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教案
推文网小编精心整理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教案,希望这份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教案优秀5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更多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教案资料,在搜索框搜索
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阿古柏侵占我国新疆和残酷剥削、压迫新疆人民的史实;知道左宗棠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的史实。
2、学习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史实,学会正确评价左宗棠,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知道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行为会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左宗棠收复新疆
难点:讲清收复伊犁的重要性与付出代价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导入】教学过程
(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并配一组展现新疆美丽、富饶的图片,最后一张图片定格于“左公柳”。
设问:在新疆很多地方,都能看到这种柳树,人们亲切地称它为“左公柳”。哪位同学知道这些柳树为什么被称为“左公柳”?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正像歌中唱的那样,我们新疆是个好地方,风吹草低见牛羊,葡萄瓜果甜又香。可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美丽富饶的新疆曾一度被外国侵略者侵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一曲正气之歌,看左宗棠如何收复新疆。
(多媒体出示课题) 第3课 收复新疆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阿古柏侵占新疆
学生阅读11页“导入框”和本目课文内容,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根据13页地图,标明阿古柏入侵新疆的路线。(“浩罕国”→喀什噶尔→天山以南→[北疆]乌鲁木齐→吐鲁番等地)
2、有人说阿古柏“一仆二主”。请问他的“二主”是哪两个?(英、俄)其中哪个国家直接出兵占领伊犁?(俄)
设疑过渡:如果你是清朝的官员,面临着新疆地区这么严重的危机,你会考虑怎么办?(先让学生合上课本,在小组里自由表达,然后要他们打开课本看看当时实际上是怎样处理这场危机的。)
左宗棠收复新疆
学生阅读12——14页本目课文、“自由阅读卡”等,思考回答:
1、请学生扮演“李鸿章派”和“左宗棠派”,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主张及其理由。
2、如果你是左宗棠,你将怎样打败阿古柏?怎样收复新疆?(允许自由发挥)
3、左宗棠打败阿古柏后,怎样处理伊犁问题?(没有直接与俄国交战,而是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同时在哈密设立“抗俄司令部”支持曾纪泽的外交斗争。)
教师过渡:为了配合曾纪泽为收复伊犁而同俄国进行的谈判,左宗棠抬棺上征程,表明了自己誓死收回伊犁的决心,请同学们表演一段历史剧来展示这段历史。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学生1(扮演曾纪泽):伊犁是我大清的国土,沙俄无理抢夺,已是不符合各国和平共处、互不侵犯的国际法则,伊犁归还大清是理所应当的。
学生2(扮演左宗棠):左宗棠让士兵抬着棺材出场,走过一场。
学生3(历史评述者):“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颂扬了19世纪70年代中期,钦差大臣左宗棠率领湖南战士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业绩。
学生4(历史评述者):左宗棠在哈密设立抗俄司令部。在前往哈密的路上,让士兵抬着棺材走在前面,表明誓死抗击俄国,收复伊犁的决心。左宗棠的壮举,有力地支援了曾纪泽的外交斗争,迫使俄国归还伊犁。
1、他这样处理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正确。首先,他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对于较弱的浩罕国,取胜的把握比较大,就果断动武;对于较强的俄国,就尽量避免直接交战,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军事实力。
其次,伊犁是新疆的大门,如果不收回来,整个新疆就无安全可言。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钱作为代价,保住更为重要的安全大门,是明智之举,有所失才会有所得。
再次,外交斗争必须有武力作后盾,才有可能取得胜利。
总之,在收复新疆这个问题上,左宗棠能够高瞻远瞩,用全局的眼光来分析、解决问题,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2、联系左宗棠和戚继光等人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封建王朝的爱国大臣、爱国将领都有什么样的两面性?(对外反侵略,值得赞扬;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必须批判。)
3、根据第11页“动脑筋”: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两汉设置西域都护、隋唐对突厥实行有效管辖、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少数民族反动首领的叛乱、清政府在1884年设置新疆行省等。)
采用诗歌形式:俄英垂涎争新疆,入侵称汗阿古柏。海塞并重左宗棠,力退敌寇壮山河。威震伊犁名天下,新疆收复回祖国。
左宗棠在天山南北留下的,不仅是战绩、故事、祠宇,还有一丛丛在戈壁滩中顽强生长的“左公柳”。(多媒体展示图片)
从兰州到哈密,从哈密到乌鲁木齐,所植倒柳“连绵不断,枝拂云霄”。正是:
大将筹边尚未还,
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
引得春风度玉关。
我想“左公柳”承载着左公的精神和气节,肩一天风尘,守脚下土地。左公柳深深扎根于西北的地层,升华、完善、丰富、成熟,成为矗立于戈壁荒漠中的民族的脊梁。
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讲述张謇办实业的故事,说出张謇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
2、能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能分析出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张謇办实业的了解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原因的探究,使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被张謇等施己所长、报效国家的爱国操行所感染,树立勤奋学习、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
重点: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难点:
正确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教法:
以导学式为主
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听说过老年人把铁钉、火柴分别叫什么吗?为什么那时的中国人要在这些日用品前加一个“洋”字?这表明了什么?今天我国的民族工业品牌已走向国际市场,你能举个例子吗?这又说明了什么?
生:老年人叫铁钉为洋钉,叫火柴为洋火。说明近代中国技术水平十分低下。走向世界市场的民族工业品牌有海尔、康佳、TCL等。这说明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品出口大大增加。
师:民族工业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这其中的历史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板书题目)
体验新知: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近代民族工业”(展示课件)
生:读出课件内容
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又是怎样起步的呢?(展示课件)
生:读出课件内容
师:张謇为什么要舍本逐末创办实业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状元实业家张謇”一目,并圈点你所获得的信息,稍后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生:交流信息:
1、张謇是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
2、《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利用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
3、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并创办了大生纱厂。
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华民族资本的压迫,张謇的大生纱厂等企业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5、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又一次在中国大量倾销棉花和棉织品,纱厂的产品被迫削价销售,收不抵支,负债累累,最后被吞并。
师:张謇创办了哪些实业呢?(展示课件)
生:讲述状元实业家张謇的事迹。
师:由张謇创办实业你感受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每4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稍后由小组中心发言人发表本小组的讨论意见。
生:讨论。
生:答案1、外国人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对中国人民剥削很严重。
答案2、张謇非常爱国,希望通过办实业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答案3、张謇舍本逐末,具有非凡的勇气。
答案4、张謇有较高的经营管理才能。
答案5、张謇非常有远见。
答案6、张謇有不屈不挠的精神。
师:大生纱厂的结局说明了什么?
生:答案1、民族工业的发展不能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
答案2、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华民族工业的压迫迫使它无生存空间,势必倒闭。
答案3、封建势力对民族工业不但不能予以支持,而且进行压制。
师: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榨下,民族工业的最终归宿注定是悲惨的。那么,民族工业究竟有怎样曲折的发展过程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下面的表格。(展示表格)
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生:三个阶段:洋务运动到清末、“一战”期间、“一战”后到解放前夕。
师:洋务运动到清末,民族工业的发展特征是什么?
生:民族工业出现了萌芽,但这些民族工业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难以生存和发展,辛亥革命的成功促进了实业集团的纷纷出现。
师:民族工业出现萌芽的原因是什么?
生: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的促进作用。
师:“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怎样呢?(展示课件)
(出示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面粉出口增长说明什么?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会出现“黄金时代”?“一战”后到解放前夕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怎样呢?
生:讲述荣氏家族企业的兴衰。
师:这一时期为什么民族工业又呈现萎靡不振的状态呢?
师:以上通过表格,我们了解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过程,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是什么?
生:学生讨论,交流。
师:老师将你们的讨论总结如下:发展阶段艰难曲折,发展程度极不平衡,发展水平整体落后。
师: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没能完成救国的愿望,除了受到客观原因影响外,还有主观原因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旧中华民族工业尽管发展艰难曲折,但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哪些影响呢?
明确:给中国带来了重大的经济、政治变化,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生活。
畅谈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展示课件)
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通过对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生活化事件以及战争视频作引入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创设情境及学生分组调查、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中英《南京条约》
【教学难点】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是新学期的开始。我们历史的学习也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中国近代史。
展示:通过展示视频鸦片战争的经过,美丽的罂 粟花引入本课,观看后说明:中英两国远隔重洋,一个在亚欧大陆东端,一个在亚欧大陆西端。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这场战争能否避免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课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页正文第一自然段内容,指出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情况?
茶叶、生丝
呢绒、布匹
(清前期中英贸易情况——中国出超,英国入超,英国处于贸易逆差地位)
教师引导: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想到了什么?(答案提示:鸦片)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3页图片、数据资料;同时出示一则材料,让学生分析讨论: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
(鸦片)槁人形骸,蛊人心志,丧人身家,实生民以来未有之大患,其祸烈于洪水猛兽。
——魏源
(答案提示:财政危机、政治更加腐 败、军队战斗力下降)
3.教师过渡:面对鸦片的输入所造成的严重危害,道光帝派主力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多媒体展示林则徐:“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和虎门销烟图(指出林则徐禁烟的决心)
提出问题: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过激行为引起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答案提示:不对。虎门销烟只是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这场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目标导学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1.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教师据图讲述鸦片战争的经过。
教师:鸦片战争以大清王朝的的失败而结束,其实当时英国派往中国作战的士兵前后不过万人,而清王朝派往南方作战的兵力超过10万人,但却打了败仗,其原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后回答:①清朝政治制度腐朽(根本原因);②清朝统治腐 败;③中国国力衰弱;④经济落后,武器落后等。
2.教师总结:英国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强国,这样一个拥有先进生产力和近代战争武器的英国在同清王朝的较量中明显处于优势,这也决定了社会制度、生产力落后的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必然失败的命运。“落后就要挨打”是鸦片战争留给国人最深刻的历史教训。
目标导学三:《南京条约》的签订
1.教师指出: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多媒体课件展示《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100万银元
五口通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
关税协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税款,双方协议
2.教师引导学生,逐条归纳内容,并分析其危害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割地:严重损害中国的领土主权。
赔款:不但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也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五口通商:使东南沿海门户大开。损害了中国的贸易主权。
协定关税:这表明关税税则中国自己不能做主决定,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同时,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以“利益均沾”为借口,纷纷效尤。这样,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就落入到所有与中国通商的资本主义国家手中。
《南京条约》是近代历外国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国的领土、关税、贸易主权遭到破坏。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7页正文部分内容,并提问:《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侵略者有强迫中国签订了哪些条约?有什么样的危害?
学生回答: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英国通过《虎门条约》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美国和法国通过条约,除享受英国在华取得的各种特权外,还扩大了侵略权益。
4.教师总结:《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名义上是独立的国家,但是其自主政治已开始遭到外来干预,中国社会的自热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课堂总结
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是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中国人民开始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因此,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在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史实;掌握《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内容及评价;分析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阶级局限性
【过程与方法】
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有关洪秀全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史料的分析、解读,培养学生全面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农民阶级英勇无畏的抗争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天平天国运动兴衰过程;《天朝田亩制度》。
【教学难点】
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及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中国历有好几个朝代就是没有解决好农民问题而发生了农民 运动,走向灭亡。现在我们就来根据所学回忆一下有哪些朝代是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走下灭亡的:秦等。当历史的车轮进入近代社会之后,这些农民 运动呈现了哪些新特点?他们的历史作用又是什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洪秀全与金田起义
1.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洪秀全领导金田起义的原因有哪些?(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归纳: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统治阶级和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2.教师过渡:我们说时势造英雄,在这样的时势下,一个英雄应运而生。这个人就是洪秀全。
3.教师提问:洪秀全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创立了一个什么样的组织?
学生回答:洪秀全于1943年创立了“拜上帝教”,并积极传教,发展贫苦农民会员达两千多人。
4.教师过渡:在这种情况下,洪秀全开始“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于1851年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轰轰烈烈的反清起义运动。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被称为“太平军”。
5.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指出洪秀全为加强起义军队伍建设所作的努力?
学生回答:洪秀全自称“天王”。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所封诸王均受东王节制。使得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
目标导学二:定都天京
1.教师展示《太平天国运动形式示意图》
让我们根据地图和教材描述,简单看看进军路线:金田→永安(初建政权)→全州(冯云山战死)→长沙(萧朝贵战死)→武昌→南京(天京)
2.教师讲述: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后,将南京改为天京,作为都城。至此太平军建立了同清政府相对立的农民政权。
3.教师过渡:我们常说,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难。太平军定都天京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什么措施管理自己的半壁江山?
学生回答:对内: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对外:北伐西征。
教师讲解:《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其主要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那么它是如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呢?又该如何评价这一种方法?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简要说一说太平天国北伐西征的情况?
学生回答:北伐:曾逼近天津,最后全军覆没。西征:取得重大胜利,至此天平天国在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4.教师过渡:军事上的全面胜利,让洪秀全等太平天国领导人冲昏了头脑,他们开始享乐腐化,争权夺利,一场席卷太平天国的暴雨即将开始。
目标导学三:天京陷落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通过图示简单描述天京事变的经过?
学生回答:
2.教师讲述:天京事变后,洪秀全依然掌握着朝政大全,但这一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为了重振国政,洪秀全大胆起用新人,封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提拔陈玉成、李秀成等一批年青将领。
3.教师提问:洪仁玕总理朝政后,采取什么措施重振国政?
学生回答: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得到洪秀全的赏识。但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践。
4.教师讲解:《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近切愿望。但由于当时战争环境和历史条件的限制,未能付诸实践。
5.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指出:为了打破敌人的包围与封锁,挽狂澜于既倒,拯救岌岌可危天国事业,太平军进行那些军事斗争?
学生回答:浦口、三河大捷——安庆陷落——受挫上海——天京围困——天京沦陷。
6.教师指出:1864年天京的陷落,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 运动的失败。这场历时达14年之久、席卷半个中国的农民 运动为什么会轰然倒塌,其原因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问题;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7.教师总结归纳失败原因:
①主观: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体的腐 败,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②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 压。(李秀成进逼上海时,遭到华尔的洋枪队和李鸿章淮军的联合抵抗和反扑)
8.教师总结指出: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它中国历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
三、课堂总结
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历规模的农民革命,有力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的侵略,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崩溃,阻止了中国殖民化的进程,在中国历留下极其重要的一页。
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掌握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史实。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列强的侵略扩张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原因;中国人民从来就有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反抗侵略,维护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继承的爱国传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行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断壁残垣圆明园》
提问:你到北京去过圆明园吗?你知道它昔日的豪华壮观与今日的断壁残垣是怎样造成的吗?你知道有关它的一些什么故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1.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归纳: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并没有满足西方侵略者的贪婪的欲 望,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这一目的同鸦片战争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此次战争在历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2.教师提问:为了掩盖战争的侵略性,英法两国为战争寻找了什么借口?(“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
学生回答: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城,挑起战争;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简单识记《天津条约》的具体内容,有关《天津条约》的影响将在后面部分进行重点分析。
目标导学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1.教师讲述:《天津条约》的签订,并没有使侵略者满足。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对北京西郊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2.教师展示:《焚烧过后的圆明园》
(有条件可以放映视频《火烧圆明园》片断)
3.教师提问:火烧圆明园是中国近代惨痛和耻辱的一页,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清政府的腐 败无能
4.教师提问:正是由于清政府府腐 败无能,在火烧圆明园之后,清政府控制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请同学们简要归纳《北京条约》的内容?
学生归纳: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大幅度增加。
5.教师过渡: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获利最多的是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目标导学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1.教师讲解:从19世纪40年代起,沙俄利用中英鸦片战争世纪,大肆入侵中国东北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2.教师展示《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请观察地图,沙俄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哪一条约割占的土地最多?
学生回答: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
3.教师总结:沙俄在中国近代所割占领土面积,相当于欧洲德法两国面积的总和,外加一条与多瑙河一样长的黑龙江,是19世纪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4.教师设问: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有哪些国家侵占了中国哪些土地?
学生回答: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沙俄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150多万平方千米。
5.教师展示《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内容,并问:根据表格内容,谈谈你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理解?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等西方侵略实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主权的侵害,割地等方面都比鸦片战争中侵害更大了,因此,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三、课堂总结
第二次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进入中国内地,并日益扩展,外国公使驻京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中国社会进一步半殖民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