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高考选科组合有哪些
对于已经开始实行新高考的北京来说,到底有哪些科目是比较值得选取的呢?关于新高考的选科组合推荐有哪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北京新高考选科组合有哪些,希望大家喜欢。
北京新高考选科组合有哪些
据了解北京新高考改革从2017年开始,2020年首届新高考,采用的是3+3高考模式,高考总分为750分,其中第一个3为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150分,总分450分;第二个3为其他3门选择性考试科目,每门满分100分,总分300分。
这样一来即产生了20种选择组合,具体如下:
序号 | 选科组合 |
1 | 化学+历史+地理 |
2 | 化学+生物+地理 |
3 | 化学+生物+历史 |
4 | 化学+生物+政治 |
5 | 化学+政治+地理 |
6 | 化学+政治+历史 |
7 | 生物+历史+地理 |
8 | 生物+政治+地理 |
9 | 生物+政治+历史 |
10 | 物理+化学+地理 |
11 | 物理+化学+历史 |
12 | 物理+化学+生物 |
13 | 物理+化学+政治 |
14 | 物理+历史+地理 |
15 | 物理+生物+地理 |
16 | 物理+生物+历史 |
17 | 物理+生物+政治 |
18 | 物理+政治+地理 |
19 | 物理+政治+历史 |
20 | 政治+历史+地理 |
新高考如何选科
随着高考选科政策的推出,很多大学对于学生的招生也随之而变,不少大学的专业也限制了科目的选择,比如很多偏理科性的专业,只招生报考了物理的考试,而很多偏文科性的专业只招收报考了历史的考试,除此以外在两门选课中,很多学校也做了限制和规定,比如在4门选考科目中,有的学校专业规定必须选了化学,而有的学校的规定必须选择了地理。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更大的动力去学习,尤其是在新高考这样的模式下,挖掘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特长学科,考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的科目。
以自己最擅长的科目为前提。很多同学在面对选科时,只考虑到了哪一个科目最受欢迎,却忽视了自己最擅长的科目,在面对高考时很难达到一个理想的分数,这样的选择就得不偿失了。所以面对新高考选科政策时,我们一定要以自己最擅长的科目为选科前提,这有关我们未来的学习兴趣和高考的整体分数。
高中选科组合方案
选科组合:物化政
可选:过96%
组合优势/劣势:选择面广,利于将来考研和考公务员
分析及建议
物理+化学+政治,这种组合的优势在于:第一,选择面广,可报过96%;第二,为未来发展有帮助,政治科目的加入,有利于将来考研和考公务员。
这个组合中三门学科所学的学习能力各有侧重,物理强调逻辑思维能力;化学尽管是偏理科科目,因为知识体系的因素,需要进行大量的记忆;而政治又需要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文科素养。
三门学科之间关联性小,学习跨度大,所以,学习该组合需要文理科素养兼备。不具备这种特点的考生,一点要慎选。
新高考对学生造成了什么影响
新高考对学生造成了一些影响,具体情况可能因地区和个人而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影响:
科目选择多样性增加:新高考取消了原先的文理分科,引入了综合素质评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进行更加个性化的科目选择。
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性提升:学校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培养和实际能力的要求更高。学生需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项目等,培养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录取方式变化:除了高考成绩,在新高考中还包括综合素质评价等一系列评价指标。录取不再只看分数,综合评价成为综合录取决策的重要依据。
学习压力调整:新高考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个性发展,相对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给予了一定程度上的减压,但也要求学生更多参与实践和课外活动,平衡好学业和素质培养之间的关系。
教育质量提升:通过新高考改革,学校和教育部门加大了对学校教学质量、课程设置等方面的监督和改进力度,推动教育质量的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在实施新高考方案时可能会有些微的差异,上述影响是一般情况下的总结。具体的情况还需根据当地政策和学校安排来确定。
新高考带来的影响有什么
新高考带来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多元评价体系:新高考取消了以一次性考试为主的传统高考模式,引入了多元评价体系。学生除了参加综合素质评价外,还可以通过选修课程、兴趣特长发展等方式来积累综合素质分,提高录取机会。
选科灵活性:新高考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不同的选修科目,使学生能够更加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实现个性化发展。
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分配:新高考改变了以往对分数线的过分追求,更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能力发展,有助于减少对分数的过度攀比,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增强学科综合能力:新高考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对新高考的具体实施政策可能会有所差异,以上影响可能会因地区而异。建议你参考当地教育部门发布的最新政策和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