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青春足迹纪录片观后感
推文网小编精心整理乡村振兴·青春足迹纪录片观后感,希望这份乡村振兴·青春足迹纪录片观后感优秀5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更多乡村振兴·青春足迹纪录片观后感资料,在搜索框搜索
乡村振兴·青春足迹纪录片观后感篇1
从量变到质变,向美丽乡村而来。犹如风景的变化昭示季节更替般,丰顺县各镇村风貌的变化,显示着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取得的成效。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描绘农村发展美好蓝图。广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要咬定“三年取得重大进展”的阶段目标,衔接“五年见到显著成效”要求,扎实精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力将农业农村短板变为“潜力板”。丰顺结合中央和省市工作部署和要求,作出了因地制宜的探索。“以洁净为先、文化为魂、产业为基,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联动、万众行动工程,以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引领丰顺高质量发展,让广大农村成为村庄美、产业强、农民富、乡风淳的宜居宜业宜游幸福家园。”这是丰顺县委、县政府带领丰顺人民奔涌前行,打造乡村振兴的“丰顺样本”的思路和行动。
洁净为先 古村焕新颜,特色添活力
种玊上围距离县城1.6公里,是新楼村一个自然村,一进村口,参天的古榕大树与清澈的池塘交相辉映,如一幅美丽画卷。“现在是真漂亮了,几乎每天都有游客来游玩拍照。”罗树虎说,“以前村里环境差,到处都是老茅坑,在县城里打摩托车过,司机都不愿意来。”
古村焕新颜,党建引领是关键。罗树虎告诉记者,一开始部分村民不愿意配合清拆工作。“我们党员干部家家户户去做工作,带头先拆自家的茅坑。” 罗树虎坦诚压力很大,“好在是做出了成绩,大家都很认可,这离不开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支持,县委书记挂点这个村,最多的时候一周来了4次。”
潭江镇官下村获评“广东省改革开放40周年示范百村”。在深圳打拼多年的乡贤张建兵回乡竞选村书记,带领村民对河道进行整治,完善健身步道、休闲广场等配套设施。“乡贤的踊跃参与,极大改善了环境。村里11座桥,其中10座是乡贤捐的。”张建兵说。今年76岁的乡贤张浪青还自掏腰包自行上阵在河边建造了一条文化长廊。“他每年拿出一点钱建一段,有多少钱建多长,还特地去北京学习了建筑手艺。”
相关史料记载,时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在访问中国时,曾对周恩来总理谈及其先辈和他喜欢喝官溪水仙茶一事。为弄清官溪水仙茶产地,周总理派专人调查后得知,其产于丰顺潭山,遂以专机将水仙茶送到李光耀手中。
村道拓宽了、危桥加固了、水源干净了、公园也建起来了……几年间,一项项民生工程陆续在汤西镇新岭村落地。“以前道路坑坑洼洼,车子进不来,我这几年每次回来都发现有新变化。”回乡探亲的村民蔡秀兰惊叹道。“这离不开省政协的大力帮扶,也离不开市、县的重视支持”汤西镇党委书记饶富将说。
乡村振兴·青春足迹纪录片观后感篇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对于75万丰顺人民来说,是一件最大的福音。丰顺能不能实现苏区的振兴发展,关键靠实施乡村振兴为抓手。多年来,丰顺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____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论述和对广东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部署,明确目标任务,认真研究部署,落实工作措施,在五个方面作出了有效探索。
一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确保一个不掉队。帮扶丰顺贫困村的省直单位有11个、广州市43个、梅州市直7个,真正做到了真心实意、真抓实干、真金白银地帮扶我们丰顺。通过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实施,紧扣了产业和就业帮扶,按照“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让1.4万人摘掉了“贫困帽”。截至去年底,61个相对贫困村全部退出,退出率为100%;共脱贫5359户14663人,脱贫率为99.93%;退出5203户13876人,退出率为94.57%。
二是大力培育富民兴村强县的特色产业。丰顺大力实施交通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园区扩能增效、城区提质扩容、美丽乡村建设和全域旅游、国际声谷“五个百亿”工程;重点培育电声电子、绿色饲料、温泉康养、智能制造等“四大百亿”产业。通过县抓“一园”、镇抓“一业”、村抓“一品”,突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推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努力推动农旅、文旅、养旅融合发展,丰顺已经连续两年荣获省“旅游创新发展十强县(市)”,去年全县旅游人数达870万,旅游收入70亿左右。通过努力,至2022年将实现旅游人数超千万,旅游收入过百亿;大力发展高山茶产业,去年底茶叶产值超过13亿元,主动服务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茶罐子”、“果盘子”。
三是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坚持示范带动,通过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为突破口,实施百村示范、千村联动、万众行动工程,建设美丽乡村。有特色的是创建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畲族故里。具体措施是“十个一”,即搞好一个高起点谋划凤坪村的发展规划;定制好一套畲族服饰;编制好一套乡土教材;打造好一套具有民族特色表演节目;发展好一系列畲族独特的本地美食文化;创作好一首展现畲族风情的村歌;开展好一批特色民居的保护利用工作;发展好一种以文化为魂、以茶叶为媒产业;建设好一批公共服务的项目;塑造好一个团结和谐村美民富良好形象。
四是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上法治、自治、德治三治融合。加强镇村两级班子的建设,全力推动村党组织书记“三个职位一肩挑”工作,力争到今年6月底,实现“三个职位一肩挑”比例超过90%,年底前实现全覆盖,让党旗在乡村振兴一线高高飘扬;丰顺连续三年获评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明显提升;作为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国试点县之一,探索出“一二三八”的工作举措,打通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五是整合各方力量,推动乡村振兴。发挥县委一线指挥部作用,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县领导带头深入到乡村振兴一线,推动工作,抓好落实;在全市率先实行县领导推动乡村振兴等工作月报告制度,大力开展“我为乡村振兴添光彩”活动,县直机关党员干部定期返乡、反哺家乡,调动农民积极性;发动乡贤力量,丰顺县乡贤众多,实力雄厚,情结深厚,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吸引工商资本进乡村、办企业、育产业;突出城区、园区、景区三区融合,走实走好绿色生态发展的路子,打造梅州融入沿海经济带建设之星。
乡村振兴·青春足迹纪录片观后感篇3
“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整治,最大的受益者是村民,激发了村民共建家园的激情,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也为其他政策的宣讲入户打下了基础,方便了基层治理工作的推进。”这是八乡山镇滩良村支部书记曾详派最大的感受,如今成了有名的红色旅游村。
以红色土地做活红色文化和绿色产业融合发展文章的马图村,家家户户门前或放着大锅、或摊着茶叶,不时飘来阵阵炒茶香。这一片片茶叶承载着茶农梦想、承载着红色记忆,成为了强村富民的产业,成为了凝聚人心的纽带,让马图这个曾经的贫困村走上了小康路。去年丰顺县还举办了红四军挺进东江进驻马图90周年学术研讨会。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正逐渐成为丰顺人民热议的话题,也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基层干部们宣讲的重点内容。
作为梅州市唯一一个全国试点县,丰顺构建起1个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7个镇(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82个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1+17+282”的县镇村三级文明实践体系,探索出 “一二三八”的“丰顺样式”。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由县委书记担当“第一宣讲员”,为当地干部群众讲明科学理论、讲透上级政策、讲清发展理念、讲出发展干劲。各镇(场)党委书记就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内容,结合自身学习心得和工作感悟进行宣讲,将上级精神传达到镇、村一级。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党组织书记们同样带头宣讲,向村民们传播新思想。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依托县镇村三级文明实践体系,丰顺县打好了抗疫情稳经济双线战役。截至目前,丰顺县仍保持新冠疫情病例“零确诊”、“零疑似”,早在三月初全县规上企业复工率达到100%。
丰顺外出乡贤众多,他们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浓厚的家乡情结。广东珠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捐赠 10 亿元作为嘉应学院紫琳学院建设资金,是丰顺第一所大学。不仅如此,朱氏三兄弟等杰出乡贤长期以来都热心家乡公益事业,捐款做慈善,造福百姓。
广州凯源房地产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许应裘全额捐资5.5 亿元以上建设丰顺县坚真文体中心(六馆六中心)。同时,还投资30亿元,规划建设坚真大湖天池项目;其中捐资3亿元,建设李坚真干部学院,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休闲旅游康养中心、生态农业观光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近年来,丰顺县以创建省县级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县城为契机,同步推进“六城同创”和“三级联创”,以环境整治为抓手,着力优化人居环境,通过“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城乡共建”,不断推动城乡综合环境取得新提升、焕发新面貌。
乡村振兴·青春足迹纪录片观后感篇4
洁净为先 古村焕新颜 特色添活力
来到新楼村种玊上围,门前参天的古榕大树与清澈的池塘交相辉映,犹如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现在是真漂亮了,几乎每天都有游客来游玩拍照。”新楼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罗树虎告诉笔者,以前村里环境差,到处都是老茅坑,想从县城搭摩托车过来,司机都不愿意载。古村焕新颜,党建引领是关键。罗树虎告诉笔者,一开始部分村民不愿意配合清拆工作,党员干部便家家户户去做工作,带头先拆自家的茅坑。重新规划建设后,大家都很认可。“这离不开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支持。县委书记挂点我们这个村,最多的时候一周来了4次。”罗树虎说。
潭江镇官下村获评“广东省改革开放40周年示范百村”。在深圳打拼多年的乡贤张建兵回乡竞选村书记,带领村民对河道进行整治,完善健身步道、休闲广场等配套设施。“乡贤的踊跃参与,极大地改善了环境。村里11座桥,其中10座是乡贤捐建的。”张建兵说,今年76岁的乡贤张浪青自掏腰包亲自上阵在河边建造了一条文化长廊,“他每年拿出一点钱建一段,有多少钱建多长,还特地去北京学习了建筑手艺。”
驱车行驶在留隍镇九河村自行车骑行观光道上,一路绿水青山,风光旖旎。近年来,丰顺大力推进留隍镇“五村连片十村联动”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为特色小镇建设注入新动力。
一个又一个乡村在丰顺大地美丽起来、美好起来。近年来,该县全面贯彻落实省市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要求,深入推进“美丽丰顺·美好家园”城乡环境提升大行动,通过党员干部带头、群众参与,以城带乡、城乡互动,进一步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行政村规划编制108个,“三清三拆三整治”完成率近100%,基本建成干净整洁村184个,建成新农村示范村21个,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21个。
文化为魂 乡村党旗红 文明入人心
“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整治,最大的受益者是村民,激发了村民共建美好家园的激情,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也为其他政策的宣讲入户打下了基础,方便了基层治理工作的推进。”说起八乡山镇滩良村成了有名的红色旅游村的最大感受,该村党支部书记曾详派如是说。
以红色土地做活红色文化和绿色产业融合发展文章的马图村,家家户户门前或放着大锅、或摊着茶叶,不时飘来阵阵炒茶香。这一片片茶叶承载着茶农梦想、承载着红色记忆,成为了强村富民的产业,成为了凝聚人心的纽带,让马图这个曾经的贫困村走上了小康路。
挖掘红色资源、保护红色文化,正逐渐成为丰顺苏区人民热议的话题,也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基层干部们宣讲的重点内容。
作为梅州市唯一一个全国试点县,丰顺构建起1个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7个镇(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82个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1+17+282”的县镇村三级文明实践体系,探索出“一二三八”的“丰顺样式”。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由县委书记担当“第一宣讲员”,为当地干部群众讲明科学理论、讲透上级政策、讲清发展理念、讲出发展干劲。各镇(场)党委书记就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内容,结合自身学习心得和工作感悟进行宣讲,将上级精神传达到镇村一级。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党组织书记们同样带头宣讲,向村民们传播新思想。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依托县镇村三级文明实践体系,丰顺县打好了抗疫情、稳经济“双线战役”。截至目前,丰顺县仍保持新冠疫情病例“零确诊”“零疑似”,早在3月初全县规上企业复工率便达到100%。
近年来,丰顺以创建省县级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县城为契机,同步推进“六城同创”和“三级联创”,通过“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城乡共建”,不断推动群众文明素质、城乡综合环境取得新提升、焕发新面貌。
产业为基 高山飘茶香 致富有希望
“长寿之乡嘉应茶,一芽一叶吐芳华。”潭江镇凤坪畲族村的钟奕亩目前正准备参选第三届广东十大好春茶的评选,此前两届大赛他选送参赛的凤畲单丛,均荣获乌龙茶类广东十大茗茶奖项。
凤坪畲族村是梅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畲族)聚居地。茶产业的发展,也为凤坪畲族村创建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带来了契机。该村以“嘉应茶”品牌为基础,完善产品包装,利用“网红”等资源,打造凤凰山北麓乌龙名茶。2018年,丰顺县茶叶产业园入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019年,丰顺县茶园面积达10.8万亩,连片茶叶种植面积8.3万亩,年产值13.7678亿元,带动农户约12000户,已经成为广东乃至华南地区重要的茶叶集散地和高端茶叶供应地,为“嘉应茶”品牌打造探索出了有益经验。
八乡山镇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绿色生态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该镇将修建“四好农村路”与全域旅游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打通绿色发展之路,把八乡山大峡谷景区、小溪村特色乡村旅游区、“炭寮星火”红色旅游区等串珠成链,打造五星级旅游名镇。
经过20年发展,代米生物公司成为广东乃至全国食用菌行业翘楚。2017年,丰顺县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办理小额信贷,2600多户贫困户以参股方式入股代米生物,按投入资金10%的年收益进行分红,每年每户可实现分红约3000元。
位于汤坑镇的大宝山生态旅游养生度假区以大型6D视觉民俗实景演艺剧目《千年火龙》而闻名遐迩。《千年火龙》实景剧以大宝山生态茶园广阔而多层次的自然山水为舞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埔寨火龙”和“打铁花”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
有“小峨眉山”之誉的粤东第一高峰——铜鼓峰,坐落在砂田镇,风景秀丽,成为游客的向往之地,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
因地制宜发展起来的特色产业,在丰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断做大做强。近年来,丰顺县重点推进全县18个“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建设,依托茶叶、水果、红薯、无公害蔬菜、水产品养殖、食用菌等六大特色主导产业,全面推进产业建设,实现村村有产业、致富有希望。丰顺县连续两届获评旅游创新发展十强县,2019年全县接待游客837.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8.22亿元,分别增长16.3%和15.2%。
乡村振兴·青春足迹纪录片观后感篇5
脱贫致富快,全靠产业带,农业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基石。对于农业大市,同时也是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的梅州而言,农业产业的带动作用显得更有分量,更为关键。在农业产业扶贫工作中,梅州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应,为贫困村、贫困户铺就“致富路”。作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广东省扶贫龙头企业,梅州市稻丰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稻丰实业”)“聚焦实业、做精主业”,在致力自身发展的同时,敢于担当,热心投身于扶贫事业,在产业帮扶、扶智帮学等方面下足功夫,为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推动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稻丰实业成立30多年,从一间小米厂成长为涵盖一、二、三产业的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始终不忘践行社会责任,为苏区梅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米袋子”贡献着不可忽视的力量。“稻丰依靠梅州自然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稻米全产业链条,助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让更多人从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受益。”稻丰实业董事长邓琪说。
一产示范带动
帮扶贫困户逾800户实现增收近500元/亩
位于S333沿线的梅江区西阳镇莆田村优质农产品加工展销中心,加工厂老板丘基强在堆积如山的米袋中穿梭,十分繁忙。
丘基强是当地村民,只见他卖力扛起一袋稻谷,往新型碾米设备的下料斗倒去。不一会儿,快速脱壳的米粒哗啦啦倾泻而出,劳动果实填满了大桶。
加工厂试运营3个多月来,丘基强已经熟练掌握新设备的操作技巧。这位勤奋的加工厂老板,其实是从贫困户“逆袭”而来。“我们村发展优质稻米,我承包加工厂,收入明显增多。”丘基强说,承包经营加工厂以来,家里就过上了好日子。
莆田村是稻丰实业帮扶的其中一个省定贫困村。2017年起,稻丰实业为莆田村的贫困户提供“美香占2号”“象牙香占”等优质稻种,以及种植培训和技术指导,建立保价回收的带贫益贫机制,带动莆田村的贫困户发展水稻种植,每户每年实现增收1000多元。
通过统筹西阳镇经济联合总社及莆田村等多个村的扶贫资金,稻丰实业每年向西阳镇的贫困户分红140多万元。同时,优先聘请西阳镇贫困户成为工人,培养发展中层干部,为贫困户提供广阔的发展机会。
在产业帮扶中,稻丰实业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通过扶贫资金变股金,订单农业、土地流转、吸纳就业等多种方式带动农户增收,建立紧密型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农户分享到了二三产业增值的收益。通过免费发放优质稻种,集中培训标准化种植技术,保价收购农户稻谷等措施,形成“种植—收储—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同时,通过建设稻谷烘干线,直接收购农民的湿稻谷,有效解决农民晒谷难、卖谷难的问题,提升稻谷品种,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户收入,实现农户增收400—500元/亩。目前,直接带动梅江区、梅县区和兴宁市农户数6299户,其中贫困户849户,带动合作社5个。
农户既可获得土地流转的租金收益,又可在“家门口”就业,增加了收入,将“输血”转变为“造血”,实现增收致富,打造一个可持续的长效机制。
在践行社会责任的同时,稻丰实业也不断强化实力,做精主业。今年虽然面临着疫情防控形势,但稻丰实业依旧不断扩大种植规模,以标准化种植要求,促进粮食增产、质量提效。公司是全国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
为了保障粮食安全,稻丰实业在“种”上做科学文章,目前拥有全程农业机械设备植保无人飞机26架,收割机60台,播种机、插秧机及耕作拖拉机等多台/套,组建了专业的农业机械化社会服务团队,实现了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
目前稻丰实业在梅江区西阳镇,梅县区丙村镇、松源镇、隆文镇,兴宁市罗浮镇等梅州市富硒核心地带建立自有生产种植基地3万多亩,仅优质丝苗米的晚稻入库就超过2000吨。
二产提质增效
实现大米生产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
一稻一米看似微小,却关系着粮食安全和国民健康。研发好稻米,不仅是义务,更是责任。稻丰实业作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未曾停止过在稻米质量与营养提升的探索。
“我们致力于创新发展,积极与各类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公司提供基地等物质基础,高校、科研院所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撑,着力推动公司良种培育、良法种植、良品产出,促进公司向生产机械化、加工自动化、产品优质化发展。”相关负责人说,稻丰实业一直致力于创新发展。
稻丰实业与广东省农科院、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梅州市农科院等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为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形成了强大的持续研发能力。
稻丰实业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的粮食加工、仓储、中转、配送及科研能力。长期承储了中央、省、市各级储备粮,肩负着梅州市及周边地区的粮食供应任务,已建立起完善的现代化粮食生产加工、仓储体系,建立了低温储存、绿色储粮技术系统,保障粮食的安全储存。
稻丰实业的大米加工、仓储能力也在广东省粮食行业名列前茅,大米加工设备和工艺流程采用PLC控制系统和计算机管理系统,实现了大米加工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工艺技术水平属国内领先水平。
“我们十分注重稻米的品质,关注生产的每一个细节,收割后的稻谷从分类烘干到科学存储,从自动化加工到保鲜包装,都要求精益求精。”稻丰实业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公司正在全面铺开智慧农业、数字加工、产品质量溯源体系的建设,实现稻米种植、储存、加工、流通的全程把控。
“藏粮于技”让粮食生产不断实现丰收,农业机械化率稳步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增长,这一系列举措,让稻丰实业走向高质量发展,也打响了品牌。
去年,稻丰实业作为牵头实施主体企业的梅州市丝苗米产业园列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同时,成为了全国军粮统筹广东首批认定军供粮加工供应3家企业之一,并连续十三年被评为“广东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连续多年被多家银行评定为“AA级信用企业”。
从稻谷到大米,从田间到餐桌,稻丰实业始终以“为人类提供绿色、营养、安全、健康的大米”为使命,大力发展智能化绿色农业,将稻丰品牌的大米送到千家万户。
三产打开市场
助力梅州“米袋子”融入大湾区
9月22日,在梅江区举办庆祝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之际,位于稻丰实业公司内的“梅州市客都稻米农耕文化展示中心”建成开馆揭牌。
客都稻米农耕文化展示中心清晰地展示了客都稻米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运用声、光、电等先进技术,以图片和实物等多种形式,展现远古农耕稻作到现代精致高效农业的发展历程,是一个集历史、文化、知识、科普于一体,融合收藏与研究、合作与交流、旅游休闲观光等项目的综合性博览中心。
该中心的建设,打造稻米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成为群众了解米文化、爱粮、节粮的教育基地,培养青少年爱国、爱农的情怀。“建成开馆以来,我们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让他们在参观中了解客都稻米的发展史,懂得稻米来之不易的道理。”展馆内的讲解员温妮说。
除了建设参观学习的平台,稻丰实业还积极打造户外实践基地,让青少年在稻田间感受劳作的乐趣,已多次组织青少年到田间体验插秧、割禾等活动,让其体验到“粒粒皆辛苦”的不易。
去年4月,由稻丰实业建设实施的“稻鱼共生”示范基地在梅县区丙村镇溪联村落成,它是梅州市首个“稻鱼共生”基地。基地规模500多亩,按照3A旅游景区的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充分利用季节变换,作物更替,展现景随节变的丰富田园风光,提供众多的农耕体验,把“田园变公园”。
“稻鱼共生”即稻渔综合种养,是在保障水稻稳产的前提下,利用稻田湿地资源开展适当的水产养殖,形成季节性的农牧渔种养结合栽培模式,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既能有效促进粮食生产、农渔民增收,又可发挥巨大生态效益,实现养鱼不用抗生素、生长激素,种水稻不施用农药的生产过程,保障稻谷、鱼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稻丰实业以积极主动的态势拥抱粤港澳大湾区,目前,该公司已在广州、深圳、东莞、惠州等地设立分支机构和电商销售平台,建立了负责大湾区销售的体系;今年底明年初,稻丰实业的产品还将进入大润发、家乐福等大型商超卖场,让更多大湾区的消费者品尝到梅州生产的优质丝苗米,成为客都“米袋子”的重要推动力。
“我们将进一步开拓创新,不断优化、完善产品结构,做强稻丰品牌,不断强化内部管理,健全产品质量、服务质量责任机制和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连接带动区域内更多农户发展优质稻种植,全力推进水稻产业成为梅州乡村振兴支柱产业之一,助力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广东省粮食行业标杆型企业。”邓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