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的语文教案
推文网小编精心整理七年级的语文教案,希望这份七年级的语文教案优秀5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更多七年级的语文教案资料,在搜索框搜索
七年级的语文教案(篇1)
《散步》
1、教材简析
(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第五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散步》,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2、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 为:
1、知识和技巧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至于教学难点 ,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存在困难的地方。
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a、教学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b、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 教师还可借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有利于扩大教学的容量,并且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有利于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2、学法
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在学习时,我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过程
(一)、如何导入
结合日常生活,引入学习。
出示问题:你们一家人经常一起散步吗?散步过程中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
——请两位同学讲述经历,与大家共享。
(新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给新的学习构筑起合适的背景,奠定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以及教师与学生情感上有效沟通的基础,有利于新知的学习。)
(二)、出示目标
(据有关人士分析,有明确目标的学习与目标不明确的学习,效果相差9倍,设计这一步的原因是对教与学起统帅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方向性。)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2、轻声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内容。
(“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理解文本、品味语言而不要流于形式。)
3、检查阅读效果:(屏幕显示)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节呢? C、散步的地点? D、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E.结果如何?
(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四)、研读课文 探究主旨
1、你说说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最大,谁有真正的决定权?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1)“我”听母亲的: (2)母亲听孙儿的: (3)妻子听“我“的: (4)儿子听“我”的:
2、那么究竟听谁的呢?
——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3、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为什么把背母亲、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体会文章的人性美。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五)、探究课文,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优美,值得我们好好的揣摩揣摩,下面我们采用鉴赏法来仔细品味一下。
七年级的语文教案(篇2)
《金色花》
知识与技能:
1、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2、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朗读方式(自由朗读、齐读、示范读)使学生把握诗文基调。
2、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投入真情,反复诵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教学难点:利用想象,鉴赏诗歌,并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抒发亲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音频文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期待美。
1、播放歌曲《妈妈的吻》。
2、畅谈感受,导入文本。(自主畅谈。多媒体出示课题。)
3、扫清障碍。
(1)扫除文中的生字、生词(自由阅读文本,自主查资料交流。)
(2)解读作者和金色花。(自主查资料、合作交流。)
二、倾情诵读,感知美。
1、心有灵犀。(学生自由谈感受。)
2、探究朗读。(师生交流,结合文本谈朗读技巧。)
3、音频范读。(听视频范读文本。)
4、表演评读。(生自主读,自主评价。)
三、研读品味,发现美。
1、推荐句子,说理由,畅谈美。(自由推荐,探究品评。)
2、师补充问题,挖掘美。(师生、生生合作挖掘。)
四、再现画面,创造美。
1、师示范描述画面,创造美。
2、生描述画面,创造美。
五、比较阅读,升华美。
与泰戈尔《金色花》的姐妹篇《告别》比较阅读,升华美!
六、拓展延伸,追求美。
如果你忽然具备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成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满怀爱意?
请您自由想象,用“假如我变成了……“说话。
七年级的语文教案(篇3)
《羚羊木雕》
教学目标:
1、体会和感悟亲情、友情,学会理解亲情,珍惜友情。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本文巧妙的构思。
3、学习文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具体生动的刻画人物形象。
4、理解文章突出主题的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
1、抽一个同学起来,问:你有过与父母发生吵架之类的过冲突没有?
2、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冲突?齐读22课标题下面方框。
3、板书课题。羚羊木雕是非洲艺术家以羚羊为形体用一种黑木雕刻成的工艺品。非洲木雕是非洲大陆具有代表性的,全世界都享有盛誉的工艺品,其文化、艺术价值很高。非洲很多国家元首出访,或欢迎来访的客人大多喜欢赠送木雕。
二、整体感知。
(一)、速读课文。回答问题:
1、文章写了一句什么事?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2、说说文章的思路或结构怎样?
(二)、画出段序。字词板块。
(三)、概括文章内容。
1、 提示:要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就要先理清文章记叙的六要素。板书划线句子。
人物:“我”、万芳、我的妈妈和万芳妈妈、我的爸爸和奶奶。 时间:今天。 地点:我家里、万芳家里及路上。
归纳:“我”送羚羊木雕给朋友万芳后,被父母逼着要回来的事。
2、还写了其它事没有?这两件事要归纳进去吗?
——上幼儿园我和万芳就很好,语文老师管我俩叫“合二为一”。
——上星期一我和万芳换裤子的事。
明确:这两件事只不过补充说明我为什么要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这是文章的插叙部分,不是主要事件不归纳。
(四)、理解文章结构顺序。根据板书讲:
1、主要事件中为什么先从今天妈妈逼问我开始写而不是按时间顺序先写昨天发生的事情呢?
倒叙。(如果文章顺叙是:A—B—C—D 的话,那么倒叙就是D—A—B—C或C --A—B—D或B—A—C—D),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局或后来发生的事情提到前边写,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顺序叙述事物的起因和发展。 作用: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2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以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本文倒叙的作用:作者在文章开头就直接摆出我和妈妈的紧张的矛盾气氛起到了吸引读者的作用。——这样安排结构,使文章开头更吸引人。也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2、另外两件事在文章结构中属于什么呢?
(1)、插叙。(A—b—B--C),插叙就是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暂时停顿,插进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插叙结束后,再回到原来的事件上继续叙述。 文章通过“我”的回忆万芳是我多么仗义的朋友这种心理活动来插叙了这两件事。
(2)、插叙的作用:
(1)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
(2)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故事情节,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有解释的作用。解释为什么我会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
(3)使故事的脉络更清晰。
(4)使文章结构更紧凑。文章没有按时间顺序来写,直接写今天发生在“我”家里和万芳家里的有关羚羊木雕的事,把幼儿园老师叫我俩“合二而一”和上星期一在学校运动场上和万芳换裤子的事通过插叙穿插到今天的事中来写,这样的插叙就会使文章场面(地点)更集中,使文章结构更紧凑。
(5)拓展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6)突出主题。(如,《紫藤萝瀑布》的插叙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起到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
注意:倒叙与插叙重要区别是:倒叙是一件事的顺序变化,插叙是相关事件的顺序变化。
四、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线索就是贯穿一篇文章,即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句子或是情况等等;它是解读文章含义,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词条。
文章线索的分类分为以下几类:
1、以人物为线索○
2、 以事情为线索
3、以物品为线索
4、以地点为线索
5、以时间为线索
6、以感情为线索。
文章的矛盾因“羚羊木雕”而起,文章内容围绕“为什么送羚羊木雕,我怎样要回羚羊木雕”来写的。羚羊木雕这个物品是文章线索。
作用:以“羚羊木雕”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题材, 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浑然一体。
五、作业:
1、你赞成父母做法还是孩子做法,为什么?
2、准备分角色朗读课文。
七年级的语文教案(篇4)
《秋天的怀念》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秋天的怀念》一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通篇洋溢着作家史铁生对母亲的无尽怀念和对母爱的深情赞颂。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先创设情境,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通过朗读、交流来了解课文大意,并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体味人物的内心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文章精彩词句,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崇高的母爱。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抓住细节描写,体会母爱的伟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如何正确对待人生路上的困难和不幸,学会坚强,珍惜生命。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感受和表达朴素而深厚的母爱。
难点:学会如何正确对待人生路上的困难和不幸,学会坚强,珍惜生命。
教具准备:
1.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个课时。
教学方法:品析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 图片引入,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礼物,知道什么礼物吗?(茫然)
师(稍停):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是一位作家,一位坐着轮椅的作家,一位深深爱着母亲的作家,
板书:史铁生。(课件演示)
师:今年,作者已经63岁了,可在他21岁时,突而其来的一场重病使他高位截瘫,也是在这一年,深爱着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多年来,作者一直都深深地怀念着母亲,于是他用那种浓浓的爱写下这篇秋天的怀念。
师:下面,让我们带着作者的哀思,作者的深情读一下这个题目。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的视觉认知和教师动情的介绍,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的氛围。)
二、 自由读文,整体认知。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自由地读读课文。请同学找出你印象最深的一段或一句话读给大家听。
出示课件:正确——流利——有感情
(设计意图:《课文新课标》在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中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此过程主要是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教师通过三种不同的读书阶段来满足所有的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所表现,并鼓励学生有敢于挑战的精神。)
三、 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课文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的事?
2、找出作者暴怒无常的表现?
3、面对着这样的孩子,母亲是怎样做的呢?
4、讨论:母亲“忍”的是什么?
师:母亲“忍”的是什么呢?
师:你能找出相关的语句吗?
师:母亲“忍”的还有什么呢?
师:你能找出相关的语句吗?
师:然而,母亲却走了,带着她的爱,带着她的苦,悄悄地走了,她走了,就再也没有回来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讨论,体会母爱的伟大。此环节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5、母亲临终时交代了什么?
6、探究好好活。
师:作者明白了妈妈的良苦用心了吗?
师:你能找出相关的语句吗?
(设计意图:从菊花盛开的各种颜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路上的困难和不幸,学会坚强,珍惜生命。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情景体验,真情告白。
师:从此,作者像秋风中盛开的菊花一样,活得泼泼洒洒、烂烂漫漫;从此,作者振作起来,成为了一位大作家。如今,正好是清明时节,作者面对着母亲的遗像,他会说些什么呢?
(以母亲的遗像为背景图,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背景音乐,创设清明扫墓的情景,让学生真情表白,从而感受和表达朴素而深厚的母爱。)
五、渗透教学,升华思想。
师:是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此时此刻此景,作为儿子即使有千言万语,也无法挽留母亲了,所以我希望每一位同学,好好地爱着母亲,好好地善待母亲。
七年级的语文教案(篇5)
《荷叶母亲》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赏析课文; 3、用比喻的修辞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父母的赞美之情; 4、感受伟大的母爱。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同学们,有这样一条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你们能说说这条短信的故事吗?师生共叙:5.12汶川大地震中,在都江堰一处坍陷的民宅上,一位已经死亡了的母亲保持着双膝跪地、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自己身体的姿势。她的身下有个三四个月大的孩子,孩子安然无恙。已经死亡了的母亲的手机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这位伟大的妈妈,和所有的妈妈一样,不但用血汗培养孩子、而且用生命保护着自己的孩子。这位伟大的妈妈伟大无私的母爱,让所有在场的战士和医生等救援人员泪流满面。大家说说,是什么力量让母亲当时会有如此坚韧的毅力呢?这故事说明母爱是伟大无比的,是的,母爱是伟大的、无私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冰心的散文诗《荷叶 母亲》,再次感受作者所歌颂的伟大无私的母爱。
二、作者简介。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往事》、《寄小读者》等。
三、听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课文。荷叶 母亲 莲花 送莲(眼前)
写 景 赏莲(回忆)
荷叶 雨打红莲 荷叶护莲 (眼前) ①雷雨到来之前的红莲 ②雷雨越下越大时的红莲③被荷叶覆盖时的红莲母亲 由景入情,深情赞美母亲
抒 情(写作特色:生动形象,情景交融)
1、文中写了莲花、荷叶、母亲,说说文章最主要要赞美的是哪一个呢?(明确:母亲)
2、整篇文章的描写重点是莲花,作者从自家院子的莲花开始,写到了祖父赏莲,之后重点写了风雨中红莲的变化过程,主角俨然是红莲,那我把题目改成红莲好不好?(明确:不好,写红莲是为了写荷叶,写风雨中红莲的变化即荷护红莲,很自然就让人想起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感。歌颂母爱)
3、作者花大量的笔墨写莲花和荷叶,对赞美母亲有什么作用呢?(明确:为抒发对母亲的赞美之情设置生动的情景)小结:写母亲是抒情,写莲花和荷叶是写景,两者结合,使情因景美而更真,景因情真而更美。使文章达到生动形象,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四、问题探究
1、为什么要写与祖父赏莲?(文章的2、3两段交代_年前的往事的作用是)写“三蒂莲”初开,与大家庭中添了“三个姊妹”映衬着写,暗示花即是人,花瑞即人祥,为下文以花比喻子女做好充分的铺垫。(借祖父的话暗示“我”与红莲之间的关系,为后文主题的揭示设下伏笔。)
2、为什么4-6段中作者情绪的变化总是和花的处境的变化呼应着?(提问学生,教师点拨)作者情绪: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烦闷”是因为半夜的雨让白莲凋谢了,白瓣儿像小船一样飘散在水面上,开得正艳的红莲会不会遭遇白莲的命运呢?“不适意”的原因是雷雨越下越大红莲被打得左右倾斜。“我”无法可想。“不宁的心绪散尽‘是因为母亲唤我回屋的同时,红莲旁边的大荷叶正倾侧下来覆盖在红莲上面。母亲保护女儿的同时荷叶正保护这红莲(暗示母亲像荷叶)。作者情绪的变化与红莲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花本无情人有情,荷叶因有保护红莲这一伟大的举动,形象更美更高大了。
那么像荷叶一样的母亲呢?这样文章由景自然生出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1、荷叶何以让作者联想到母亲?(荷叶保护红莲)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的情感?找出关句子句子: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 下的荫蔽?情感:赞颂母亲、歌咏母爱1、心中的雨点指的是什么?(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
2、全文的文眼是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文眼: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文眼揭示全文的主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常是议论抒情性的文字。
3、这篇散文抒写和歌颂的对象是母亲。作者是借助哪种具体形象来歌颂的?荷叶。
4、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寄情、触景生情、寄情于物、借物喻人)
5、文章结尾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全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比喻,把子女比作红莲,把母亲比作荷叶。抒发了对伟大无私的母爱的赞美之情。点明主旨,深化情感。
五、 吐露心声
1、请以具体的形象作喻,来完成下列句子。母亲,如果我是_____,你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母亲,如果我是_____,你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畅谈感受: 妈妈,我想对你说六、展示学生作品(学生朗诵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