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1化学教案

|少兵

推文网小编精心整理高中必修1化学教案,希望这份高中必修1化学教案优秀5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更多高中必修1化学教案资料,在搜索框搜索

高中必修1化学教案【篇1】

一、设计思想

新化学课程标准提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注重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强烈的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的人才。

化学平衡属于化学热力学知识范畴,是中学化学教材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化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应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要求、学生的发展和认知水平,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重视学生科学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材分析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通过类比、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材以固体溶质溶解为例,分析溶质溶解过程中结晶与溶解速率的变化,并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以此顺势引入化学平衡状态概念,并强调在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熟悉的例子类比帮助学生理解,借此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速率知识的延伸,也是以后学习有关化学平衡的移动等知识的理论基础,是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与核心,因此《化学平衡》是一节承前启后的关键课。化学平衡概念的建立和化学平衡特征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接触化学平衡前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可逆反应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要接受和理解化学平衡这一抽象概念并非易事。因此在学习中应集中注意力,采用自主学习,积极想象等学习方式提高自己观察、理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有效教学。

四、教学目标、重难点、方法和手段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

(2)使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3)掌握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能力目标:

(1)通过回忆比较已学知识,掌握新的知识

(2)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分析、归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习惯

(2)结合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教学重点、难点

化学平衡的建立及其特征

3、教学方法和手段

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引导探究、比较发现、推理论证等方法,通过复习联系旧知识,架设探究桥梁,借助多种教学方法,在引导探究、启发讨论中让学生发现规律,形成概念,掌握知识。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引发冲突”“引导探究”“讨论交流”“答疑点拨强化拓展”“变式探讨体验归纳”“联系实际讨论应用”

五、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讨论

教师有目的地创设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各种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产生质疑和提出各种假设,并寻求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

【引入】大家都喜欢喝糖水,你们知道一块糖投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吗?糖在水里面能无限度溶解吗?为什么会饱和?饱和的实质是什么?

【探究】实验一:以蔗糖溶解为例(结合flash动画),探究溶解平衡的建立及特征,微观过程,宏观再现

[意图:通过简单的实验演示,借助浅近的类比关系,作知识的填补,以取得学生知识基础与认知水平之间的同步,获得化学平衡的最初认识。]

【问题】

①蔗糖晶体溶解时存在哪两个过程?

②随时间推延,两种过程速率如何变化?

③当两种过程速率相等时,溶液有何特征?溶液浓度是否发生变化?

④用何种实验可以证明饱和溶液两种过程仍然存在?

⑤将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或是加入溶剂,原状态有何影响?

[意图:以蔗糖溶解平衡为例,设计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2)答疑点拨,强化知识拓展

教师引导、组织好前述探究活动的讨论交流工作,并进行必要的答疑点拨;学生回忆,讨论,归纳得出溶解平衡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引申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做好知识的强化与拓展。

【探究讨论】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探究讨论,形成如下共识:

①蔗糖晶体溶解时存在溶解和结晶两个过程,是一个可逆过程。

②随着溶解进行,溶解速率逐渐减小,结晶速率逐渐增大,最后达到相等。

③两种过程速率相等时,此时溶液为饱和溶液,在“外观”上晶体不再溶解也不再析出,溶质的浓度不变,即达到了溶解平衡状态。

④(提示:初中CuSO4晶体的制备实验)向饱和溶液中加入一颗不规则形状的晶体,放置一段时间后,晶体的形状变成规则,但质量不变,由此可以说明,溶解平衡时,溶解和结晶并未停止,仍在进行,只是速率相等。因此,溶解平衡不是静止的,是一个动态平衡。

【flash动画】再现溶解平衡时,V溶解=V结晶≠0

将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溶解速率增大,继续溶解;在饱和溶液中加入溶剂,继续有固体溶解。所以,外界条件改变时,溶解平衡会被破坏。

[意图:以溶解平衡为例,探究溶解平衡的特征;多媒体动画演示晶体的溶解、饱和溶液中晶体形变质不变、晶体溶解微观解释等,使学直观形象的探究、分析问题,并得出溶解平衡特征]

【板书】化学平衡

溶解平衡的建立

1、溶解——结晶——可逆过程

2、V溶解=V结晶≠0→溶解平衡

(动态平衡、浓度不变、条件改变,平衡破坏)

【探究】实验二:对比溶解平衡,探究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投影】下表是CO+H2O(g)CO2+H2反应中起始和反应不同时间时各物质的浓度的变化(催化剂1200℃)。

高中必修1化学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本章以分类为中心,介绍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分类。第二节《离子反应》从有无离子参加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第一课时学习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情况,并从电离的角度深化酸、碱、盐的定义,水到渠成的转入离子反应的讨论。第二课时从概念出发,结合探究实验总结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本节内容在中学阶段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学好这一节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前面已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溶液的导电性,电解质的概念、复分解反应的概念等知识已有一定的认识,知道电解质在溶液中能电离出离子,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知道酸、碱、盐的溶解性。但是学生刚进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识不丰富,电离理论初步接触,因此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正处在15、16岁的年龄阶段,好奇心较强,兴趣不太稳定,逻辑思维正在日趋发展中,在知识学习上仍需借助感性材料的支持。

根据以上分析及《化学新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方法如下: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含义。

2.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3.使学生掌握简单的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交流、发言、实验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实验,体验了实验是学习化学和探究化学过程的重要途径。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之善于观察,敢于实践.

3.通过讨论与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反思的习惯。发扬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分享实验探究成功后的喜悦之情。感受同学间的相互合作与取得成功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离子反应的实质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难点:实验现象的分析、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计算机辅助教学

难点突破:

1.精心设计实验:将教材实验设计为4个学生为一组的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参与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能分享实验探究成功后的喜悦之情。感受同学间的.相互合作与取得成功的关系。

2.利用计算机软件的动画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全面观察,理解微观本质,使抽象知识变得更形象,便于学生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突破难点。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是本节课的难点。为突破该难点,我做如下设计:初学时让学生按书写步骤进行训练。第二步是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关键和难点。学生的主要错误是不熟悉,不知道也不熟悉哪些能改写成离子,哪些不能改写离子,要指导学生复习酸、碱、盐的溶解性(课本第110页)。采用自学、反馈练习、纠正错误的方法,使同学们对自己所犯的错误得到及时的纠正。并且要将书写难点分散到其他教学环节,在学习离子反应的意义时,设计练习4个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在得出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时,设计练习3个书写。

五、学习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与交流活动相结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交流的习惯。

六、教学准备

1.实验仪器:试管、试管架、胶头滴管、毛刷。

2.实验药品:0.5mol/LCuSO4溶液、0.5mol/LKCl溶液、酚酞溶液、0.5mol/LBaCl2溶液、1mol/LNaOH溶液、1mol/LHCl溶液、0.5mol/LNa2CO3溶液。

3.学生准备:x人一组进行实验。

七、教学过程

总体构思:

教学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实验研究→引导分析→引导归纳→巩固练习

学习序:明确问题→实验研究→分析现象→形成概念→理解应用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展示硫酸铜溶液和氯化钡溶液,通过学生书写它们的电离方程式,得出它们之间的反应是——离子反应——引出今天要探讨的课题——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

高中必修1化学教案【篇3】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2)让学生掌握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并从电离的角度理解酸、碱、盐的本质。

(3)通过设计探究性实验得到离子反应的实质和离子反应条件,并能分析离子共存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和设想验证得到离子反应的条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从实验现象出发探寻反应本质。

(2)通过分析离子共存问题,让学生形成从现象到本质再到运用的思维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讨论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奠定高中阶段化学学习的重要基础。 二. 教学重点、难点

电解质的概念、离子反应及其条件、离子的共存问题。 三. 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实验 四. 教学过程

〔引入〕前面,我们在学习溶液中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时,简单介绍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生成了离子的知识。那么,请问:是不是所有的酸碱盐都能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呢?哪些物质能发生电离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学习新知识——离子反应。要学习离子反应的知识,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电解质的问题。

〔讨论〕什么是电解质?什么是非电解质?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概念:电解质:凡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凡是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分析:1.强调关键字。2.强调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溶液)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讨论1: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那些是非电解质?

稀硫酸、氯化氢气体、氯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碳酸钙、铜、石墨、氧化镁固体、甲烷、蔗糖、酒精、葡萄糖。 小结:化合物:1、电解质:(常见的电解质)酸、碱、盐和许多金属氧化物。

2、非电解质:(常见的非电解质)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有机物,如蔗糖、酒精等。

讨论2:二氧化碳、氨气是否电解质? 强调电解质必须自身电离而导电。

讨论3: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

注:判断物质是否属于电解质: 一看:是不是化合物; 二看:是不是导电;(熔化或水溶液中) 三看:是不是自身电离。

〔讨论〕酸、碱、盐的水溶液导电的原因。(学生阅读教材P30页)

酸、碱、盐溶液能够导电,是因为物质溶于水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问题〕相同条件下,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导电能力都相同吗?(引出强弱电解质) (二)强、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小结] 电解质的分类:

1. 强电质 (全部电离)强酸:如HCl、H2SO4、HNO3强碱:如NaOH、KOH、Ba(OH)2 大多数盐:如NaCl、AgNO3 2. 弱电解质(部分电离)弱酸:如H2S、H2CO3、CH3COOH 弱碱:NH3·H2O、Cu(OH)2 其它:H2O

〔讨论〕 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

思考:金属和溶液导电原因的区别? 金属导电自由移动电子

溶液导电?自由移动离子

思考:电解质在一定条件下导电能力是否相同呢? 影响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主要因素 :(见点金训练P30 二 3)

单位体积溶液中离子数目的多少(离子浓度的大小)和离子所带电荷数的多少。 练习 :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

(1)浓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比稀溶液的强。

(2)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强。

(3)导电性强的溶液里自由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性弱的溶液的多。 练习:下列各组关于强电解质、弱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分类完全正确的是()

《离子反应》第二课时(李季全)

知识回顾:

(四)电离的表示——电离方程式(见点金训练P30 二1、2)用化学符号表示电解质电离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表示电解质电离的方程式叫电离方程式,简称电离式。 注意事项:书写电离方程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式子左边书写化学式,表示电解质还未电离时的状态;右边书写离子符号,表示电解质电离产生的离子;强电解质用“=”表示,弱电解质用“?”表示。

(2)电离出的离子要标明所带的电荷数以及电性,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应等于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数。

(3)在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等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且遵循质量守恒。如:Al2(SO4)3

(4)多元弱酸分步电离,多元弱碱一步电离。如:H2CO3 FeOH) 3

碱的电离: 酸的电离: 盐的电离:

NaOH=Na++OH-HCl=H++Cl- Na2CO3 =2Na+ + CO32- KOH=K++ OH-HNO3= H++NO3- NaHCO3=Na+ + HCO3- Ba(OH)2=Ba2++2OH- H2SO4=2 H++SO42- K2SO4 =2K++ SO42-

KHSO4 = K+ + H+ + SO42

思考 · 交流:请参考酸的定义,尝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

〔问题〕 请书写CH3COOH,NH3·H2O的电离方程式。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NH4+)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二、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离子之间进行的反应) (30页教材实验2-2)及分析 定义: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反应。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属于离子反应。 2. 离子方程式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

3.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见点金训练P32一:1、2、3) (1)写 出化学方程式(基础):

例:2AgNO3 + CuCl2= 2AgCl↓+ Cu(NO3)2

(2)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 写成离子形式(关键),难溶或难电离的物质以及

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2+-2+- 2Ag+2NO3+Cu+2Cl =2AgCl↓+Cu+2NO3

(3)删 去方程式两边形式相同的离子(途径)

2Ag+-2++2Cl- == 2AgCl↓2+3-

(4)整理方程式并检查 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

相等(保证)

+ - 2Ag+ 2Cl =2AgCl↓

Ag+ Cl = AgCl↓

步骤口诀:一写、二拆、三删、四查拆写的规则: (1)可写成离子的物质: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 A. 强酸:H2SO4、HCl、HNO3 B. 强碱:NaOH、KOH、Ba(OH)2

[说明:Ca(OH)2微溶于水,溶液中一般写离子,悬浊液则写化学式] C. 可溶性盐(注意记忆课本后的溶解性表) (2)仍用化学式表示的物质

+

-

A. 难溶物质:BaSO4、Cu(OH)2、CaCO3、AgCl等 B. 难电离物质:弱酸、弱碱(氨水、难溶碱)、水等 C. 气体:CO2、H2、SO2等 D. 单质:H2、Na、Fe 、O2等 E. 氧化物:Na2O、Fe2O3等

4.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1)生成难溶物质,如Cu(OH) 2、BaSO4、AgCl等。 CuSO4+BaCl2=BaSO4↓+CuCl2

(2)生成气态物质,如:CO2、SO2等。 CaCO3+2HCl=CaCl2+H2O +CO2↑

(3)生成难电离物质,如弱酸、弱碱、水等。 NaOH+HCl=NaCl+H2O

离子反应总是向着使溶液中某自由离子数目减少的方向进行。 5.离子方程式正误的判断(见点金训练P32 二:1、2)

[练习]1. 请指出下列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加以改正。

(1)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2-+

CO3+2H=H2O+CO2↑ 对 (2)碳酸钙与盐酸反应 2-+

CO3+2H=H2O+CO2↑ 错

+2+

正确写法: CaCO3+2H=Ca+H2O+CO2↑ 2. 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澄清石灰水中滴入硝酸:H + OH= H2O

+2+

(2)氢氧化铜溶于盐酸:Cu(OH)2 + 2H =Cu +2H2O

- 2-(3)SO2气体溶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SO2 + 2OH= SO3+H2O

++

(4)向氨水中加入稀盐酸:NH3·H2O+H=NH4+H2O

-+

(5)碳酸氢钙溶液与盐酸反HCO3+H=H2O+CO2↑

3. 判断下列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对不正确的指明原因。

2-2-A. 硫酸铜溶液与硫化钾溶液反应:CuSO4 +S = CuS↓+SO4B. 硝酸银溶液与氯化钠溶

+-液反应:Ag +Cl = AgCl↓

+2+

C. 碳酸钡放入稀盐酸中:BaCO3+2H = Ba +H2O +CO2↑

+3+

D. 铁片放入稀盐酸中:2Fe +6H = 2Fe +3H2↑

+-E、醋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H + OH = H2O4. 操作顺序或反应物相对量不同时离子

方程式不同。

例:(1)少量烧碱滴入Ca(HCO3)2溶液 2+--Ca+HCO3+OH=CaCO3↓+H2O

(2)足量烧碱滴入Ca(HCO3)2溶液 2+--2-Ca+2HCO3+2OH=CaCO3↓+CO3+2H2O

《离子反应》第三课时(李季全)

思考:NaHCO3溶液与Ca(OH)2溶液混合? 1、⑴NaHCO3少量时:

2+--Ca+HCO3+OH=CaCO3↓+H2O ⑵NaHCO3过量时: 2+--2-Ca+2HCO3+2OH=CaCO3↓+CO3+2H2O KHSO4溶液与Ba(OH)2溶液混合? 2、⑴KHSO4少量时:

2+2-+-Ba+SO4+H+OH=BaSO4↓ +H2O ⑵KHSO4过量时: 2+2-+- Ba+SO4+2H+2OH=BaSO4↓+2H2O

3、请写出以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①Ca(OH)2和HCl ②KOH和HCl ③ H2SO4 和NaOH④ KOH和HNO3 并分析中和反应的实质。(见教材32页表下) H+ + OH- == H2O( 强酸+强碱 可溶性盐+水) 思考:下列各反应中,能用离子方程式 H++OH-=H2O 表示的是()

A、硫酸氢钠溶液和氢氧化钾溶液反应 B、盐酸和氨水反应

C、稀硫酸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 D、醋酸溶液和氢氧化钾溶液反应 6、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2+ 2-① 揭示了离子反应的实质 (例:Ba+ SO4 = BaSO4↓)

② 表示同一类型的反应 (例:H+ + OH- = H2O) 教材P3410题

三、离子共存(见点金训练P33 三:1、2、3、4) 离子能大量共存则表示离子间不发生离子反应。

讨论:在无色透明强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2+2-+-2-2-

A、K、Cu、NO3-、SO4B、Na、Cl、CO3、SO4

2+、2+-- 2+3+--

C、CaBa、Cl、NO3 D、Mg、Fe、OH、NO3

+- 2--2--与 H不共存的离子:OH;弱酸酸根,如:CO3(HCO3)、SO3(HSO3)、 - CH3COO等

-+2+

与 OH不共存的离子:H ;弱碱阳离子,如:Cu+、NH4等;

- - 多元弱酸酸式根,如:HCO3、HSO3等 练习:

1、下列反应不能用离子方程式Ba2++SO42====BaSO4 ↓ 表示的是( ) A.Ba(NO3)2+H2SO4==BaSO4↓+2HNO3 B.BaCl2+Na2SO4==BaSO4↓+2NaCl C.BaCO3+H2SO4==BaSO4↓+H2O+CO2↑ D.BaCl2+H2SO4==BaSO4↓+2HCl 2、在无色透明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

高中必修1化学教案【篇4】

一、 教学目的:

1. 了解钠的物理性质、结构及用途

2. 掌握钠的化学性质、存在和保存方法

3. 认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存在、保存和用途的思维方法

4.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化学美

二、 教学重点:钠的化学性质

三、 教学用品

学生实验用品:钠、酚酞、小刀、镊子、滤纸、烧杯、玻片、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等

教师演示用品:钠、酚酞、玻璃钠柱、锥形瓶、漏斗、导管(带尖嘴)、大头针、小灯泡、导线、电源、电极等

四、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五、 教学过程

(引言)在人类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有一类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都为1的活泼金属,由于它们的氧化物的水化物都是可溶于水的强碱,因此,又将它们统称为碱金属。

(板书) 第二章 碱金属

(设问)碱金属的家庭成员都有哪些呢?(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后回答,并写出其元素符号)

(过渡)本节课我们就来讨论碱金属中具有代表性的金属——钠。

(板书) 第一节 钠

(学生实验)请用镊子从你们桌上的试剂瓶中取出一小块钠,并用滤纸吸干表面的液体(注意:不可用手接触),放在玻片上,用小刀切割,并仔细观察新切面的颜色(把切下的一小块钠留在玻片上)。

(设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钠的哪些性质?(钠的新切面呈银白色,有金属光泽,能用刀切,说明钠的`硬度小)

[板书]一、钠的物理性质

颜色 状态 硬度 熔点 密度 导电性

(展示)用玻管截取的钠的样品。

[演示]钠的导电性实验。把电极两端插入瓶里的金属钠中,接通电源,可以发现串联在线路上的灯泡发亮,提起电极,灯泡熄灭。(说明钠的导电性很强)

[学生实验]观察留在玻片上钠新切面颜色的变化(钠表面变暗,失去光泽。)

(设问)为什么在密封的玻管内的钠能保持光亮的银白色,而我们刚才切割的钠却不能呢?(玻管隔绝空气,刚切割的钠却与空气充分接触,说明钠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了反应)

[板书]二、钠的化学性质

1.钠与氧气等非金属反应

(讲解)Na在常温下可被空气中的O2氧化成Na2O,纯净的Na2O是一种白色粉末。

(教师)请大家写出钠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氧化钠)的化学方程式。4Na+O2====2Na2O(白色固体)

[思考]一块钠如久置在空气中会发生哪些变化?

(教师)下面我们改变钠与氧气的反应条件,观察现象是否同上。

(学生实验)切一小块钠用滤纸吸干表面液体,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

(请一个同学描述所看到的现象,其他同学补充)(钠首先融化成球状,然后燃烧,产生黄色火焰,生成一种淡黄色固体)

(现象分析)钠融化成球状说明什么?(钠的熔点低)生成淡黄色固体说明在加热时钠与氧气生成了一种与氧化钠不同的物质,这种物质是过氧化钠(Na2O2)。

2Na+O2=△=== Na2O2(淡黄色固体)

(思考)根据Na与O2反应生成Na2O和Na2O2的条件,分析比较Na2O与Na2O2的稳定性。

(结论)Na2O2比Na2O稳定。

[讲解]钠与氧气反应条件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现象,生成了不同的产物。

(设问)钠除了能和前面所述的非金属单质O2反应外,还能和哪些非金属单质反应?

(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Na与Cl2的反应)

(讲解)另外,钠还可以和硫单质反应,甚至发生爆炸,生成Na2S。

[过渡]钠在空气里很容易燃烧,如果钠着火,能否用水来灭火?

(实验)向你们桌上盛水的小烧杯里滴入几滴酚酞,然后投入切下的一小块钠(注意钠块只要绿豆大小,不要用手接触金属钠),并盖上表面皿,观察发生的现象(浮、熔、游、红)。

(教师)请大家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讨论以下问题:

(投影)1.钠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2.钠为什么会熔化成一个小球?

3.小球为什么会在水面上游动?

4.滴入酚酞后溶液为什么会变色?

5.保存钠的无色液体是否是水?

(学生讨论及回答)

(教师)通过以上实验及讨论结果,请大家归纳出钠的性质。

[板书]2.钠与水反应

(讲解)由Na与水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可使酚酞变红可知,Na与H2O反应生成了碱,那么,反应生成的气体又是什么呢?

(演示实验)在锥形瓶中装满水和带有大头针、漏斗和导管的胶塞做Na与水反应的实验,并检验生成的气体。

(教师)由实验现象可知,钠与水反应还生成了H2。

[板书]2Na+2H2O====2NaOH+H2↑

(投影讨论)1.根据以上实验讨论及分析,你觉得钠的化学活性怎样?并与初中所学金属活动顺序表相比照。

2.分析上面各反应中,Na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能否从原子结构方面来说明?

(结论)1.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与金属活动顺序表相一致。

2.钠在上述反应中,化合价均由0价变为+1价,这是由于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之故,因此,钠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具有还原性,是一种强还原剂。

(设问)通过对钠的性质的讨论,并参阅课本有关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投影)1.钠元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态存在?为什么?主要存在于哪些物质中?

2.怎样保存金属钠?为什么要这样保存?

3.钠有哪些用途?

(板书)二、钠的存在及用途

学生回答,投影并板书)1.钠在自然界以化合态存在,主要存在于NaCl、Na2SO4等物质中,由于钠的性质活泼,所以须密闭保存,少量钠保存在煤油中。

2.钠的用途

a.制过氧化物

b.Na—K合金用做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c.制稀有金属如Ti、Ta、Ni等

d.制高压钠灯

(小结)钠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金属,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有着广泛的用途。

布置作业

1.钠能否和CuSO4溶液发生置换反应?说出理由。

2.钠着火以后能否用水来灭火?

3.试分析钠在空气中久置所发生的变化及现象。

高中必修1化学教案【篇5】

一、设计思想:

根据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实验探究和交流活动,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应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探究和教师引导总结得来,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构建课程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尽量把学生带入“真实”的问题中去,充分利用高中生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关注身边的人与事,关注社会层面的问题和自然界真实问题。

本节课的教材依据是苏教版__年级必修二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学生对“电”有着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及电学、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提出疑问:这些电池是如何产生电流的?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积极性。再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整个中学化学体系中,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是教学大纲和考纲要求的重要知识点。因此,原电池原理教学在整个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在本章教学中,原电池原理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是承前启后,因为原电池原理教学是对前三节有关金属性质和用途等教学的丰富和延伸,同时,通过对原电池原理教学过程中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从而从本质上认清金属腐蚀中最主要的电化学腐蚀的原因,为后续金属腐蚀的原因分析及寻找金属防护的途径和方法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从实验入手,通过观察实验,而后分析讨论实验现象,从而得出结论,揭示出原电池原理,最后再将此原理放到实际中去应用,这样的编排,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学情分析:

原电池原理及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该内容比较抽象,教学难度大,学生一时难于理解。引入新课时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产生电流的原因,再通过锌、铜与硫酸的简单组合,实验探究体验电流的产生,引出原电池的概念。再利用分组实验的方式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构成条件。同时从电子转移的方向确定原电池正极、负极,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并写出电极反应式、电池总反应。认识到可以利用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设计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所用。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些常见的化学电源,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和构成条件,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熟练书写电极反应和总反应方程式,并能设计较简单的原电池。

通过探索实验、现象比较、设疑诱导、知识讲授和巩固练习,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

通过对实验的探索,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并且培养学生不断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通过多媒体画面,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各种电池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及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使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生活、关注环境,增强主人翁意识。

五、重点难点:

原电池的原理和构成条件。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情景设计、实验探究、分析、归纳。

    623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