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莫泊桑《一生》后感

|小龙

读莫泊桑《一生》后感1

今天看完了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一生》,这是莫泊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在这部小说中,他通过一个旧贵族家庭的衰落和解体,描写了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女主人公约娜一生的故事。约娜是莫泊桑笔下最吸引人的女性之一。这个少女秉性纯朴善良,对人满怀热情,对生活的憧憬、喜悦和热爱,无可抗拒地吸引着读者。作者以细腻的、诗意的笔法提示出这个女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但是约娜的一生,毕竟只是一种无目的的生活所形成的悲剧、梦想与幻灭相交织的悲剧。

从故事的情节来看,可以说,构成这部小说的主题的正是女主人公的幻想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冲突,和幻想的不断破灭。约娜带着充沛的生命力和对幸福的渴望踏进生活,但她的一生却是伤心绝望的一生。作为少女,她幻想忠贞的爱情,作为妻子,她幻想幸福的家庭,但她一次又一次地受到了她丈夫的欺骗;作为女儿,她敬爱她的父母,幻想他们是最敦厚而有德性的长者,但是最终她发现他们也都各有自己荒.唐的经历;作为慈母,她把自己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幻想自己的儿子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但是结果保尔却弄得她倾家荡产。这个当年充满了天真和欢乐的少女,最后竟变成了一个意志薄弱、对一切都已麻木了的老妇人,全仗着她旧日的使女罗莎丽的照顾,才能苟延残喘地度她的晚年。

作者写这样一个故事的意图究竟是什么呢?从这一个故事中能得出什么样结论呢?作者是不是要说明人生终究是空虚的、无意义的,人的命运不可能不是孤独的、不幸的和悲剧的?应该说,作者可能有这种看法。但是当你思索一下,约娜一生中幻想和现实的冲突,主观上究竟是什么样的幻想,客观上又是什么样的现实时,那未对故事的理解就不至于落入这种抽象的解释上去了。

莫泊桑在小说中所采用的那种客观的、只求准确描写的叙述手法,常常会给读者带来迷惑。因此,读者更需要用自己的思考去对人物和事件作出应有的结论。比如说,我们人小说中容易看到作者对女主人公约娜表示喜爱和同情的一面,但我们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他讽刺和批判约娜的那一面,象在小说后半部中描述约娜对保尔幼年时代溺爱的那些章节,以及后来到巴黎去寻找他的那些章节等。特别显著的是在小说的结尾部分,作者以约娜旧日的使女罗莎丽的形象和仍然沉溺在幻想中、徒事叹息与追怀往事的约娜的形象作对比,就分外衬托出女主人公生活道路的空虚。罗莎丽受过约娜丈夫的欺凌,后来被从贵族庄园中撵走,但到头来她并不沮丧,没有向困难生活低头。劳动培养了她坚强的性格。当约娜在那里自怨“一生中也没有过一点运气”时,罗莎丽激愤地对她嚷道:“如果您必须为面包工作,如果您不能每天清早六点就起来去干活,真要那样,您又怎么说呢?”而在小说结尾时,罗莎丽自语说:“您瞧,人生从来不象意想中那么好,也不象意想中那么坏。”作者通过这一切,引导读者去对女主人公作出应有的结论。

《一生》虽然是莫泊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但就其艺术技巧来说,已经达到了极其圆熟的境界。莫泊桑善于用轻快、灵活的线条来刻划出鲜明而生动的人物形象。对大自然景物的描写也是这部作品中的特点。作者写景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结合着人物内心的感受,这就特别赋予这部作品以浓烈的抒情气氛。

另一方面,小说多处采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境界、人物的形象和感情。

读莫泊桑《一生》后感2

《一生》的女主人公约娜出生在19世纪中期法国的一个贵族家庭,是父母的独生女儿。她的父母从她一生下来就对她寄予了厚望,希望她一生幸福美满。父母为了培养她,从她懂事起就把她送进了条件优越的教会女子学校,在那里她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不仅懂得了许多知识,教会的特殊职能还赋予了她一副善良的心肠。她优秀的品质就像她美丽的容貌一样,受到了和她接触过的每一个人的称赞。

约娜带着充沛的生命力和对幸福的渴望踏进生活,但她的一生却是伤心绝望的一生。作为少女,她幻想忠贞的爱情,最终还是插在了牛粪上;作为妻子,她幻想幸福的家庭,但她一次又一次地受到了丈夫的欺骗;作为女儿,她敬爱她的父母,幻想他们是最敦厚而有德性的长者,但是她后来发现他们也都各自有自己荒.唐的经历;最后,作为母亲,她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儿子身上,梦想自己的儿子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但结果她的儿子保尔沉溺妓女、挥霍无度却弄得她几乎倾家荡产。这个当年充满了天真、欢乐和幻想的美丽少女最后竟变成了一个意志薄弱对一切都已麻木了的老妇人,全仗着她旧时的使女罗莎丽的照顾,才得以苟延残喘地度过余生。

作者的意图很明显,他想说明人生终究是空虚的、无意义的,人的命运不可能不是孤独的、不幸的和悲惨的。带有强烈的宿命主义和悲观主义观点。

小说的结尾部分有一段值得一提的描写。那是一个飘着雪花的冬日的下午,佣人罗莎丽赶着马车载着约娜在破败的庄园里闲逛,光秃秃的树木静静地肃立在道路的两旁。约娜望着漫天的雪花若有所思地对使女喃喃自语说道:“我的命,我的命怎么这么苦呢?”罗莎丽低头赶着马车,在思考着怎么回答她的提问,半天她絮絮地说道:“夫人,如果你像我一样每天不得不为一片糊口的面包而奔走忙碌,你也许就不会这么想了。”

这个回答等于是答非所问,也等于没有回答,她只是阐述了一种现象。以一个使女的水平是绝对回答不出约娜为什么命那么苦的,她只能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回答到这种程度了。其实,不仅女佣人回答不出,就连小说的作者莫泊桑也回答不出,他不过也是借小说人物之口说出了自己对人生迷茫的心情。

小说结尾处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人生从来不象意想中那么好,也不象意想中的那么坏。”也许,生活就是如此:幸福总是短暂的,而且往往是人们受自身梦想的欺骗时才感到幸福;痛苦却是无限的,因为现实永远不象人们想象那么美好。所以抛开作者虚无悲观的人生态度外,我们的积极意义上的理解应该是:对待生活既不能有太多幻想,也不能完全不抱希望。

读莫泊桑《一生》后感3

从朋友那里借来了莫泊桑的《她的一生》,用了两个晚上读完了。总的感觉是不愉快的。小说对当时社会上一些人虚伪的本质揭露得较深刻,但小说的格调却过于低沉。

我并非不喜欢悲剧作品,相反,我清楚地知道,正是那些伟大的悲剧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李尔王》等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读后使我们更加热爱生活,痛恨丑恶与虚伪,也会激励我们积极参与揭露和抨击社会上的黑暗。但是,对于那些格调太低沉的作品,对那些足以消磨人的意志的文字,我觉得还是少读为好。

《她的一生》中,莫泊桑对女主人公约娜一生的悲惨境遇的描写就是这样,读后让人怎么也摆脱不了那种对所谓人生潜在的变幻莫测和无形之中受到控制与制约的谜底的不断思索。约娜的少女之梦彻底破灭的那几章的描写是生动、真实和可信的,也是对所有坠入爱情的虚幻迷雾,陶醉在感情的火山爆发般境况之中的所有年轻女孩儿们最好的警示和告诫。

从表面上看,约娜的悲惨命运似乎就是因为她嫁错了人或理解为她的命不好。但我觉得更主要的原因是她的性格软弱所致。她在面对困难和不幸遭遇时选择了逃避和息事宁人的态度。世上嫁错人的事很多,嫁错了人就应当收回感情,而她却在失望的过程中寻找着自欺欺人的幸福。她向往美好的生活,又把那种虚无缥缈的希望寄托在丈夫或者儿子身上,对于发生在她自己身上的苦难却听天由命。其实她最大的不幸就是不懂得去反抗,竟然天真地希望命运会自然而然变好。然而,命运的小舟不会因为渺小和可怜而获得上帝的特别宽容和抚爱,从而获得一场风平浪静的旅行。在很多情况下,命运要靠每个人自己去把握的。

我常想,对于很多不幸的女性来说,生活有时是不是就像这本书中贯穿始终的那么一种仿佛在秋雨绵绵中漫游的那种离愁别绪般灰蒙蒙的感觉呢?我觉得有时是,有时也未必。正如我们所知,生活从来都是由光明与阴影所构成,既然有令人沮丧、感伤惆怅的淅淅秋雨,就必然会有让人豁然开朗、温馨盎然的春暖花开。

读完《她的一生》我再一次感悟到人在不幸和绝望时是决不能退缩的,而应积蓄起搏击的力量。只有在对苦难和恐惧的搏击中,才能培养起真正的自信,也只有当你把困难踩在脚下的时候,才会生出作为一个人的骄傲。躲在角落里戚戚的呻吟,对于困难畏缩不前和转身逃遁,永远都不会消解命运的苦难,而只会换来命运对你轻蔑的嘲笑和一生的窝囊。

我现在能够感觉到,一个人选择的读书的范围和种类,都会对他的思想,感情和情绪造成巨大的影响。调子低沉的书,让人感伤忧愁的书读几本也无妨,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关键看你读完以后能否从感情的波澜之中自拔。我想,我们还是应该多读那些陶冶情操,催人奋进,给人以鼓舞和精神力量的作品。特别是对年轻人,如果整天钻在故纸堆中,被那些格调低沉,意乱情迷的文字所包围,久而久之,意志就会消沉,为事业而奋斗的决心也会衰退。

人,应当向前看,即便生活把你压倒了,也不应该向命运屈服,因为生活中除了虚伪和丑恶之外,更多的是善良、友谊和具有高雅气质与伟大抱负的人们!

    565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