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记读后感

|小龙

岳阳楼记》之所以传诵千古,不仅仅是因为纯粹艺术技巧的展示,更多的是作者本人文学修养和政治修养的综合体现,大家读了之后会有那些感受呢?下面就跟小编来看看登岳阳楼记读后感吧!

登岳阳楼记读后感篇一:

《岳阳楼记》中第一段主要叙说本文写作的原因和当时的背景。第二,三,四段多为写景,从中渗透出作者的情感。第五段是最为打动我的一段,它多为议论,其中表现作者的思想和远大的报负。

第五段中,作者揣思“古仁人”的思想,从他们身上借鉴出一些思想和理论。我从中感悟到,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是否应该学习“古仁人”一样,志存高远,在成功与挫折前面保持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良好心态。

在今日的中国,我们是否也应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虽然这种“忠君”思想,在今日有些不太适用,有一定的历史局限。但是现在人人都是国家的主人,我们应该以主人翁的心态去看待国家,所以我们无论身在何方,身处何种地位,都应心系天下,关心国事,以国家只是为己任。

如果,每个人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中国将永盛不衰,繁荣延绵,雄伟高傲地屹立在世界东方。如果这样,又何问“微斯人,吾谁与归?”呢?到时,天下人皆为一道,共奔繁荣富强。

黑龙江双鸭山集贤县集贤二中初二:邱泰瑞

登岳阳楼记读后感篇二:

同志关于学习读书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在读书学习过程中要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道德操守,提升思想境界;要坚持读书与运用相结合,联系实际,做到知行合一。这番话深刻地阐述了读书的目的、方法,对于我们日常学习和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近日我重读了经典名篇《岳阳楼记》,感慨良多。

学生时代,我们都曾拜读研习过北宋一代名臣范仲淹的不朽名著《岳阳楼记》,那时青春年少,大多被那短短的300余字描绘的波澜所感染,使人未见洞庭湖,已感其万顷波涛,千里浩月,未登岳阳楼,其楼已在心中,大家风范跃然纸上,内心钦佩不已;近日,重新温读《岳阳楼记》,时过境迁,心境不同,更是被作者文章中所深深流露的风骨精神所震撼,文章集中表现出了那种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而正是这种人类永恒的人文精神,才是《岳阳楼记》流芳百世的真正原因,对于自己为人做事深有裨益。

文章是思想的载体,《岳阳楼记》之所以传诵千古,不仅仅是因为纯粹艺术技巧的展示,更多的是作者本人文学修养和政治修养的综合体现,可以说,它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范仲淹全部知识和阅历的结晶,是他个人风骨的最高艺术表现形式。《岳阳楼记》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份独特的历史遗产,乃是因为其中蕴含着伟大的人格思想和令人钦佩的政治思想。可以说,范仲淹将自己奋斗一生的做人标准和政治理想都浓缩到了这一篇文章当中,提炼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后世铸造了一面史镜,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学财富和政治财富。

重读《岳阳楼记》,我不仅为其文采折服,更为作者本人高尚的人格和卓越的政治思想所倾倒。范仲淹作为北宋时期名臣,一生四起四落,前后四次被贬出京城,他从27岁中进士,到64岁去世,一生为官37年,在京城工作不到4年,套用现代话讲,他的一生大多数时间都远离了领导核心阶层,主要精力放在了基层工作上。但无论是兴修水利,搞地方经济建设,还是戍守边陲,主持西北防务,范仲淹无不“求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兢兢业业,绝不沽名钓誉,换句话说,从不搞政绩工程,实心实意为民解难、为国分忧,真正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境界实际已经完全超越了儒家传统的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念,只要有一点机会,他都会尽自己之所能,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只有百姓安康,国家才能稳定,道理虽然简单,但能真正看清楚,并努力实践的在那个时代能有几人?“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才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范仲淹能够真正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实属不易啊!

由此我想到了伟人邓小平。二人跨越千年,但经历、立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邓小平和家人说过:我这个人没什么大志,就是希望中国的老百姓都富裕起来,我做一个富裕国家的公民就行。邓小平一生起起落落,但穷其一生都在忧国忧民,正可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只是伟人的“君”不是某个人,而是党的事业和国家发展大计。但从忧国忧民的大局观来看,范仲淹和邓小平绝对是一类人,永远是胸怀天下,心忧社稷,鞠躬尽瘁。

一个人要做到先忧,必须有胆、有识、有志,固然不容易;而一个先忧之士当他建立了功绩、或功成名就之后还能后乐,这才是更加难能可贵。这种忧患在先、吃苦在先,先忧后乐,洁身自好,勤政爱民的品质,正是现今我们仍然称之为“伟大”和“崇高”的“人民好公仆”精神!读《岳阳楼记》,我们不但可以看到一位古典文学大师运用和驾驭文字的才气,同时更感受到一位国家重臣为官廉政、勤政之正气。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仅是文章的魂,同时也是岳阳楼的魂,说岳阳楼“楼以文存”,其经典之处就在于此。

污水处理与其他社会行业绚烂的光环相比,也许略显平凡、单调,虽然不能建立与伟人相比耀眼的丰功伟绩,但我们不能否认,我们秦皇岛市城管局也同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为民做好事、做实事的机会,提供了一个有效地实现自己社会价值的工作平台。目前秦皇岛市社会事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开动脑筋,更新观念,灵活应对,在日常工作中去不断探索工作的新方法、新机制,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认真履行自身职责,为秦皇岛市的和谐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登岳阳楼记读后感篇三:

我十岁左右的时候,就看过父亲书写的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条幅,那时不能完全理解这句话的含意,但也非常欣赏作者的气度。今天我们学到《岳阳楼记》这篇课文,是我真正理解了《岳阳楼记》这篇作品的深刻含义。我为作品的气势恢宏,语言凝练优美而心旷神怡。更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能流传千古而感慨万千。我想,立一言而能传百代是很不容易的。写的人必定人格崇高,品德高尚,胸怀博大,若如蔡京、童贯以及秦桧等奸妄之臣,绝写不出千古生辉的作品。文如其人啊!

如果你了解了作者的生平和事绩,你就会知道为什么一篇368字的短文,能流传千古而不朽。

据宋史记载,范仲淹,字希文,生活在公元989----1052年之间,苏州吴县人,是卓越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五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带他改嫁,等他年纪少长,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乃感泣辞母”,去依靠亲戚生活。他求学异常刻苦,昼夜不息,疲乏过度了,就用凉水冲冲脸,“食不备”常常喝稀粥,别人为他叹息,但他自己并不觉得苦。当他还是秀才的时候,就有感于自己的身世和民间疾苦,曾立下“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在他“进士及第”做了官以后,“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他的日常生活极为俭朴,“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皆自充”。尽管后来官至副宰相,也不摆架子,市民百姓,仍然直呼其名。他见义勇为,惜老怜贫,自己节衣缩食,常常拿财务救助别人。在他六十四岁逝世的时候,“四方闻者,皆为叹息”,就连边远的羌族人民,也“哭之如父”。范仲淹抱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宗旨从政,其政绩是卓著的。为国家计,从不顾及个人得失。例如,宋仁宗时,仍是太后参决军国事,他就“上疏请太后还政”;见到修建寺观大兴土木,就说“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民心合民意也”;他要求赈济灾民,奏章没有及时批下,就质问式的说:“宫掖中半日不食当如何?”他“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知苏州的时候,见到水灾为害,地不能耕,就“疏五河,导太湖注之海”,还兴办了一所“郡学”请教师,立学规。因见到三百多个学生乱哄哄的不守规矩,他就让自己的儿子入学,去带头“尽行其规”,作遵守纪律的模范 。他做地方官,关心下层人民的疾苦,曾有一首写渔民的诗:“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入风波里”。后来,入朝作了礼部员外郎,见到执政的吕夷简私营吴国,“进用着多出其门”,就予以揭发,结果,被诬为朋党,由是罢知饶州“。

其武功也是显赫的。康定元年(1040年),西夏国王元昊兴兵犯境,范仲淹被派做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去抗敌守边。他守边数年,号令严明,爱抚士卒,功勋累建,皇帝“赐他黄金百两,悉分遗边将”。西夏人怕,说他“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边疆的人民则拥护他,称他做“龙图孝子”。他让儿子范纯祐和士卒一同生活,一同战斗,帮助他了解许多真实的情况,而且,越是艰险的任务,越是派他的儿子去完成。他守边四年之久,在防御上起了很大作用,当时人们用“西贼闻之惊破胆”,来赞美他。他的词章《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一零四三年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以后,针对当时宋朝统治的种种危机,不管个人的乌纱帽保得住还是保不住,尖锐地抨击时弊,提出了“十条”改革意见,即所谓上书“十事”历史上称作范仲淹“新政”。其实他这些新政,不过是整顿政权机构,改革用人制度,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修整军事,推行法制,减轻人民负担,等等,并没有什么根本的改革,就这样稍稍对国家和人民有点益处的事情,也因侵犯了大官僚的利益,而遭到反对,到了第二年,他再次出兵抵御西夏时,那些官僚们,趁他一时离开朝廷,便加紧攻击。终于在一零四五年初,仁宗皇帝下诏,罢新政,同时也罢了范仲淹的官,还株连了一批人。一零四五年,范仲淹再次被贬,到他临死以前,先后知邓州(河南),杭州(浙江),青州(山东)。《岳阳楼记》这篇散文,就是这一时期,他的好朋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他写的。这位滕子京从书上看,也是正直有抱负的人,遭朝廷大官僚们的攻击,被贬到岳阳的,他上任以后,兴利除弊,面貌一新,他能请范仲淹为文记其事,而范仲淹也欣然给他写了一篇,可见这个人是不坏的。

岳阳楼,就是湖南省岳阳市的西城门楼子,面对着洞庭湖。唐代始建,宋代重修,为历代名胜。正好这里是湖水入江之处,俯瞰湖水,气象万千。君山就在湖中,据说湘夫人的神灵住在那里。古代文人对岳阳楼吟咏颇多,但其水平超过范仲淹这篇散文的却少见,例如杜甫《登岳阳楼》诗:

昔闻洞庭水,今上洞庭楼。

吴楚东南坼(che),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位“诗圣”竟触景伤情哭起来了。宋代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每被评家称为绝唱,所画山色湖水,也确实别致: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wan)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也不过湖光山水而矣!能引起读者多少共鸣呢!

让我们展开《岳阳楼记》这幅多彩的画卷吧!

他言简意赅,绘声绘色,大笔淋漓,文采逼人,他即景抒情,汇情于景。自然景观本是死的,就在那里摆着,但一和人的情感关联起来,就成了有生命的东西,活了起来。这篇散文之所以能脍炙人口,广泛流传,是因为其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思想内容是一篇文艺作品的灵魂,是它的生命力之所在,一个人没有灵魂或灵魂污浊,服饰再好也没有用。一篇作品也是这样,思想起点低,再好的技巧也立不起来,人为的立了,群众不买账,历史也不传。《岳阳楼记》是为朋友记事的,但他根本没写岳阳楼的沿革,对重修岳阳楼的功业及其作记的缘由,也只用了 五十一个字,全篇集中抒发作者生平“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写景用了整整三段文字,好像是在描绘山川胜景,其实是在点评不同心情的人物对对山川胜景的不同感慨。同是“登斯楼也”,有的就引起“忧谗畏讥”,“感激而悲”有的则“宠辱皆忘”,“其喜洋洋”。那么,什么样的襟怀才是作者所崇尚的呢?作者写道,那些“以物喜”或“以己悲”的人,只不是只顾个人的事的可怜虫而已都是不足取,都不和“仁人之心”;只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仅在朝做官时,“忧其民”就是流落江湖了,也忧其国,才符合“仁人之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话,重千钧;字字烁金,掷地有声,写出了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宏阔的胸怀,读至此,谁能不为之拍案叫绝呢!当时滕子京和范仲淹一样被贬斥,大概有点耿耿于怀牢骚不满吧,不知他读后思想通了没有?对我一个中学生来说,这两句话将成为我今后人生的一面镜子,他会使我终生受益。范仲淹真不愧一代名臣,他的一番话,会影响到一代又一代人。想一想我们今天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梦的指引下。共产党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而奋斗。我们是共青团员,是党的后备力量和先进分子。我们的理想、道德、情操应当是最崇高的,是前无古人的,我们的思想境界当然应比死了九百多年的这位老爷爷更高和更宽一些。回想无数革命先烈,为着共产主义理想,前赴后继,现出了一切,为我们做出了光辉的榜样,他们是无愧于中华民族的前贤后后生的。他们的生死观、忧乐观,岂止是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今天,二十一世纪科技现代化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在发生着奇特的变化。有的人认为“金钱至上,金钱万能”,有的人在官位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腐化堕落,背叛党,背叛人民的又大有人在,君不见陈希同,王葆森之流,官做得可谓大,贪污的也惊人。他们挥霍的是人民的血汗;有的人做事不讲诚信,做生意的坑蒙拐骗。人与人之间连起码的信任都没有,还谈何忧国忧民啊!可喜的是国家已关注道德和法制建设,中华民族还是有希望的,不会因少数人的败坏而灭亡。

《岳阳楼记》立意新,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达到了完美和统一。正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语言生动优美,真真是清词丽句,你看洞庭湖,张开大口,“衔远山,吞长江”,何等气势!“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把水连天,天连水,水天一气的景象画的多么美啊!不同凡响,不落俗套,一字一句,都经锤炼,其语言形式,音色,节奏,都像诗一样的美好。让我们一起来重读《岳阳楼记》吧,那真是一种享受啊!

 

看过“登岳阳楼记读后感”

    554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