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观后感
推文网小编精心整理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观后感,希望这份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观后感优秀6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更多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观后感资料,在搜索框搜索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观后感【篇1】
这段时期,全国全省范围掀起了学道德模范的高潮。
道德和法律不同。道德是一种美德,是个人品质的一种根本体现,一个具有崇高品质的人,也同样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道德和法律有相同之处,它们都可以约束人。但道德对人的约束更多的取决于个人的品质。而法律对人的约束则是外在的,是一种强制性手段。因此,法律是制止违法犯罪的有效手段,但同时也是一种治标的手段。而道德虽然不是制止不良风气的有效手段,但却是治本的手段。所以,整个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最终需要每个人道德素质的提高。这是一个漫长的困难的过程。当今社会,权、钱、色等欲望让人们不惜做出重大的牺牲而做出违法的事。因此在全社会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时,道德观念深入人心,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次,国家推出的道德模范分为5大类别:助人为乐,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见义勇为。我在班会课上向学生宣讲如东的见义勇为模范葛纪军时,讲到他不畏歹徒,机智勇敢地和歹徒做斗争的故事;讲到诚实守信的南通第三人民医院的院长拒收红包,开展“无红包医院”活动,在全国引起反响。这些我们身边的道德模范典型,不仅感染了学生,也感染着我们每个教师。作为“灵魂的工程师”的我们,有必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的人,更有责任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的人。只有人人成为有道德的人,我们的社会道德风气才会积极向上。学校是道德教育的原始之地,好的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有重要的影响。我们教师更有必要在这道德教育的沃土上辛勤耕耘,上好晨会课、班会课、以及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时刻渗透思想教育,把道德教育的弦时刻绷紧。在这次全国性的学模范的过程中,让我们学生学得更多,更透。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观后感【篇2】
古人云;‘格超梅之上,品在竹之间;德馨心必正,质雅品自高。’
道德是每个人应有的高尚品质与品格,他是评价一个人的根本,做人的基础。从古至今,道德是永恒的话题,无德者不立。的确,社会也是如此,犹如春秋时期的孔子强调以德治民,以人为本,民本思想。由此可见,多少年以前道德就是根本,治国也有道德的参与。因此,高举道德旗帜,道德品质,人人皆有。
当今的时代发展中,大多数人的作为都逐渐偏离‘德’这个做人的道理,有的人败落在金钱和利益的裙摆之下,如‘人贩绑架人质索要钱财’这样的失去‘德’作为的事,这样的见利忘义,重利轻德,一心往钱里钻的行为不免让人寒心。即使当今在市场经济形势下,急需经济的迫切,但也不应丢失‘德’,不盗用道德,应向那些以德做人的人学习,学习他们一直不屈于外界干扰高举道德旗帜,向他们深深的表示感谢。
当大多数人丢掉‘德’而选利时,也有少数人坚守自己的‘德’。古有孔融让梨,今悟《道德经》,廉颇与蔺相如的千古佳话,蔺相如先国后己的道德思想观念深入人心,俗曰‘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正是这种思想,才促使廉颇,蔺相如成为类似管鮑之交般的知己。如若当初谁都没退一步,那么则是两败俱伤,且会损害国家利益,也就是得不偿失了。正是因为蔺相如知道这样做的后果,才坚守了他的道德,促就了他的成败,而廉颇也因悟到了他的德,成就了道德,选择了一条正确的路。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应这样发扬,社会与人才会有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核心。因此,时时想着以服务人民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见利忘义为耻,高举道德旗帜,加强道德修养,去提高国家与个人的‘德’。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观后感【篇3】
老师经常要求我们”学道德模范、诵中华经典、做有德少年”的经典名句,其中分为五个篇章,分别是: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通过对经典的诵读、道德模范的学习,教育我们做个有道德的人。
这些典型的道德模范故事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义务为人指路的谢亮爷爷。
短片讲述的这位老人义务为人们之路十年的故事。直到有一天,他生病躺在病床上,可他还在为没认为人们指路而担忧。于是,他毫不犹豫的从病床上站起来,走出医院。当他打开大门的时候,看到上百个学生举着一个”义务指路”几个大字的牌子……谢爷爷的眼眶湿润了,他感动不已。看到这么懂事的孩子们,他很欣慰。
后来,“义务指路”的名声越来越响,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义务指路”的行列中来……
这就是谢亮爷爷助人为乐的故事。它让人们明白“己欲立而力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的内涵,也让人们懂得“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的道理。
这样的事,这样的人,我们现实中还有很多。只有乐于助人,我们就会收获快乐;只有乐于助人,我们一生就会平安、吉祥。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观后感【篇4】
我认真学习过道德模范事迹之后,发现这些道德模范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他们都是一些平凡的人,和大家一样工作和生活在平凡的岗位和家庭中,却让人十分感动!
这些道德模范都是我学习的好榜样,他们用不悔的付出和不懈的追求,演绎着人生不朽的篇章;他们用自己平凡而伟大的行动诠释了人的光华。他们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的灵魂经受了一次庄严的洗礼,也让我深深懂得了“道德”二字的份量,留存于心中的除了感动,还有震撼,敬佩,更多的是反思,是领悟,是鞭策……
这些道德模范,有助人为乐的、有见义勇为的,有诚实守信的,有兢兢业业,长期与病魔抗争,刻苦钻研,敬业奉献的,有孝敬老人,教子有方,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数十年如一日,照顾孤残老人的……,他们的背后都有一个个不同寻常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迹感人,发人深省,催人奋进。象一盏温暖之灯,引领着我们在道德之路上不断前行。
学习了这些道德模范的事迹后,我觉得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我学习的好榜样。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信念,不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和习惯,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人。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明确了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增强了搞好本职工作的使命感,从而更加坚定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信念,组织纪律观念和自我约束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更加热爱自己从事的本职工作。要不断学习,使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奋工作,兢兢业业,严格要求自己,以道德模范为楷模。
感动之余,我们更需要的是实际行动。时代进步需要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来引领,社会发展需要道德楷模的力量来推动。因此,我深深的体会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我们学习道德模范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美德,真情实意地去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关注公益,致力建设我们共同的友善互助的社会生活环境;让我们学习道德模范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美德,怀着恭敬、严肃的虔诚之心,在各自的岗位上,恪尽职守,勤奋工作,勇于创新,积极创业,致力建设我们共同的热心奉献的社会工作环境;让我们学习道德模范充满爱心、尊老爱幼的美德,孝敬父母、敬重长辈,夫妻和睦、互敬互爱,亲子爱子、为国教子,以爱律己、以厚待人,相互礼让、和衷共济,致力建设我们共同的温馨美满的家庭邻里环境。
道德是一种美德,是个人品质的一种根本体现,一个具有崇高品质的人,也同样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整个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最终需要每个人道德素质的提高。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不能苛求每个平凡的人都用崇高的品德感天动地,但我想起一首歌中的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观后感【篇5】
李爱云,女,汉族,1948年6月生,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退休职工。
李爱云是新四军刘老庄连指导员李云鹏烈士的妹妹。她立誓守护82位烈士哥哥一辈子,毅然插队落户异乡;她52年信念如磐、无怨无悔,多次放弃特招参军、推荐入学、回乡工作的机会,坚守红色土地;她45年讲述英烈故事,开展义务宣讲2000余场,覆盖受众16.8万人次。一句承诺,一生坚守,弘扬红色文化、赓续精神血脉。
立下承诺,守护烈士哥哥们一辈子。1943年3月18日,新四军第3师第7旅第19团第4连在刘老庄与日寇浴血奋战,指导员李云鹏和战友共82位勇士壮烈牺牲。李爱云从小对未曾谋面的英雄大哥无比敬仰。1967年3月18日,李爱云随父母第一次从家乡徐州沛县来到哥哥的牺牲地刘老庄,成千上万的淮阴父老乡亲手捧白花祭扫82位烈士的场景深深震撼了她。“大哥和他的战友们安息在这里,我以后就在这里陪他们一辈子。”李爱云下定了决心。
执着坚守,用半个多世纪来陪伴。1969年7月,21岁的李爱云独自办理户口转迁手续,插队落户到刘老庄大队,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组织上关心她,特招去参军,她没有去;推荐她去大学读书,她放弃了;安排回家乡工作,她依然推辞……有人曾问她是否后悔当初的选择,她说:“我这样做,是一份承诺和责任;我这样做,人生更有意义和价值,我作为烈士的妹妹才算合格。”
传承弘扬,义务宣讲英烈精神。从1976年5月起,李爱云就坚持向中小学生、解放军和干部群众义务宣讲82位烈士的英雄事迹。45年来,李爱云累计开展义务宣讲2000余场,先后被20多家单位聘为校外辅导员,连续10年为高一新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连续18年为入伍新兵作国防教育报告。今年适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73岁的李爱云更加忙碌,每天红色宣讲活动排得满满的。为了接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烈士精神血脉,李爱云从女儿6岁起,每年都带着她到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祭扫;外孙女还没记事,就被抱来看望82位英雄舅爷爷。李爱云常说:“以后我讲不动了,我的女儿、孙女还要接着讲。”
李爱云荣获江苏省道德模范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观后感【篇6】
晓惠,女,布依族,1961年8月生,贵州省政府办公厅服务中心退休职工。
2002年以来,余晓惠悉心照顾患有精神疾病的妹妹、侄子以及体弱多病的母亲,默默地为家人付出,用弱小的身躯扛起家庭的希望。
2002年,妹妹和侄子均被确诊患有精神疾病,余晓惠带着他们四处求医,她几乎花光所有积蓄,并欠下债务。
为了省钱,平时她就着酸萝卜吃饭;在街上看到有被丢弃的纸箱,会不顾旁人眼光捡起来,积攒之后当废品卖掉……就这样,她节衣缩食,苦苦支撑着这个家。
2013年,余晓惠年迈的母亲一病不起,瘫痪在床。她不仅需要照顾妹妹和侄子,还要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虽然生活愈加艰难,但她没有退缩。余晓惠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一早起床做好饭,照料妹妹、侄子吃完,然后到母亲床前照料,穿衣、洗漱、喂饭、按摩、烫脚、倒大小便……
因为久病在床,母亲身体常感不适,她找来按摩书籍,自学按摩手法。只要有空闲时间,她就会为母亲按摩,缓解母亲的不适症状。在她的精心护理下,卧病在床近6年的母亲直至2018年去世,都从未长过褥疮,床上、身上总是清清爽爽,家里也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余晓惠不仅关爱家人,还乐于助人。她捐助困难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为抗疫捐款捐物,是邻居眼中的“热心肠”。
余晓惠荣获贵州省道德模范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