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德育原则

|小龙

在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中,对于德育原则这一考点的考查屡见不鲜,这一知识点在考试中以全题型进行备考,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德育原则,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德育原则【篇1】

一、导向性原则

定义: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这一原则通常考查频率较少,考生能够掌握定义,通常以单选题进行备考即可。针对这一原则的要求,考生需要清楚把握第一点要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社会主义学习德育的根本原则。以单选题备考即可,整体来说,这一原则考查较少,较简单,备考压力不大。

二、疏导原则

定义: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这一原则考查频率较高,考生需要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循循善诱、以理服人”,通常题干中会出现关于孔子的一些古文,考生看到关键词就能准确作答,需掌握单选题。此外,针对考生需要重点备考材料分析题,通常在材料中出现某老师针对学生调皮、捣蛋、种种不良在校行为能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去教育引导,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批评,那么考生可以考虑用疏导原则作答。典型材料以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故事较为常见。

要求:(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针对这一原则的要求,考生需要重点掌握。通常在材料分析题中出第二问可能直接考查此原则的启示或者如何贯彻等。那么考生需要直接用这三条要求作答。我们可以简单对这三条要求进行理解。比如,因为青少年缺乏生活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所以老师要耐心讲明道理,排除障碍,启发自觉,真正提高解决提高学生的品德认识水平。另外,要加强引导,把学生的思想引入社会规范的道路,启发学生自觉地分清是非、真假、善恶、美丑。最后,要善于发现并结合学生品德中的优点,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引导他们朝正确的方向努力。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的定义较简单,包含两个关键词,即“尊重”、“严格”。考生要结合马卡连柯的这句话“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进行单选题备考。同时这一条原则在材料分析题中出现频率最高。考生如果在材料中看到某老师面对学生一系列较严重的不良行为,能够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进行要求,合理引导 ,那么就体现了这条原则。

四、知行统一原则

这一原则定义需要把握两个关键点,即“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实践锻炼”。考生需要根据这两个关键词,主要备考单选题。这一原则通常以一些古语出现,通常带有“行”字眼可考虑此原则。

五、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考查较少,考生主要掌握定义中的关键词“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进行单选题备考即可。

六、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

这一原则考查材料题频率最高,考生需要掌握定义,即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注意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如果在材料中老师能够看到调皮学生的优点,且积极利用其优点克服掉了学生身上一些坏毛病,那么就体现了这一原则。且考生看到问题是从德育原则角度分析,则需要先选这一条原则。

七、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德育,考生主要进行单选题备考,如果偶尔在材料中看到老师、学校联系家长、社会对学生进行德育,那么可以考虑这一条原则。

八、因材施教原则

这一原则较简单,定义指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考生在材料分析题中灵活掌握,整体考查频率较少。

九、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这一原则定义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考生需要明确马卡连柯除了提出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以外,还提出了“平行教育”原则。即: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一般考查单选问人物。其次考查材料分析,容易被考生忽略,考生要注意老师通过集体的力量促进某个内向的或调皮的学生发展等,那么就体现了这一原则。

整体来说,德育原则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教师资格考试中,材料分析题特别偏好考查德育原则。其中以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考查频率最高。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知行统一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考查频率一般,其他原则考查较少。考生需要重点把握以上考试分析,重在理解,适当识记要求。希望各位考生在考试中顺利通过。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德育原则【篇2】

《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文章,是世界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文献。相传是战国时期孟子弟子乐正克所著,被称作“教育学雏形”,在教资科目二的考试中常以单选题形式来进行考察,除了地位容易出题,再有就是其中的古语对应的教育思想也是常见的内容,下面就让我们一同了解下其中主要蕴含的教育思想吧。

(一)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

1.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注释:君主要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就要设学施教,建立学校实行教育。

2.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注释:君王如果想要教化百姓,并且形成良好的风俗,就一定要经过学习,要重视设学施教。

以上两句论述除了能够体现教育的重要性,还能够体现出教育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二)教育、教学原则

1.启发性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注释:教学要注重老师的引导,但又不能牵着学生鼻子走;督促勉励学生,又不勉强、压抑他们;帮助他们打开思路,但不提供现成答案。

2.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豫。

注释: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防止,叫做预防。

3.及时施教原则:时过而后学,虽勤苦而难成。

注释:要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否则,过了这个时间,不管怎么努力都难以成功了。

4.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杂施而不孙,则坏乱不修;学不躐等。

注释:不超过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而进行的教育,叫做合乎顺序;施教者不按照顺序传授知识,就会一发不可收拾;循序渐进,不能越级。

5.课内外相结合原则: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注释:既要有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有张有弛。

6.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注释:在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否则,就会见识浅薄,见闻不广。

7.长善救失原则: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注释:学?在学习上有四种过失,是施教的?必须要了解的:?们学习失败的原因,有?是失于贪多务得,有?是失于学习过于偏狭,有的?失于见异思迁不求甚解,有的?失于学习上不能持久,浅尝辄止。这四点,是由于学生的不同心理和才智所引起的。教师懂得受教育者的不同?理特点,才能帮助学?克服缺点。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发挥其优点并克服其缺点。

8.可接受性原则: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注释:给学生讲解了以后,他仍然不能理解,那我们就可以暂时放一边。

相信大家已经对《学记》中常见古语对应的思想有所了解了,接下来对于本文内容我们通过一道单选题检验大家的掌握程度:

【单选】下列对于《学记》中的语句所含有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

A.《学记》中的“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B.《学记》中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相观而善”体现了教学要运用谈话法

C.《学记》中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D.《学记》中的“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体现了教育和文化的关系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记》中的教育思想。“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出自《学记》,意思是:如果杂乱施教,而不是循序渐进,那么,教学就会陷入混乱而不能获得成效。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C项正确。

A项:“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表明错过某一个时期即使再努力,也很难达到成功的水平,这个时期为关键期,体现了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自己一个人学习则孤陋寡闻;“相观而善”强调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两句话强调了要相互讨论,在教学中运用讨论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意思是君子要使民众形成好的习俗,一定要从教育入手,说明教育对政治的重要作用。与题干不符,排除。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德育原则【篇3】

赫尔巴特是教育学创立阶段的一个重要人物,其地位、著作以及思想观点是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常常以单选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一、人物简介

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是十九世纪德国的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现代教育学之父”,而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则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二、地位

1.科学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同时,《普通教育学》具有伦理学和心理学的双重理论基础。伦理学为其教育目的论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心理学为其的教育方法论的发表,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他被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和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2.传统教育之父/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与杜威所提出的“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相比,赫尔巴特所提出的“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被称为旧三中心或传统三中心,所以他又被称为传统教育学之父或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

3.现代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是继夸美纽斯之后,教育学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为教育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故其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易混淆点辨析:教育学之父、近代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

三、著作

1860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

易混淆点辨析:1632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四、主要思想

1.一原则:教育性教学原则。

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他提到“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由此指出任何的教学都具有教育性。

2.二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为理论基础。

赫尔巴特认为伦理学起着价值规范的作用,为教育目的的确定提供着依据,心理学为教育方法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3.三中心(传统三中心):口诀:教师在课堂上教教材。

赫尔巴特特别强调教师的地位,提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易混淆辨析:杜威所提出的新三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口诀:学生在活动中学经验

4.四阶段:口诀:小明联系小方。

赫尔巴特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阶段教学理论的提出,既标志着教学过程形式阶段理论的形成,又标志着班级授课制的发展成熟。

5.赫尔巴特强调教育应该为社会的需要服务,教育应奉献人的社会价值,所以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为社会培养良好的公民,所以赫尔巴特也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

赫尔巴特思想口诀:一、二、三、四好公民

以上是有关赫尔巴特内容的复习,接下来我们结合习题来进行巩固提升。

1.【单选题】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规范教育学建立的标志是他的著作( )。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主主义与教育》

【答案】B。解析:赫尔巴特于1806年所著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规范的学科的标志。规范,强调的是科学。所以,赫尔巴特又被成为科学教育学之父和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因此本题选B。

A选项,《大教学论》是夸美纽斯于1632年所著,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C选项,《论演说家的教育》是古罗马的昆体良所著,又名《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D选项,《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的著作。

    431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