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春林2

推文网小编精心整理唐山大地震观后感,希望这份唐山大地震观后感优秀5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更多唐山大地震观后感资料,在搜索框搜索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篇1

关于《唐山大地震》这部影片,我想到的更多的却是这个社会向前走,向后看的东西。

时代是进步的,预测地震的方式也要与时俱进。从前传媒不发达,预测地震的方式也要根据蜻蜓、癞蛤蟆等动物的反常来猜测可能发生的灾难,而现在有了广播电视的互联网,当权威专家和地震机构纷纷开始发表某地绝对不会发生大规模灾难之类的论断,某地的群众就知道了。

那个年代,大家的爱情观比较朴实,一个女人,因为一个男人“拿命对我好”,就可以一辈子为他不再嫁人宁可独守空房忍受种种生活艰辛。而现在我们已经与时俱进,宁可坐在空马车的后座上哭泣,也绝不坐在永久车上微笑。

有两个孩子,来一次地震,你只能保一个,万一运气不好碰到两次,就一个也你没了。所以,为了不至于断子绝孙,各位朋友还是向韩老师的野百合理论看齐。

看到军队整齐地列队,穿过广场进灾区抢险,这时候的军民鱼水情就融洽的很。这让观众感动的泪流满面的同时,也告诉大家什么是人民子弟兵。什么样的军队能得到人名朋友的拥戴。就是在面对人民的时候永远不开坦克,不带武器。

唐山大地震只有7.6级全塌了;汶川地震7.9级,还有不少政府大楼健在。这充分证明了我国建筑质量的长足进步,也说明了造成的破坏大小主要是地震决定的,豆腐渣工程什么的,是绝对不存在的。

片中陈道明身为一名两杠四星的大校,居然要自己坐火车前往看女儿,下火车还没人接站,只能自己坐三轮车前往,而他的女儿入学时,还只能和贩夫走卒的子女一样背着铺盖去报到,这有力的回击了反华媒体对军队贪腐成风的污蔑。

上了大学的姐姐被男友抛弃怀孕退学,成了找不找工作颠沛流离,没上大学的弟弟早早辍学打拼创业成功,放在墓地随便买,已经开着宝马,还要换车,还要LV,还要去欧洲游。难怪高考报考率年年降低了。

片中,虽然因为云妮的的死心眼而最终未遂但老王接近成功的经历还是告诉我们,能够卷起袖子修理各样看来复杂无比的电气设备的男人,总会给女人特别的安全感。有了安全感,再吃个饭借机倾诉一下自己不幸的婚姻博取同情心。

虽说党章里写明了党员不能信仰各种宗教,但老王接近成功的经历还是告诉我们各大名刹的香火来源,各种大官还是络绎不绝。在片中张静初身为一名最了解人体科学的医学院学生,在惊慌失措中还是要求神拜佛,这充分证明了宗教的力量,不管你是唯物主义者还是马克思主义干部,在听到组织要双规你的风声时,第一时间选择的是神,而不是马老大。

老外们结婚最后一句总要说:只要有死亡才能把我们分开。而今我们的心灵已经麻木到只有死亡才能把它触动一下。20_年的地震让我们短暂地抛开了升职加薪还放贷,有空想了想原来除了钱和房子,脆弱的生命短暂的人生还可以有别的意义。转瞬间,玉树地震,我们的心灵又像打过了疫苗般无动于衷,只剩下敏感的词一直在那边鼓吹多难兴邦。

《唐山大地震》的成功,有冯小刚这个好导演,也有徐帆这个演技娴熟的演员,最重要的是有这么一个关于情感的宏大叙述,让观众在老天爷的面前不是抱怨,而是感恩惜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亲人”!困难和灾难并不可怕,怕的是人心的泯灭和无知。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精选【5篇】相关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篇2

寒假里,按计划,我观看了影片《唐山大地震》。这部影片真实生动地记述了发生唐山大地震时惊心动魄的瞬间,震后房屋倒塌、人们家破人亡以及解放军的救援行动,一对姐弟因地震而分离的不同生活,还有汶川地震时这对姐弟因救援而再次相遇的传奇故事。

本是平静和谐的一家人,父亲和母亲辛勤劳作、赚钱养家,两个孩子也是快乐、茁壮的成长,可因为一场地震把这美好的生活打破。那就是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震前几个小时内,这对父母哄睡了俩孩子,他们便出外干活了。灾难来临!霎时,大地剧烈晃动,瓦砾掉落,接着房屋开始倒塌。父母意识到发生了地震,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年幼的孩子。此刻姐姐感觉到不对劲,她呼唤弟弟赶快逃,可是却来不及了。待父母赶到家门口时,房屋支离破碎,想要冲进屋中救孩子的母亲被父亲拦住,他冲了进去。就在冲进屋中的一刹那间,房屋倒塌了。震后,唐山成了废墟,到处是悲惨的哭泣声、绝望的求救声、呼唤亲人的声音和其他各种各样的声音。唐山民众自发展开救援。一块钢筋水泥板压着两个孩子,这正是之前故事中的那对姐弟。姐姐方登,弟弟方达。母亲在水泥板上方哭泣,一旁的民众正在想办法救援。母亲绝望了,只能救一个孩子!救左边的孩子,水泥板的重量就往右积压,救右边亦是相反。手心手背都是肉,悲痛欲绝的母亲没办法了,“弟弟——”,这轻微的一句话给姐姐内心留下了阴影,她眼角的泪珠顺着黑黑的小脸流落。母亲带着弟弟方达随民众转移,解放军前来救灾。奇迹般地是姐姐方登没死,她活了下来。一对解放军夫妇领养了方登,方登随着他们生活,在开学报名时,方登改名王登。方达因地震失去了左胳膊,奶奶曾来唐山接他去济南生活,但最终他还是随母亲生活。王登一直念书到大学,学医,上了杭州医学院。装上假肢的方达不愿读书,他随一群年轻人去杭州打拼,母亲则在新家里做些针线活糊口。几年后,养母病重,王登赶到医院陪养母说了说话。不久后,养母去世。王登继续回校念书,因为种种原因,她退学了。养父着急地寻找女儿,此时的王登靠给别人家当保姆糊口。1997年,王登带着自己的女儿回家看望养父,短短的相聚,她便带着女儿去加拿大生活了。方达靠打拼发了财,他开车带着妻儿回家过年,母亲不愿过好生活,也不愿让儿子花钱买房。2008年,汶川大地震,王登和方达因救援而相遇了。王登见到了自己的生母!他们去看望了远在天堂的父亲。

依据《唐山大地震》的多方位视角,我仿佛真的看到了发震时恐怖的灾难瞬间,震中的人们有求生的欲望,幸免于难的人们自发组成救援队,努力搜救顽强存活的生命。祖国各地的人们也牵挂着灾区的同胞们,他们自主捐款,向灾区运输物资,正所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还有解放军叔叔、消防战士、公安民警和自发前往灾区救灾的人民,他们奋战在第一线,绝不轻易放弃生的希望。就像电影里的那对父母一样,发震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孩子,父亲为此不惜牺牲性命,这也是浓浓的爱。我们的祖国各界人民团结一心,他人有难时,人民定会伸出援助之手,这就是人民群众抗震救灾的意志与决心!

愿天下再无灾难,沉痛悼念唐山大地震罹难的二十四万同胞。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篇3

时间飞逝,34年前的那场大地震,不知牵动着多少人的心。唐山大地震,多么可怕的5个字眼,仅仅在短暂的23秒中,一个繁荣的城市成了一个满是哀伤的废墟。无数人妻离了散……

----题记

我曾感动于:“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我也许没有经过“没了”,但李元妮心中那一份悲情,我仿佛可在空气中嗅到--那34年前的等待。仿佛所有的东西都只有在失去后才能在回忆和梦中找到它特有的价值,连城的价值也都敌不过这失去的美丽。

与其“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不如“拥有,才知道什么是幸福”。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珍惜我们现在的幸福与快乐。

我曾感动于:李元妮为方登留下那承诺中的蕃茄,那两份堆起的课本,那两人的谈话……当年只能救一个,23秒中父亲死亡,母女相分,四口变两口。母爱感动了上苍使她们母女相见,然而我们母亲的一生中也有许多那样的抉择:该让孩子上学是独立还 是依赖,使让他们吃苦还 是不劳而获……但无论时间如何变迁母亲的心却是永恒不变的,一个对子女简单的承诺便使她记住了34年。

母亲的爱是永恒的,无论时间如何变迁,母爱如同芬芳。

我曾感动于那一位“锯腿”的母亲,看到她为此而哭泣,若不锯又为她女儿生命而哭泣。发现生命才是最重要的。虽然方达的右手没了,但是不会变的是一颗美丽的心,你活着就什么都拥有,死了就结束了一切。

放学后,有一位同学对我说她爷爷因肺癌而死,我再一次明白了生命的可贵。

我们应该讴歌生命,而此外似乎不比其重要,因为死了就什么都没了。

我曾感动于生命中的点点小事,生活正是因为它们而更加耀眼,而更加美丽。

地震虽然可怕,

但却更能体现我们中国人的顽强。

地震后,

也许,

生活将更加美好。

--后记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篇4

往事不堪回首,但在汶川、玉树的大地震后,我们都会不约而同的想到了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

地震发生前,一切都是那么平静,可爱的姐弟俩正在家里睡觉,突然,地震发生了,姐姐从梦中惊醒,她赶忙叫起弟弟,他们的父母拼命回去救孩子,母亲被父亲拉回安全的地方,父亲刚进门,房子轰然倒塌,姐弟俩都被压在房梁下,母亲只能选择救姐弟之一。母亲最终选择救了弟弟,但姐姐却奇迹生还,后被解放军收养,弟弟在地震中失去了一只手臂,他也不愿读书,自己挣钱,成为了一个公司的老板,姐姐当英语家教养活自己和女儿。32年后一家人的意外重逢,让他们仿佛再次回到了震后的唐山……7。8级的大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好在顽强的唐山人能重建家园,让唐山更加繁荣。

“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这句话是影片中的母亲(元妮)在地震之后的感悟,每次看到元妮孤独的身影,对于丈夫、女儿的怀念(她以为女儿也死于地震),对于外出儿子的思念……在32年后母亲与女儿的团聚,更是让人感到撕心裂肺的痛,看到这一幕,我心中涌起酸楚,当初元妮选择救儿子还是救女儿时该是多么痛苦的决定啊!意外的重逢,让这位母亲又想起了当时的场面,她对女儿的愧疚,毕竟是她自己抛弃了女儿啊!地震带给这位母亲的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她本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庭,仅仅23秒,让她失去了丈夫,还以为失去了女儿……

做父母的,哪个不担心自己的儿女?元妮担心出门在外的儿子,年迈的养父面对着失散多年的女儿怒而激动的大喊:“我天天担心!”是啊,父母对孩子的爱,不是只言片语所能表达的,这部影片更加深了我对父母爱的认识,它也让我明白了当我们面对无法控制的自然灾害时,我们只能选择,选择舍弃!

如今的唐山已经成为了一座繁荣的城市,它不仅是唐山人奋斗的结果,更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援助,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篇5

唐山大地震》看上去是一部灾难片,实际上却讲述了一个亲情和震后幸存者治愈心灵创伤的感人故事。在唐山大地震灾难发生的23秒间,动摇的地面、撕裂的房屋、惨叫的人声,强烈的视觉冲击震撼人的心灵,一个年轻的母亲在震后的废墟中,水泥板的一段压着龙凤胎的姐姐,另一端压着弟弟。救援者只有能力救活一人,这位年轻的母亲,将如何抉择?这是这部电影留给人性的一个难题。在“只能救一个”的万难抉择下,徐帆扮演的母亲无助而绝望的喊出“救弟弟”几个字时,压在钢筋水泥板下的姐姐默默流泪,呢喃着喊出最后一句“妈妈”,同样也在黑暗中陷入了无助和绝望。23秒的地震灾难,带来了一个家庭32年的生离死别。对他们三个人来说,活下来只是这个故事的开始。

这注定是一个无解的难题。母亲难以逃脱自责的负罪感,女儿也无法面对母亲放弃自己的心灵创伤。这里的无解,并不是故事的无解,而是人性的无解。人类如何才能修复这种因灾难或苦难带来的人性扭曲?这是冯小刚拍摄这部影片,一直在真正面对的难题。父亲死了,眼睛永远的闭上了;母亲和女儿虽然活了,但内心的伤口却一直张开着。人们在电影院中留下的泪水,不仅是为这对母女,更因为灾难对生命和人性的伤害与扭曲。

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我流下了泪水,很多年没有这种观影的感觉了。但同时冯小刚最拿手的幽默元素依然存在:除去对于植入广告的些许不满外,儿子的那句“这里鸡不缺,蛋也有的是”还是让人忍俊不禁。但电影更多的是渲染了情感的力量,无论是对故事、画面节奏的把握,还是对观众情绪的驾驭,冯小刚都显示了他娴熟的功力。对大地震的灾难表现,也处理的恰到好处,既形成了对故事发展的推动和压力,也没有过度的渲染,电影在意的是如何让观众能设身处地走进角色的情感中,一旦与之呼应、合拍了,你自然会与角色一起深入到那复杂的人性世界中。人们流下的泪水,其实是对自己人性的一次净化,流出的不过是那些遮蔽人性的杂质。

近百年来,中国有太多的苦难和灾难,被遮蔽在人们的记忆之外。除了前两年看过一部国产的反映台风的灾难片以外好像国内没什么值得记忆的灾难片了。人们几乎已经遗忘了该如何用电影来表达苦难对人性的伤害。苦难在公共话语中的失声,使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直面不幸与悲伤的能力。天灾人祸是我们无法避免的,就像《20_》一样。天灾在世人眼里承担了一个恶的角色。其实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让经历苦难的人发出声音,不仅是对那些受难者生命的尊重,也意味着将那些个体的苦难记忆,转化为民众可以用来自我教育的公共记忆。它其实也是民众间寻求文化认同的一种方式。这种记忆对一个民族,是最为重要的精神财富。因为对历史的苦难记忆越深刻,就越能警示人们提放这种苦难的再度发生。当20_年发生汶川大地震的时候,电影中显示的救援场景和唐山地震有了天壤之别,整个民族对待灾难的态度日臻成熟,灾后的心灵重建是比实体重建更重要的一环,温的一句“大难兴邦”道出了其中的真谛。

现在的科学水平还无法准确预报这种大的苦难和灾难在何时何地发生,它往往在人们毫无提防的时候突然来临,就像唐山、汶川、玉树地震一样。不愿面对伤疤和苦难的人们,却要以这种更残酷的方式,来面对历史的苏醒。苦难的受害者,并不只是那些受伤害的个体,而是所有人的共同人性,所以对苦难的揭示和记忆,也是一种对创伤的安慰和人性的追寻。《唐山大地震》就是这样一部寓言,它用一个带着体温和血泪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苦难重压下人性的尊严。

那些死亡者的生命不会回来了,那些受难者的青春也不会回来了,但这种对于苦难的聆听和见证,会让我们对现实始终保持一份清醒。实际上,在这个麻木迷茫的年代,做一个对苦难历史的记录着和见证人,也是一份人性的行动和责任。

    31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