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传读后感_读马克思传有感

|小龙

《马克思传》是对马克思这位千年伟人最好的纪念,通过这部传记,可以对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导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下面是有马克思传读后感,欢迎参阅。

马克思传读后感篇1

“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聪明的人,但他决不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这句话是我在马克思传中看到的,当时令我触动,感受深刻。他的思想魄力更让人震撼。他不仅拥有才华和智慧,而且拥有别人没有的信念和执着,在他的生命里充满的是对整个世界的思考,而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人生。想想现今社会,有多少人在思考所谓的人生,又有多少人在思考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绝大多数人都在思考着自己,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

贝多芬用音乐奏出人生的不屈不饶,但他一生的孤独与痛苦谁又能明白?

马克思是孤独的,但是马克思是伟大的。在马克思的最后几年书中这样写道,在部分地恢复了健康之后,马克思感到自己是双重残废的,精神上失去了妻子、生理上是病痛的加深。精神的麻痹和生活的无奈折磨着他,但他依然坚持搞创作,忍受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孤独,做平常人不能做的事。正是靠着他的执着、坚定信念才造就了他的伟大,哲学家的伟大。

作为哲学家的马克思,他的唯物史观承认历史的必然性。从人类历史总体看是正确的。他的唯物辩证法研究的那些范畴是相当有启发性,开辟了认识世界的一条道路。

个人觉得《马克思传》是对马克思这位千年伟人最好的纪念,通过这部传记,可以对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导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书中可以学到马克思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忘我精神,对友谊的珍爱,无不感到着《马克思传》的每一位读者。纪念马克思就要学习马克思。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都要学习他的着作,学习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从他身上学到智慧和精神力量。

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这次改革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改革。这一切都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胜利,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指导改革开放的实践。马克思对中国的贡献是巨大的,对世界的贡献更是举足轻重,他的伟大将载入人类史册,永垂不朽。

马克思传读后感篇2

读罢《马克思传》的学生时代这一部分,说实话,里面的很多内容我都没有看懂,可见我是一个多么浅薄的人。对于哲学,我知道的少得可怜。唯一一次接触有关哲学的书籍,就是大一是同学推荐我看的《苏菲的世界》,但很可惜,我看了差不多三分之一就放弃了。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在走迷宫,不停地绕啊绕却怎么也绕不出来似的。这滋味并不好受,所以读《马克思传》,我也只读到了他的学生时代。

以前对马克思的了解除了一些基本的文化常识,可以说是零。从小学到大学,所有老师都赞扬、崇拜马克思,都用“伟人”一词来形容他。说他思想多么先进,见解多么独到,为整个社会人类进步做出了多大的贡献。但是很少有老师对我们说一些马克思的生活琐事,好像他是一个圣人,高高在上。

麦克莱伦笔下的马克思不仅降低为凡人,而且也降低为凡夫俗子。作者从思想、生活和性情等多个不同角度给人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生动且有血有肉的马克思形象。马克思既是伟人,更是一个平凡的人,凡是平凡人所具有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他都具备。

书中描写马克思孩童时代的情况就很少。她的姐妹们说马克思早先的时候是“令姐妹们害怕的暴君。他全力地奔跑着把她们当作他的马从特里尔的马库斯上坡上‘驱赶’下来,更坏的是,他坚持让姐妹们吃他用肮脏的生面团做成的而用更肮脏的手拿着的‘蛋糕’。她们毫无怨言地忍受着‘驱赶’、‘吃蛋糕’,因为卡尔将会讲故事来酬劳她们的顺从”。看到这里,我就觉得好好笑。原来马克思小时候这么顽皮,甚至还有点邪恶,让姐们对他又爱又恨。但不可否认,他也的确很聪明,知道如何让投其所好。要明白,让他人顺从自己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从这段话中,我也猜出马克思小时候一定读过很多书。因为肚子里有东西,才讲得出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调皮、聪明、爱读书,我想马克思小时候的性格应该就是如此的吧!

等马克思上了中学,他的性格更是让很多人爱恨交织。爱他是因为他可以随时开始男孩子式的玩闹,怕他是因为它能够毫不费力地写讽刺诗文嘲笑他的对手。他曾轻蔑地谈到:“有一些农村来的笨人,他们准备投考教会学校,大多数人领取助学金。”这一句话让我想起来上次在校内上看到某一位徐汇区同学的状态签名:“双休日过得真快,又要去松江那破地方见那些乡下人了。”我想无论哪一个人看到,心里都会不舒服的吧!所以马克思在学校期间没有交到长久的朋友,这也怨不得别人吧。马克思在离开学校前的一个行为让我很有共鸣。他因为讨厌当时的副校长,所以在向所有老师辞别是唯独没有理睬那个校长。其实作为学生,我们都有类似的经历。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所以他布置的作业老师马马虎虎地完成,上课也不会像其他课那样认真听讲,教师节也不会写张贺卡送给他。也许这种行为看起来很幼稚,但这的确就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抗议。

马克思也有很多缺点。他只要一旦有了钱,便生活“奢逸”。他不善于理财,对生活安排的没有条理,房间里十分杂乱、肮脏,充满烟草味。年轻时的马克思酗酒,好打斗,曾被学校关禁闭。而其中,挥霍是他最大的毛病。他的母亲一直劝他适度地消费酒、咖啡和胡椒粉。“我们可敬的儿子不顾一切协议,不顾一切惯例,一年花了七百塔勒,好像我们是阔佬,可是,就算是最富有的人花的钱也不超过五百。”他的父亲如此埋怨道。事实上,有关马克思大学生后的最后一份资料宣称他曾几次求债,并表明他在学校的五年中至少改了十次地址。而他后半生的经济来源,也大都来自于恩格斯的帮助。我也不明白他是如何养成爱花钱的习惯的,甚至不考虑家中的经济条件。或许是因为参加了俱乐部,又或许是因为压力太大。但有一点很肯定,马克思从来不曾想过如何节约一点生活开支。

马克思与他父亲之间的关系算是比较糟糕的吧。除了经济方面的原因,思想方面也是有很大差异的。马克思曾把一些诗歌献给他的父亲,但都不怎么附和父亲的口味。老马克思甚至鼓励儿子努力写一首渗透德意志精神的颂诗。但马克思的榜样是海涅,歌德和席勒。他的诗歌包括了德国浪漫主义的,除政治上反进步和民族主义之外所有的著名主题。老马克思也曾激烈地批评儿子“在昏暗的油灯下胡思乱想,蓬头乱发,虽不在啤酒中消磨放任,却穿着学者的睡衣放荡不羁;离群索居、不拘礼节甚至对父亲也不尊重。与外界交往的艺术仅限于一间肮脏的房间,在那里,也许在异常混乱的情况下,燕妮的情书和父亲的可能是噙着眼泪写的、善意的告诫......难道在这么一个荒.唐的、漫无目的的知识作坊里,你和你所爱的人神志清爽的果实能成熟吗?”可见他对马克思是失望透顶了。尽管马克思与父亲意见并不合,而且玩世不恭,但马克思并没有与家庭断绝往来,也并没有因此而讨厌父亲,而是一直保持着对父亲的热爱。爱琳娜道:“他从来都是不知疲倦的谈论他,他一直带着他父亲一张上了年纪的照片,从来不把照片给别人看,他说是因为它已经很不像原来的样子了。”其实就像我们和父亲的关系一样,我们所选择的兴趣、职业、朋友也许不符合父母的要求,从而产生了误解和矛盾,但是,在各自的心里都还是深深爱着对方的。只是各自的方式不同了。

谁也不能否认马克思是一个伟人,但谁也不能否认他只是一个凡夫俗子。1841年4月15日,马克思被耶拿大学在缺席的情况下授予博士学位。对此,作者甚至认为,耶拿大学比柏林大学级别低,比较容易拿到学位,加之那里又有熟人,所以拿到学位,并不费多大劲。这不就是我们所说的耍小聪明的伎俩吗?我们不能太注重“伟人”这个光环而忽视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世上无完人,有瑕疵才会显得真实,才会让人有兴趣去深入了解。我不知道我是否能把这本《马克思传》给读完,但是最起码我对马克思性格方面的了解又进了一步,这不也是一种收获吗?

点击下页查看更多马克思传读后感相关内容

p副标题e

马克思传读后感篇3

记得在千年交替的2000 年,马克思被西方多家媒体评选为“千年风云人物”或“千年思想家”之首。当时便产生了很多困惑:为什么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会将一个共产主义者推为千年思想家之首呢?为什么马克思在世界范围内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呢?读完戴维·麦克莱伦的《马克思传》至少解释了其中一个原因:《资本论》的创作。马克思创作《资本论》是在1943年开始的,为了完成这一划时代的巨著,他耗费了40年的心血。40年的心血,这是个惊人的时间长度,是什么样的动力促使马克思耗费40年精力坚持创作《资本论》呢?他是以什么样的科研方法来完成这样的伟大创作的呢?这对我们医学科研有怎么样的启示呢?

一、坚定不移的信仰

伟大的成就来源于伟大的目的。十七岁的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考试时,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篇作文中就表达了他的高尚的志愿。他认为给最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自己才是最幸福的。并认为一个青年人应当选择最能为人类服务、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以后, 随着认识的提高,进一步坚定了这一信仰。在他大学即将毕业,他博士论文的序言上, 把古希腊神话中一个高尚的殉道者普罗米修斯反抗主神宙斯的话“我宁肯被缚在崖石上, 也不愿作宙斯的忠顺奴仆” 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这就是说,年轻的马克思,立志要像普罗米修斯一样,宁可触怒主神宙斯,遭受一切痛苦,也要把火种留在人间,宁可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的牺牲,也要创作出改变现实的革命理论,为人类造福。是这样的坚定不移的信仰成就了马克思的伟大。

对于我们从事医学科研的人来说,我们的信仰何在呢?马克思说过:“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受,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而现实中的一部分科研人员却恰恰拿科学当作一种自私自利的享受,有的擅自挪用科研经费,有的购置各种不必要的数码设备等等,当然这与国家体制不完善、科研人员待遇过低有部分关系,但是大部分原因是由于缺乏对我们从事的事业的坚定信仰。所以,只有确立对科学的信仰或执着追求,才能让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才会有毅力克服科研过程中的各种困难,才能结出更为丰硕的科研果实。

二、坚忍不拔的刻苦精神

马克思为了创作《资本论》牺牲了自己的健康,抱病写作,强忍着病痛奋斗终身,实在令人敬佩!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一直在坟墓的边缘徘徊。因此,我不得不利用我还能工作的每时每刻来完成我的著作,为了它,我牺牲了我的健康、幸福和家庭。”马克思为写《资本论》而累病了十七、八次。长期劳累没有规律的生活和工作,使他得过肝病和胃病;长时间的看书、写作,大脑、眼睛得不到休息,得了眼病和神经衰弱;长时间的坐姿,不运动,使他得了严重疖肿和坐骨神经痛;以及生命后期的胸膜炎,支气管炎等严重疾病。而且往往是医生建议停止工作,他仍然不顾健康状况的恶化,而拼命写作。他给友人写信中说:“《资本论》的有些章节”是在痈的折磨和债主每天登门逼债的情况下写成的!”

与现在的科研工作者不同,马克思的一生又是贫困的一生。马克思在创作《资本论》岁月里,不是在平静的书房和优越的条件下度过的,而是经历无数艰难和坎坷的。正如恩格斯说的“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诽谤他, 诅咒他。”马克思侨居伦敦的许多年里,经济上常常贫困到没钱买面包,付房租的程度,不得不靠典当衣物和家具来维持生活,连他夫人的陪嫁银器也忍痛送进了当铺。1850年4月,由于付不起房租,家具被查封,全家只好暂住旅馆。1851年8月,马克思给恩格斯的信中写道:“这个星期外来的压力很大,是我根本无法动笔。给房东开了一张期票才暂时拜托了被赶出住房的危险。”

病痛的折磨和生活的贫苦并没有动摇马克思创作的决心。他在1859年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说道:“我必须不惜任何代价走向自己的目标,不允许资产阶级社会把我变成制造金钱的机器。”为了写作《资本论》,马克思的那种求知热情和勤奋精神,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他在沐亡伦敦的长时问里,经常到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里去看书和写作, 从早到晚在那里埋头钻研。当他读书读到兴奋的时候,就情不自禁地用脚在地上搓来搓去,这样长年果月,就把水泥地面磨去了一层,被人们称为“ 马克思的脚迹”。

在医学科研的过程中,马克思的这种坚韧不拔的刻苦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为了证明某种假设,我们需要做很多实验从多方面、多角度论述,并且提供充分的实验证据。但是,不是所有实验都是很顺利能完成的,相反,很多实验是需要重复很多遍,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才能得出自己需要的结果的。马克思的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正是我们需要的。

三、充分掌握科研材料,不断学习新的知识

为了写好这部巨著,他查阅的资料、读过的书籍、摘录收集的材料,更是无法计算的。据资料记载,他读过、作过笔记,摘录过的书有一千五百多种;写的笔记本包括手稿、札记、提纲、短评等,至少有一百本。在写作和收集资料的过程中,马克思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刻苦治学的精神更是令人佩服。他在伦敦居住时期,经常到英国博物馆的阅览室内看书、写作,他总是上午九时一开馆就进去,一直到晚上七点才回家。马克思对理论著述是十分严谨的,每写一本书总要事先积累大量资料。他曾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把英国博物馆收藏过去的《经济学家》杂志统统翻阅了一遍。为了写英国劳工法的内容,他把博物馆存藏的英国和苏格兰调查委员会工厂视察员报告的《兰皮书》都研究过,此书是当时英国议会专门发给议员们的资料,议员们对它没有兴趣,常常把它当废纸论斤出卖;还有的议员把它作为手枪射击的靶子,根据子弹穿透的页数来测量他们手枪的威力。然而,对马克思来说,这些《兰皮书》是研究经济学、写作《资本论》极好的资料。有时病得实在支撑不住了,不得不停止写作《资本论》时,又总是要学习研究别的科目。例如:1857年4 月,在病中坚持学习丹麦文和瑞典文(马克思把外语看成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曾先后学习和掌握了十几种外语,由于斗争需要年过半百还学习了俄语)1865 年8 月患病中不定期读天文学方面的书;1888 年5 月至6 月,在健康状况恶化的情况下,还研究了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还有一点与众不同的,是他在患病、精神痛苦和遭到重大不幸的日子里,常到数学中去寻找逃避。

马克思的这种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科学的严谨态度是非常之值得我们学习的。每当我们开始一项研究,也必须尽可能多的掌握这方面的资料、文献,这样才能让我们对该研究的发展方向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仅仅是掌握了还不够,更要保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查阅新的文献来保持自己的研究项目的独立性。同时,在医学科研中,还促使我们不断学习新的复杂的实验技术,以此为自己的实验结果提供更为充足的证据。

马克思的一生贫穷而艰苦,但是他却给后人留下了无法估量的财富。《资本论》,为无产阶级革命者和后继的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财富;马克思一生执着追求信仰的经历,更是为世人树立了高大的榜样。最后,以一句马克思的名言共勉:“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愿中国的科研工作者以马克思为榜样,相信中国的诺贝尔奖得主很快就会出现了。

 

    567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