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编制常考的核心的知识点
你还在为教师编制不知道考什么发愁吗?你还在为收集考试资料忙忙碌碌吗?你还在为一堆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发愁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教师编制常考的关于核心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教师编制常考的核心的知识点(精选篇1)
1. 孔子学说的核心:“仁”和“礼”
2. 教育工作的核心:教育目的
3. 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
4.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教师素质的现代化
5. 校园文化的核心:校园精神文化,主要包括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等。
6. 制度化教育的核心标志: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7. 整个教育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学制
8. 教师形象的核心:教师的文化形象
9. 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热爱学生
10. 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
11. 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12. 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
13. 课程资源的核心:教材
14. 课程计划的核心内容:课程设置
15. 师生关系的核心:教育关系
16. 班级教学管理的核心:教学质量管理
17. 班级管理的核心:学生的发展
18. 班级的核心和动力:班主任(班集体的组织者)
19. 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班主任
20. 创造性的核心:创造性思维
21.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发散思维
22. 智力的核心:思维力
23. 元认知的核心成分:元认知监控
24. 意义学习的核心:概念学习
25. 一般能力的核心:抽象概括能力
26. 态度的核心成分:情感成分
27. 品德的核心:道德认知
28. 个性的核心:性格
29. 性格的核心:性格的态度特征
30. 效度的核心:是结构效度
31. 整个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和核心:课程改革
32.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33. 新课改的核心目标: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34. 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35. 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学反思,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36. 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独立性
37. 教师角色的核心特征:促进者
38.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学生的经验与生活
39.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爱与责任
40. 教师的天职和道德核心:教书育人
41. 师德的核心: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
42.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核心问题:确立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
教师编制常考的核心的知识点(精选篇2)
1、《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2、我国“教师节”确立的时间是1985年。
3、教师领导方式有:专制型、放任型 和民主型 。
4、孔子最早倡导启发教学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礼、乐、射、御、书、数,又称为六艺。
9、在古代印度,婆罗门能够享受最好教育。
10、学校教育系统标志着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唐。
12、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战国后期的《学记》。
13、在古希腊,苏格拉底是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古希腊教育思想家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首先提出普及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及其著作)
17、赫尔巴特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杜威(实用主义)。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学校教育制度规定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修词、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28、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29、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
30、四书:《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自宋朝开始,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定为:四书五经。
31、欧洲中世纪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传授宗教及读写知识的教会学校——教区学校。
32、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言行记载《论语》中。
33、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3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有维多里诺(意大利)、蒙田(法国)和拉伯雷(法国)等。
35、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
36、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是助产术。
37、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38、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代表作是《林哈德和葛笃德》。
39、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爱弥儿》一书中。
40、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的学科。
41、杜威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
4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生产力是决定教育发展的最终因素。
43、一定社会条件下,政治经济制度是决定教育领导权的社会因素。
44、美国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者舒尔茨认为,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45、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双重文化属性,即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
46、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学校文化。
47、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48、一定社会条件下,制约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最直接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49、教育的发展受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但教育又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特征。
50、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的途径是学校教育。
教师编制常考的核心的知识点(精选篇3)
一、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在一定程度上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这句话可以理解为知识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动态的,主观性的,因此你以为你现在学的知识是真理,然而它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也就是说世界上没有绝对存在的真理。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能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这句话可以理解为知识需要在实践生活中运用和创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题都会有同样的理解,因为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每个人的对知识的理解是不同的,因为每个人的学习历程不一样,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二、学生观
1.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2.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每个人在自己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的、独特性的经验,每个人有自己的兴趣和认知风格,所以,在具体问题面前,每个人都会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形成自己的理解,每个人的理解往往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可以理解为:学生来上课前其实在生活中已经有过相关的生活经验,是有一定的基础,这是丰富性。然而每个学生因为生活经验、学习环境等等的不同导致每个人对一件事物的理解不同,这是差异性。
因此,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三、学习观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们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主动去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这和我们新课改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类似。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学习者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需要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学习时需要加强与他人的合作,其实就是提倡合作学习。
3.学习的情境性
建构主义者提出了情境性的认知观点。知识存在于具体、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不是一套独立于情景的知识符号,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人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通过对某种社会实践的参与而逐渐掌握有关的社会规则、工具、活动程序等,形成相应的知识。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可以进行情景教学,去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在问题中思考,在问题中动手操作,这样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教学观
由于知识的动态性和相对性以及学习的建构过程,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激活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以实现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