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一生读后感

|小龙

莫泊桑一生读后感1

窗外是蒙蒙的细雨,似乎永远也落不尽,雅娜躺在床上,朦胧中脑海浮现出一个少女,修道院的黑袍遮掩不住她婀娜的身姿,她俯身向着窗外,十指轻叩窗棂,依然是这样沉闷的天气,可是她眼中闪现的却是欣喜与激动。

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倦怠地躺在床上,起居都要别人伺候。

雅娜本该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的确,十八岁之前,她拥有一切,富足的家境使她衣食无忧,慷慨的父母让她善良可爱,十年修道院的生活令她心灵纯洁无暇。更何况,她还有一副天使般的容容颜。这样的女孩子,无疑是上天的宠儿,众人羡慕或嫉妒的对象。

梦破碎于一个草率的婚姻。

外表英俊,谈吐不俗的于连只是空有其表,得到雅娜后便显现出你的真实面目,吝啬贪财,脾气暴躁,稍有不慎,便冲雅娜的父母大喊大叫;拈花惹草,背叛妻子,不仅使家中女仆怀孕,还勾搭上了公爵夫人。

这就是爱吗?以前雅娜看格林童话,王子和公主不是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吗,稍大一点读莎士比亚的剧本,罗密欧与朱丽叶生死相许的爱恋曾经让自己热泪盈眶,可是自己的丈夫为何如此不堪?

丈夫的冷酷泼灭了雅娜的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雅娜又把全部生活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可是父母的相续离世使雅娜的心从一棵被拔掉根的绿树化作一断枯木,儿子的久离不归,花天酒地又让她朽木化为灰。

消沉是雅娜最后的结局。她倦怠地躺在床上,起居都要别人伺侯。

这就是梦与现实的距离,曾经渴望配偶的呵护,却惨遭背叛,曾经以为有着幸福的天伦之乐,惟一的儿子却又如此不孝。

你道命运误你,可人本该自己主宰命运,丈夫不忠,该收回感情,儿子不孝,不必绝望,生活的意义远不止相夫教子。

年少的梦,在现实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像一个玻璃器皿,一碰就碎。生活是个炼钢炉,里面沸腾着火红的岩浆,而不是一片如茵的草地,遍布鲜花。

雅娜的悲剧在于,她对生活抱着一种听天由命的态度,在命运的恶浪里随波逐流,不去与命运抗争,不去重新寻找幸福,一味地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丈夫与儿子身上。

你,我一定不要重蹈她的步旅。

一梦黄梁,那些美好,永远只存在于梦中,可是梦终究要醒,睁开眼睛,看见的却是冷酷无情的现实。

不由得一声轻叹:梦里何曾到谢桥。

莫泊桑一生读后感2

这部小说试图通过一个女子平凡而辛酸的身世来剖析和探索人生。活泼漂亮的少女约娜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父亲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不愿受教会的陈规陋习的束缚,具有民-主思想,热爱大自然。母亲多愁善感、爱好浪漫。这样的家庭环境使得她心地善良、纯洁天真,她又爱幻想,对未来情有种种美好的梦想与憧憬,但冷酷无情的现实将她的梦想一个个的击碎。主人公约娜是那种心地单纯、温柔善良的女性典型,既无狂暴的激-情,也没有过分的欲望,她的全部追求,不过是成为一个幸福的妻子,一个幸福的母亲。

然而约娜的善良带来更多的是厄运——丈夫欺骗她,儿子抛弃她,她被儿子榨干了全部财产,不得不卖掉心爱的白杨山庄,和老使女一起节俭度日。她超我的善良使她面对丈夫的吝啬小气、贪婪自私、好色不忠时,采取一味迁就,沉默不语的态度。她的温顺不但不能感化自私的丈夫,而使他变本加厉地朝自私好色的道路上走下去,他后来因奸被杀让约娜孤儿寡母凄凉地生活。约娜的超我让她自己封闭在纯洁、善良、诚实的境界里,以致于她看不惯世俗,无法和世俗合拍。她变得鄙视人类,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产生了厌世感,当丈夫偷-情被她发现后,她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要自杀,了却自己的生命。毫无理性地宠爱自己的儿子,将他视为自己的一切希望,一切欢乐。她的溺爱导致儿子后来的极端自私,胆大又无能、一事无成的结局。她儿子给她后半生带来的巨大痛苦是她自己善良的宠爱和不当的教育造成的。

整个故事就这样叙述了一个女人的一生,综观她的一生,她好像是白白的度过了,一生动荡不安,却又无情的陷于日常生活的单调和平庸之中。故事叙述的那样的朴实自然,真切感人。

女主人公约娜的悲惨命运,原因好像是嫁错了人和命不好。但我觉得,是性格的软弱。她在面对困难和不幸遭遇时选择是逃避和息事宁人的态度。嫁错了人,就收回感情;在巨大的失望的过程中寻找着自欺欺人的幸福。她向往美好的生活,又把美好生活的希望寄托在丈夫或者儿子身上,对于发生的苦难持一种听天由命的态度。不懂的去反抗,希望命运自然而然的变好。但是,命运的小舟不会因为渺小和可怜而获得上帝的宽容和抚爱,获得一场风平浪静的旅行。在昏暗的天空下,在浊浪滔天的,阴云密布的海上,小舟随时有可能颠覆,沉入海底,成为永恒的遗迹;甚至,在海水的冲刷下,这遗迹也会消解以致无形。人啊,实在是这世间最脆弱的东西,因为人是有感情的。但是,人应该勇敢的和命运抗争"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的这句发自心底的对生命的渴望,这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人之为人的支撑。

像鲁迅一样,莫泊桑只是以一本书反射一个时代的人们的特点或许约娜只是那个时代的人的缩影.她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的特点。在这部作品中,我觉得莫泊桑对他笔下的主人公约娜基本上是持同情态度的,也透露出了或多或少的批判的态度。约娜事事靠父母,对生活一窍不通。她在一生中的重要抉择均是由他人决定,自己从来做不了主。当她不能原谅丈夫的不忠时,神父劝说让她忍耐,她最后便妥协了。当她发现丈夫再次偷-情时,她所想做的也是漠然视之。而且她对儿子过分溺爱,这也是造成她的悲剧的另一重要原因。

通过读《一生》让我再一次积蓄起搏击的力量。只有在对苦难,恐惧的战斗中,才能培养起真正的自信。当你对困难踩在脚下的时候,才会生出人之为人的骄傲。躲在角落里戚戚的呻吟,对于困难不屑一顾的转身逃走,永远不会消解命运的苦难,只会换来命运对你的轻蔑的嘲笑和一生的窝囊。 坚强不需要理由,我也曾发出这样的豪言壮语。但是,在生活中,又时时说服自己选择逃避来消解矛盾,消解面对困难时的选择。消解矛盾是没有意义的,只能让自己更加的懦弱,更加的不堪一击。只有在对风雨的战斗中,海燕才会生出坚强的翅膀,才能在阴霾的天空下发出划破长空的长鸣。

莫泊桑一生读后感3

《一生》的女主人公约娜出生在19世纪中期法国的一个贵族家庭,是父母的独生女儿。她的父母从她一生下来就对她寄予了厚望,希望她一生幸福美满。父母为了培养她,从她懂事起就把她送进了条件优越的教会女子学校,在那里她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不仅懂得了许多知识,教会的特殊职能还赋予了她一副善良的心肠。她优秀的品质就像她美丽的容貌一样,受到了和她接触过的每一个人的称赞。

约娜带着充沛的生命力和对幸福的渴望踏进生活,但她的一生却是伤心绝望的一生。作为少女,她幻想忠贞的爱情,最终还是插在了牛粪上;作为妻子,她幻想幸福的家庭,但她一次又一次地受到了丈夫的欺骗;作为女儿,她敬爱她的父母,幻想他们是最敦厚而有德性的长者,但是她后来发现他们也都各自有自己荒.唐的经历;最后,作为母亲,她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儿子身上,梦想自己的儿子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但结果她的儿子保尔沉溺妓女、挥霍无度却弄得她几乎倾家荡产。这个当年充满了天真、欢乐和幻想的美丽少女最后竟变成了一个意志薄弱对一切都已麻木了的老妇人,全仗着她旧时的使女罗莎丽的照顾,才得以苟延残喘地度过余生。

作者的意图很明显,他想说明人生终究是空虚的、无意义的,人的命运不可能不是孤独的、不幸的和悲惨的。带有强烈的宿命主义和悲观主义观点。

小说的结尾部分有一段值得一提的描写。那是一个飘着雪花的冬日的下午,佣人罗莎丽赶着马车载着约娜在破败的庄园里闲逛,光秃秃的树木静静地肃立在道路的两旁。约娜望着漫天的雪花若有所思地对使女喃喃自语说道:“我的命,我的命怎么这么苦呢?”罗莎丽低头赶着马车,在思考着怎么回答她的提问,半天她絮絮地说道:“夫人,如果你像我一样每天不得不为一片糊口的面包而奔走忙碌,你也许就不会这么想了。”

这个回答等于是答非所问,也等于没有回答,她只是阐述了一种现象。以一个使女的水平是绝对回答不出约娜为什么命那么苦的,她只能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回答到这种程度了。其实,不仅女佣人回答不出,就连小说的作者莫泊桑也回答不出,他不过也是借小说人物之口说出了自己对人生迷茫的心情。

小说结尾处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人生从来不象意想中那么好,也不象意想中的那么坏。”也许,生活就是如此:幸福总是短暂的,而且往往是人们受自身梦想的欺骗时才感到幸福;痛苦却是无限的,因为现实永远不象人们想象那么美好。所以抛开作者虚无悲观的人生态度外,我们的积极意义上的理解应该是:对待生活既不能有太多幻想,也不能完全不抱希望。

    552967