人们,通过什么途径实现了文化的传播?

知识点二: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讨论一:通过这些途径实现文化传播的事件还有什么?

形成知识迁移能力,并运用手机搜集资料,资讯共享,开拓视野。

3、深入思考。

文化的传播还有哪些途径?需要什么工具

探究三:文化传播是通过什么工具实现的?

同学发言,归纳,教师总结,说明。

知识点三:传媒的含义及发展历程和大众传媒

对比传统传媒与大众传媒,结合课堂体验总结大众传媒的优缺点。

4、对比探究

故事二中将中国茶叶知识带到印度的茶工。

故事三种将日本茶道带回中国的女教师。

探究四:他们对于文化发展有何作用?

学生对比,形成思维层次,全面看问题。

知识点四:文化交流的意义。

5、情感升华

讨论二:你要向故事中的人们学习什么?

深入材料,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

知识点五:正确对待文化交流的态度

6、回归生活

辨析:某人观点:文化交流与我无关?

结合学生实际,形成有实施可能的答案。

文化传播就在身边。只要传递文化正能量,你就是文化传播的使者。

活动4【活动】动态图像,梳理本课知识,提升记忆效率

运用prezi这个动态展示软件并加以图像,促发学生课堂记忆形成较为清晰地知识网络。

活动5【测试】资料共享,在线完成练习,寻找知识漏洞

1.下列活动具有文化传播功能的是()

①古代商旅活动②网络互动③教育④人口迁徙

⑤红色旅游⑥科考队南极考察

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D.②③④⑤⑥

2、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而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众传媒更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关于教育与大众传媒的关系,正确的是()

A.教育始终借助大众传媒

B.大众传媒使教育突破了狭小的课堂,走向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C.文化传播的途径是多样的,传媒也日益多样化

D.教育的普及加速了文化传播

3、20__年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由于电视和网络的现场直播,我们目睹了整个过程。这说明大众传媒()

A.已日益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B.已取代了旧的传媒

C.将导致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吞并D.将逐步弱化文化的多样性

4、20__年5月,以“感知中国,共创未来”为主题的20__美国贾维茨中心正式拉开帷幕,这是中国在美国举办的最大规模出版交流活动。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在于()

①有利于吸收各国文化成果

②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③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④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趋同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

5、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事例不胜枚举。如从孔子学院到“中法文化年”,从动画片《中华小子》在法国热播并获得动画大奖到《于丹〈论语〉心得》版权被韩国人抢购等。假如让你围绕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意义写一篇政治小论文,你认为比较合适的理论视角是(A)

①文化与综合国力②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③文化的交流与渗透④经济全球化与文化一元化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参考答案:1.C2.B3.A4.C5.A

板书

重点:大众传媒及其作用。

难点:如何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2023政治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对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的影响。

2、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地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精神生活。

2、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难点: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影片《刮痧》图片,图片内容主要讲述 了一对中国移民夫妇在美国因文化差异而遭遇的一系列荒唐可笑的故事,以此展现中美文化差异造成的冲突以 及为之付出的代价。由此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文化对人的影响

(二)讲授新课

1、文化影响面面观

探究一:展示中西过节的图片(闹新春、圣诞节)

这些画面中你发现了哪些中西方文化上的区别?你还能举出更多的事例吗?由此可见,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何处?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①特定的文化环境。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不同的文化环境对人们有不同的影响,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打上特定文化的烙印。

②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不同的文化活动对人们的影响也不同。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培养高雅的情趣和高尚的情操;反之,受落后、腐朽文化活动的影响,则会将人的活动引向歧途,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探究二:材料一:元妃省亲。不同时代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不同,人们在交往中采取的方式也不同。例如,在封建社会,受封建伦理影响,君臣之间、主仆之间、长幼之间、男女之间,必须遵循封建等级规范,不可能采取平等的交往方式。

材料二:各国之间见面的礼节(多媒体展示)

这说明了什么?

不同时代的人们交往方式不同

材料三:西方人聚餐时各付各的账,中国人聚餐时挣着买单,这说明了什么?

不同地域的人们交往方式不同

(2)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受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文化程度的影响。

探究三:面对秦俑,美术家、将军、冶金学家等看法各不相同的原因何在?

简析: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知识素养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事物的深度和广度。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在一定知识、观念、情感和习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体现各种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人的观念有不同的层次,有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零散的观念,也有理论化的思想、观点。其中,各种系统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论正确的或错误的,都会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教师设问:文化对人的影响有哪些具体特点呢?

2、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1)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影响的过程看,潜移默化的影响。即文化对人的影响不是有形的'、强制的,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在不自觉的过程中实现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是文化对人影响力的概括,形象说法即“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启示我们要自觉学习、主动接受健康文化。

①文化氛围的无形影响。潜移默化≠虚无飘渺

举例: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②人们主动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潜移默化≠消积被动

想一想:有一个好的文化环境就一定能使人的文化素养提高吗?

提示:不一定。文化对人的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探究四:

材料一: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反映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有什么特点?

材料二:华盛顿唐人街、巴黎华人庆春节、伦敦欢庆中国年、南非春节舞狮乐,为什么定居海外的华裔在一些生活方式和习俗方面仍然保留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

材料三:“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

以上材料说明了文化对人影响的什么特点?

(2)深远持久的影响

①从文化习俗上来看

②“三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从影响的效果看,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其中,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这启示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小结

一、文化影响面面观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二、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深远持久的影响

(四)过关斩将

1.不同的民族,往往待人的礼节各不相同,这表明( C )

A.特定的文化环境是由特定的经济环境决定的

B.文化环境不同,决定了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不同

C.不同的文化环境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各民族的礼节不同,反映的内涵也完全不同

2.文化对人的影响有( C )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程度

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④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③④

3.“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张明敏的一首《我的中国心》,唱出了海外游子对祖国割舍不断的感情。上述歌词表明( C )

A.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强制性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永远不变的

2023政治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理解:实践概念,实践的三个特征

能力方面:分析能力,对实践概念分层次理解

辩证思维能力:实践特征之间的关系

觉悟方面:树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教学重点: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教学难点: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与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述分析相结合法

教具准备:投影材料、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第五课我们学习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试问:

1、 什么是主观能动性?其表现有哪些?

2、 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属于什么活动?

导入新课:宋代诗人陆游有诗云:“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 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由些引入新课。做比想更重要,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对于做的问题,涉及到哲学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实践”,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什么是实践?它有哪些特征?

课题:实践的特征(多媒体显示)

一、实践的特征(多媒体显示)

1、 什么是实践(板书)(多媒体显示)

对实践的观点历史上唯物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什么不同?

(1)历史上唯物主义者关于实践含义的认识(多媒体显示)

(小资料):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多媒体显示)

学生阅读教材103页第二段。

学生回答:历史上许多唯物主义学者指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有的还指出了实践或与实践相近的概念,如 行、行动、行为、力行、活动、生活、践履等,但始终没有对实践作出科学的解释。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含义的理解(多媒体显示)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具体分析以下内容,理解以下层次:

①“人们”——实践的主体(多媒体显示)

②“客观世界”——实践的对象(多媒体显示)

③“活动”——实践的性质(多媒体显示)

(多媒体显示)请指出下列活动中的实践活动

(1)火山喷发、蜜蜂造房、警犬搜敌(不是)

(2)起床、刷牙、洗脸、吃饭(不是)

(3)学习理论、讨论问题、研究学问(不是)

(4)工人做工、战士打仗、科技工作者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为了更深入理解“实践”,我们必须分析实践的基本特征

2、实践的基本特征(多媒体显示)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多媒体显示)

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阅读104页第2、3、4段)(联系自己的实践活动,理解主体、对象、手段)

(议一议)104页

实践的主体是人,是人民群众,人有自己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这就使人能有目的地从事社会实践,人的体力和智力统一起来,共同构成实践的主体这个基本要素。

而人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像自然界的`其他物质形态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智力和体力是在社会发展中客观形成的。它的状况归跟到底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所以,实践主体是客观的。

然而实践总是有一定的客观对象,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究竟什么是实践的对象呢?

师:它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八、九段后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生产活动的对象是自然界,其中既有自然物,又有人工制品。改造社会活动的对象是社会关系。可见,实践的对象是自然界和社会,它们都是客观的物质性的东西。在自然界和社会的万事万物中,究竟是哪些事物能够成为人们当时、当地的实践对象?归跟到底不是由人们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其他客观条件决定的。

实践的物质手段是工具和其他设备。人们进行实践活动不仅需要发挥其体力和智力的作用,而且只有使用某种物质手段,才能把自身的体力和智力作用于实践对象,以达到实践的目的,实践越发展 ,越需要物质手段这个基本要素。构成实践手段的材料是物质的东西;制造实践手段不能随心所欲。它们都是由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可见,实践的手段也是客观的。

总之,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有机结合而构成的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坚持实践的客观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板书)(多媒体显示)

师问:人改造自然界和动物适应自然界的活动有什么异同?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A、“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在他用蜂蜡建筑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B、“劳动终结时取得的结果,已经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存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了。”

虽然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但它与动物的纯粹适应自然界的本能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

因为人是有思维、有理性的社会性动物,人在行动之前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动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人们在实践中变革客观事物,

就是把原有的东西改造为新的东西,创造出新的东西。改造社会的实践,就是要不断地创造新的社会关系。这种有目的地创造就充分显示了实践的能动性。实践的目的性、结果的创造性是实践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实践才独有的本质特征。

可见,人类从远古开始就从事的实践活动,都是按人的目的、意识、想法去改造客观世界,以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果没有“能动性”这个特点,某种活动和行为即使改变了客观世界,也不能被称为实践。所以,这一特征是最能体现实践本质的特征。

师问: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与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两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生答: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这与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二者是统一的,这个关系实质是实践中主客观的关系。(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主要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第二个特征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二者互相渗透。因为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都以客观性为基础;而主体的客观性又渗透着能动性。夸大第一个特征否定第二个特征,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第二个特征否定第一个特征,会导致唯心主义。意识根源于物质,只有人们的意识符合客观的要求,人们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践的创造性才能发挥出来。

(多媒体展示文字)

(教师总结)以上两个基本特征是统一和相互渗透的。由于实践所处的特殊地位——是联系客观事物同主观认识的“桥梁”,因此它同时兼有客观性和能动性两个特征。其中“客观性”使其区别于纯粹的意识活动,“能动性”使其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如果就实践的自身而言,它还具有第三个特征。

(3)实践上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板书)

旧唯物主义哲学中,有的哲学家把实践看作是孤立的个人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所进行的活动。

“实践的社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中进行的,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才能进行的活动,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

“实践的历史性”是指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范围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多媒体展示文字)

时代的发展变迁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注入新的内容。过去自力更生搞建设,在当今时代已远远不够。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各国实行对外开放,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我国同样不能例外。这同样体现了实践的历史性。

课堂小结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本课的学习使我们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实践、实践的基本特征及其密切联系。这是学习全课可重要的理论基础,对这些问题的正确理解将有助于今后的深入学习(放投影)(本课的知识结构)

    65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