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学常识积累
语文学科需要考生们平时的积累,才能提高高考成绩,学生们重点需要学习的高考语文知识是哪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3高考语文重点积累知识点,欢迎大家来阅读。
高考语文文学常识积累
1、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
2、中国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
3、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4、戏曲四行当:生旦净丑
5、道教四大名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四川青城山安徽齐云山
6、四大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
7、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8、泰山四大奇观:旭日东升晚霞反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
9、中国四大名楼;岳阳楼黄鹤楼腾王阁太白楼
10、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11、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李宝嘉)二年目睹之怪现状(吴研人)老残游记(刘鄂)孽海花(曾朴)
12、民间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寻夫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
13、古代四美女:西施(沉鱼)王昭君(落雁)貂禅(闭月)杨玉环(羞花)
14、古代四美:音乐珍味文章言谈//良晨美景赏心乐事
15、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曾补之张来
16、四史:史记汉书君汉书三国志
17、历四大书院:庐山白鹿洞长沙岳麓衡阳石鼓
18、商丘应天府
19、古代祥瑞四灵:龙凤麒麟龟
20、宋中兴四诗人:陆游杨万里范大成尤袤
21、科考四级及录取者称谓:院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贡生殿士—进士
22、千古文章四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
23、有很高史学和文学价值的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
24、三班父子:班彪班固班昭
25、三书指:魏书蜀书吴书后人将其合为一本称三国志。
26、左思的三都赋指:蜀都赋(成都)吴都赋(南京)魏都赋(邺)
27、南朝三谢:谢灵运谢惠连谢眺
28、三瘦词人指:李清照三个名句是:
29、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30、知否,知否?应是肥红瘦。
31、新来瘦,非千病酒,不是悲秋。
32、旧书塾使用的三种教本简称为三百千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33、郑板桥(郑燮)的三绝指:绘画诗作书法
34、鲁迅的三部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35、我国当代文学的三大散文作家是:刘白羽杨朔秦牧
36、高尔其的自传体三部曲是:《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37、世界作品中三大吝啬鬼指:老葛朗台夏洛克泼留希金
38、老舍小说《四世同堂》也是三部曲指:《惶惑》《偷生》《饥荒》
39、我国古代有四个大城市称四京:东京—汴梁西京—长安南京—金陵北京—顺天
40、汉字的字音的四种音调叫四声指:平上去入现代则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41、元末明初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42、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
高考语文文言文考点知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4)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通“返”,往返)
(5)而徵一国(通“耐”,能)
(6)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
2.古今异义
(1)腹犹果然
古义:食饱之状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2)众人匹之
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大家
(3)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4)穷发之北
古义:毛,草木今义:头发
(5)小年不及大年
古义:寿命长的今义:丰收年;春节
3.一词多义
(1辩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而御六气之不辩(通“变”,变化)
(2)知之二虫又何知(动词,知道)
小知不及大知(名词,智慧)
(3)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
圣人无名(名词,声名)
(4)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4.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而后乃今将图南(往南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往南飞)
(2)使动用法。德合一君(使……满意)/彼于致福者(使……到来)/而徵一国者(使……信任)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此小大之辩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2)《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2.省略句
(1)翱翔(于)蓬蒿之间(省略介词“于”)
(2)且举世誉之而(宋荣子)不加劝(省略主语“宋荣子”)
(3)众人匹(于)之(省略介词“于”)
(4)众人匹之,(众人)不亦悲乎(省略主语“众人”)
3.疑问句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疑问语气)
(2)奚以知其然也(“奚以”,表示疑问语气)
(3)彼且奚适也(“奚”,表示疑问语气)
4.倒装句
(1)而莫之天阏者(夭阏之,宾语前置)
(2)彼且奚适也(适奚,宾语前置)
(3)奚以知其然也(以奚,宾语前置)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于坳堂之上覆杯水,介宾短语后置)
(5)翱翔蓬蒿之间(于蓬蒿之间翱翔,介宾短语后置)
高考语文重点的知识点
代词
1、可指代人、事、物等,通常充当句中的宾语。例如: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之:指代所行之事,可译作“这样做”,分别充当“欲”和“为”的宾语)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於国也》之:提到动词“有”之前的宾语,指代前面所说的情况。)
(3)野语有之曰。(《庄子秋水》之:指代“野语”的内容,可译为“这样的话”,充当“有”的宾语。)
(4)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之:指代冯谖,充当“见”的宾语)
(5)公赐之食,食舍肉。(《郑伯克段于鄢》之:指代颍考叔,充当“赐”的近宾语。)
2、用于宾语前置的结构中,复指提到动词之前的宾语。此时原有的代词词汇意义消隐,只起提宾的语法作用。例如:
(1)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我之谓:谓我。)
(2)《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其是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吧。)
(3)其李将军之谓乎?(《李将军列传》其李将军之谓乎:也许说的就是李将军这类人吧。)
(4)惟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陈言之务去:务去陈言。)
连词(结构助词)
1、置于名词性偏正结构(定中结构)的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多种修饰关系,通常可译为“的”。例如:
(1)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代为?(《季氏将伐颛臾》)
(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可以食肉矣。(《寡人之於国也》)
(3)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谏逐客书》)
2、置于主谓短句的主语后、谓语前,取消原有的句子独立性,使之变成名词性偏正结构,在更复杂的句式中充当主语、宾语、状语、定语等。此时根据上下文,通常可译作“的”、“……的时候”、“……的样子”、“……的情况(条件)下”等,也可不译出。例如:
(1)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於国也》寡人之於国也:寡人对于国家的治理。充当全句的主语。)
(2)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马伶传》李伶之为严相国:李伶扮演的严相国。充当句中主语。)
(3)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庄子秋水》尔向之自多于水:你以往因为河水满溢而自我炫耀的样子。充当“似”的宾语。)
(4)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前赤壁赋》东方之既白:东方已亮。充当“知”的宾语。)
(5)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李将军列传》广之将兵:李广带兵的时候。充当状语。)
(6)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张中丞传后叙》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南霁云向贺兰进明求救的时候。在全句中充当状语。)
(7)此吾之所为师也。(《马伶传》吾之所为:我师从的,充当“师”的定语。)
动词
1、表示“去”、“往”、“到……去”、“到达”等意思。如:
(1)驱而之薛,使吏民如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卷。(《冯谖客孟尝君》之薛:到达薛地)
(2)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李将军列传》所之:去的地方、去处)
介词
1、作为介词,“以”的用法较多且意义复杂,但基本内容是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或凭借,其余用法大多可视为这一其本用法的引申和变化。分别说明如下:
表示凭借,基本用法和意义是表示动作行为以某人、某物为依据或凭借,可译为“用”、“拿”等。
例如:
(1)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
(2)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五代史伶官传序》)
(3)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马伶传》)
2、有的表示以某事或某种技能为依据或凭借,意义有所虚化,除可译为“用”“拿”外,还可译为“凭借”、“依照”、“根据”等。例如:
(1)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於国也》)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於国也》)
(3)皆以用战为名。(《李将军列传》)
(4)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论毅力》)
(5)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马伶传》)
3、有的表示凭借某种身份、资格或地位从事某事,意义更为抽象。例如:
(1)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2)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李将军列传》)
4、表示原因
原因是导致某种结果的逻辑根据,因此此种用法可视为表示凭借用法向更为抽象的事理逻辑方面的延伸和发展,可译为“因”、“因为”、“由于”等,有时也可直接翻译为“凭着”、“凭借”。例如:
(1)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冯谖客孟尝君》)
(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陈情表》)
(3)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
(4)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陈情表》)
(5)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答李翊书》)
(6)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张中丞传后叙》)
5、表示带领
可以带领、带领的其实也一定是可以依赖、可为凭借的,因此也与表示凭借的用法有一定的关系,有时甚至也可直接翻译为“凭”、“靠”。例如:
(1)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诗经氓》)
(2)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张中丞传后叙》)
6、表示时间
(1)“以”的此种用法相当于“在”、“于”,有时可据需要译为“按照”。例如:
(2)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李将军列传》)
(3)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於国也》)
(4)表示关涉或处置对象
7、“以”的此种用法相当于“把”、“让”等。例如:
(1)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卷。(《冯谖客孟尝君》)
(2)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冯谖客孟尝君》)
(3)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冯谖客孟尝君》)
(4)必以其言为信。(《张中丞传后叙》)
副词
1、作为副词,“以”主要表示某种情态或语气。例如:
(1)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冯谖客孟尝君》)——以:只有,也就是。
连词
2、作为连词,“以”的语法功能与“而”类似,只不过通常只用于表示顺承接续的种。种关系,可译为“就”、“来”、“而”、“然后”、“而且”等,也可不译出。例如:
(1)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郑伯克段于鄢》)
(2)今皆解鞍以示不走。(《李将军列传》)
(3)且硕茂,蚤食以蕃。(《种树郭橐驼传》)——蚤食以蕃:果实结得早而且结得多。
(4)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前赤壁赋》)
(5)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前赤壁赋》)
(6)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马伶传》)
动词
1、“以”作为动词,常见的是“认为”、“以为”的意思。例如:
(1)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庄子秋水》)
(2)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
2、“以”字结构用作补语
在古汉语中,由“以”构成的介宾结构,时常用作动词或动词性短的补语成分,表示这一动作行为的方式、工具、凭借或关涉到的人、事、物等。而现代汉语中这种用法基本不再出现,相关内容通常用状语或动词宾语的形式出现,这是在阅读理解时应当注意。例如: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於国也》)——树之以桑:把桑树种在那里(或:在那里种上桑树)。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於国也》)——申之以孝悌之义:教给他们孝悌的道理。
(3)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答李翊书》)——告生以其道:把他自己掌握的道理、知识告诉你。
3、省略了的介宾形式
在古汉语中,当介词“以”后面的宾语是代词(如“之”、“是”之类),而且所指代的对象已在前文出现时,那么这个代词宾语时常可以省略。阅读和理解时又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个是代词宾语所指代的对象出现在前面的句子中,相距较远,翻译时就应当把这个代词宾语补出。例如:
(1)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郑伯克段于鄢》)——请以遗之:请求把君王的煮肉送给她。
(2)左右以告。(《冯谖客孟尝君》)——手下把这件事告诉孟尝君。
(3)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冯谖客孟尝君》)——以何市而反:用收债的钱买什么回来?
(4)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谏逐客书》)——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因为变法而富足,国家因为变法而强大。
(5)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陈情表》)——无以至今日:不能靠祖母活到今天;无以终馀年:不能靠我度过残年。
(6)欲将以有为也。(《张中丞传后叙》)——打算留着这条命有所作为。
4、另一个是代词宾语所指代的对象在同句之中,而且就在“以”字之前,翻译时可直接将它作为“以”的宾语对待。这种情况也可看作是“以”的宾语为了强调而提前的形式。例如:
(1)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礼记大同》)
(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氓》)——秋以为期:以秋为期。
(3)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谏逐客书》)——用驱逐客卿的方式帮助敌国,用减少人才的行为使仇人获利。
(4)请其矢,盛以锦囊。(《五代史伶官传序》)——盛以锦囊:用锦囊装起来。
(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五代史伶官传序》)——系燕父子以组:用绳索把燕王父子捆起来。
(6)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则某知罪矣。(《答司马谏议书》)——责我以在位久:用在位时间太长为理由批评我。
(7)而贼语以国亡主灭。(《张中丞传后叙》)——语以国亡主灭:告诉(他们)国家已亡、君王已死。
(8)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张中丞传后叙》)——责二公以死守:以死守孤城为理由指责张巡、许远。
5、“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凝固结构,主要有两种意义:
一个是复合动词,表示“认为”、“觉得”的意思,这较为常见。例如:
(1)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冯谖客孟尝君》)
(2)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谏逐客书》)
(3)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答司马谏议书》)
另一个是省略了代词宾语的“以”字结构与动词“为”组合而成,因此是两个词。理解和翻译时必须把“以”的宾语补出,才不致产生误解。例如:
(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季氏将伐颛臾》)——以为东蒙主:让他(指颛臾君)东蒙山祭祀的主祭人。
(2)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辞之以为博。(《庄子秋水》)——以为名:以此博取高洁的美名;以为博:以此换取博学的赞誉。
(3)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冯谖客孟尝君》)——无以为家:没有用来养家的资财。
(4)传其事以为官戒。(《种树郭橐驼传》)——写下他的事迹,以此作为官员的戒鉴。
高考志愿填报的技巧
1、在高考志愿填报前,考生要掌握全面、准确的信息。就是说考生和家长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关于志愿的信息搜集面要广,信息量要大。
2、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最理想的结果是实现心仪学校+心仪专业双赢的局面。但是能达到这种情况的却不多,许多考生都在填报志愿的时候陷入很大的矛盾中。
那么,到底是选学校还是选专业呢?其实很简单,如果你的成绩可以考生心仪的大学,就可以先考虑学校;而如果成绩只能上一般的学校,就应该先考虑专业。
3、目前,很多省份都是实行平行志愿填报。在填报平行志愿的时候,还是要秉承着“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的志愿策略。具体怎么填报可以根据自身的爱好和成绩做不同的调整。
4、很多考生在高考填报的时候,都想填报一个热门专业。但是任何专业的热门和冷门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的时候还是应该科学判断的。有的时候,一个适合自己的专业,比热门的专业要更加重要。
高考志愿填报的技巧
1、要将最想上的院校填报在平行志愿的前列。由于平行院校志愿是有先后顺序的,当考生志愿填报的平行院校志愿中,有2所以上符合投档条件时,计算机系统会将考生电子档案投档到排序在前的院校。因此,考生要将最想上的院校填在平行志愿的前列。
同时填报的专业志愿不要过少。如果考生只报考某些院校的一两个专业,当考生档案被投档到招生院校后,就有可能因总分或相关科目成绩偏低、不服从院校专业调剂、身体条件受限等原因,面临投档后被退档的风险。
2、高考志愿填报要积极慎重选择“专业是否服从调剂”。平行志愿投档录取中,如考生因专业不服从调剂被退档,只能参加征集志愿或下一批次的录取。因此,如选择服从专业调剂,会增加被院校录取的机率,但也有可能会被调剂到不满意的专业。考生要根据自身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来选择专业是否服从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