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推文网小编精心整理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希望这份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优秀5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更多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资料,在搜索框搜索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精选篇1)
西周的兴亡
【课程标准】:
了解西周的更替,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识记周武王灭商、西周的建立与结束;理解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文史结合学习历史的方法与能力,以及分析比较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心向背决定战争的结果,客观历史地认识分封制的作用,认识到正确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调整统治正确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而分封制实行的必要与其得以维系的缘由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大家看过电视《封神榜》吗?谁来说说它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而导入。
注意引导学生神话作品与历史的差别是非常大的。用学生熟悉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文艺作品
二、西周的建立
1、周族的发展:简要讲述。
2、周灭商:抽学生来讲周灭商的牧野之战,并要求学生概括出一个相关的成语来。并谈一谈这一战的胜败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3、西周的建立:学生一起说西周的建立时间与建立者。教师运用书上的地图说明西周的来历。
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
让学生通过分析认识人心的向背是战争胜败的最关键性的因素。
观察地图、识读地图
三、分封制
1、学生一起阅读教材以后,抽一学生来主持:对其余的学生进行提问。
由学生来主持,热情很高
参与积极
可能的问题: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都分封的是些什么人?主要有哪些诸候国?分别在哪条大河流域?诸候与周王之间有什么样的权利与义务?起了什么作用?你认为分封制能长期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吗?
2、学生或教师进行归纳整理。有关分封制利与弊的分析,为以后春秋的学习打下基础。
培养、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四、西周的结束
点出西周末年,由于各种矛盾交织,决定了西周灭亡的必然命运。最终在周幽王在位时的前771年,被犬戎攻破镐京而统治结束。
要求学生阅读书上的小字找找西周在周幽王时灭亡的主、客观原因有哪些?
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原因,训练概括能力
五、小结全课:学生来小结全课的内容。教师补充。
六、学习与探究:学习测评,阅读“史海拾贝“。
布置作业:心得与疑问。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精选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在我国历的贡献。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
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重点和难点]
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一、教师可以导入框中的歌谣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匈奴
1、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
2、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
3)昭君出塞:
公元前1世纪匈奴分裂,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4)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东汉明帝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三、小结:列举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
1)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2)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
3)公元前1世纪匈奴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
4)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5)东汉明帝时,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四、作业:举例说明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附:板书设计
一、匈奴
1、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
2、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
三、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纪,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
四、东汉明帝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五、列举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精选篇3)
远古的传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黄帝其人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感知历史的形象思维能力;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激发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黄帝──“人文初祖”是全课的重点。
正确认识尧舜禹的“禅让”的含义是难点。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以江丙坤郁慕明清明祭拜黄帝陵冢的视频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黄帝是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清明节会有那么多人祭拜黄帝陵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3课,远古的传说
【自主预习】
1、读课文结合课件图片了解本文内容。
2、小组讨论华夏族的由来,人文初祖,禅让制等知识。
(一)炎黄战蚩尤
结合课文内容及课件图画归纳出华夏族,炎黄子孙名称的由来,知道涿鹿之战。明确黄帝所进行的战争打破了氏族之间狭隘的界限,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而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
(二)黄帝--人文初祖
结合课文内容及课件图画知道黄帝对于人类的贡献。明白他被人们称为人文初祖的原因。
(三)尧舜禹的“禅让”
了解什么是禅让以及禅让的本质,尧舜禹的事迹。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及夏王朝的建立等有关知识。
【合作探究】
1、你对神话(即黄帝时期有关发明的各种神话传说)有什么看法?认为哪些是可信的?哪些带有神话色彩?怎样看才更为科学?
2、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是从什么时候算起?后世为什么称黄帝为人文初祖?
3、你还听过哪些有关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首领?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精选篇4)
《商鞅变法》
教学目标:
识记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商鞅变法开始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和意义。
重点:
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的评价
难点:
改革与保守派的观点分歧变法的某些措施含义及作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教材38页的简表,分析秦国在战国前期的形势,排在七雄的末位,但中后期秦国却强大起来,并通过一系列战争灭掉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那么,秦国是怎样走向强国之路的呢?——商鞅变法(这是一条主要途径)
二、教学过程
(一)秦孝公求贤(为什么要实行变法?)
1、原因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原因):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秦国相对落后(自身原因):会盟都不让参加,魏国侵略却无力还击。
2、办法
改革内政,变法图强,发布求贤令。(秦孝公深感落后就要挨打)
商鞅来到秦国。
理解“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二)商鞅主持变法
1、时间:公元前356年。
2、背景: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3、主要内容:
经济上: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罚分明。
政治上:奖励军功——论功行赏,不论贵贱;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强化国家管理,设31县;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
4、变法的影响:
触犯了贵族利益——商鞅被车裂处死。
取得成效——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三)秦国的变化
1、性质:是战国后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2、成果: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3、兴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
(四)小结
秦国是怎样走上强国之路的呢?
前期势弱——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商鞅主持变法——取得显著成果(强大)
思考: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五)板书设计
1、秦国为什么要实行变法?
2、变法前期秦孝公采取怎样的办法?
社会进步(社会):铁器、牛耕(标志)改革内政、变法图强、发布求贤令(商鞅)
秦国落后(自身):鄙视、挨打
3、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
4、变法产生怎样的社会影响(见小字部分)?
经济: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触犯贵族的利益——商鞅被车裂处死
重农抑商—奖罚分明取得成效——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政治:奖励军功—论功行赏、不论贵贱
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强化国家管理
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
5、变法取得怎样的成果?
6、变法成功与否?
(性质: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分析秦孝公变法的目的—变法图强,
建立了新制度,军队战斗力提高,经济得到发展。实现没有?结论——是一次成功的
兴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改革。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精选篇5)
[知识与能力]
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两汉经营西域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块学习第17课两汉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
三、讲授新课:
(1)张骞出使西域:
1、西汉时期,人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2)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3)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四、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五、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二、丝绸之路:
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