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第一节课教案
推文网小编精心整理八年级物理第一节课教案,希望这份八年级物理第一节课教案优秀5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更多八年级物理第一节课教案资料,在搜索框搜索
八年级物理第一节课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光源分类,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光的三原色及光具有能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太阳光的色散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以及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光源的要领及知道白光是一种复合光。
2、色光的混合。
难点:物体颜色由谁决定的。
一、引入:
1、观看图片,切换幻灯片一片黑暗,引出光源。
二、新授:
光源
1、请学生例举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发光体,并展示图片观看常见的光源。
问题1:你刚才这些物体的共同点是什么吗?(光源的定义)
教师引导对这些光源做一个简单的分类。
2、问题2:我这里还有个闪闪发光的宝石它是光源吗?并与学生讨论月亮、钻石、投影幕它们是否是光源。
观察光的色散
1、学生活动:下面让我们来再现一个伟大的实验——分解太阳光!学生利用手电和三棱镜完成光的色散实验。
问题3: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讨论太阳光是否是单一的.色光。
2、教师利用“雨后彩虹”的例子,略加解释色散现象。
观察色光的混合
1、观看放大的手机和电视机屏幕,引出光的三原色,介绍色光的混合。
问题4:有没有一种简单的方法从白光中得到一种色光?
问题5(试一试):太阳光通过红色(蓝色或绿色)玻璃纸照到白纸上,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2、介绍滤色镜的作用
三、拓展延伸
物体的颜色
1、问题6:既然说到了玻璃纸这类透明物体,那么我们现在来讨论下这些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2、问题7:那么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谁来决定呢?(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并让学生回忆刚才的实验进而验证结论。
四、自主探究
活动3学生讨论结束后利用玻璃纸观看不同颜色的小兔子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五、自主学习
展示电筒点燃火柴。
光具有能量——光能
六、课堂小结、随堂反馈
七、作业布置
八年级物理第一节课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正确说出质量的单位和进率,并能正确地进行质量单位换算。
2.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它不因为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的变化而改变。
3.了解常见的测量工具,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4.构建具体的质量量级观念。
教学重点:
1.理解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2.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用具
实验器材(天平、砝码、小烧杯、大烧杯、钢尺、钢钉等)、文本、图片或音视频资料;自制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周围的世界五彩缤纷,在这个精彩的世界里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看桌子上的三个烧杯是由什么材料组成的?哪个烧杯含有这种材料多(如图甲)?再看钢尺、钢钉是由什么材料组成的?哪个物体含有这种材料多(如图乙)?又如书和练习本都是由纸组成的,它们所含有的纸的多少一样吗?可见,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在物理学上如何表示这种区别呢?能精确测量吗?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
质量
交流讨论
学生对上面“问题导入”中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在教师引导下形成以下认识:
(1)铁钉和铁锤为一类,它们都是铁制成的;木板和米尺为一类,它们都是木材加工成的。
(2)一把铁锤和一颗铁钉都是由铁这一种物质构成的,但两者所含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一把铁锤比一颗铁钉所含的铁多;一块木板和一把教学用木制米尺都是由木材这一种物质构成的,但两者所含木材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一块木板比一把教学用木制米尺所含的木材多。
归纳总结
(1)铁钉和铁锤、木板和米尺,我们都把它们称为物体。构成这些物体的铁、木材,我们都把它们称为物质。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2)在物理上为了描述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引入质量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
拓展教学要注意“物质”和“物体”的区别。物体有一定的形状,占据一定的空间,是有体积和质量的'实物。物质是构成物体的材料。例如:桌子是物体,构成桌子的物质是木材,还可以是铁。再例如:大小两个铁球是由铁这种物质构成,而质量代表这种物质的多少,大铁球的质量就大于小铁球的质量。“质”指物质,“量”是物质的多少的意思。
有了质量的概念,就可以对各种不同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进行比较。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去粮店买米,告诉营业员自己要买多少米,实际上他表达的是质量的大小。物理学中的“质量”与日常生活中表示产品优劣的那个“质量”含义是完全不同的。
提出问题你知道哪些质量的单位?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讨论总结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千克,符号是kg。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吨(t)。它们的换算关系是:
1kg=103
g 1
mg=10-3
g=10-6
kg 1
t=103
kg
生活中常用的单位有:公斤、斤、两,1千克=1公斤=2斤=20两。
探究点二
质量的测量
提出问题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
归纳总结
测量质量的工具很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杆秤、磅秤、案秤、电子秤、台秤;学校实验室、工厂化验室常用的有托盘天平、物理天平;近代最精密的测量质量的仪器是电子天平。同时出示图片。
探究点三
天平的使用
1.认识托盘天平的构造和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教师引导教师播放课件,学生观察,认识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的主要构造
交流总结
(1)平衡螺母:用来调节天平横梁平衡;
(2)指针和分度盘: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可以根据指针在分度盘上左右摆动幅度是否相等来判断,而不必等到指针完全停止摆动,只要摆动幅度相同即可;
(3)标尺、游码、砝码:指示所称物体质量。
教师引导自学课本109页下半部分,讨论使用天平为什么这样要求?
交流总结使用托盘天平的注意事项:
(1)防止损伤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往盘里增减砝码时要轻拿轻放,用后及时将砝码放回砝码盒里。
(2)防止锈蚀要保持天平干燥、清洁;不要用手摸天平盘,不准把潮湿的东西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盘里;砝码要用镊子夹取,不准直接用手拿。
2.学生实验——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质量
分组实验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你所用的天平有没有检查天平底座是否水平的装置?应怎样调平?你的天平的平衡螺母安装在什么位置?如果指针偏左,应该向哪个方向旋动平衡螺母?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在操作体验的基础上体会天平的操作程序和规则,就明白并学会了如何用天平称量质量。
交流总结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
(2)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3)将被测物体轻放在左盘上,估测物体的质量,将适当的砝码轻放在右盘上,增减砝码,并移动标尺上的游码,直到横梁恢复平衡(千万注意:此时不能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4)算出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再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表示的质量,即得出左盘中被测物体的质量。
测量液体的质量的步骤:
(1)用天平称出容器的质量m1。
(2)将容器灌上适量的液体后,用天平称出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m2。
(3)液体的质量m液=m2-m1。
注意:如果先测容器与液体的总质量,倒去液体后再测容器的质量,那么由于容器内还有残留的液体,测量误差就较大,因此这种方法一般不可取。
探究点四
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实验探究
1.用天平称量一块橡皮泥的质量。把橡皮泥捏成其他形状后再称一称,它的质量会改变吗?
2.一块冰放在杯子中,用天平测量其质量。待冰熔化成水后再测量一次,看冰化成水后的质量有没有变化。
3.用天平称量室温下的铁块质量。把这个铁块放在沸水中煮一段时间,取出擦干再称一称。它的质量会改变吗?
4.科学家发现,地球上的物体被宇航员带到太空后,质量没有变化。
实验总结物体的质量不会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只要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它的质量就不变,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三、板书设计
第1节质量
质量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质量的初步概念、单位及其换算和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在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上也是按照这个顺序来进行的,通过讲解、设疑、自学、小组讨论,使同学们认识质量的概论和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不随物体的位置、形状、状态而改变,以及常见的测质量的仪器。通过观察、讲解、示范操作,学生亲自操作,让学生认识天平的结构,学会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这种教学设计基础夯实有力,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知识。本节课在完成过程与方法目标上,关注学生生活,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切入点,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主要的课程,让生活走进物理,让物理走向社会。
八年级物理第一节课教案【篇3】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来自江苏物理(八上)第五章第二节。学生对速度的概念并不陌生,但是通过两种不同的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来引入一个利用比值定义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速度也是学生学习物理以来首次遇到利用公式进行物理计算,所以对速度概念的理解会影响学生以后的物理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
过程方法:知道速度概念是一种比值,利用比值的方法可以定义物理量。
情感态度:我国体育健儿奥运会速度项目中的骄人成绩,让同学们领略优秀运动员超人的速度给国家所带来的荣誉,适时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速度的定义式,单位时间和速度的理解,两种常见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难点:
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及不同方法的灵活运用。
设计思路:速度这一节课表面看起来比较简单,学生学习也没有什么困难,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到比较的方法,用到了利用比值来定义的物理量的方法,学生亲身感受到这些物理方法,研究问题带来的便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也会自觉的使用这些方法,在以后学到如密度、压强、比热容、热值等物理量的时候也会自然联系到这种方法。
速度单位的换算,常见速度值得介绍,都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速度的理解,把物理知识与生活知识紧密相连,让物理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去,便于学生更好地建构速度概念,在头脑中形成物理概念以及今后运用物理概念。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把知识引向深入的.重要渠道,从引入新课开始,教师都要力求设计适当的问题,构造物理情境,并通过有意识的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教学器材:
用白纸折成纸盘和纸锥。
教学过程:
一、情境在线,讨论快慢
师:同学们见过猎豹和蜗牛吗?见过他们移动的样子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猎豹和蜗牛运动的模样。
多媒体展示:猎豹、蜗牛等运动的模样。
师:同学们看一下,他们运动时的情景一样吗?运动的快慢情况一样吗?
生:不一样。一个运动的快,一个运动的慢。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是如何比较的?
生:……
师:如果有人问你,一辆轿车行驶了5千米,一辆卡车行驶了2小时,问那辆车快?你如何回答?
生:无法回答,因为缺少条件。
师:对,物体的运动有快慢之分,然而单独用路程或时间都无法进行快慢比较,那如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下面我们就将要研究一下物体运动的快慢的问题。
分析:
虽然同学们在生活中多有接触速度的概念,但是没有经历速度概念的形成过程,没有对于物理学中引入速度这一物理量有充分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生活中运动的场景到课堂上比较纸锥运动的快慢,通过猜想、实验讨论,尽可能再现知识的发展过程,如果科学的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不能仅凭感官判断,要通过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来判断,这也使学生受到科学的教育。
二、实验分析,比较快慢
活动: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
师:取两张16开的纸,分别做成大小不同的纸锥。
师:若将它们从同一高度释放,猜想一下,哪个纸锥下落的比较快?
生:大的
师:同学们猜想的是否正确呢?
生:实验
师:那同学们能不能先设计一下实验方案?同小组的同学进行讨论。
学生设计并讨论
师:总结归纳方案学生实验
师:下面请同学来说说你们的方法。
生:相同时间比路程
生:相同路程比时间
生:我们让不同纸锥从不同高度下落。我们不会比?
师:这位同学非常好,提出问题,有那个小组也做到这种情况没有?谁有办法解决吗?
学生共同讨论
生:比较速度,测出路程和时间,路程除以时间就是速度
分析:通过纸锥落地实验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让学生对运动快慢有直观感受,分析速度概念先从学生前概念开始分析,因为学生对于运动快慢已经有一定的了解,通过这种方法再现引入速度概念的过程。
三研究需要,引入速度
师:s/t也就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这个比值可以用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在物理学中利用速度这一物理量来描述的物体运动的快慢。
师:学生自学书P:109页,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叫速度?
2、速度的主单位?常见单位?
3、速度的公式?
4、分析在比较不同时间不同路程的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时候,必须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来描述,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入了速度的概念,学生经历这一过程后也加深了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得到速度概念后,还要进一步了解它的计算公式、单位、常见数值、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速度数值的物理意义等。学生通过进一步学习了解速度的核心知识,为以后的灵活运用打下基础。
四、加深理解,解决问题
课本上114页例题,完成解题步骤。第一次进行计算题的教学,应严格要求,对格式作出规定:
1,。已知:
2.公式
3.代入数据:数据后面要带单位,这时区别小学及初一数学课的唯一的地方,一定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4.计算结果
已知:s=180km,v=100km/h
求:t
解:由v=s/t 得 t=s/t=180km/100km/h=1.8h
答:汽车需要1.8h可到达上海。
分析:
利用速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题很多信息不是在题干中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图形得到的,解题时强调解题规范,这为以后的计算题解题规范打下基础。通过解这道计算题,学生也加深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八年级物理第一节课教案【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进一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1.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
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
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课本图0.1-1实验[演示]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师]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八年级物理第一节课教案【篇5】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光的反射现象。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并用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了解物理的研究方法:从实验中分析现象,归纳总结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二、教材分析
重点: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难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请举出应用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实例。
二、新课引入
教师:我们能看见太阳、电灯,是由于它们能发光,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我们为什么又能看见人、教室、书本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呢?这是因为他们能反射太阳、电灯等光源发出的光,这些被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本节我们就研究光的反射及其规律。
三、进行新课
1.光反射的规律
教师:光传到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时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的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演示一: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
观察:墙上光斑及其变化。
演示二:用激光器演示光的反射。让学生观察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点。并在黑板上画出图:
教师向学生介绍以下名词:
入射点(O):光线射到镜面上的点。
法线(ON):通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用虚线表示)。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教师:通过演示观察到光的反射现象。那么光反射时遵从什么规律呢?
实验一:
1.按照课本图2.2-3,让从激光器射出的光沿纸板入射到镜面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的位置。在白纸上画出法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反射角大小,并记录下来。
2.不改变入射点的位置,改变入射光线的位置,重复上面实验两次。
3.把纸板的半面向前折或向后折,还能看见反射光线吗?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
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