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想

|宋佳2

推文网小编精心整理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想,希望这份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想优秀10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更多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想资料,在搜索框搜索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想(精选篇1)

“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正是如此,没有一代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没有他们对各种难关的探索与攻克,没有他们对航天事业的坚持不懈、不离不弃,怎么会有如今中国航天事业如此蓬勃的发展,我们又怎么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他们特别能战斗,要知道载人航天事业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太多太多,而且需要经过多次的试验,才能得出可靠的结果。航天员更是要经过高强度的训练才能够更好地走入“战场“。他们特别能吃苦,早期的中国异常落后,只能依靠自己,环境也极其恶劣。但是他们并没有被这些苦难给吓倒,始终迎难而上。他们特别能攻关,要知道我们的航天之路是一条建立在完全独立自主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他们特别能奉献,多少航天人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为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付出了自己的一生,多少航天人即使知道这是一项危险的任务却还是毅然决然地争先踏入太空。

载人航天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缩影,是这些航天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要紧紧抓住,以此激励着我们前行,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上笃定前行。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想(精选篇2)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逐梦之路绝非一马平川。从神舟十三号的成功发射到返回舱成功着陆、航天员顺利出舱,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此次飞行任务中不断刷新中国航天的记录,展现了中国航天科技的新高度,再次为中国科技的力量而感到自豪。

认真看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见证历史时刻,共享祖国荣光,为中国航天感到骄傲,看到航天员挥手出仓的那一刻,听到那句“感觉良好”,心情无比激动与自豪,感谢他们的付出,向英雄致敬。六个月的太空探索任务圆满成功,欢迎英雄回家,祝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想(精选篇3)

在“大思政课”里传承航空航天红色血脉

梁启超在《过渡时代论》中写道:“鲲鹏图南,九万里而一息”。毛泽东在《念奴娇·鸟儿问答》中写道:“鲲鹏展翅,九万里”。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凝结着几代人的努力。2022年是沈阳航空航天大学70年校庆的纪念日,70载风云历程记载了几代航空航天人建校的峥嵘岁月,为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航空航天精神,在“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主题构思中,我们选取了以老校长杨风田院士为代表的老一代航空航天人的事迹,以他们在多年的祖国航空航天战线上的拼搏奋斗历程,以为祖国航空航天事业作出的突出卓越贡献为背景,展现老一代航空航天人执着的理想信念、艰辛的奋斗历程、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这些传承是新时代大学生是最生动、最鲜活也是最接地气的一种思政课教学案例,对于新时代大学生理解并践行航空航天精神,有很好的启示作用。追寻着老一辈航空航天人的脚步,在思政课微电影中我们力求将报效祖国的使命意识、家国情怀、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的攻关精神、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等表达在视频中,感召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传承红色血脉,续写时代辉煌。

在“大思政课”中践行航空航天精神

老一代航空航天人披荆斩棘甘当人梯,新一代航空航天人踌躇满志茁壮成长。做新时代有情怀、有梦想、有担当的大学生,要传承红色基因,矢志空天报国之志,同时也要勇于奋斗和不懈努力。在“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实践活动中,我们刻画了以大学生郝一航的人生观发展变化主线,讲述他从刚入大学时对人生目标的迷茫、彷徨,到在思政课上听到了杨凤田院士的事迹后思想开始有了变化,加入校航模队与队友们刻苦钻研、锐意进取,不断突破自我、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参与设计完成了“雷鸟”的制作,并成功实现了“雷鸟”的飞天之梦,实现了自己的空天报国之志。

整个思政课微电影创作和拍摄过程中,我们带领团队学生们大多时间是在校航模队里进行的,当我们走进校航模队基地,瞬间就被深深吸引和震撼了:一排排摆放整齐的航模模型、橱窗里一件件获奖证书和各种奖杯,代表了校航模队的辉煌。与航模队的成员磨合的日子里,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尤其是看到航模队的大学生在航模操作间、在电脑前,克服各种困难认真做航模的样子,和听他们讲述创造的辉煌成绩和艰苦的大赛经历时,给我们微电影创作团队很大的启示,并将这些点滴经历和感受努力表达在思政课微电影里。历时几个月的创作实践,在“大思政课”里强化了大学生对思政课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知,并在认知中自觉实现认同。创作团队的学生们纷纷表示,从航模队员的身上看到了新时代航空航天人的勇气、智慧与力量,体现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这种现实具体的实践,是在课堂上感受不到的思政课内容。“大思政课”结合教育教学规律,有效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能充分发挥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运用“大思政课”的方式表达对思政课教育教学需求的过程。

在“大思政课”中领悟航空航天精神的时代价值

党的精神谱系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中披荆斩棘、千锤百炼铸就的精神丰碑,载人航天精神是这座丰碑在航空航天领域发展建设的具体体现,是几代航空航天人接续奋斗的精神凝结。赓续精神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领悟和弘扬载人航天精神的时代价值,是建设航空航天强国的需要,也是鼓舞和激励青年大学生立志奋进成长的需要。

作为航空航天类行业院校的大学生,铭记历史、传承精神,科技强国、实现航空航天报国之志,已成为青年大学生的铮铮誓言。通过“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活动,在这一“大思政课”上,我们看到了老一辈航空航天人的奉献经历,也目睹了新时代航空航天学子的砥砺奋斗,“大思政课”让我们深刻领悟了博大的航天精神时代价值。

矢志空天报国,实现航空航天强国之梦。“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到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无数科研工作者和无名英雄们心怀报国之志缔造的 “两弹一星”精神,实现了我国航空航天事业跨越式发展和奇迹。在这一精神的感召下,中国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在一些前沿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跨越,彰显了中国力量。航空航天人强烈的爱国心、报国志,在大漠戈壁深处、在酷暑难耐的研发车间,在祖国的蓝天和世界的太空中,熠熠生辉。

传承红色基因,有力推动___学习教育。载人航天精神是中国精神与红色基因的时代表达,是我们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航空航天事业持续发展的思想支撑、精神动力和文化源泉。在如火如荼的___学习教育中,作为新时代行业类高校的大学生,在“四史”学习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学习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史、老一辈航空航天人的感人事迹、航空航天高校的建设史,从而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历史的感悟中传承报国之志,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做好百年___中的青春传唱人。

锤炼品德,勇担重任,实现人生价值。“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新时代大学生是国家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的中坚力量,是航空航天强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大学生生逢盛世,肩负重任。当他们在疫情抗击中、在脱贫攻坚中、在科技创新中挺身而出,我们看到了一群群志愿红、天使白、橄榄绿、守护蓝青春的面孔和坚定的目光,他们用实践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航空航天精神是激励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勇立时代潮头、勇作时代先锋的精神动力,感召着青年人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大思政课”是科学理论与时代特征、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思政课。在“大思政课”里传承红色血脉、践行载人航天精神,赋予思政课以生动有力的实践支撑,能够直抵人心、培根铸魂。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想(精选篇4)

载人航天是人类航天活动中系统最为复杂、难度、要求最严的系统工程。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将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于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之后,空间站将进入到应用与发展阶段。

每次飞行任务都是一项“大工程”,背后凝聚着成千上万人的心血智慧。

巴丹吉林沙漠深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内灯火通明,人影绰绰,工作人员穿行在飞船箭体与测试仪器之间,日夜奔走忙碌。

航天事业被形容为“千人一发箭”,任何环节都事关成败,谁都不能掉以轻心。作为中国航天员进出太空的航天母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一丝不苟的态度搭建安全的“登天梯”。

“数十人的吊装团队协同执行任务,每一步操作都不能出错,吊装对接误差更是小而又小。每个产品只允许一次吊装落位成功,没有重来的机会,不能有丝毫闪失。吊装对接火箭,一圈数十个螺栓要一次性全部对准连接。”基地工作人员石创峰承担吊装工作,为了做到既快又稳,他自创训练方法,在吊钩上系着焊条,操作吊车从高空将其插入啤酒瓶口里。练到最后,他和同事挥动笨重的吊车铁臂,就像挥动自己的手臂一样灵活自如。

飞行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团队把保护航天员生命安全作为底线,在神舟十二号发射、飞行、对接、停靠、返回等任务各阶段,都准备了确保航天员安全的预案和举措,还将首次启用载人飞船应急救援任务模式,全力保证航天员安全往返天地间。

只有真正了解载人航天工程的起点在哪里、道路在哪里,才能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更好地前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将由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发射,任务准备期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发射队临时党委带领大家赴东风革命烈士陵园,缅怀聂荣臻元帅、众多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号召大家以强烈的责任感、精湛的技术和奋勇拼搏的精神完成此次任务,稳操接力棒。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想(精选篇5)

神舟十三号的一飞冲天,完成了不可能的径向对接,中国航天人的奋斗,使中国航天在全世界范围内完成了继北斗卫星之后的又一个伟大创举。

蛟龙深潜,嫦娥探月,我国科技实力不断进步,重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科技创新日趋活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航天人的浪漫是把满天神话变成现实”,观看返航直播的我激动自豪,但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航天人为中国航天事业奋斗的艰辛。载人航天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缩影,是这些航天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能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

新时代新征程再出发,征程漫漫,我们要弘扬航天精神,从中汲取力量,建设伟大祖国。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想(精选篇6)

航天员的顺利出舱,标志着此次航天任务的圆满成功,为我国后续建造空间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伟大事业孕育着伟大精神,无论是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还是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成就,无论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全面建成,还是嫦娥奔月球与天问探火星,中国的航天事业从艰难起步到艰辛跋涉再到取得辉煌成就,在浩瀚太空中留下的是中国身影、中国足迹,在航天事业的发展道路上留下的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这种精神与力量势必引领着中华儿女奋进新征程、逐梦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想(精选篇7)

载人航天是人类航天活动中最为复杂、难度、要求最严的系统工程。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将实施11次飞行计划,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于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之后,空间站将进入到应用与发展阶段。

每次飞行任务都是一项“大工程”,背后凝聚着成千上万人的努力以及心血智慧。为确保任务顺利实施,各系统各单位全力奋战,以优异成绩迎接未来。

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和戈壁带深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内灯火通明,人影绰绰,工作人员穿行在飞船箭体与测试仪器之间,日夜奔走忙碌。

航天事业被形容为“千人一发箭”,任何环节都事关成败,谁都不能掉以轻心。作为中国航天员进出太空的航空母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一丝不苟的态度搭建安全的“登天梯”。

飞行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团体,把保护航天员生命安全作为底线。在神舟十三号发射、飞行、对接、停靠、返回等任务各阶段,都准备了确保航天员安全的预案与措施,还将首次启用载人飞船应急救援任务模式,全力确保航天员安全往返天地间。

只有真正了解载人航天工程的起点在哪里、道路在哪里,才能从历史中吸取力量,更好地前进。在此热烈欢迎王亚平、叶光富、翟志刚航天员回家,在这里,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科技发展力量!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想(精选篇8)

在观看神舟十三号返回视频后,我万分激动。作为一名中国人我实在是为祖国而自豪,也向航天人员致敬。此次神舟十三号任务的完成,不仅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还顺利返回地球,挥别繁星,共同见证英雄凯旋,真的让人热泪盈眶,祝福祖国航天事业能够蒸蒸日上。

梦寻九天,向往星河灿烂;神舟凯旋,续写崭新篇章。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不断刷新中国航天的新纪录,展现了中国航天科技的新高度。“神十三”的使命或已圆满结束,但中国航天人探寻星辰大海的征途却永不止步。青少年一代更应肩负起和人民的期望,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向航天人致敬,向中国梦进发。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想(精选篇9)

北京时间4月16日0时44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分离,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183天,准备下班回家。

在今天的上午,神舟十三号和三名飞行员返回地球,飞行器也成功安全地降落。在出舱前的镜头,航天之父“杨利伟”向我们讲解着知识,我们看见一只骆驼路过,有的弹幕便灵机一动,想象着“骆驼”便预示着“落妥”,能够降落得平平安安。透过镜头,我们观察到三位飞行员的精神状态都很良好。甚至让我们认为走几步都没问题。所有的细节都被工作人员考虑得十分周全:出舱时的座椅设计是否能让久未接触重力飞行员感到舒适;伙食是否适合口味,有营养;出舱后的温度飞行员能否适应......同时,直播间的弹幕打满了“欢迎回家”“辛苦了”“致敬”“英雄凯旋”......大家都为此感到自豪。在飞船返回过程中,我心中有一种莫名的踏实,这可能就是因为背后是一个强大的祖国吧!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想(精选篇10)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三号,从一人一天到三人半年,中国人奔赴星辰大海的步伐从未停止。

半个多世纪前,一曲《东方红》响彻寰宇。现如今,鲜艳的中国红闪耀太空。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航天梦”早已汇入伟大的“中国梦”,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惊鸿之笔。

“嫦娥”奔月、“北斗”指路,“天问”问天、“天宫”览胜,“玉兔”探月、“祝融”探火、“羲和”探日……一个个饱含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与文化传承的任务,一次次展示着中国航天勇攀科技高峰的探索成就,展现了伟大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九霄逐梦再问天,阔步强国新征程。中华民族对无垠宇宙的探索,永无止境。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航天征途上每一步创新和突破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代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不懈拼搏、自主创新,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记忆。

又是一载金秋十月,又是一度家国梦圆。这次太空之旅,不仅能刷新中国人在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进一步开展更多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产出高水平科学成果,我们更能和他们一起体验在太空过春节……科学探索再次与航天梦想在太空奏响协奏曲。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正如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出征前所说,只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用智慧和汗水打造自己的梦想飞船,就一定能够迎来自己梦想的发射时刻,飞向属于你的浩瀚星空!

    11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