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小龙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1

翻开《撒哈拉的故事》,品味着三毛在沙漠中生活的点点滴滴,别有一番趣味。

《撒哈拉的故事》主要讲述了三毛和她丈夫荷西结婚前示爱的故事,以及在撒哈拉沙漠附近居住的经历。描述了生活的琐事和当地的民风民俗等等。后来几年,荷西因意外死在捕鱼的海上。前世回忆似的乡愁是三毛对撒哈拉神往的最后解释。

她看到一张撒哈拉沙漠的照片,感应到前世的乡愁,于是决定搬去住,苦恋她的荷西也二话不说地跟着去了。这就是三毛的性格,从来不按常理出牌。她抛弃了繁华的都市生活,来到贫瘠的沙漠,迎接她的只有滚滚沙尘。

她和荷西在沙漠结了婚,租了一间破旧的土房,没有家具,没有电器,只有头顶上的一个大窟窿。但三毛并没有因此而灰心,她和荷西开始自己设计房屋:摆弄好带来的书籍,粉刷墙壁,补窟窿,到垃圾厂拾废旧的轮胎作“鸟巢”坐垫,还把装棺材的外箱改造成家具……经过他们的努力,房屋终于布置完了,引得人们不禁赞叹:“你把罗马建成了!”可三毛却回答说:“罗马不是一天能建成的!”

三毛以她那自由不羁的灵魂在沙漠里游荡,这里的风土人情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她。她告诉我们,只要善于发现,敢于创新,生活处处都有精彩。而面对沙漠艰苦的环境,三毛又用一颗乐观的心去面对。这使我不由联想到我小时候。

有一次我和妈妈到公园去玩,看到许多人都在给石膏模具做出来的人物上色,我和妈妈也参与其中。刚开始我还涂得专心致志,心情十分愉悦。可是一个不小心,黑色的颜料掉在了我涂好的粉红色衣服上。我懊恼极了,想着我精心绘画的人物就这样给毁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妈妈看到了,并没有指责我,而是用这黑色的颜料在粉红色的衣服上涂来涂去,不一会儿,只见这件衣服上又多了一些黑色的装饰,这叫我的心情顿时高兴了许多。

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在不停地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让生活充满味道,其中的过程是那么刻骨铭心。只是人们对待挫折或失败的态度却截然不同:一类人选择听天由命,自甘堕落,沉浸在无边的自卑里;而另一类人则选择擦干眼泪,不畏困难,让自己度过这个难关。

人活着,就应该有理想与抱负。我们要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让平淡的生活注入爱的情愫,让爱滋润生命的心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面对一切挫折与失败,才能像三毛那样活出精彩人生,虽然短暂却是永恒的。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2

一直想为自己认真看完的书写下每一份心得,但是,突然提笔的时候瞬间不知道自己该写写什么该从何处下笔,《撒哈拉的故事》已经看完有些日子了,瞬间,只知道因为他而大爱三毛的个性与洒脱,叫我仔细写来却不知道为什么了,不知道到底是三毛的什么让我那么大爱这个个性的女作家,也不知道到底为什么心理那么为荷西的理解与支持而感动……

现在我已经没有办法说清楚了,也许也没有一定要求自己要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实都那么无所谓的!只是来到大学真的让我知道,自己欠缺的东西太多太多,现在的我很想多读点书而已,强烈的感受到自己心理对以前不以为意的书的渴求……所以说什么是无所谓的,只是想让自己十年后来看,记得我读过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只要记得曾经这本书触动了我,感动了我,让我大爱三毛的笔,让我为三毛那样感动过,也许就已经足够了,仅此而已!

在《撒哈拉的故事》的字字句句间,流淌着三毛流浪里的点滴与温暖,大爱她的个性与洒脱!为荷西执着、无私、理解、包容的爱而感动,被撒哈拉里生活的淳朴所触动,也许也是同为穆斯林的他们带我领略了另一番我不曾知晓的世界,总是会在心中留下那么一点的触动。同时也为三毛笔下撒哈拉里的固执(或许我可以更直接地称之为愚昧与无知,也许也是一种眼界的狭窄与无奈)而心痛。

多日过后再来重温三毛笔下的撒哈拉,我已经记不清每一个人的名字了,只是记得哭泣的骆驼的悲鸣,记得在那悲戚声里倒下的被迫害的心已经随着心爱的人而死的美丽女孩,虽然她选择了不再做穆斯林,但对于我同位穆斯林的人,我真的觉得她永远值得尊重。这是让我映像很深的在三毛笔下撒哈拉的坚强的女孩。哭泣的骆驼,我其实并不知道真的为谁,为无辜而死的三位吗?还是为那些与他们不在同一世界的他人的无情?或者都有呢?三毛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哀与怨,但字字都触着每一个人的心。

三毛笔下写到她自己开车载赶路人的一篇,我也为他们的善良感动,没有浮夸,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她真的感动了我。也许也真是在这烦嚣的城市中太过缺少那种温情,所以显得那么可贵与真诚。

一本书一页页慢慢流过脑际,我还是没有忘怀那个十岁就出嫁的女孩,依稀记得三毛笔下的她那声惨叫,是什么样的认生于命运才让这里的每一个人以这种自以为很高尚的方式世世代代地生活着,我没有办法物完全地明白,但却需要无力地理解与接收那个时代以及现在现实中和三毛笔下的地带……

其实我看完三毛笔下的撒哈拉,真的很想自己亲身去体验一下,很想感受一下三毛的洒脱与执着(其实我真正欣赏的也许就是这份执着),我很想去感受一下在不一样的国度,同为所谓穆斯林的人们到底有着怎样不一样的信仰,或者只是想知道我个人自己到底与他们有多大差距,有时候把自己称作一个回族,我都为自己感到愧疚……

说了很多,我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说些什么,又再次深深地感受那种语言的匮乏……

这个时候我总能收到他们的晚安,有时会写很多,但是每一次却总是写了又删,删了又写,又删,然后简洁地道晚安……有时候觉得这是一种悲哀,但是却又有没有失去的洒脱,所以大家都选择坚持和继续,即使我知道我们不再是以前的我们……但是坚持了,时间就会给我们最好的证明,一切都会是值得的。。。

年4月10日23点31分,丁,妹,颠东,晚安哦……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3

如果天阴了,只要心中有阳光,云永远遮不住太阳。

前几日狂迷尤金,又闻尤金是“新加坡的三毛”,便想见识一下真正三毛的风采。变买了三毛的出名作:《撒哈拉的故事》。

翻开这本封面朴素的书,寥寥几笔,就显现出三毛的大家风范,寥寥几页,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荒芜大漠,奇异风情,还有性格迥异的人群,一切都是那样新鲜,样样都是我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

然而,最吸引我的,还是三毛乐观自信的精神。

读到“白手成家”那一章,顿时吃惊不已。我们也刚刚搬完家,搬家时累得腰酸背疼,新家里家具,电视,电脑样样俱全,但总觉得小区地势偏僻,小区里人烟稀少(其实并不稀少),日子比以前差了许多。

可看看三毛,顿时觉得我的生活实在是太幸福了。她从自己了如指掌的台湾,搬到人生地不熟的撒哈拉沙漠中的小镇阿雍,对于这里的风土人情完全不了解,就算了解后也很难接受。那个年代通讯并不发达,只能与家人写信,每次等回信都要等好几个星期,那种等待真是一种煎熬。交通不发达,刚搬过去时没有买车,三毛出门只能在炎炎烈日下步行。周围有没有便利店,只能到镇上买日常用品。因为路途远,又不能将自己所有的生活用品都搬过去,只带了几本自己喜欢的书,不过很快就看完了。在荒无人烟的沙漠里,窝在家里看几本自己倒背如流的书,也真是件不宜的事。相比较下,我每天有几人高的书任我看,看电视,看电脑,还可以即兴写几篇文章,随时与家人交谈,出门就有公交车,虽然不是四通八达,但也可以把我带到想去的地方。这不是一种美妙的生活吗?

更要命的是,三毛在刚刚搬过去时,一栋房子,空荡荡的,连床都没有,第一天晚上是在地下裹着毛毯睡的。第二天,三毛便步行到镇上,买了一个小冰箱,破旧的煤气灶,贵的没有道里的床垫,一些简单的餐具,五张当地人用的草席,也算是大丰收了。接下来的日子,三毛每天都会采购一些东西,寻找家具的可用材料,沙漠荒芜,家具是要自己做的。一天,三毛在材料店外发现了几个被废弃的木箱,(其实是棺材)便请求老板将木箱给她。那天,三毛得到了五个大木箱,以及一些建筑工具,可以做家具了。

因为平日丈夫荷西工作日要上班赚钱,只有周末才能做家具。一个周六,三毛与丈夫荷西开工了。三毛量尺寸,荷西锯木头,两人累的腰酸背痛,手上磨出了泡,忙到晚上11点,他们有了一张桌子。就这样,他们每个周末都在工作,最后拥有了一张桌子,一个书架,一个晒衣杆。最后,三毛又在街上捡了一个废弃的轮胎,铺上印花的毯子,成了一个沙发。家,已将装扮得差不多了。

住在沙漠里日子苦的自是没法说,那一阵,三毛像一头受伤了的野兽,常常愤怒,哭泣。沙漠生活的苦,是我们从未体会的。但是,整本书中,却从未见三毛写下一个“苦”字,她总是化悲伤为快乐,化疲劳为动力,化腐朽为神奇。沙漠改变了她的性格,她变得容易满足,一点小事就能引起她内心的快乐。这就是三毛的乐观。

如今,我们的物质生活要比当年三毛在撒哈拉是好无数倍,可我们的精神生活却像撒哈拉沙漠一样贫瘠。我们总是不满足于现在,一味的想要索取,想得到任何东西。可怕的不是物质生活的匮乏,而是精神生活的贫瘠。所以,尽管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再好,没有内心的快乐与乐观,生活也永远不会幸福。

如果天阴了,只要心中有阳光,云永远遮不住太阳。

    575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