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童年的秘密后感

|小龙

读童年的秘密后感1

《外国教育史》课上老师布置作业让读一本教育名著,然后写一篇读后感。于是我百度了一下教育名著,发现有《童年的秘密》这本书,看名字不是很枯燥,并且应该与学前教育有关,于是就在卓越上买了下来。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风靡全球的幼儿教育名著,对幼儿之谜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和解答。它是现代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1870~1952)1936年7月在英国牛津召开第五次国际蒙台梭利会议之际出版的。中文翻译的有很多版本,我读的这本是单中惠议,《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年5月第一次出版。

《童年的秘密》共有三个部分:精神的胚胎,新教育,儿童与社会。阐述了揭开儿童成长奥秘的革命性观念,是蒙台梭利对儿童发育与成长特征的最生动刻画。正如蒙台梭利所言:“儿童只有在一个与他的年龄相适合的环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会自然地发展,并展现他内心的秘密。”她认为,一个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发育和成长,主要是因为受到了成年人的压抑,是社会赋予了成年人截然相反的使命:让他们有权决定儿童的教育和发展。在这本书中,蒙台梭利详细而生动的描绘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揭示了成年人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忽视与压抑,提出了儿童发育中有一个“敏感期”的观念,刻画了儿童在智力、秩序感、行走、节奏感、观察力等发面的发育特征,是一本了解儿童发育和成长秘密的最生动的著作。 这本书中有几个地方深深的触动了我的内心,可能因为之前没有听到过这方面的理论,也可能是她分析的深入透彻。我相信大家读了多少会产生和我一样的共鸣。

一、儿童是成人之父 这是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提出的一个富有哲理的观点。最初看到这个观点的时候,我很诧异,因为从来都是说成人是儿童之父,说“儿童是成人之父”这个观点看起来很矛盾,但实际上是很睿智的。如果成人忘记自己曾经是一个儿童,那么,他就不能给幼儿提供一个适宜发展的环境,就不会去克服他自己与幼儿之间的冲突,幼儿的心理就会产生畸变,并将伴随其终生。

二、新生儿 蒙台梭利关于新生儿的论述震撼了我,独到这里,我不禁不觉得她太伟大了,她能看到常人看不到的地方,想到常人想不到的地方,这是需要何等的睿智啊!蒙台梭利说当一个儿童刚出生时,所有人关心的是他的母亲,因为他经受了很大的痛苦,所以需要专门的照顾,她的房间是安静的和光线暗淡的。但是很多人却忽略了对于刚刚来自无光亮无声响之处的儿童来说,他也需要安静以及暗淡的光线,新生儿是在一个没有任何袭击、没有丝毫温度变化和绝对安宁的液体环境中长大的,所以他肯定需要好好的休息。新生儿的疲乏不仅仅来自两个相反的环境之间的悬殊差别,而且也来自他刚刚通过自己的努力而经受的诞生这个使人筋疲力尽的工作。他的身体是受压抑的,就像在监狱中一样,甚至要使他的骨头移位。他来到人间,经受了在绝对的安宁和诞生时难以想象的努力之间的巨大反差。但是医生仅仅把一种毫无表情的目光投向这个新生儿,看一眼他是否活着。然后新生儿娇嫩的身体被粗暴地碰到一些粗糙的物体,那些不留意的成人用那双无情的手抚摸他。新生儿出生后就立即被穿上衣服,他在母亲的子宫里一直曲着的幼小身体被拉直了,不得动弹,仿佛上了石膏似的。虽然新生儿之前一直生活在母亲体内,他需要保暖,但这种温度主要来自他周围的环境,而不是他的衣服。我想,这应该也是我们当代社会的一个误区吧,经常看到刚出生的婴儿被包在布里带出来见父亲和亲属,按照蒙台梭利的观点,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三、敏感期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生命过程中存在一个敏感期。儿童内部具有生气勃勃的冲动力,由此使他表现出惊人的行动。如果儿童失去这些冲动力,那就意味着他将是盲目的和无活力的。儿童的敏感期就是在工作,一种神圣的力量正在使儿童孤弱无助的状态消失,并用它的精神去激发他。蒙台梭利用说话的事实来证明她的这种观点,她指出说话是整个生命过程中最难以察觉的,它与敏感期的联系时间也最长,当我们用同一种清晰而简短的词语与他说话时,他会明显的表现出高兴的样子。但是当一些东西在它的环境中阻碍了儿童的内在本能起作用时,敏感期的存在就通过一些激烈的反应表现出来的。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没有原因的绝望,所以被认为是“任性”和“发脾气”。“发脾气”表示一种内在的障碍、一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和一种心理紧张的状态,儿童的心灵为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而大声疾呼,寻求对他自己的保护。所以,不可小看了儿童的哭闹,儿童的哭闹必然是有原因的,而找出哭闹的原因对于母亲来说是意义重大的。

四、外部秩序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总是通过物体的外部秩序而认识他周围的环境,并理解他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儿童不能生活在杂乱无序的环境中,杂乱无序干扰了他,他会通过绝望的叫喊来表达自己的痛苦,甚至会采取生病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焦虑。儿童对秩序的热爱不同于成人,在某个年龄阶段,它是一种极其重要的需要。对儿童来说,杂乱无序是一种痛苦,它被看作是儿童心灵深处的一种伤害,甚至是一个生与死的问题。所以,保持儿童身边秩序的稳定是至关重要的。

五、新教育 这里可以分为几个小的部分来讲:①,蒙台梭利认为新教育的基本目的首先是发现儿童和解放儿童,其次是当儿童日趋成熟时,给他提供必不可少的帮助。②,蒙台梭利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她说真正的教师不仅仅是一个不断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好的人,还应该是一个能消除其内心障碍的人,因为这种内心障碍使他不能理解儿童。新教育要求教师在精神上做好准备,那就是说,他必须检查自己,摒弃他的专制;他必须消除他心里用外壳包住的傲慢和发怒;他必须变得谦逊和慈爱,这些都是教师必须获得的美德,这种精神的预备将给予他所需要的平衡,这就是教师训练的出发点和目的。③,对环境的强调、具有主动精神的教师、对儿童人格的尊重是“儿童之家”的基本特征。④,关于练习,蒙台梭利说,一项练习的各种细节教得越是详细,它似乎越能成为无穷尽的重复联系的一种刺激物,这无疑是对我们教师如何上课的一种指导。⑤,蒙台梭利不主张给儿童玩具,她认为玩具给儿童提供的环境并没有实用的目的,除了产生幻觉外,它们并不能使儿童在精神上全神贯注,反而使儿童的心理走上幻觉的歧途。这与我们成人的观点相悖,但是就我个人而言,儿童还是应该适当的玩玩具的。⑥,成人为了使儿童服从他,就可能利用儿童的无知,用人为的恐惧恐吓他,其实这是成人用来对付儿童的最坏的一种防御手段,因为它利用到处存在着的可怕形象,加剧了儿童对黑暗的天生恐惧。 读了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我受益匪浅,她的很多观点在今天看来仍然很受用。

读童年的秘密后感2

一说起“蒙台梭利”,我们一定马上想到了“蒙台梭利教育法”,这种独特的幼儿教育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它的创始人就是《童年的秘密》的作者——20世纪意大利著名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在儿子一岁多上早教时,就曾接触了“蒙氏教育”的一些游戏,所以拿到这本书时,我就迫不及待地研读起来,心里充满了期待。

虽然书中主要介绍在“儿童之家”中那些特殊的贫寒儿童的行为,虽然里面理论的东西确实非常深奥,有些孩子的行为读着简直难以相信,但是每次读,都能让我心神宁静,特别是在教育儿子碰到问题时,《童年的秘密》真正让我学会了静下心来,理解孩子,反思自己,批判自己。可以说,《童年的秘密》彻彻底底把我推上了“被告席”。

“每个孩子都是那么爱爸爸妈妈,不要总在孩子面前说自己有多爱他,孩子那么无条件的听你话,那么努力做的让你满意,那份爱还不够浓烈吗?”这是我读了《童年的秘密》收获的第一条真理,也是对我教育最大的一句话。以前我总告诉儿子爸爸妈妈为了他做了哪些哪些事,在儿子不懂事,不明理时,那份付出得不到回报的委屈感就变得那么强烈,忍不住时就会把手落在了儿子的屁股上。这么想这么做,都源于我深信:作为父母的我们是那么得爱他。而同时,我却很少去体味孩子对我们的爱。

这个暑假,儿子睡觉时,总喜欢我陪着睡,还特别喜欢枕着我的手,让我抱着睡。我对儿子这样的行为非常不满,总告诉他长大了要学会自己睡觉,有时陪了一个多小时他还没睡,我就非常生气。如今想来,如果不是爱,儿子怎么会那么黏着我?如果不是爱,儿子怎么总要看着我才能安然入睡?

我们总认为,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是没有理由的,都是闹着玩的。其实不然,正如蒙台梭利所说的,孩子只是不会表达,他们的爱是无声的,是心甘情愿的努力付出,他那么听你的话,那么努力做到让你微笑,那份爱绝不亚于我们。

“成人往往不是变得自私自利,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把儿童看作是心里什么都没有的某种东西,有待他们尽力去填塞;他们把儿童看作是孤弱而无活力的某种东西,为此成人为他们做所有的事;他们把儿童看成是缺乏精神指导的某种东西,需要不断地给予指导”……读着读着,我脸红心跳。我不正是她说的那样吗?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需要我们耐心去指导,孩子还太小,很多事情都不能做,需要我们来做好……蒙台梭利毫不客气地批评我们这样的行为:“一个成人如此地行动,即使可以确信他是充满着激情、爱和对儿童的牺牲精神,他也会毫无意识地压抑儿童个性的发展”。

我们总爱打着“一切为了孩子”的旗号,却不知,我们的行为正在一步步伤害到孩子。看到孩子端着一杯水,我们就担心杯子可能会被摔破,此时,我们已无意识地把杯子看成了珍宝,并从孩子的手中夺走;当孩子在玩游戏或看电视时,我们总喜欢打断他们,认为该出去散步了,就给孩子换上了衣服带出了们……细细回味自己的生活,这样的镜头真的无数次地出现在我和儿子的生活中,看着这些文字,我再来审视自己:那是真的爱孩子吗?

爱孩子不应站在成人的立场上去给予爱,要站在理解儿童、尊重儿童、发现儿童的立场上,适应孩子的思维,适应孩子的步伐,让孩子带着我们行走在他的世界中。

作为家长要求我须这样,作为教师也是。千万不要在自认为正确的时候,做了伤害孩子的事情。读此书,真的受益匪浅。

读童年的秘密后感3

教育特别需要爱的智慧——读《童年的秘密》

最近读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其中《爱的智慧》这一章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折服于她对儿童内心世界深刻而科学的描写,沉迷于她的新奇而有力的述说就象文中说的那样人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儿童有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 作为父母和教师必须努力去了解尚未被自己认识的儿童,并最大限度地尊重他的天性、个性,帮助他从所有的障碍物中解放出来。

文章里说,爱并不是原因,而是结果。它像一颗行星,得到来自太阳的光芒。这种动力就是本能,是生命的创造性力量;但是在创造的过程中,它产生了爱,这种爱充满了儿童的意识,并影响着儿童的自我实现。儿童自己与周围的环境联系起来的那种不可抵抗的冲动,实际上这是一种对他的环境的热爱,是一种对能理解和吸收的智慧的爱,是一种通过爱的过程而产生的爱。

读这些话,我深深体会到,我们的爱只有植根于孩子的心灵及其生命秘密的真正理解和充分尊重,才能被孩子们接受,才能成为孩子成长的力量。在教育教学生活中要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爱的阳光,理解我们的爱,并以爱来开启学生的心灵。

有一本书记载了这样一个调查结果:问被调查的老师:“你爱你的学生吗?”百分之九十的老师回答:“爱。”再问这些老师所教的学生:”你感受到老师对你的爱了吗?”不足百分之二十的学生回答说:“感受到了。” 这百分之九十与百分之十几的对比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在师生的关系中呈现出“为你好,受不了”的尴尬局面?难道是我们的学生太自私了,不懂得接受爱与付出爱?其实不然,爱孩子虽然是老师的天性,可是我们有时候没有讲究爱的技巧。

我认为一个成功的老师不光要爱自己的学生,更要爱得有智慧,要让“我爱的学生也爱我。” 爱的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让我们以爱心滋润学生的心田,照亮学生前进的道路,让我们爱我们的学生,并会爱我们的学生吧,早日实现让我爱的学生也爱我的愿望。

有一则故事让我感动。相传古代有一位老禅师,一日傍晚在禅院里散步,忽见墙角有一张椅子,他一看就知道有位出家人违反寺规越墙出去了。他没有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个小和尚越墙而来,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现刚才踩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口吻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我想,这个老禅师是很懂教育的,他的宽容足以让小和尚知错悔改,而且宽容的美德已经在小和尚心中生根发芽。爱的智慧不是也要充满这种宽容吗?

爱的智慧需要身体力行、春风化雨。我们的一位教师把它形容为是:一颗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大爱无痕。

随着对象在不同阶段和不同的对象,爱的需要有所不同:有时处在正螺旋状态,有时又处于负螺旋状态;有时求独立,有时又寻求依赖……这就要求我们选择合适的爱的表达方式、方法,寻求合适的表达时机和教育环境。契机通常就在平常的课堂内外活动过程中。

爱的智慧需要我们始终保持一颗敏感的心,保持对对象的全神贯注,对对象的细微行为也有所预期,并迅速做出反应。

爱有时会发生矛盾冲突,需要我们正确地移情,即感人之所感,并知人之所感,接受其感情,不一定接受其中的行为。换位思考有助于此,我们的一位教师就是以"假如学生就是我的孩子"、"假如我是学生"来建立移情。

教育爱需要期待、希望和激励,是让我牵着你的手,慢慢向前走的温柔,是问题不是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才是问题的坚定,是鼓励和支持、尊重和理解的原则。

让我们的爱都充满智慧吧,让它插上腾飞的双翼,飞入孩子们稚嫩的心灵,去找寻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去爱我们的孩子吧。那我们一定会发现原来每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就是一个美丽的天堂。

    574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