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散文读后感两篇

|小龙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林徽因散文读后感两篇,希望大家喜欢。

林徽因散文读后感1

林徽因,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真正的女人,她像花一样美好,在任何年代打开,都像是打开一束花,被胡适誉为“第一代才女”。也许是爱屋及乌,我带着对林徽因的仰慕,走进了她的文章——《一片阳光》。题目很平常,并不吸引人,读完后才发现,原来林徽因的文章也如她的人一样空灵婉约、纯净自然、带有诗的色彩。

散文《一片阳光》通过回忆小时候的一些生活场景:一片橙黄的阳光,一张孤独的桌,一角寂寞的厅堂,一只灵巧的镜箱,或窗外断续的鸟语,和水珠——那小孩美丽的病名,延伸到她对艺术的思考和人性的评论上,因此,阳光便成了林徽因走向艺术道路的一个向导。我惊讶,只是一片阳光的不经意照射,她竟可以写出那样一篇清秀干净,犹如水晶般晶莹光泽的散文。“那种静,在静里似可听到那一处淙淙的泉流,和着仿佛是断续的琴声,低俗着一个幽者自娱的音调。......那种动,柔谐婉转,有如无声音乐,令人悠然轻快,不自觉的脱落伤愁。”“至多,在舒扬理智的可管理使我偶一回头,看看过去幼年记忆步履所留下的残迹,有点惋惜时间;微微怪时间不能保存情绪,保存那一切情绪所曾留恋的境界。”读着读着,就心生激动,暗暗佩服,相同的感受却可以被她写得如此传神。作者不是怪时间流逝得太快,而是遗憾一切美好的情绪都消逝得太快,来不及多享受,只在一瞬间,这种感觉就过去了,只能长久的留在记忆深处,想要去回味,却似乎永远也找不到当时的感觉。正如林徽因所说:“宇宙万物客观的本无可珍惜,反映在人性上的山川草木禽兽才开始有了秀丽,有了气质,有了灵犀。”

合书而坐,思绪万千,我竟渴望自己也能做一个像她一样的女子,才华横溢,清新脱俗,内心却透着一股坚强的力量。我几乎可以看到林徽因那一抹轻巧的身影。我轻轻转过身,看着窗外这一片橙黄流动的光,我突然有些发怔:阳光恬静的,是充满生命力的,任何平常的事物,只要一片阳光悠闲又洒脱地落在上面,一切都会带上另一种动人的气息。

在我们的心灵上洒下一片阳光,学会感受多姿、无奈、遗憾的生命,寻找生活中真正的幸福......

林徽因散文读后感2

书几卷,梦一帘/一把油纸伞/遮住了多少聚散无常的情缘/你曾是锦瑟,我曾为流年/只因这场无声的雨季/让未了的故事匆匆擦肩/就这般,丢失了想要的永远/时光如水,总是无言/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茶几盏,诗一笺/其实我和你/只隔了一道雨巷如烟/你今为沧海,我已是桑田/如果可以,请许我预支一段如莲的时间/就算是回不到从前/我也为你依旧红颜/时光如水,总是无言/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就是这温婉如玉的文字,让我只一眼便再难割舍,无法移开视线。这是一个不愿汲汲奔走于喧嚣凡尘、随波逐流的人,是一个不想归隐山林、孤标自傲的人,是一个只愿简单无为、守着湛湛光阴、安稳度日的女人。就是在她如诉如怨的温情解读中,一个满身诗意、才情卓绝、清雅如莲、淡然行走于红尘中的女子---林徽因向我款款走来。

与其说这是一本人物的传记,不如说是一个女人在对另一个女人的解读中托付了所有女人的心事,因而读起来像是一片天鹅绒覆盖在心间,是那么的温暖,那么的熨帖。无琐碎、无繁杂、无世俗,更无时间、地点、人物介绍所堆砌而成的历史史料感。第一次知道,原来读一个人可以有如此轻盈空灵的姿态、诗意斑驳的心情、清新雅致的形式。如饮一杯清泉,我将书中的文字一饮而尽,那种迫不及待的感觉好久都不曾有。

许多年前,很喜欢徐志摩的诗,刚上初中的我曾买来他的诗集,反复临摹抄写背诵,默默地感受着他那浓烈的爱、炽热的情怀、飘逸的心怀。每每读过,都如暖流过心,浮云掠顶,内心深处涌动着说不出的感动。后来知道诗人为了一个女人而殒命。可并不知道,那个女人就是林徽因。

她清澈温婉,娴雅安静,着一袭白色的长裙从江南的烟雨中走来。一生爱过三个男人的她,却又那么清醒、平静。16岁时她与徐志摩于康桥浪漫邂逅,但却因故决绝地转身;24岁时嫁于梁思成,携手走过千山万水,为了建筑梦而相约白头;挚友金岳霖为她终身未娶、痴心地守候她一生。

能够爱得如此深刻却又如此清醒,能够如此决绝而不沉溺,丝毫不给自己的人生留下悲情和伤痛的女子是多么的淡定!或许这淡定只是旁人眼里的表象,但她终究让人觉察不到丝毫的疼,留给人们的永远是那个被装帧在人间四月的女子,每次翻开都会看到她苍翠欲滴的葱茏,一树一树的花开,嗅到一层一层的芬芳。(

作者说,她是温和的。她没有陆小曼的张扬、没有张爱玲的凌厉、没有三毛的放逐,哪怕她爱过多少人,犯过多少错,历经多少浮沉,尝过多少人情世味,都仍像一杯清茶,素雅芬芳,不曾给人粗砺的伤害,也不曾被人所伤。说到底,这是一个接受过正统家庭教育、饱读诗书、随父游历海外博闻强识的女性,所以隐忍无言无疑是她面对一切红尘烦扰的最好手段。而这隐忍久了,人自然也就温和了许多。

都说她不曾伤人,可徐志摩因为她的决绝离开而烙下的心痛又有几人知晓,徐那常常跟随她的身影、为了赴她一场演讲而随专机坠落粉碎的躯体难道不足以说明一切?而她又何曾未有自伤?她那一次次孤独清冷的时刻、灵魂出窍的瞬间,难道没有掺杂因当初的决绝而生的懊悔和无奈,脆弱的躯体、早逝的青春,如果不是极度的内伤和自耗,又怎会那么早的来临?所以,敢问,凡尘俗世,又有几人可以在刀刃上游走而毫发无损?

或许我更像陆小曼,为了爱的人宁愿抛弃一切、粉身碎骨在所不惜,只为轰轰烈烈爱一场,哪怕这爱这情灼伤了彼此。往事早已远去,有时候速度快的只是一转身的距离,或许抛开当时的境况只独独看人,显得突兀和独断。但我和徐志摩的结发妻子张幼仪一样,对她颇有微词,既爱徐志摩,为何要决绝转身,既已转身为何还要藕断丝连一生?既不能选择嫁给金岳霖,为何她还要霸占人家的感情,让金为她终身未娶?当然这里面有两位男人心甘情愿的成分,可我也分明看到一个自私的林徽因,用她的聪明或者说狡黠、一个才女和美女的美丽让男人为她牵魂。再美的女人,如果没有男人的欣赏和簇拥,没有情感的浸润,没有激情的澎湃,就如花儿一样,也会早早地枯萎,林又怎会不懂?

说得好听点,这似乎是她过人之处,别的女人不可及。她用一份清淡,让她和三个男人的爱历久弥新;她用一种无意,让男人们为她魂牵梦系;她用看似简约的生活,让她与三个男人的故事维系了一生。其实,是她太懂得调配人间的烟火,时时刻刻都把自己保护的很好,她知道诗情画意只能点缀生活,并不能当做生活的全部,柴米油盐酱醋茶才是真实出的烟火幸福,而琴棋书画诗酒花只可以用来颐养心性。所以她选择了一个并不能触及他灵魂但是可以给他安稳日子的男人---梁思成完婚,但是她终究又是那个骨子里渴望浪漫、灵魂不能寂寞、周围少不了男人的赞誉和惊羡、才华需要释放和认同的人,否则就不是那个一袭睡袍、焚香插花、低眉写字的林徽因了,所以她用知己的概念诠释了这两个婚姻外的男人。不知道我这样的理解是不是亵渎,但我仍然佩服这个周旋于三个男人之间的女人,其实想想在她去世后梁思成娶了他自己的学生就知道,在男人的眼里,并不存在什么女神,更没有什么永远。

总觉得自己这样看她显得有些苛刻,人世间的情感谁又说得清楚?人之用情不同,又何故指责?没有谁说过一生只能爱一个人,也没有谁说过,重新开始意味着背叛,转身就意味着伤害。真爱无悔,只要是自己真心付出过,拥有过,珍惜过,就是无言的幸福和最大的慈悲。相爱容易相守太难,有一天发觉爱已易了容颜,不如温柔地放手,前面或许更有海阔天空。不能祈求像林徽因那样有一个金岳霖为她守候一生,这份爱让人动容却也让我觉得酸楚,何苦呢,也许只有情到深处、无怨无悔的金能够说得出。

这个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的江南烟雨中走出来的女子,又因为其奇特瑰丽的感情被众人一次次的品读。有人说她活的清白、活的坚定、活的透彻,有人说她太过清醒,有些淡漠和无情。这似乎是一个人难以撕裂开去的生命的两个维度。但若说她没有背叛,没有纠缠,没有破碎,我似乎不太赞成。归根结底,别人怎么看,都只是一阵清风,她自己认为按照喜欢的方式真实地活过一次就够了。

一朵莲,不惊心,不招摇,安于水中,清淡地存在,温婉而美丽。她不承诺,是因为害怕自己无法兑现;她不张扬,是因为她希望可以活的心安理得。这又何尝不是每一个如你如我的凡尘女子渴望的姿态。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滴在花前/那轻,那聘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的白莲/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粱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多少婉转悠扬的开始,到最后,都要漫不经心地收场。唯有这人间四月天依旧不改。百花争艳,季节聘婷,黄昏幽径,落花飞雨,潺潺溪流,柳丝舞动,燕子呢喃,守候一阕静好时光!

当年的承诺都是我们对青春洒下的谎言。一切都没改变,我依然驻守在水墨江南,做着迷离的梦,安分守己地静看春花秋月的娴静淡雅。尽管不再年轻,不再轻狂,可还是想抓住转瞬即逝的芳华,守候那花好月圆的幸福。我一直都信:这世界,安好,晴天!

    572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