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一生》读后感
莫泊桑《一生》读后感1
读莫泊桑《一生》有感:宇宙万有,有什么?
感受一——有感于莫泊桑小说语言和意境的优美。我想,很多小说家是从做诗人开始的。比如雨果、张贤亮等人。在莫泊桑这一类小说家的眼里,不光是万物有情,万物有爱,实际上是万物皆情,万物皆爱!小说家的任务之一是,把上帝蕴藏在万事万物之中的美、情、爱用它通俗优美的语言传达给读者。
以此类推,在哲学家的眼里,当是万事万物皆蕴含哲理,哲学家的任务是把蕴藏在万事万物之中的哲理发掘出来,传达给大家。
在力学家牛顿眼里,看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在我们史学家眼里,万物皆史。
感受二——莫泊桑虽然把人的一生看得有点过于悲观。
其实在哲学上我也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在实际生活上,我却以乐观的态度面对悲观的世事人生。比如在导致雅娜人生痛苦和悲剧的爱情婚姻这类问题上,以我的观察,世间男女没有婚外情的几乎为零,这是我的悲观所在。关键是你怎么看待和处理这类问题。雅娜的父亲被她送进修道院本身是错误的开始。他希望女儿成为一个纯洁甚至是圣洁的人。这导致在她结婚以后看到丈夫的肮脏、儿子的堕落便不能容忍,最终导致自己精神的崩溃。
其实,我们追求纯洁本身并没有错,关节是我们也要求别人和我们一样纯洁就存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假如我们是圣洁的,就不找一个圣洁的人结婚。按耶稣的话说是:信的和不信的不能同负一轭。及你们必须性情相投,甚至志同道合。
当然即便是性情相投和志同道合的人结为夫妻了,其性情的纯洁程度和志向的坚定程度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我们要本着儒家“和而不同”和仁爱、宽恕的观念对待对方,甚至要拿出爱仇敌的基督精神对待对方。当然,孔子和耶稣都不是无原则的。耶稣说,假如你的妻子不是犯了奸淫的罪,你便不能休妻,否则便是逼良为娼了。总之,宽恕和爱的界限是:不是原则问题不较真儿,若是原则问题一定要较真儿。社会主义还有四项基本原则呢?戈尔巴乔夫背离了邓小平所说的思想基本原则当中的两个,结果苏联解体了。
男人好色,女人水性本是世俗男女的本来面目。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又何必与规律做对呢?受过教育的男女也不过是好色和水性的程度不同而已。孔子说:吾未见好色如好德者也。
只有那些有大追求、真信仰的人才能坚如磐石,超越性的困扰,达于自由之境。如爱迪生洞房花烛夜失踪于实验室之美谈吗?
今天的中国本来就处于人文主义“泛滥”的时代,人们过于关注私情而淡忘公义。如王姬主演的《四十玫瑰》。四十了还想做玫瑰,半老徐娘的公义公理何在呢?我倒喜欢“和你一起慢慢老去”的境界。那才真实才可爱。其实,真正有教养的女人一辈子都是玫瑰。不是有好多须发皆白的老头和银丝满头的老太太看上去几乎是一件艺术品,比年轻人都美都可爱吗?
莫泊桑《一生》读后感2
一生要怎么过,一生又是怎么过来的,这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真正的终身大事。
她的一生,是可悲的一生,是一生的不幸,她的悲剧,是在“情”与“欲”、“灵”与“肉”的涡旋中度过的。
小说的女主人公雅娜是个纯情天真、温柔美丽、富有幻想力的姑娘,十七岁离开修道院,开始憧憬着奇妙的爱情,美好的人生。命运似乎对她特别的慷慨,不久便派来一个相貌堂堂、温文尔雅的贵族青年子爵,两人一见钟情,于是很快由热恋而结婚。然而,她的幸福如昙花一现,来得迅疾,走的也迅疾,好似流星转瞬即逝。结婚后,子爵开始露出卑虐淫邪、薄情寡义的嘴腔,贪婪而自私、专横而跋扈。不仅把庄园的管理权抓在手中,苛刻地限制雅娜的花销,更可耻的是,从一开始就与雅娜的侍女罗莎莉私通,直至有个私生子,而后又同本地的伯爵夫人通奸。
雅娜那颗纯情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伤害,她的幻想一次一次的破灭了,她对爱情彻底失去了希望,她将她的所有幸福、她的全部寄托在她的儿子保尔身上,谁料,保尔上中学后就堕落了,赌博成性,寻花问柳、同暗娼私奔,是个十足的败家子,将其家产挥霍殆尽。雅娜的晚年是及其凄凉而痛苦的,只能从儿子和暗娼生的女婴身上,得到一点点人生的温暖。
同其老师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一样,莫泊桑笔下的雅娜也是悲剧,她两抱着同样的幻想,虽其渴望不尽相同,但其命运可谓殊途同归。如果说爱玛想入非非,有几分自作自受的话,那雅娜所向往的,不过是一个钟情的丈夫,一种相亲相爱的婚姻和家庭生活,这是一个少女最正当、最现实的渴望,然而,她入世所抱的纯情理想,却被淫欲横流的现实所击破。
纵观雅娜厄运的一生,通过罗莎莉之口,把她悲苦的身世归结为尚未了解对方,就轻轻率结婚,导致一生的不幸。晚年的她,或许还能从孙女那找到一丝丝幸福的希冀,细细品味,喏,人这一生,既不像想的那么好,也不像想的那么差。
莫泊桑《一生》读后感3
用了一下午的时间把莫泊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一生》读完。感触还是很深的。
女主人公冉娜,感情细腻,渴望完美的爱情,却一生都生活在不幸之中,只因天真的个性以及逆来顺受,让她不断地遭受打击。
如果是现代,冉娜一定是一位万人追捧的可人,但是在当时的那个年代,社会的肮脏,世俗,在从未接触过社会的她来说是那么可怕,那么令人不可思议。一开始,刚从修道院里出来时,那种渴望爱情,渴望自然,渴望投入社会的强烈情感与后来丈夫的不忠,朋友的背叛,女仆的放荡,父母的离去,儿子的欺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那时的社会是一个不知羞耻的社会,贞洁在她生活的地方一文不值,社会太现实,人太现实,太多的欺骗,太多的谎言,太多的肮脏。
纯洁简单的她,心灵从生到死都没有受到世俗的污染,这是最令人值得敬佩的地方。她一生都在寻找灵魂的寄托。从修道院出来以后,渴望爱情,把梦中的白马王子当做心灵的寄托,她幻想的爱情太完美,她相信永远,相信那种朦朦胧胧的感觉可以陪她一生,相信身边的男人可以给她幸福,所以她抱了很大的希望,但是事与愿违,在还没有来得及把恋人的假面具揭下来以后,她就稀里糊涂地掉进了婚姻的坟墓。现实太残酷,婚后的生活让她对爱情产生了怀疑,男人的兽性在他看来是那么可耻,肮脏,当得知丈夫和女仆的通奸以后,她奔跑进雪地里,哭泣,绝望,但是却只能接受,她忍了。于连的精打细算,所谓的节俭,性的不忠还有暴躁的脾气让他渐渐的对这个男人的爱情火花熄灭了,爱情没有了。
她开始寻找别的寄托,这时她有了儿子,保尔,母爱占据了她的心灵,她将一切的心思都放在了孩子身上,不再过问多余的事,即使得知于连与吉尔内特的通奸后,她漠视,但是朋友的背叛让她又失去了对友情的信心,友情没有了。
母亲的去世给她带来的伤害也是巨大的。在母亲的回忆信件中,她得知母亲在婚后也有过情人,这对与她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对母亲的爱,对母亲的信任在顷刻间崩塌,她迷茫了,不知道世上还有谁可以信任。失去爱情和友情后,她将父母和儿子看作是活着的希望,但是母亲让她失望了,她对这个社会失去了信任。
最后就只有保尔了,但是这个儿子在进入学校以后就渐渐远离了母亲,远离了母亲的心。曾经她是那么真切地以为儿子可以永远地在她身边,但是在得知儿子不断地问家里要钱,她就知道整日的盼着儿子回家,陪在uoj她身边,这种期盼就成了她的寄托。人不能没有寄托,所以她始终在期盼着什么。儿子爱上了一个妓女,爱的如痴如醉,这让她痛心,让她嫉妒,让她不堪忍受,但是又显得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这个女人是不幸的,因为她接连受到了不同的打击。而这些打击,任何一个都是致命的,但是她挺过来了,她始终没有放弃希望,对生活的希望。糊涂的清醒并没有让他对事实看得更加透彻,只知道寻找自己的寄托。她到最后都活在希望中,这是她的可贵之处。
她的一辈子都是单纯的,思想都是纯净的。她不许任何的污点来玷污她的灵魂,她胜利了,她是最后的赢者。
“生活既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