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科学家精神思政课观后感心得

|怀健

推文网小编精心整理弘扬科学家精神思政课观后感心得,希望这份弘扬科学家精神思政课观后感心得优秀7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更多弘扬科学家精神思政课观后感心得资料,在搜索框搜索

弘扬科学家精神思政课观后感心得(精选篇1)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广大党员干部要用心践行“科学家精神”,从科学家身上学习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勇于突破的创新意识、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胸怀赤诚之“心”,感悟“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的爱国奉献之美。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新时代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从钱学森、邓稼先到屠呦呦、南仁东,一代代科学家凭借着殷殷爱国情和拳拳赤子心,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要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自觉把个人理想同祖国命运、个人选择与党的需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投身到工作实际之中,以报效祖国为神圣职责,干好每一件小事,克服每一个困难,用实干实效为爱国奉献作出最生动的注脚。

常怀开拓之“心”,感悟“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改革创新之美。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从“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到神舟飞船遨游太空,从“中国天眼”探测宇宙到国产航母南海巡游,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自立自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国内形势更加纷繁复杂,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作为新时代的奋进者,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头、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瞄准“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敢于质疑、勇于开拓,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永葆为民初“心”,感悟“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人民情怀之美。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一“潜”30年,为研制核潜艇不得不亏欠亲情;“农民院士”朱有勇把林下三七种植技术专利无偿赠给乡亲,助力脱贫攻坚;“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35年如一日扎根山区,创新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助力农民致富增收;“糖丸爷爷”顾方舟“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研制脊灰糖丸活疫苗,守护几代国人健康成长。作为新时代的奉献者,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淡泊名利、为民服务的优秀品质,向这些“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看齐,心怀“国之大者”,厚植为民情怀,以实际行动始终不渝地坚持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扑下身子“接地气”,在群众需求上下功夫,去基层一线解难题,把“等群众上门”转变为为“送服务上门”,把“群众找我办事”转变为“我为群众办事”,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弘扬科学家精神思政课观后感心得(精选篇2)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谓的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在民族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当中华民族正在走向复兴之际,回首我们的民族走过的五千年漫漫岁月,展望中国更美好的未来,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华精神的伟大力量,它是推动我们民族发展和复兴的强大驱动力。没有这一强大的驱动力,中华民族不可能在过去五千年的岁月中生生不息,作为人类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没有这一强大的驱动力,中华民族不可能在其发展的进程中繁衍兴盛,融会众多民族,并且形成和维系了团结统一的趋势。这一大趋势穿越数千年时空历久而弥坚。没有这一强大的驱动力,中华民族不可能在20世纪后期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压力与日俱增,民族的生存和命运又一次面临挑战之际,掀起改革开放大潮,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开辟民族复兴的新纪元。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友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__,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这个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生命集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中华民族正是依靠这种民族精神,战胜了一切艰难困苦,缔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这个民族精神,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的精神动力。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倡导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帮助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同行业规范的培养结合起来,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

弘扬科学家精神思政课观后感心得(精选篇3)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一项项成就,树立起一座座丰碑,这些进步都离不开“科学家精神”的指引。我们要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涵养“一片赤心惟报国”的爱国情怀。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19位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毅然决然回归报效国家。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了国人能挺直腰杆,他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顽强拼搏,攻克一道道难关,攀过一座座高山,将自己的才华与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祖国的科研事业。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楷模,传承和发扬他们的优良作风,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将爱国主义情怀融入到精神血脉,落实到具体行动中。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统一起来,用爱国情怀鼓舞奋斗热情,用爱国志气激发奋斗力量,用爱国行动夺得奋斗勋章,从而汇聚起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磅礴动力,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培养“天工人巧日争新”的创新意识。回望中国科技发展史,从“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到超级水稻的打破记录,一项项科技硕果的问世,无不体现着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密集发力,不断突破,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的巨大变化,科技水平总体提升,重大成果竞相涌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迎接一系列新风险新挑战,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继续保持创新意识,激励“敢为天下先”的创造热情,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排头兵”。在解决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上强化担当作为,善于提出新理论、探索新方法、开辟新领域,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打造科技发展新态势。

发扬“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奉献精神。李四光、钱学森、袁隆平等老一辈科学家,不在乎金钱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几十年如一日奋战在科研前线,成就了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奉献,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新时代的科技工作者要继续弘扬科学家的奉献精神,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情怀再攀高峰,把自己的大好青春奉献给祖国,把自己的服务热情奉献给人民,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光荣伟绩。

弘扬科学家精神思政课观后感心得(精选篇4)

小时候我曾经崇拜过一为伟大的科学家,她就是居里夫人。为了科学研究,她甘愿让酸碱侵蚀她柔美的双手,她甘愿让烟气熏黑她洁白的额头,她曾经拿奖杯给孩子当玩具,也曾经为了筹集经费而奔波募捐。她身上具有的顽强、坚定的品质曾经深深打动了我。

如今,我长大了,我知道了更多优秀科学家的名字,袁隆平、钱七虎、于敏、屠呦呦……我被他们的科学精神深深折服。他们那神奇而辉煌的一生,似星星般耀眼的功勋,都让我们无限敬仰;他们那求真求实,创新奉献的科学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是什么令科学家们奠定了向科学进军的目标?是早年那孜孜求学的精神。无数科学家,从小就扑进了科海之中。的真菌植物病理学家邓叔群,年幼时总在劳作之余跑到学堂外听课,或翻看父亲桌上的书籍。凭着一颗不穷不辍的上进心,他年方13便以出色的考试成绩被清华学堂录取。少年时代的刻苦求学,为他走上科学之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是啊,哪位科学家不是早年勤奋刻苦地学习?他们在启示着我们,作为未来世界的主人,该如何把握好今天?

是什么令科学家们敲开了科学大门?是勇于探索,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的求实创新精神。在旧中国和解放初期,一些来帮助中国找油田的外国专家,轻率地给我国戴上了贫油国的大帽子。地质学家李四光没有被外国的权威结论吓倒,坚持认为我国国土辽阔,天然资源理应非常丰富。他和勘探队员一起风餐露宿,到可能含有石油、天然气的地区进行调查、勘探,终于找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一批特大油田,用事实证明了权威的结论是错误的。求真务实,探索创新,不正是我们必须发扬的科学精神?

是什么令科学家对科学探索如此痴迷?是为科学,为人类甘愿付出一切的坚强意志和默默奉献的精神。居里夫人在那个破木棚里,既是学者,也是苦工,她以惊的毅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忘我工作,从数吨的沥青油矿渣找到了新的元素钋;从3吨铀矿渣中犹如大海捞针般的提纯出0.1克镭。为此她付出了自己的一生与健康。居里夫人这种不畏艰难、不怕困苦,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多么令人崇敬啊!

是什么令科学家流芳百世?是那一颗火热的爱国心。两弹元勋王淦昌为了研制自己国家的原子弹、氢弹,放弃了许多名利双收的好机会,从1961年到1978年,隐姓埋名了17年之久,为增强我国的国防力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科学不分国籍,可科学家们却有自己的国籍。许多中国科学家都曾在国外留学,但最终他们还是回到了故土。因为他们的根在中国,情系中国。他们的中国心让我们敬佩,让世人称赞,更让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伟大的科学家,我们向你致敬。你们的献身科学、奋力拼搏、坚忍不拔、契而不舍、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精神,将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如今我们生长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向这些伟大的科学家致敬、学习?同学们,让我们继承和弘扬他们身上的精神品质,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用自己的方式为我们的祖国增光添彩!

弘扬科学家精神思政课观后感心得(精选篇5)

涵养“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的忠诚担当。殷殷爱国情,拳拳赤子心。作为新中国培育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袁隆平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利益紧密相连,下定决心解决粮食增产问题,全身心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把对祖国和人民的满腔热忱,结成一串串饱满的稻穗。六十多年来,袁隆平始终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党员干部要从“袁隆平”这类科学家身上汲取爱国动力,涵养为民情怀,坚定政治站位,把准政治方向,始终做到忠于党、忠于人民。要立足当下,以赤胆忠诚之情怀、舍我其谁之担当、光明豁达之胸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的各项事业,用实际行动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发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专研精神。作为杂交水稻育种的“领路人”,袁隆平经常强调,“做育种心要沉下来,根要扎下去”,“下田看稻家常便饭,勤于思考灵感闪现”。他曾说自己有两个梦想,即“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在改革建设和发展实践中,正是像袁隆平一样的科技工作者以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群众的赤诚、对科学精神的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时代赞歌。党员干部要以科学家精神为引领,沉下心、扑下身,立足岗位、履职作为,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奋力托举起民族复兴伟业。要肯下“苦功夫”,敢啃“硬骨头”,摈弃“差不多”心态,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积极钻研业务知识,练就过硬本领,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当尖兵、打头阵。

续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务实作风。面对水稻种植试验的失败、质疑和受挫,袁隆平只有一句“爬起来再干就是了”;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后,他说“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要尽量发挥新的贡献”;90岁的高龄,他还坚持到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朴实无华的话语,实实在在的行动,体现的是袁隆平“泥腿子科学家”的作风。置身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党员干部要在科学家精神的指引下,种下“务实”的种子,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以“一心一意”的干劲、“一鼓作气”的冲劲、“一抓到底”的韧劲,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等伟大实践中。

弘扬科学家精神思政课观后感心得(精选篇6)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逐梦”征程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勇攀科学高峰,始终心向祖国、志在梦想,纵然前进的道路上充满泥泞与曲折,他们都无惧无畏,在意志上“铸铁造钢”,在奋进的道路上“步履不停”,为科技事业的进步,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升和民族发展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科学家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一,具有深厚的精神蕴含和崇高的思想品质,我们要读懂“科学家精神”背后的“三种密码”,在新的赶考路上继承和发扬以奉献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

读懂科学家“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精神密码。

一个人一生的时间是有限的,但精神的力量却是无穷的,他们奋斗的身影是历史永远的记忆,他们坚定的声音激励着更多人在奋斗的道路上矢志前进。“我们中国人也能研制出原子弹”,坚定的口号、有力的呼唤震撼人心,汇聚起攻坚克难的激流浩荡。在艰苦的条件下,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们凭借顽强的精神和意志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喝的是咸水、吃的是窝窝头,却没能磨灭他们越挫越勇的意志力。回望中国科学技术史,李四光、钱学森、屠呦呦等科学家勇攀科技高峰,在探索与实践的道路上不遗余力,为我们立下了鲜明而有力的标杆。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勇于扎根基层一线,传承“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吃苦意志,面对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矛盾时敢于迎难而上、挺身而出,在耕耘中丰沃土壤,在播种中收获希望,在磨砺中强壮枝干,成为能堪大任的干事者。

读懂科学家“严谨求实、团结合作”的精神密码。

为攻克技术难关,在技术成果上有突破,他们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团结的步伐”,他们身上所彰显出的精神名曰“众志成城”。为了民族的利益、国家的科技实力的强大,科学家们早穿棉袄午穿纱地干,从不抱怨、精诚团结,无论面对再艰难的境遇,他们也没有人说要放弃,而是朝着目标越干越起劲,更加发奋努力,立足实际、把握规律,在一代代科学家的坚持与努力下终于迎来了硕果累累,中国的科研成果令世界为之瞩目。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依靠团结才能够凝聚起无往不胜的强大力量。党员干部要以大格局、大胸怀守初心、担使命,从全局出发、在目标上着力,凝聚起万众一心干事业的豪情和智慧,在岗位上求实进取、不懈奋进,面对“急难险重”的任务能够团结协作、攻克难关,用共同的努力拼搏为事业发展奠基立业,争取更大的时代荣光。

读懂科学家“无私奉献、心怀家国”的精神密码。

难以忘记,电影中那一幕幕振奋人心的画面;无法忘怀,历史书上那一张张坚毅的面孔,他们将爱国的情怀投注在事业中,凝聚成“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强大力量,这种精神意志令我们的心潮久久无法平息。老一辈科学家们在我们心中种下了精神的“火种”,凝聚起奋斗的力量。爱国是深远而持久的力量,老一辈科学家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无私地奉献给了伟大的事业,“两弹元勋”邓稼先,面对彼时苏联的技术封锁,从零开始、不懈求索,在不懈努力下突破了“技术难关”,这种精神与意志深深地撼动着我们。科学家的奉献精神打动人心、更催人奋进。作为党员干部,我们是为国家发展建设而开拓进取的“先锋”,是为民服务的“孺子牛”,要把民生事业扛在肩上,把人民幸福作为奋斗目标,学习科学家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青春、英勇奋斗的“无我境界”,将“小我”融入建设事业和为民服务之中去。

心中有豪情万丈,脑中有思潮纷涌。我们要以科学家们为精神标杆,凝聚“心”力量、转为“行”动能,感悟科学家身上的“精神密码”,将这种催人奋进的力量化作事业上的精神激励和奋斗动力,朝着奋斗目标不懈前行,在新征程上创造出更大的辉煌与业绩。

弘扬科学家精神思政课观后感心得(精选篇7)

广大人才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邓稼先、杨振宁等一代代科学家心系祖国发展、愿为祖国奉献、甘为事业坚守,为中华崛起、中国富强、民族复兴立下了汗马功劳,推动建成了全面小康社会。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作为新一代人才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

以爱国精神为首要信念,坚持胸怀祖国、服务人民。

科学无国家,但科学家有祖国。新时代科学家精神,首要一条就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钱学森、邓稼先、黄大年……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以国家至上、人民至上为信念,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用实际行动、毕生心血投身到建设伟大强国事业中,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国家栋梁、民族脊梁。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我,老一辈的科学家们用为国奋斗的一生告诉我们爱国是科学家最重要的品质,新时代的人才要追随老一辈的科学家们,涵养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始终保持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在投身祖国改革发展大潮中、在服务人民群众事业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以创新精神为行动引领,坚持勇攀高峰、敢为人先。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论语》有言,“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作为新时代的人才,要真正发挥出第一资源的作用,就必须坚持涵养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以第一动力作最强引擎,始终发扬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敢闯敢试、开拓创新,努力创造出更多更优秀更先进的科研成果,推动国家保持迅猛的发展势头,不断增强综合国力,让国家更有力量、人民更有底气。

以求实精神为研究宗旨,坚持追求真理、严谨治学。

科学无止境,科学研究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真理、追求真理的过程,因此,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科学家的精神基础,也应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本质特征。袁隆平先生坚持“把科研做在大地上”,终生奔赴在水稻研究的路上;钟南山院士对自己的儿女提出“办事要严谨要实在,永远要有执着的追求”,其自身也始终践行着这两点要求。作为新时代的人才,要涵养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坚持陈云同志强调的“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永葆赤子之心,坚持求真务实,实践出真知,始终在科学真理的世界探索前进。

以奉献精神为根本品质,坚持淡泊名利、潜心研究。

科学研究是一项枯燥漫长、需要付出信心耐心恒心的工作。科学研究的规律表明,重大科研成果的取得,需要科学家长期钻研,持续关注,甚至要几辈人的努力。没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不下“数十年磨一剑”的苦功夫,是难于取得突破的。作为新时代的人才,要涵养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向前辈科学家学习,静心笃志、心无旁骛、力戒浮躁,坚持下苦功、真功钻研,远离追名逐利、急功近利心态,不盲目追求热点,不随意变更研究方向,不断钻研,持续攻关,努力在艰苦枯燥的研究事业中寻求突破发展,才能取得梅花扑鼻香。

以协同精神为工作法则,坚持集智攻关、团结协作。

“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取得一个又一个的科技成果、发展奇迹,离不开的是广大科技人才的团结一致、精诚合作。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单打独斗”式的科研模式既难以适应时代要求,也不利于科研人员自身成长。作为新时代的人才,要以协同精神作为工作法则,坚持集智攻关、团结协作,发扬团队精神,通力合作、互相补台、共同攻坚,坚持开门搞科研,打破学科壁垒、信息孤岛,让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推动科研实现更快更好更全面地发展。

以育人精神为基本理念,坚持甘为人梯、奖掖后学。

我国天文学界的泰斗、射电天文的奠基人王绶琯先生曾说:“人一生要走很长的路,一路上就常常要有人拉一把。我自己年轻时候的路就走得很艰难,是遇到了几双‘大手’才有幸‘走进科学’。”科学之所以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是因为有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甘为人梯,推动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脱颖而出。作为新时代的人才,要涵养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做致力提携后学的“铺路石”和领路人,善于在后辈中发现并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推动人才不断汇聚、科技迅猛发展。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邓稼先先生与杨振宁先生的千里同途,让我们为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而感动,也把希望寄予在新一代人才身上,新一代人才要知重负重,矢志爱国奉献、勇攀科技高峰,让“千里共同途”的科学家精神蔚然成风。

    390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